《醫學三信編》~ 中卷(感證類要) (1)
中卷(感證類要) (1)
1. 傷寒六經正治法
太陽
太陽發熱與憎寒,(仲景云:太陽之為病,脈浮,頭項強痛而惡寒。)頭痛腰疼脊強參,(或兼嘔惡。)無汗傷營脈浮緊,(仲景云:脈陰陽俱緊,骨節煩疼,無汗而喘者,名曰傷寒。考《難經》傷寒有五:有中風、有傷寒、有濕溫、有熱病、有溫病,此即《素問》寒暑燥濕風之五氣為病也。故寒傷營,亦《難經》傷寒有五之一。
《素問》:在天為寒,在地為水,寒者水之氣也。)湯宜麻桂杏仁甘。(麻黃、桂枝、杏仁、甘草、即仲景麻黃,以薑、棗引。)
白話文:
太陽病發燒怕冷,頭痛、腰痛、背部僵硬,可能伴隨嘔吐,沒有汗出,傷到營氣,脈象浮緊。應該服用含有麻黃、桂枝、杏仁、甘草的湯劑,以薑、棗引導藥力。
惡風有汗為傷衛,(仲景云:太陽病發熱汗出,惡風,脈緩者,名曰中風。)手足當溫仔細看,(風為陽邪,故手足不冷。)脈但浮來還帶緩,(仲景云:陽浮而陰弱,嗇嗇惡寒,淅淅惡風,翕翕發熱,鼻鳴乾嘔者,桂枝主之。按:《難經》言脈,關前為陽,關後為陰。《素問》在天為風,在地為木。
風者木之氣,故風乃五氣之一。而風傷衛,亦《難經》傷寒有五之一。其燥濕暑三症,散列各類之中,熟讀全論自明)桂枝白芍草能安。(桂枝、白芍、甘草,即仲景桂枝湯,用薑、棗引。溫服,隨歠稀粥以助藥力。)
白話文:
如果怕風又容易流汗,就說明身體表面的衛氣受傷了。手腳應該溫暖,仔細觀察,因為風屬陽邪,手腳不會冰冷。脈象浮而緩,說明陽氣浮於表面,陰氣不足。適合用桂枝、白芍、甘草等藥物治療,可以加入薑、棗一起服用,溫服,並搭配稀粥,增加藥效。
兩傷營衛大青龍,此是風寒挾暍中,(仲景云:太陽中風,脈浮緊,發熱惡寒,身疼痛,不汗出而煩躁者,大青龍湯主之。若脈微弱,汗出惡風者,不可服。服之厥逆,筋惕肉瞤,此為逆也。論中發於陽者,通名中風。發於陰者,通名傷寒。)鼎立三綱疑解誤,(沈堯封云:按三綱鼎立之說,桂枝湯治風傷衛,麻黃湯治寒傷營,大青龍湯治風寒兩傷營衛。其說乃創自許叔微,相延至今。
不知其說似是實非也。本論云:寸口脈浮而緊,浮則為風。緊則為寒。風則傷衛,寒則傷營,營衛俱病,骨節煩疼,當發其汗,此指麻黃證而言。彼見麻黃證條內,但云:脈陰陽俱緊而不見浮字,故認作有寒無風,不知寒屬陰邪。若不兼風,不入太陽。況太陽病一句,已有脈浮在內,不必再說。
白話文:
大青龍湯用於治療風寒夾濕導致的營衛兩傷,這是一種常見的感冒症状。仲景認為,太陽中風患者脉浮紧,发热惡寒,身体疼痛,不出汗卻烦躁,應該服用大青龍湯。但若患者脉微弱,汗出怕风,則不可服用,否则可能会出现厥逆、筋惕肉瞤的症状,這是藥物逆行的表现。古代醫書認為,病症發於陽者稱為中風,發於陰者稱為傷寒。
然而,關於三綱鼎立的说法,存在争议。沈尧封認為,桂枝湯治療風傷衛,麻黃湯治療寒傷營,大青龍湯治療風寒兩傷營衛。但这种说法源于许叔微,並不完全准确。本论中明确指出,寸口脉浮而紧,浮則為風,緊則為寒。風則傷衛,寒則傷營,營衛俱病,骨節煩疼,需發汗治療,这是指麻黃證。麻黃證条文只提到脉阴陽俱紧,没有提到浮,所以有人认为有寒无风,但忽略了寒属阴邪,若不兼风,就不会入太阳。况且太陽病中已提到脈浮,不需再重複说明。
至若大青龍條內云:脈浮緊則風寒固所必有矣。然使止有風寒,何至煩而且躁,況方內石膏其性大寒,治暍熱之主藥也。若云:止有風寒而無熱邪,則中風證有風無寒。風為陽邪,尚不用寒藥,只用桂枝以解肌。而大青龍證,風外加一寒邪,豈反加石膏以助寒乎。竅謂麻黃證已屬風寒:兩傷營衛,則大青龍證。
則外傷風寒而內伏暍熱也,故脈浮緊,發熱惡寒,身痛,無汗,麻黃證全具,自用麻黃湯方。惟病增煩躁,因加石膏以治內伏之暍熱,如是則病脈、方、藥俱合。若不審病證方藥,徒泥於一脈,妄作三綱鼎立,則一誤,無所不誤矣。)惟參原論義精通。(麻黃、桂枝、甘草、杏仁、石膏、即仲景大青龍湯,薑、棗引。
白話文:
大青龍湯方中提到,脈浮緊代表一定有風寒,但如果只有風寒,為何患者會煩躁不安?而且方中含有石膏,石膏性寒,主治暑熱。如果說只是風寒而沒有熱邪,那應該是中風證,風為陽邪,不用寒藥,只要用桂枝解肌即可。而大青龍證是風寒加重,怎能再用石膏助寒呢?其實,麻黃證已經是風寒傷及營衛,大青龍證則是在外傷風寒的基礎上,內伏著暑熱。因此患者脈浮緊、發熱惡寒、身痛、無汗,麻黃證的症狀全都有,所以要用麻黃湯。但因為患者還伴隨煩躁,就加石膏來治療內伏的暑熱,這樣病症、脈象、方藥就都符合了。如果不懂病症、方藥,只憑脈象,妄作三綱鼎立,就會錯上加錯。唯有參照原書,才能精通其中的道理。麻黃、桂枝、甘草、杏仁、石膏就是仲景大青龍湯的藥材,以薑、棗引。
)
陽明
陽明傳腑與傳經,(仲景云:陽明之為病,胃家實也,此在內之證據。又云:濈濈汗出,日晡潮熱,此在外之證據。如內外相合,即仲景所謂正陽陽明也。其餘或兼少陽,故仲景書中有少陽陽明之論,是以正陽陽明,主以大承氣湯治之。如少陽陽明以大柴胡治之。)腑脈須知沉實論,潮熱妄言或便閉,渴尤惡熱汗尤蒸。
黃斑狂亂同相見,白芍柴黃枳半芩。(白芍、柴胡、大黃、枳實、半夏、黃芩、即仲景大柴胡湯,以薑、棗引。)
白話文:
陽明篇
陽明經絡,既傳輸腑臟,也傳輸經脈。(張仲景說:陽明經病變,主要是胃部實證,這是內在表現。他又說:大量出汗,下午潮熱,這是外在表現。如果內外表現都出現,就是仲景所說的正陽陽明。其他情況可能還伴隨著少陽經病變,所以仲景著作中有少陽陽明論述,正陽陽明主要用大承氣湯治療。如果少陽陽明則用大柴胡湯治療。)腑脈要了解其沉實特點,潮熱、胡言亂語或便秘,口渴並且怕熱、汗出蒸騰。
黃疸、狂躁症狀同時出現,可以用白芍、柴胡、大黃、枳實、半夏、黃芩治療。(白芍、柴胡、大黃、枳實、半夏、黃芩,即仲景大柴胡湯,用薑棗引導藥性。)
經脈微洪亦要明,鼻乾目痛熱難寢,(目鼻者足陽明胃所布之經絡也。經云:陽明之脈,起於鼻,交額中,旁納太陽之脈,連目眥,下循鼻外,入上齒中,挾口環唇。邪氣傳之,則目痛鼻乾。至於他經各行其道,何目痛鼻乾之有。)柴胡葛根芩甘桔,芍芷羌膏薑棗平。(柴胡、葛根、黃芩、甘草、桔梗、白芍、白芷、羌活、石膏、薑、棗引。
)即陶節庵柴葛解肌湯。柯韻伯云:陽明之病在胃實,當以下為正法矣。然陽明居中,諸病咸臻,故治法悉具。如多汗、無汗,分麻黃、桂枝。在腑在腹,分瓜蒂、梔豉。初硬溏燥,分大小承氣。即用汗、吐、下三法,亦有輕重淺深之不同也。若大煩大渴而用白虎,瘀血發黃而用茵陳,小便不利而用豬苓,停飲不散而用五苓,食谷欲吐而用吳茱等法,莫不各有差等。
白話文:
經絡稍微浮腫,也要注意,鼻子乾燥眼睛疼痛,熱得睡不著。這是足陽明胃經所管轄的部位,經書上說陽明經脈從鼻子開始,經過額頭中央,再連接太陽經,到達眼角,然後沿著鼻樑外側向下,進入上顎牙齒,環繞嘴巴和嘴唇。邪氣入侵就會造成眼睛疼痛和鼻子乾燥。至於其他經絡各有自己的走向,為什麼會出現眼睛疼痛和鼻子乾燥呢?可以用柴胡、葛根、黃芩、甘草、桔梗、白芍、白芷、羌活、石膏、薑、棗來治療。這就是陶節庵的柴葛解肌湯。柯韻伯說:陽明經的病症在於胃實,應該以瀉下為主要治療方法。但是陽明經居於人體的中央,各種疾病都會影響到它,所以治療方法也很多。例如,有汗、無汗,要分用麻黃、桂枝;在腑在腹,要分用瓜蒂、梔豉;初起便秘、腹瀉、乾燥,要分用大小承氣。即使是使用汗、吐、下三種方法,也要根據輕重深淺的不同而有所區別。如果患者出現大煩躁、大口渴,要用白虎湯;瘀血發黃,要用茵陳蒿湯;小便不利,要用豬苓湯;停飲不散,要用五苓散;食谷欲吐,要用吳茱萸湯等。所有這些治療方法,都要根據不同的情況而有所區別。
以棋喻之,發汗是先著,湧吐是要著,清火是穩著,利水是閒著,溫補是急著,攻下是末著。病至於攻下,無彆著矣。故汗之得法,他著都不必用。其用吐法、雖是奇著,已是第二手矣。他著都非正著,惟攻下為煞著,亦因從前之失著也。然諸法皆因清火而設,則清火是陽明之上著歟。
)
少陽
少陽口苦咽乾嘔,(仲景云:少陽之為病,口苦咽乾,目眩也。)寒熱心煩弦脈推,目眩耳聾並脅痛,(仲景云:正邪分爭,往來寒熱,胸脅苦滿,默默不欲飲食,心煩喜嘔,或煩而不嘔,或腹痛痞硬,或耳無所聞,或心下悸,或小水不利,或渴或不渴,或咳者。又云:傷寒中風,有柴胡證,但見一證便是,不必悉具。
白話文:
用下棋來比喻的話,發汗是起手式,湧吐是應招,清火是穩紮穩打,利水是緩兵之計,溫補是急救,攻下是最後一招。病到需要攻下這一步,就沒有別的招式了。所以,如果發汗方法得當,其他招式就都不需要了。如果用吐法,雖然是奇招,但也已经是第二步了。其他的招式都不是正道,只有攻下是殺招,也是因為之前失誤而不得不為的。然而,所有方法都是為了清火而設,那麼清火就是至關重要的關鍵招式了。
少陽
少陽證患者會出現口苦咽乾嘔吐的症狀。(張仲景說:少陽病症狀包括口苦咽乾、目眩。)還會出現寒熱交替、心煩、脈弦、推手、目眩、耳聾、脅痛等症狀。(張仲景說:正邪交戰,導致寒熱往來,胸脅部悶脹,不願意吃東西,心煩想嘔吐,或者心煩但不嘔吐,或者腹部疼痛硬結,或者耳聾,或者心悸,或者小便不利,或者口渴或者不渴,或者咳嗽。又說:傷寒中風,出現柴胡證,只要出現其中一項症狀,就屬於柴胡證,不需全部具備。)
此指上文或字而言也。)小柴參草夏芩陪。(人參、柴胡、半夏、黃芩、甘草,即仲景小柴胡湯,以薑、棗引。按:邪犯少陽,乃半表半裡之病,故仲景擬定小柴胡湯,以和解表裡之邪,並非表散之藥也。常有不明之病家,見用柴胡而深畏之,醫者,復順其意,易以羌、防,芎、葛,耗其津液,致死不救,伊誰之咎歟。)
太陰
太陰腹滿常腹痛,(仲景云:太陰之為病,腹滿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時腹自痛,若下之,必胸下結硬。)食不下咽吐益湧,(喻嘉言云:腹痛自利,太陰之本證也。吐而食不下,則邪迫於上。利甚而腹痛,則邪迫於下。上下交亂,胃中空虛,此但可行溫散。設不知而誤下之,其在下之邪可去,而在上之邪陷矣。
白話文:
意思是說,前面提到的藥方是小柴胡湯,由人參、柴胡、半夏、黃芩、甘草組成,用薑和棗引導。因為少陽被邪氣侵犯,屬於半表半裡的病症,所以仲景制定了小柴胡湯,用來調和表裡邪氣,並不是用來散表的藥。常常有些不懂病情的病人,看到藥方里有柴胡就害怕,醫生就順著他們的意願,用羌活、防風、川芎、葛根來代替,結果耗損了病人的津液,導致病人死亡,這是誰的責任呢?
太陰證的表現是腹脹且常腹痛,食慾不佳,嘔吐頻繁,下利嚴重,胸部下方會結硬。腹痛和下利是太陰證的根本症狀,嘔吐和食慾不佳則表示邪氣上攻。下利嚴重且腹痛,則表示邪氣下陷。上下交亂,胃中空虛,這時只能用溫散的方法治療。如果不懂病症而誤用瀉藥,下部的邪氣可以去除,但上部的邪氣卻會陷下去。
故胸下結硬與結胸之變頗同。胃中津液上結,胸中陽氣不布,卒難開也。)自利臟寒口渴無,(仲景云:自利不渴者,屬太陰。以其臟有寒故也、當溫之,宜四逆輩。喻嘉言曰:注謂自利,不渴,溫之也,故用四逆輩。以燠土燥濕,此老生腐談,非切要也。仲景大意、以自利不渴者,屬太陰。
以自利而渴者,屬少陰。分經辨症,所關甚鉅。蓋太陰屬濕土,熱邪入而蒸動其濕,則顯有餘,故不渴而多發黃。少陰屬腎水,熱邪入而消耗其水。則顯不足,故口渴而多煩躁。若不全篇體會、徒博註釋之名,其精微之蘊,不能闡發者多矣。程郊倩曰:三陰俱寒臟,少陰、厥陰有渴症,太陰獨不渴者,以其寒在中焦,與龍雷之火無涉。少陰中有龍火,底寒極則龍升,故自利而渴。
白話文:
所以胸部下方出現硬塊,和結胸症的表現很相似。胃中的津液向上凝聚,胸中的陽氣無法散布,因此突然難以打開。如果病人自利(腹瀉)但口渴,則屬於太陰病。因為臟腑有寒,所以需要溫暖,適合使用四逆湯等溫陽藥。有些人認為自利不渴,就應該溫補,所以使用四逆湯,是為了溫暖脾土,乾燥濕氣。這種說法過於老套,並不切合實際。仲景的本意是,自利不渴屬於太陰病。
如果自利且口渴,則屬於少陰病。分清楚經絡和症狀非常重要。因為太陰屬濕土,熱邪侵入蒸動濕氣,就會表現為有餘,所以不渴,但會發黃。而少陰屬腎水,熱邪侵入消耗水分,就會表現為不足,所以口渴,而且容易煩躁。如果沒有通篇理解,只去研究註釋,就無法深入理解其中的精髓。
厥陰中有雷火,故有消渴,太陽一照,雷雨收聲,故發熱則利止,見厥複利。羅紫尚曰:渴與不渴之辨,喻、程二說雖各不同,均有至理,學者宜並參之。沈堯封云:自利者。不因攻下而自利也。凡利,津液下注,外症多渴。其不渴者,屬太陰之寒病也。以不渴兩字認太陰,此是辨寒熱利之金針。
常須識此,勿令誤也。)宜溫四逆湯投送。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、即仲景四逆湯。)
腹滿時疼吐利無,醫家誤下變沉疴,(沈堯封云:此但腹滿時痛,而無吐利症,且本非太陰病,從誤下太陽得來,故可加芍藥,加大黃,否則溫之。猶恐未效,而可寒之乎。)桂枝白芍大黃草,枳實柴胡薑棗扶。(即桂枝加大黃湯,仲景之方也。陶節庵參以加減。)
白話文:
厥陰經脈裡蘊藏著雷火,所以會有消渴症,太陽一照,雷雨聲就會消失,因此發熱時小便就會減少,出現厥症時反而小便會增多。羅紫尚說,渴與不渴的辨別,喻氏和程氏的說法雖然不同,但都很有道理,學習者應該同時參考。沈堯封說,自利是指不因瀉下藥而自發的小便增多。凡是小便增多,都是津液下注,外症常伴隨口渴。不渴則屬於太陰寒症。用不渴兩個字來辨識太陰,這是辨別寒熱小便增多的秘訣,一定要記住,不要弄錯。適合用溫陽的四逆湯治療。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,即仲景的四逆湯)
如果肚子脹滿,伴隨疼痛,沒有嘔吐和腹瀉,醫生誤用瀉下藥就會加重病情。(沈堯封說:這只是肚子脹滿疼痛,沒有嘔吐和腹瀉,而且本來就不是太陰病,是誤用瀉下藥導致太陽經受傷,所以可以加芍藥和大黃,否則就用溫陽的藥物。如果還是沒有效果,就可以用寒涼的藥物。)可以用桂枝、白芍、大黃,枳實、柴胡、薑、棗來治療。(即桂枝加大黃湯,是仲景的方子,陶節庵根據情況加減藥物。)
少陰
少陰踡臥引衣裳,(仲景云:少陰之為病,脈微細,但欲寐也。俞嘉言云:陽脈滑大,陰脈微細。外邪傳入少陰,其脈必微細,而與三陽之滑大迥殊。衛氣行陽則寤,行陰則寐,此少陰之總脈、總證也。)口燥增寒亦是常,(沈堯封云:少陰,腎脈也,真陰真陽寓焉。陽虛則陰受寒,陰虛則易中熱。
第陽既虛矣。而復受寒,則微陽有立亡之勢。陰既虛矣,而復傷熱,則微陰有立竭之虞。故辨症既明,治不宜緩。又云:但欲寐症,有極寒、極熱之邪在裡為患,倘未形諸外者,當於口中和與燥辨之,尤為易見。)脈若微洪傳裡熱,(仲景云:脈若沉數、宜黃連阿膠湯。)汗需白虎要斟量。
白話文:
少陰
少陰患者常會蜷縮著身體,拉著衣服,(張仲景說:少陰病的脈象微細,患者只想睡覺。俞嘉言說:陽脈滑大,陰脈微細。外邪侵入少陰,脈象必微細,與三陽的滑大脈象截然不同。衛氣運行於陽則醒,運行於陰則睡,這是少陰病的總脈象、總症狀。)口乾乏力,感覺寒冷也是常見的。(沈堯封說:少陰,是腎經,真陰真陽寄居其中。陽虛則陰受寒,陰虛則易受熱。
當陽氣已經虛弱時,如果再受寒,那麼微弱的陽氣就會有立時消失的危險。陰氣已經虛弱時,如果再受熱,那麼微弱的陰氣就會有立時枯竭的危險。所以,辨明症狀之後,治療不能延誤。他又說:患者只想睡覺,是因為極寒或極熱的邪氣在體內作祟,如果尚未表露在外,就要從口乾和寒冷兩個症狀來判斷,更容易分辨。)脈象如果微洪,則表示裡熱傳入,(張仲景說:脈象如果沉而數,宜服用黃連阿膠湯。)若要使用白虎湯解熱,需謹慎斟量。
(石膏、知母、甘草、麥冬、粳米,即仲景白虎湯。)
脈沉(必兼微細)直中真寒候,藥必溫經四逆湯。(方見太陰條下。)
厥陰
厥陰氣上撞心胸,(仲景云:厥陰之為病,消渴、氣上撞心,心中疼熱。飢不欲食,食則吐蛔,下之利不止。)消渴心疼熱氣衝,飢不能蛔上吐,往來厥熱利因攻。(仲景云:傷寒厥四日,熱反三日,復厥五日,其病為進,寒多熱少,陽氣退,故為進也。)
烏梅丸主長沙秘,(烏梅、黃連、乾薑、桂枝、細辛、附子、人參、黃柏、蜀椒、當歸,以飯加蜜搗丸,此即仲景烏梅丸。)熱少厥多終屬凶,(仲景以為,病進終難治也。沈堯封云:此正邪分爭,一大往來寒熱病也。厥深熱亦深,厥微熱亦微,猶言寒重則發熱亦重,寒輕則發熱亦輕,論其常理也。
白話文:
石膏、知母、甘草、麥冬、粳米,就是仲景的白虎湯。脈沉而細,代表真寒,必須用溫經四逆湯來治療。(方劑在太陰條下。)
厥陰氣上衝擊心胸,(仲景說:厥陰病症表現為消渴、氣上衝心、心痛發熱,食慾不振,進食就吐蛔蟲,瀉痢不止。)消渴、心痛、發熱、氣衝,食慾不振,吐蛔蟲,腹瀉不止,反复發熱,而且屬於寒多熱少,陽氣衰退,病情加重。(仲景說:傷寒病發四天后,熱退三天,又出現厥症,持續五天,病情加重,這是因為寒勝於熱,陽氣衰退。)
烏梅丸主治長沙秘結,(烏梅、黃連、乾薑、桂枝、細辛、附子、人參、黃柏、蜀椒、當歸,用飯和蜜搗成丸,這就是仲景的烏梅丸。)熱少厥多,最終凶險。(仲景認為,病情加重,最終難以治療。沈堯封說:這是正邪相爭,寒熱往復的病症。厥症深則熱也深,厥症輕則熱也輕,就好比寒氣重則發熱也重,寒氣輕則發熱也輕,這是常理。)
其有不然者,可以決病之進退矣。故下文即論厥少熱多,厥多熱少。不知注《傷寒》者,皆以熱字作伏熱解,遂令厥陰病有熱無寒矣。不思烏梅丸是厥陰主方。如果有熱無寒,何以方中任用薑、附、桂、辛、椒,大辛熱耶。蓋厥陰為三陰之盡病,及此者必陰陽錯雜,況厥陰肝木,於卦為震,一陽居二陰之下,是其本象。病則陽泛於上,陰伏於下,而下寒上熱之證作矣,其病臟寒,蛔上入膈,是下寒之證據也。
消渴,疼熱撞心,是上熱之證據也。況厥者,逆也。下氣逆上,即是孤陽上泛,其病多升少降。凡吐蛔氣上撞心,皆是過升之病,治宜下降其逆上之陽,取《內經》高者抑之之義。其下之之法,非必硝黃攻克實熱,方為下劑。即烏梅丸一方下法已具,方中無論黃連、烏梅、黃柏,苦、酸、鹽,純陰為下降,即附子直達命門,亦莫非下降藥也。下之而陽伏於下,則陰陽之氣順而厥可愈矣。
白話文:
如果情况不符合上述,就可以根据病情的进展来决定治疗方案。接下来就谈论一下厥阴寒多热少和厥阴热多寒少的病症。有些人不懂得《伤寒论》,把热字解释成伏热,就认为厥阴病只有热没有寒。他们没有想过乌梅丸是专门针对厥阴病的方剂。如果厥阴病真的只有热没有寒,为什么方剂中还要用生姜、附子、桂枝、辛夷、胡椒等辛热药物呢?
其实,厥阴是三阴病的最后阶段,到了这个阶段,阴阳必然错综复杂。而且,厥阴属肝木,在卦象中对应震卦,一阳居二阴之下,这是厥阴的本象。病邪入侵时,阳气上浮,阴气下降,就出现下寒上热的症状。病人脏腑寒冷,蛔虫上窜进入膈肌,这是下寒的表现。
消渴、疼痛、热气撞击心口,则是上热的症状。况且,厥者,逆也。下气逆上,就是孤阳上浮,这种病症大多上升少下降。凡是呕吐蛔虫,气上撞击心口,都是上升过度的病症,治疗上应该要降其逆上的阳气,符合《内经》中“高者抑之”的原则。
下气的办法,不一定要用硝石、黄连攻克实热才算下法,乌梅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方剂中无论黄连、乌梅、黄柏,苦、酸、咸,都是纯阴之性,具有下降的作用。即使是附子直达命门,也同样是下降药物。下气之后,阳气下降,阴气上升,阴阳之气就能协调,厥阴病就能治愈。
倘誤認厥為外寒所束,而反發其汗,則心中疼熱之陽盡升於上,而口傷爛赤矣。以表藥多升,而厥陰之脈環唇內也。)
病形煩滿囊兼縮,(《內經》熱病論有云,傷寒六日,邪傳厥陰:舌卷囊縮,水漿不食,昏不知人,三日死。)變幻多端沉脈詳,(按之有力。)湯用大柴胡可解,(此乃陶節庵《傷寒六書》中之煞車錘法也,方見陽明條下。)六經分治要相當。(以上六經不過錄其提綱,言其主治大概之意。至於傳變各證,須參後類列條下之法。)
乾隆己丑歲,嘉善沈堯封先生編有《傷寒卒病論讀》一書,指出:本論仲景自辨疑似,以頭痛、胃實等項分六經,即以渴字辨燥熱,小便不利認濕氣,汗字判風寒,縱橫辨察,任其一氣專至,數氣並至,總無遁情矣。復隨文勢,逐條註釋,較勝方有則、喻嘉言、程扶生、程郊倩、柯韻伯五家,闡發仲景之秘者,更覺顯然明白。
白話文:
如果誤把厥症當作外寒所致,反而使用發汗的方法,就會導致體內陽氣上衝,造成心中疼痛發熱,口舌潰爛發紅。這是因為外用藥物會使陽氣上升,而厥陰經脈正好環繞嘴唇內側。
病症表現為胸悶腹脹,而且舌頭捲縮,就像囊袋一樣。根據《內經》中的熱病論記載,傷寒病發六天後,邪氣傳入厥陰經,就會出現舌頭捲縮、不思飲食、昏迷不醒,三天後就會死亡。病症變化多端,脈象沉而有力,可以用大柴胡湯來治療。這個方法出自陶節庵的《傷寒六書》,被稱為“煞車錘法”。治療時要根據六經分治的原則,對症施治。
以上只是概括了六經的治療原則,至於具體的傳變病症,需要參考後面的條目。
乾隆己丑年,嘉善沈堯封先生編寫了《傷寒卒病論讀》一書,他指出,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,通過頭痛、胃實等症狀,將疾病分為六經,並根據口渴判斷燥熱,根據小便不利判斷濕氣,根據出汗判斷風寒,以此來辨別疾病。無論是單一病邪侵襲,還是多種病邪同時侵襲,都無所遁形。他還逐條註釋《傷寒論》,比方有則、喻嘉言、程扶生、程郊倩、柯韻伯等五家註解更勝一籌,更能顯明地闡發張仲景的醫學精髓。
業是科者,必須熟讀,並將五家之書,暨王晉三《古方選注》日置案頭,並取劉河間、朱丹溪、張子和、李東垣諸明哲之論,互相參考,得使臨診無誤,方不愧於司命之職,勉之勉之。
白話文:
這段古文中醫文字的意思是:作為一名醫生,你必須熟記這些經典著作,包括五大家的書籍以及王晉三的《古方選注》,並且把它們放在你的工作桌上隨時查看。同時也要學習劉河間、朱丹溪、張子和、李東垣等先賢的思想,相互參照,以便在看診時不會出錯,才能稱得上是一名合格的大夫。要努力啊!努力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