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三信編》~ 上卷(醫學補遺) (3)

回本書目錄

上卷(醫學補遺) (3)

1. 新久內外老少標本虛實論

醫之義尚矣,醫之理微矣,殊難一言蔽之。然凡病初起,皆氣受之。若經年累月,則必精竭,精竭則神亦亡,此一定之理也。若虛不受補,或病深失治,以致於神亡而竟不可挽者,由於數盡者半,失於調治者亦半也。

夫斷木可以取水,溶金可以得水,燃火生液可以得水,掘土為泉可以得水,故能培五臟則精無不生。況圓珠可以得水,則假無形以養精也。鑽木可以得火,鑿金可以得火,捶石可以得火,水底有火也,能養五臟則神無不存。況陽燧可以取火,則假無形以養神也。

若外感之致於死者,皆緣五氣阻滯,經絡不通,或火炎而精暴絕,或氣亂而神遽揚,非內傷枯涸之比也。

凡治新病,首貴疏邪調氣。火甚者兼滋陰精,氣散者,並安陽神。所以治外感當救之速耳,待邪盡而後補之可也。若久病,必須豐填精髓,峻補真陰,安養元神,兼調氣血。故治內傷不嫌其緩,待虛回而後方可攻邪,此二者皆常法也。若有標急於本者,又當斟酌活法。老弱者,必須先固本原。

少者新病亦可先補,老邁沉疴亦可先攻,或用和劑,所謂刑德兼施,並行不悖者是也。但其要旨,凡欲攻邪,須量稟氣之厚薄。若思補正,必詳邪感之重輕。余故諄諄曰:邪甚當攻,勿畏正氣虛而先補,邪微宜補,休泥表未盡而漫攻。能知此義,可不拘病之新久、內外老少,標本虛實等類,而竟縱橫攻補,亦無不善矣。

經云:知其要者,一言而終,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醫學的意義深遠,醫學的道理微妙,很難用一句話概括。然而,任何疾病剛開始時,都是由氣受到影響。如果疾病拖延經年累月,則必定會耗盡精氣,精氣耗盡後,精神也會隨之消失,這是一個固定的道理。如果身體虛弱無法接受補益,或是病情嚴重而未能及時治療,導致精神消逝而無法挽回,一半是因為生命的自然終結,另一半則是因為調理治療不當。

砍伐樹木可以得到水分,熔化金屬也可以得到水分,燃燒產生的液體可以得到水分,挖掘土壤可以找到泉水,因此,能夠滋養五臟,精氣就無所不生。況且,圓珠可以得到水分,這就是利用無形的方法來滋養精氣。鑽木可以得到火,敲打金屬可以得到火,敲擊石頭可以得到火,水底也有火,能滋養五臟,精神就不會消失。況且,陽燧可以取得火,這就是利用無形的方式來滋養精神。

對於因外感導致死亡的情況,都是因為五氣阻塞,經絡不通,或者火氣旺盛導致精氣突然耗盡,或者氣息混亂導致精神迅速飄散,這與內傷導致的乾涸是不同的。

治療新病,首要的是排除病邪調整氣息。火氣太旺的人同時滋潤陰精,氣息散亂的人,同時安撫陽神。所以,治療外感疾病應當迅速,等到病邪清除後再進行補益是可以的。對於久病,必須豐富滋養精髓,大力補充真陰,安撫養護元神,同時調節氣血。所以,治療內傷不嫌棄過程緩慢,等到虛弱恢復後再攻擊病邪,這是兩種常見的治療方法。但如果標症比本症更急迫,就應該靈活地選擇治療方法。對於老人和體弱者,必須先鞏固根本。

對於年輕人,新病也可以先補益;對於老年人,久病也可以先攻擊病邪,或者使用和緩的藥物,這就是所謂的刑罰和德政同時施行,兩者並行不悖。但是,最重要的原則是,想要攻擊病邪,必須衡量體質的強弱。如果考慮補益正氣,必須詳細瞭解感受病邪的輕重。所以我一再強調:病邪嚴重時應當攻擊,不要害怕正氣虛弱而先補益;病邪輕微時適合補益,不要固執於表面的病狀還未完全消除而盲目攻擊。如果能理解這個道理,就可以不拘泥於疾病的時間長短、部位內外、年齡大小,以及標本虛實等情況,而自由地進行攻補,這樣也不會有什麼不好。

經典上說:知道其中的關鍵,可以用一句話概括,就是這個意思。

2. 藥性疏辨

藥物種類繁多,似難枚舉。試以今時日用而不知者,信採數品而詳論之。

五味子

味酸、甘,核苦、辛、咸,性溫,無毒,入肺腎二經。予曰若云五味恆全,自宜用無偏勝,何以惟酸倍甚,專司在於收固。《八略》云:病在上在表者,皆當固氣。在下在裡者,皆當固精。然諸氣藏於肺,諸精貯於腎。凡收耗亡,皆五味之能也。但其分量須酌用,方書莫辯,予特附詳之。

蓋輕清者上升,重濁者下降,此自然之理也。故其斂汗定喘,解渴療咳,收肺氣耗散之金,所用不過七粒、九粒,取其氣也。至於固腸澀精、強陰除熱,滋腎經不足之水,不妨用三錢、五錢,取其味矣。倘易二症之宜,而多寡誤用,非惟無益,抑且增劇,此一義也。

甘草

味甘,平,無毒,入脾經。故熱藥用之,欲溫中也。涼藥用之,清脾胃之火也。上升藥用之,欲並土臟,清氣同升。下降藥用之,欲與中宮濁氣並降故也。又其性能緩,凡急攻急散之劑非宜,氣偏血偏之病恆用。輕用兼屏心肺之熱,重加可挽肝腎之脫。

人參

味甘,微溫,無毒,入肺脾二經。汗、下、溫、補、和五法,無不宜用。然用於散劑者,乃助肺氣,使邪易於散也。昔人有謂入散藥而助散劑之力,故邪易散,此言非也。經云:邪之所湊,正氣必虛。今人重感於邪,故必投大散之藥,又必加以人參以助正氣。若人參不能固正,亦不必用矣。

豈有復助諸散藥等力更復大散者乎,決無是理。即下藥用之,亦以助脾胃,使邪積之易去耳。同溫熱藥用者,期元氣之驟生,則陽回可速。補劑自彼專能,毋庸議論。輕用惟補肺氣,重用可實脾土。若欲添精於腎,生血於肝,則非一、二兩不可,猶必佐以歸、地之類。

白朮

味苦、甘,溫,無毒,入脾胃二經。

熟地

味甘,微寒,無毒,入心肝脾胃四經。《邯鄲》以為二味不宜同用,今《景岳新方》屢屢並行,而諸書亦未辨晰。惟四明列《薛氏醫案》數方亦曰:有可同用,有不可同用者,此言猶覺拘泥。予釋之曰:術多地少,是欲滋土中之陰,非欲兼補腎也。地多術少,必使利腰臍間之濕,豈期養胃哉!若兩味等用,方為脾腎兼療法耳。

即之肺之肝,配之合宜,亦無不可適。或土受熱傷,可去朮而竟投熟地。水遭濕侮,可去地而惟用白朮,此其概也。

黃耆

味甘,微溫,無毒,入肺脾二經。與人參皆固元氣之藥也。

遠志

味甘,辛,溫,無毒,入心胃二經。

棗仁

味酸,平,無毒,入肝膽二經。此二味皆養神之藥也。

枸杞子

味甘,微溫,無毒,入腎肝二經。與熟地皆添精之藥也。

當歸

味甘,辛,溫,無毒,入心肝脾三經。

白芍

味苦,酸,微寒,無毒,入肺脾肝三經。此二味助生氣之藥也。甘草、白朮補中氣之藥也。古法皆以人參、黃耆治肺,因肺主元氣也。棗仁、遠志治心,因心主藏神也。白朮、甘草治脾胃,因脾胃屬土為中氣也。當歸、白芍治肝,因肝為生生之氣也。熟地、枸杞治腎,因腎藏精也。古法之治,善固備矣。

白話文:

藥性疏辨

藥物種類繁多,難以一一列舉。這裡就選擇一些日常生活中人們可能不了解的藥物,詳細說明其藥性。

五味子

味道酸、甘,核仁苦、辛、鹹,性溫,無毒,歸入肺經和腎經。有人說五味子五味俱全,使用時應該均衡,為何酸味特別突出呢?這是因為它的主要功效是收斂固澀。《八略》中說:上焦表證需固氣,下焦裡證需固精。而肺主氣,腎藏精。凡是收斂耗散之氣的,都依靠五味子。但用量需根據情況調整,古方書中記載不一,我這裡詳細說明一下。

輕清之物上升,重濁之物下降,這是自然規律。所以,五味子用於斂汗止喘、解渴止咳、收斂肺氣耗散,一般用七粒或九粒,取其氣之輕揚。至於固腸澀精、滋陰降火、滋補腎經不足,則可以用三錢或五錢,取其味之厚重。如果混淆兩種情況,用量錯誤,不僅無效,反而會加重病情,這就是一個重要的道理。

甘草

味甘,性平,無毒,歸入脾經。與溫熱藥同用,可以溫中;與寒涼藥同用,可以清脾胃之火;與上升的藥物同用,可以幫助脾土上升,清氣上行;與下降的藥物同用,可以幫助濁氣下降。甘草又能緩和藥性,凡是急攻急散的藥方都不適合使用,在氣血偏盛的病症中常用。少量使用可以清心肺之熱,大量使用可以救治肝腎衰竭。

人參

味甘,微溫,無毒,歸入肺經和脾經。無論是發汗、瀉下、溫經、補益、調和五種治療方法,都可以使用人參。但在散劑中使用人參,只是為了助肺氣,使邪氣更容易散去,並不是像有些人說的,可以增強散劑的藥力,使邪氣更容易散去。經書上說:「邪之所湊,正氣必虛。」現代人容易感受邪氣,所以必須使用大劑量的散藥,同時也要加入人參以增強正氣。如果人參不能固護正氣,那也就沒有必要使用了。

怎麼會有「人參可以增強其他散藥的藥力,使邪氣更容易散去」這種說法呢?絕對不可能。即使在瀉下藥中使用人參,也是為了幫助脾胃,使積聚的邪氣更容易排出。與溫熱藥同用,可以使元氣迅速產生,陽氣得以迅速恢復。人參補益元氣的功效是眾所周知的,不必多說。少量使用可以補益肺氣,大量使用可以補益脾土。如果要滋補腎精、養肝血,則需要用一兩或更多,同時還需要配合歸、地等藥物。

白朮

味苦、甘,性溫,無毒,歸入脾經和胃經。

熟地

味甘,微寒,無毒,歸入心、肝、脾、胃四經。《邯鄲》認為白朮和熟地不宜同用,但《景岳全書》卻多次將兩藥並用,其他醫書也未明確說明。只有四明薛氏的醫案中提到,白朮與熟地有的可以同用,有的不可以同用,這種說法顯得過於拘泥。我來解釋一下:白朮多、熟地少,是用來滋養脾土之陰,而不是補腎;熟地多、白朮少,會使腰部及臍周濕氣加重,哪裡還能養胃呢!如果兩藥等量使用,才是治療脾腎兼虛的療法。

即使是肺、肝等臟器,如果配伍得當,同用也無妨。如果脾土受熱損傷,可以去掉白朮而只用熟地;如果腎水受濕邪侵犯,可以去掉熟地而只用白朮,這就是大體原則。

黃耆

味甘,微溫,無毒,歸入肺經和脾經。與人參都是補益元氣的藥物。

遠志

味甘、辛,性溫,無毒,歸入心經和胃經。

棗仁

味酸,性平,無毒,歸入肝經和膽經。遠志和棗仁都是養神的藥物。

枸杞子

味甘,微溫,無毒,歸入腎經和肝經。與熟地都是滋補腎精的藥物。

當歸

味甘、辛,性溫,無毒,歸入心、肝、脾三經。

白芍

味苦、酸,微寒,無毒,歸入肺、脾、肝三經。當歸和白芍都是養血的藥物。甘草、白朮補中氣的藥物。古方大多用人參、黃耆治療肺病,因為肺主元氣;用棗仁、遠志治療心病,因為心主神明;用白朮、甘草治療脾胃病,因為脾胃屬土為中焦;用當歸、白芍治療肝病,因為肝主生氣;用熟地、枸杞治療腎病,因為腎藏精。古方治療方法,十分完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