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三信編》~ 上卷(醫學補遺) (2)

回本書目錄

上卷(醫學補遺) (2)

1. 攻補論

一身陽氣暴絕,獨絳宮一點真火猶在。斯時欲補臟腑之陽氣,又似乎壺湯而澆雪山。故須投蘇合香丸、三生飲,以攻痰利氣,逐內外之寒邪,以宣手少陰君火之氣。即如內傷外感之病,雖不若是之危險,亦必酌其權宜,或先攻後補,或先補後攻,務先其急。

四曰:以補為攻,以攻為補。此義何居?蓋病人有實積於中,又素虛氣弱,或病後產後皆不任攻,法當重用補陰潤下之品,俾氣血宣順,其積自下,如景岳決津液之義。又如風邪屢散不解,法當大補氣血,以實其表,使邪無可存之處,如玉屏風之類。更有火踞上焦,清涼日用不平,亦須壯水之主以鎮陽光,則火自息矣。

至如水泛為痰,補而逐之。久瘧不瘥,補而祛之。腎虛水腫,補而消之。脾弱發黃,補而利之。但凡以補為攻,參、耆、杞、地,皆當重用之,一、二、三兩始能正氣驟生,邪不能敵。若輕則反隔礙難通,適足助邪增劇。又若氣虛中滿,不妨加曲、櫱、香、砂之類。血枯身痛,亦可用行氣導滯之方。

相火飛騰,可以涼解。勞傷吐血,可以順導。久嗽猶當汗透。沉痹尚可驅風,但其分量須輕,不過錢許,或數分而止。過用則開門引賊矣。但用補後不必攻,攻後必須補,不可不知。

五曰:邪在表者,不可攻裡,在裡者,不可攻表。虛在陰者,亦可補陽,在陽者,亦可補陰。凡邪之在表,使人氣脈不通,胸膈飽悶,或二便不利皆有之。然邪尚未入里,倘誤攻之,邪必乘虛內陷。若邪氣入內,熱氣薰蒸,必見身疼、頭痛。誤投發表,內外俱傷,又增一病。

又凡陰氣大虛,或驟傷陰血,此時固當補陰。但經云:有形之血不能速生,幾微之氣所當急固。又或陽氣衰微,上虛喘急,補陽本其要法,然傳曰:無陽則陰無以生,無陰則陽無以化。故凡補虛續絕,則陰陽互為根本,相需而不相離,故攻則在乎嚴密,補則在乎圓活。

通前五法,不過言其大略。至有或當純攻而禁補者,或當純補而禁攻者,又有忽宜補而又忽宜攻者,俱當臨症之際,細心體認,用得其宜耳。

白話文:

當一個人的陽氣完全耗盡,只剩下心臟部位還有一點真火存在時。這時候想要補充臟腑的陽氣,就像用一壺熱水去澆雪山一樣,完全起不了作用。所以必須使用蘇合香丸、三生飲之類的藥物,來攻散體內的痰、疏通氣機,驅逐內外的寒邪,以宣通手少陰心經的陽氣。即使是內傷或外感引起的疾病,雖然沒有像陽氣暴絕這麼危險,也必須衡量情況,決定先攻後補,還是先補後攻,務必先處理最緊急的問題。

第四點:以補為攻,以攻為補。這是什麼意思呢?因為有些病人體內有實邪積聚,又本身氣虛體弱,或者生病後、產後身體虛弱,不適合用攻伐的藥物,這時應該大量使用滋陰潤下的藥物,讓氣血運行順暢,體內的積聚之物自然就會排出,就像張景岳所說的疏導津液的道理。又比如風邪多次用藥都無法驅散,這時就應該大量補充氣血,來鞏固體表,使邪氣沒有可停留的地方,就像玉屏風散之類的藥物一樣。還有一種情況是虛火浮在上焦,單用清涼藥物無法平息,這時也必須壯大體內的腎水,來鎮壓虛火,火自然就會熄滅。

至於水液泛濫成痰,可以用補法來幫助它排出。久病不癒的瘧疾,可以用補法來幫助祛除。腎虛引起的水腫,可以用補法來幫助消腫。脾虛引起的黃疸,可以用補法來幫助利濕。凡是用補法來達到攻邪效果的情況,人參、黃耆、枸杞、熟地等藥物都應該大量使用,用到一兩、二兩甚至三兩,才能使正氣迅速恢復,邪氣無法抵抗。如果用量太輕,反而會阻礙藥效發揮,反而會助長邪氣。如果氣虛而腹脹滿,可以適當加入神曲、麥芽、木香、砂仁等理氣藥物。如果血虛而身體疼痛,也可以用活血化瘀、疏導氣機的方劑。

相火妄動可以用清涼藥物來平息。勞損引起的吐血可以用順氣導滯的方法來治療。久咳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透邪。長久沉積的麻木可以驅風來治療,但是藥物的用量一定要輕,最多一錢左右,或者幾分就好。如果過量使用,就像開門讓盜賊進來一樣。但是用了補法之後,不必再用攻法,用了攻法之後,必須要用補法,這個道理一定要知道。

第五點:邪氣在表,不能攻裡;邪氣在裡,不能攻表。虛在陰分,可以用補陽的方法;虛在陽分,可以用補陰的方法。凡是邪氣在表,會使人氣血不通,胸膈飽悶,或者大小便不順暢。但是邪氣還沒有深入體內,如果誤用攻伐的藥物,邪氣必定會乘虛而入。如果邪氣進入體內,熱氣蒸騰,必定會出現身體疼痛、頭痛的症狀。如果誤用發散表邪的藥物,就會內外都受傷,又增加一種病。

另外,凡是陰氣大虛,或者突然傷及陰血,這時當然應該用滋陰的藥物來補虛。但是經典上說:有形的血不能馬上生成,微弱的氣必須馬上固護。又或者陽氣衰微,上虛喘急,用補陽的方法是根本的治法,然而古人說:沒有陽氣,陰氣就無法產生;沒有陰氣,陽氣就無法化生。所以凡是補虛救急,陰陽必須互相配合、互相依存,不能分離,所以攻邪的原則是嚴謹周密,補虛的原則是靈活變通。

總結以上五點,只是說了個大概。至於有的時候應該純用攻法而禁用補法,有的時候應該純用補法而禁用攻法,還有的時候應該先補後攻,或者先攻後補,都應該在看病的時候,仔細辨別,才能用得恰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