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三信編》~ 上卷(醫學補遺) (6)

回本書目錄

上卷(醫學補遺) (6)

1. 脈義心參

又如散脈多浮,乃神欲去也。弱脈多沉,乃精耗竭也。弦脈多中,乃氣無生理也。至於感冒脈浮,非神病也,因氣鬱而現於外,自出其本部耳。吐瀉而脈伏,緣氣泄而隱於內,自退其本位也。即精神亦有進退,宜仿此義。

大凡五精涸竭,脈沉而數。五氣衰微,脈中而弦。五神飛越,脈浮而散,此皆危候。若浮而軟,神不足也。沉而細,精不足也,中而虛,氣不足也。其變見之不同者,亦可由李瀕湖之二十八脈以參之。但必圓活,不宜執滯,則無不可。

今予立三才貫五行之論,恐人拘泥古法,不能盡得病情耳,姑再詳言之。今人寸脈沉軟,皆曰心虛,殊不知亦精虛也。尺脈浮軟,皆曰腎虛,殊不知亦神虛也。即寸尺之脈中而軟,亦當以氣衰斷之,此活法也。凡三部神虛,治補本臟,猶必兼於補心。三部精虛,用滋本陰,亦必合於固腎。

其義詳見「藥性疏辨」,茲不復述。然精虛不已,則氣亦耗。氣虛不已,則神亦亡矣。故三者又同一源,須斟酌其孰急者先治之,又不可執其一,而遂忘其二也。予論皆本於經義,但諸家未有是說,故為之備論焉。

白話文:

像散脈大多是浮在表面,這是神氣快要散失的徵兆。弱脈大多是沉在裡面,這是精氣耗竭的表現。弦脈大多是按在中等深度,這是氣機沒有生發的跡象。至於感冒時出現的浮脈,並不是神氣有問題,而是因為氣機鬱滯而顯現在外,它只是回到它本來的位置而已。吐瀉時出現的伏脈,是因為氣機外泄而隱藏在內,它也是回到本來的位置。人的精神狀態也有進退變化,應該仿照這個道理去理解。

大體來說,五臟的精氣枯竭時,脈象會沉而數。五臟的氣機衰微時,脈象會中取而弦。五臟的神氣飛散時,脈象會浮而散,這些都是危險的徵兆。如果脈象是浮而軟弱,表示神氣不足。如果脈象是沉而細小,表示精氣不足。如果脈象是中取而虛弱,表示氣機不足。它們表現出的不同變化,也可以參考李時珍《瀕湖脈學》中的二十八種脈象來加以判斷。但必須要靈活運用,不宜過於拘泥,這樣才能準確把握病情。

我現在提出三才貫穿五行的理論,是擔心大家拘泥於古法,不能完全掌握病情,所以再詳細說明。現在的人寸脈沉軟,都說是心氣虛,卻不知道也可能是精氣虛。尺脈浮軟,都說是腎氣虛,卻不知道也可能是神氣虛。即使寸脈和尺脈都是中取而軟,也應該判斷為是氣衰,這是一種靈活變通的方法。凡是三部脈象都出現神虛,治療時除了補養本臟,也必須兼顧補心。凡是三部脈象都出現精虛,用滋養本臟陰液的藥物,也必須配合固腎的藥物。

這些道理在《藥性疏辨》中都有詳細說明,這裡就不再重複。但是,如果精氣虛損的情況持續下去,那麼氣也會耗損。如果氣虛的情況持續下去,那麼神氣也會消亡。所以精、氣、神三者是同一個根源,必須衡量哪一個最緊急就先治療哪一個,但也不能只顧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。我的這些論述都是根據經典的道理,只是各家都沒有這樣的說法,所以特別加以詳細論述。

2. 寸關尺部位圖

左寸陰神,陰中之陽神。心即神,元神也,火焰砂中汞也。

左關陰氣,陰中之陽氣。肝氣即生氣,魂也,生氣也。木中滋也。

左尺陰精,陰中之陽精。腎水即元精,志也,先天氣也,真精也。

右寸陽神,陽中之陰神。肺即魄藏,魄也,元氣也,金中液也。

右關陽氣,陽中之陰氣。脾即中氣,意也,土氣也,胃液也。

右尺陽精,陽中之陰精。腎火即相火,志也,先天氣也,元精也。

仿《性命圭旨》之式,圖傍註解,皆不用虛字收腳。

白話文:

[寸關尺部位圖]

左寸代表的是心臟,心藏神,是陰中的陽性神,可比喻為火焰中的水銀,象徵生命的活力與精神。

左關指的是肝臟,肝藏魂,是陰中的陽性氣,猶如木中滋養的源泉,代表著生命的生機和活力。

左尺代表的是腎臟,腎藏志,是陰中的陽性精,如同先天的真精,象徵著生命的根本和能量。

右寸指肺部,肺藏魄,是陽中的陰性神,好比金屬中的液態物質,代表人的魄力與元氣。

右關代表的是脾臟,脾主意,是陽中的陰性氣,如同土地的氣息,胃中的液體,象徵消化與吸收的力量。

右尺代表的則是另一腎臟,但強調的是腎火,即相火,同樣藏志,是陽中的陰性精,象徵著生命原始的能量和精華。

此圖仿效《性命圭旨》的格式,旁邊的註解都未使用虛詞做結尾。

3. 感證鉤玄論

感證之始,皆緣於天淫六氣。人受賊邪,隨時發現,百出多端,治或有差,損人天年,不可不慎。

然以理揆之,無非風寒暑濕燥火而已。其著人也,亦不過經絡臟腑,苟能隨證施治,何致為害?但古人立方,多屬峻利。予思藥之峻利無窮,而人之元氣有限,故未敢盡信。惟張介賓所謂邪實者,暫宜解標。邪微者,只當求本。此言真治感證之準繩,活人之寶訓也。又創立五柴胡等方,分按五行,通療感症。

然其間求本解標,並行不悖,其意不過言人初感必有外邪,故分別為之解散。即或需用滋補等藥,亦念氣血虛弱之人感邪既深,不能徒逐而散,所以助其氣血而邪自去矣。然病至一七、二七之外,無問邪之解否,視其脈症劇極,雖非治者失宜,終不可執用成方,又必另畫一策。

高鼓峰云:三元虧損土無基,遇著庸醫促命期。斯言良有以也。夫人之土,脾胃是也。萬物皆生於土,而調土之法猶難。蓋土燥不生,端由水之憊也。若土寒冰冽,抑非火之衰乎。至於土鬱不舒,焉能生髮?故高氏有三元之論。夫三元者,即水火土之位,精氣神之所聚也。絳宮位尊而處上焦,元海幽深而列下部,黃庭界乎上下而居中州,乃人生之大要也。

故感證屢散而不解者,必屬三元虧損,真土無基,縱邪實邪微,而生氣將絕,斯時豈可再遇庸醫,舍三元虧損之本症,而妄攻外感之末邪哉。

今董西塘之論,惟以救胃液為主,其論固確,然猶有未盡者也。夫所謂胃液者,乃土無腎水滋潤,燥極而不能生,故所用皆養陰藥,即高氏三元中之一也。若夫土鬱不舒,非胃陰之枯槁,實中氣之閉塞。中氣閉塞,則諸經絡之氣一時凝滯,血脈為之不行,心神為之悶絕,而死期不待終日矣。

斯時設用西塘養陰之法,非惟無益而反增其膩隔,適促其斃耳。法當疏氣散郁,使中州道路得通,則心腎交於頃刻矣。何必拘於養陰,方交其子午哉。

又夫中氣本虛,胃陰不乏,惟緣外邪熾甚,火逼絳宮而心神揚越,以致土寒冰冽,生氣蕭條。若此非養陰運氣之藥,必以安神收斂之品,先救其君。君主得明,則十二官必無危殆矣。明此三例,始合高氏之說,可拯感證而獲大全。

大凡感證之脈,浮大弦數者居多。浮弦舉按有力,確屬外邪,自宜攻之。倘浮而無力,防有心神飛越之患。中候弦數有力,亦外邪也。倘或弦微澀數而似郁脈者,則是中宮氣塞之病,沉而堅實或有積也。倘細數而無力者,確乎腎水之消亡,必用西塘之法,以救胃陰為主。若非是脈,雖舌胎之枯燥,不得概責其無水,可參神氣二者治之。

倘因中氣閉塞,遽投養陰之藥,豈不增其窒礙。若或陰液將竭,而誤投運氣之劑,亦是速彼枯涸耳。又如心神散越,屢服壯水之方,似乎渴而穿井。頻服健運之藥,勢如火上添油。又如水涸火炎,雖服安神之品,若揚湯而止沸,曷如釜底抽薪。倘氣悶而神昏,縱助心君之力,猶焚膏而燭暗。

白話文:

所有感染病症的起始,都源自受到自然界過度的六種氣候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影響。人一旦受到惡劣環境的侵襲,疾病隨時可能出現,其症狀變化多端,治療上稍有不慎,就會損害人的壽命,因此必須小心應對。

然而,從醫學理論來看,這些病因無非就是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六氣。它們影響人體的方式,也不過是經絡和臟腑的問題。只要根據症狀進行適當的治療,就不會造成危害。但是,古人開出的藥方,大多藥性強烈。我認為藥物的強烈效果無窮,但人體的元氣卻是有限的,所以我對此不敢全盤接受。唯有張介賓所說的,若是邪氣較重,應暫時以解表為主;邪氣較輕,則應尋找病因。這纔是治療感染病症的正確方法,是拯救生命的寶貴教訓。他還創立了五柴胡等方,按照五行分類,全面治療感染病症。

然而,在治療過程中,既要解決表面的症狀,又要針對根本的病因,兩者並行不悖。其核心理念是,人在初次感染時必定受到外界邪氣的影響,所以要分門別類地疏散邪氣。即使需要使用滋補藥物,也會考慮到氣血虛弱的人在受到邪氣深重的影響後,不能單純地驅逐和疏散,而是要輔助他們的氣血,讓邪氣自行消退。然而,當疾病發展到一個星期或更久之後,無論邪氣是否已經解除,如果病情嚴重,即使治療沒有明顯錯誤,也不能固守現有的藥方,必須另闢蹊徑。

高鼓峯說:「如果三元(精、氣、神)虧損,脾土失去根基,遇到庸醫,生命就會被摧毀。」這句話確實有道理。人體的土,指的是脾胃。萬物都生長於土,但調節脾胃的方法卻非常困難。因為土太乾燥無法生長,這是由於水的不足。如果土太冷,則是因為火的衰弱。至於土鬱不舒,又怎麼能生長呢?因此,高氏提出了三元理論。三元,就是水、火、土的位置,是精、氣、神聚集的地方。絳宮位置尊貴,處於上焦;元海幽深,位於下部;黃庭介於上下之間,處於中州,這是人體最重要的部分。

因此,如果感染病症屢次疏散但仍未痊癒,必定是三元虧損,真土失去根基,即使邪氣輕微或嚴重,生命力也將耗盡,此時怎能再遇到庸醫,忽視三元虧損的根本問題,而盲目攻擊外感的表面症狀呢?

現在,董西塘的理論,主要強調挽救胃液,他的觀點固然正確,但仍有所欠缺。所謂的胃液,是指脾胃缺乏腎水滋潤,極度乾燥而無法生長,因此使用的都是滋陰藥物,這是高氏三元理論的一部分。然而,如果脾胃鬱結不舒,不是因為胃陰枯槁,而是中氣閉塞。中氣閉塞,使得全身經絡的氣血凝滯,血液無法流通,心神會感到悶絕,死亡可能就在眼前。

此時,如果採用西塘滋陰的方法,不僅無益,反而會增加黏滯,加速死亡。正確的做法是疏通氣血,解除鬱結,讓中州的道路得以暢通,這樣心腎就能迅速交流。何必拘泥於滋陰,才能達到心腎交泰的效果呢?

另外,如果中氣本身虛弱,胃陰並不缺乏,只是因為外邪過盛,火勢逼迫絳宮,導致心神飛揚,使得脾胃極度寒冷,生命力萎靡。這種情況下,不能單靠滋陰運氣的藥物,而應該使用安神收斂的藥物,先救心神。心神穩定,十二個臟腑就不會有危險。明白這三個例子,才能符合高氏的理論,才能拯救感染病症,獲得全面的康復。

總的來說,感染病症的脈象,多數是浮大弦數。如果脈象浮弦且有力,確實是外邪,應該進行攻邪。但如果脈象浮而無力,要防範心神飛揚的風險。如果脈象中候弦數有力,也是外邪。但如果脈象微細澀數,類似鬱脈,那就是中宮氣塞的病徵。如果脈象沉而堅實,可能有積塊。如果脈象細數而無力,肯定是腎水消亡,必須使用西塘的方法,以挽救胃陰為主。如果不是這種脈象,即使舌苔乾燥,也不能一概歸咎於缺水,可以參考精神和氣色來治療。

如果因為中氣閉塞,就匆忙使用滋陰藥物,豈不是加重了阻塞?如果陰液將盡,卻誤用運氣藥物,也是加速枯竭。如果心神散亂,多次服用滋陰藥物,就像渴了才挖井。頻繁使用健運藥物,就像火上加油。如果水涸火炎,即使服用安神藥物,也只是揚湯止沸,不如釜底抽薪。如果氣悶神昏,即使加強心神的力量,也只是焚膏照暗。

如果能深入研究這些道理,牢記於心,運用時不出錯,就不會隨波逐流,跟隨庸醫誤導而喪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