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三信編》~ 下卷(中厥條辨) (1)
下卷(中厥條辨) (1)
1. 辨非風形證歌
類中因虛內出風,卒然仆倒眼朦朧,
尿遺手撒歪斜眼,數種俱然症卻凶。
小腹冷如冰石者,急宜氣海灸能通,
炒鹽艾附當臍熨,寒散陽回立見功。
類中者,其風自內出也。七情縱恣,六淫外侵,真陰不守,久之水衰火盛,風從火出,離其故宮,飛揚飄遂,卒然仆倒,故其人兩腎腰胯間及臍下,必冰冷如鐵。蓋別病必他臟先病,緩緩窮到腎經。惟此病,竟是腎經與命門無形之水火自病,故一病竟絕也。當其發病之際,必有一股虛氣從兩腎中間,上夾脊、穿崑崙、過泥丸,直到命門。
命門為三陰三陽聚處,此股氣一衝,三陰三陽之氣,亦突然而散,遂外不省人事。而在內臟腑之氣,亦隨之而去。臟腑之氣既去,而手撒眼合,或開而直視、遺尿、聲齁口開等證,又相隨而來矣。此命門即《素問》至陰之根,結於命門,乃兩腎之上下、左右各相去一寸,其中間便是丹家之元神也。此股虛氣是即所謂無形之火也。
白話文:
人體虛弱,內風外發,突然倒地,眼昏花,尿失禁,手腳無力,歪斜眼,多種症狀齊現,情況凶險。若小腹冰冷如冰石,應立即灸刺氣海穴,以通經活絡;炒鹽、艾葉和附子,溫熱熨貼臍部,散寒回陽,效果顯著。此類病症,風氣由內而外,因七情失控,六淫入侵,真陰虧損,久之水氣衰竭,火氣旺盛,風隨火勢外泄,離開原本位置,飄忽不定,突然倒地。因此,患者腎臟、腰胯、臍下,必然冰冷如鐵。其他疾病通常先累及其他臟器,逐漸蔓延到腎經,但此病卻是腎經和命門的無形水火本身出現問題,所以一發作就非常危急。發病時,一股虛氣從兩腎之間,向上穿過脊柱,經過崑崙穴,越過泥丸宮,直達命門。命門是三陰三陽交匯之處,這股虛氣一衝,三陰三陽的氣勢也隨之散亂,導致昏迷不醒。內臟腑的氣也隨之流失,因此出現手腳無力、眼閉合或直視、尿失禁、呼吸粗重、口張開等症狀。命門就是《素問》中提到的至陰之根,位於兩腎上下左右各相距一寸處,中間便是道家所說的元神。這股虛氣正是所謂的無形之火。
緣無形之水,虛不能守,遂化作冷風,騰空而去矣。
非風脫症辨須分,知絕肝經眼合瞑,
若是口開心臟絕,聲鼾手撒肺脾論。
尿遺腎絕誠當識,目攛搖頭面赤增,
吐沫汗珠兼直視,理中大劑倍人參。
以上形狀,大抵見一種猶可,數種俱見,亦為不治。猶當急以手按其少腹,冰冷如石者,速急灸氣海穴,穴在臍下一寸五分,並用蒸臍法,湯中再加附子。
腎內真陽本素衰,虛邪衝動倒塵埃,
脈來三至如綿軟,附子人參當即培。
初發可療遲不治,勢平參附養榮該,
白話文:
因為體內精氣虛弱,無法守住無形的水氣,便化為冷風,飄散而去。
辨別風脫症需分清楚,若眼珠緊閉,是肝經氣絕;
如果嘴巴張開,則是心臟氣絕;
呼嚕聲響、手掌鬆開,是肺脾氣絕;
尿液失禁,是腎氣絕;
眼球轉動、頭面發紅,是陽氣外溢。
若伴隨吐沫、汗出、直視,則應服用理中湯加倍人參。
以上症狀,若只出現一種,尚可治療;但若同時出現數種,則難以治癒。應立即用手按其小腹,若冰冷如石,應迅速灸氣海穴,穴位在肚臍下1.5寸,並用蒸臍法,湯水中再加入附子。
由於腎臟內原本就陽氣不足,虛邪乘虛而入,導致氣血倒流。
脈象沉細,如綿線般軟弱,應該立即服用附子、人參補益元氣。
初期發病可以治療,拖延則無法治癒。病情平穩後,應以人參、附子來滋養補益身體。
照常二便飲如故,大料補中八味偕。
此大虛之症,其脈必二、三至,闊大虛軟如棉花,急煎人參一、二兩。附子一兩,或有生者。如發時可救,遲則無及矣。俟其勢定,方用人參五錢、黃耆二兩、附子五錢,不數飲之。但覺臍下溫和,手足運動,口眼能動是矣。待飲食如常,二便如故。大劑補中益氣湯,加附子三錢,吞八味丸兩許,榮衛調和,漸可康復,否則終難延命。
其如頭目暈難開,開見般般物倒排,
盪漾胸中如欲吐,慎防類中漸將來。
白話文:
病人排泄正常,食慾也和以前一樣。要補益元氣,可以用八味丸等大補藥。這是嚴重虛弱的症狀,脈象一定很弱,摸起來鬆軟無力,像棉花一樣。要趕緊用人參、附子煎湯,如果病情發作時就用,還能救回來,拖延久了就來不及了。等病情穩定下來,再用人參、黃耆、附子慢慢調養,只要肚子暖和,手腳能動,口眼能說話就夠了。等到飲食正常,排泄也正常後,再用大劑補中益氣湯加上附子,並吞服八味丸,這樣就能調和氣血,慢慢恢復健康。如果不這樣做,就難以保住性命。
如果病人頭昏眼花,看東西都顛倒,胸口翻滾想吐,要小心,可能要發生中風了。
及時服餌還憑脈,兩尺如虛肝腎頹,
脾肺寸關求索診,培元救本戒休乖。
其有平日頭目眩暈難開,開之即見居室百物俱倒轉,胸中漾漾,噁心欲吐,即類中風之漸。急須節飲食,戒七情,遠房事,以預防之。治法同上,但不灸,藥物足矣。然服預防之藥,當察其脈。如兩尺虛衰者,六味、八味等丸,培補肝腎。寸關虛弱者,六君、十全等劑,調補脾肺,才有補益。
若服搜風順氣,及清氣化痰等藥,適所以招風取中也。《東醫寶鑑》云:凡大指、次指麻木,或不用者,三年內有中風之患。薛立齋云:預防者當養氣血,節戒情欲,自可無虞。若服愈風湯、天麻丸之類,非惟無益,倘反引邪入內,滋患為害也。
白話文:
當時服用餌(可能是某種草藥)要根據脈搏來決定,如果兩尺部位的脈象虛弱,表示肝和腎的功能下降;而脾胃和肺部在“寸”、“關”的位置也需要檢查,以便確定病情。為了恢復身體的基本功能並防止疾病進一步惡化,應該避免做錯事情,例如過度勞累或者情緒波動等等。
如果你平常感到頭昏眼花,甚至看到周圍的事物都顛倒了,胸口感覺空洞洞的,想嘔吐,這可能是一些輕微中風症狀的表現。你需要控制飲食,避免情緒激動,減少性生活,以防疾病的發生。治療方法與上述相同,只是不要用艾灸,而是使用草藥即可。然而,在服用預防性的草藥之前,必須先觀察病人的脈搏情況。如果兩個尺部位的脈象虛弱,可以考慮使用六味地黃丸、八味地黃丸等草藥來增強肝臟和腎臟的功能。如果“寸”、“關”部位的脈象虛弱,則可以用六君子湯、十全大補湯等草藥來調整脾臟和肺部的功能。
但是,如果你服用的是那些能夠消除風寒、理氣化痰的草藥,那麼你可能會吸引更多的風寒進入你的身體,從而出現更嚴重的問題。《東醫寶鑒》指出,如果你的大拇指和第二根手指出現麻痹或者失去知覺的情況,那麼你在未來三年內有可能會患上中風。薛立齋認為,最好的預防措施是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環,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慾望,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降低患病風險。然而,如果你想服用愈風湯、天麻丸等草藥,那不僅沒有好處,反而可能會導致邪氣入侵,使病情更加糟糕。
2. 辨中風形證歌
真中南稀北自多,藥宜小續命湯瘥,
杏防防芍芩麻桂,附草參芎保太和。
北方地燥高阜生風,南方地濕卑堅多雨,是以中風,北方多而南方少也。按:歷代相傳治中風之方,皆以續命湯為主。考其所自,則始於《金匱要略》。然此必宋時校正之所增,而非仲景本方也。自隋唐以來,則孫氏《千金》而亦採附,故後世宗之,無不以此為中風主治矣。
但方內以麻、桂並用,薑、附同施,而佐以芎、防,本為發散外邪之設也。如非風類中,切勿亂投。
中風閉症認何形,握手牙關語不能,
白話文:
南方濕氣重,北方乾燥多風,所以中風在北方較為常見,南方則較少。古人治療中風,多以續命湯為主,但此方非張仲景原創,而是後人增補的。續命湯以麻黃、桂枝等發散外邪的藥材為主,只適合風類中風,其他類型中風不可亂用。中風閉症患者,會出現握拳、牙關緊閉、無法言語等症狀。
二便不通如目瞀,耳聾鼻塞口無吩。
不妨三化湯投治,枳樸羌黃一泄平,
平素氣虛兼血弱,麻仁丸主莫遲停。
假如其人素有積熱,或鬱火暴發,則風乘火勢,火借風威,而風為熱風矣,多見閉症,法當疏風。開竅先用搐鼻散吹之,次用牛黃丸灌之。若大便閉結,腹滿脹悶,火勢極盛者,以三化湯攻之。如或血虛腸燥之人,易以麻仁丸潤下之。設內有寒氣,大便反硬,名曰陰結。陰結者,得和氣暖日,寒冰自化,勿可誤用攻藥,誤即不能復救。慎之慎之。
白話文:
二便不通像視覺模糊,耳朵聽力下降、鼻塞、口乾舌燥。
不妨使用「三化湯」來治療,包含枳實、厚朴、羌活和黃芩,可以達到排泄的效果。
平時若氣血兩虛,可服用「麻仁丸」來調理,不要拖延。
如果此人長期有積熱或者鬱火突然發作,風邪乘機而入,火勢借風勢而增強,成為熱風,常常會導致閉症,應該疏風通絡。首先使用「搐鼻散」吹進鼻孔,接著使用「牛黃丸」灌服。
若大便硬結,腹部飽脹不舒,火勢極盛,則需使用「三化湯」進行攻伐。對於血虛腸燥的人,可以轉換為「麻仁丸」來潤腸通便。
如果體內有寒氣,但大便反而硬結,稱為「陰結」。陰結的情況,需要在溫暖的環境中,讓寒氣自行化解,切不可誤用攻伐的藥物,以免情況加重,萬一失誤,後果不堪設想。要謹慎再謹慎。
閉或痰多湧似潮,三生飲與可能消,
南星附子川烏等,再配人參一兩熬。
假如其人素挾寒,或暴受新寒,則風水相搏,寒冰徹骨。而風為寒風,多見脫絕之症,當溫補元氣,急用附子理中大劑灌之。若以痰涎壅盛,以三生飲加參兩許灌之。間有寒痰壅塞,介乎閉脫之間,不便驟補者,用半夏、橘紅各一兩,濃煎至一杯,以生薑汁對衝,頻頻灌之,其人即蘇,然後按其虛實而調治之。
白話文:
如果病人呼吸閉塞,痰多像潮水般湧出,可以用三生飲來治療。
治療時,可以使用南星、附子、川烏,再加入人參一兩熬煮。
如果病人體質本來就偏寒,或者突然受到寒氣侵襲,風寒就會相互影響,導致寒氣深入骨髓。而這種寒風往往會導致病人昏迷不醒,需要溫補元氣,緊急用附子理中湯大劑量灌服。
如果病人痰涎阻塞,可以用三生飲加入一些人參,大劑量灌服。
有些人寒痰阻塞,介於昏迷和清醒之間,不宜馬上大補,可以使用半夏、橘紅各一兩,濃煎成一杯,再用生薑汁衝服,反覆灌服,病人就會清醒。之後再根據病人的虛實情況進行調整治療。
痱風足廢舌瘖形,會厭邪侵話不明,
蹇澀喁喁聲似啞,治分虛實莫胡行。
夫中風不語者,有心脾腎三經之異,又有風寒客於會厭卒然無音者。大法若痰迷心竅,當清心火,牛黃丸、神仙解語丹。若因風痰聚於脾經,當導痰涎,二陳湯加竹瀝、薑汁,並用解語丹。若因腎經虛火上炎,當壯水之主,六味湯加遠志,石菖蒲。若因腎經虛寒厥逆,當益火之原,劉河澗地黃飲子,或用虎骨膠丸加鹿茸。
白話文:
痱風導致足部無力、舌頭僵硬,會厭被邪氣入侵,說話不清,聲音嘶啞,像是啞巴一樣。治療要區分虛實,不可隨便亂用藥。中風不語有心、脾、腎三經的差異,也有風寒侵襲會厭導致突然失聲的情況。治療大法,若痰迷心竅,就應該清心火,用牛黃丸、神仙解語丹。若因風痰積聚在脾經,就應該導痰涎,用二陳湯加竹瀝、薑汁,並用解語丹。若因腎經虛火上炎,就應該滋補腎水,用六味湯加遠志、石菖蒲。若因腎經虛寒厥逆,就應該益火之源,用劉河澗地黃飲子,或用虎骨膠丸加鹿茸。
若風寒客於會厭,聲音不揚者,用甘桔湯加疏散之藥,或兼服轉舌膏亦可也。
歪斜口角大秦艽,兩活辛芎草共膏,
芍術芩苓和二地,當歸防芷把名標。
此中血脈、中在經絡之中也,按:口眼喎邪,多屬胃土,而有筋脈之分。經云:足之陽明,手之太陽,筋急則口目則僻,皆急不能卒視,此胃土之筋病也。又云:足陽明之脈,挾口環唇,此胃土之脈為病也。口目常動,故風生焉。耳鼻常靜,故風息焉。先燒皂角薰之,以逐外邪。
白話文:
如果風寒停留在會厭,導致聲音沙啞,可以用甘桔湯加一些疏散的藥物,或者同時服用轉舌膏。歪斜的嘴角可以用秦艽,配上活絡辛芎草製成膏藥。芍藥、術、黃芩、茯苓和生地,以及當歸、防風都要標註清楚。這些病症都涉及血脈和經絡,根據醫書記載,口眼歪斜大多屬於胃土的問題,而且有筋脈方面的病變。足陽明經和手太陽經筋急,就會導致口眼歪斜,無法正常視物,這是胃土筋病。足陽明經脈經過口唇周圍,所以胃土經脈出現問題也會影響口部。口眼經常活動,所以容易受風邪影響,而耳鼻相對靜止,所以不容易受風邪影響。先用皂角燒水熏,可以驅散外邪。
次燒降香薰之,以順血脈。再用酒煎桂枝,取汁一碗,軟青布浸收,左歪拓右,右歪拓左。
中風仆倒語難言,口噤牙關緊閉間,
皂角明礬吹取嚏,薑湯蘇合一丸研。
按:蘇合香丸,乃斬關奪命之將,為中風閉症而設。若或施之非風類中之脫症,如人已入井而反下之石,鮮有不隨藥而斃者也。用者審之。按:手三陽之筋結入於頷頰,足陽明之筋上夾於口,風寒乘虛入其筋則攣,故令牙關急而口禁也。
中腑身疼現六經,依經據理治宜分,
初然跌倒難言語,黑豆煎飴一味斟。
白話文:
先用降香熏一熏,順順血脈。接著用酒煎桂枝,取一碗汁液,浸濕柔軟的青布,一邊歪向左邊擦,一邊歪向右邊擦。
中風倒地,說不出話,嘴巴緊閉牙關緊鎖,
就用皂角和明礬吹鼻子,讓病人打噴嚏,再用薑湯把蘇合香丸研碎給病人吃。
不過,蘇合香丸是專治中風閉症的急救藥,如果用在其他病症上,就如同人掉進井裡,反而往井裡扔石頭一樣,很容易造成生命危險,用藥需謹慎。人體手三陽經的筋絡連接到頷頰,足陽明經的筋絡在口部附近,風寒乘虛而入,就會使筋絡收縮,導致牙關緊閉、口不能言。
中風後身體疼痛,是六經病症的表現,要根據經絡和病理進行治療。
一開始跌倒,說不出話,就用黑豆煎湯加飴糖給病人喝。
認明六經形證,仍遵仲景以外感之法治之。其有始初昏僕無知,脈症並無脫狀,宜先濃煎黑豆汁灌之即醒,然後隨症用藥。蓋黑豆善治虛風之聖品,昔葉天士嘗用療此,多效。
白話文:
辨清六經病症後,仍然按照張仲景對外感疾病的治療方法來處理。如果患者在開始時昏迷不省人事,脈象和症狀都沒有脫水的情況,可以先煮濃稠的黑豆汁讓他喝下去,就能馬上清醒,再根據具體症狀使用相應的藥物。因為黑豆是能有效治療虛弱引起的風病的好東西,以前葉天士也曾經用它來治療這種疾病,效果很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