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三信編》~ 上卷(醫學補遺) (8)
上卷(醫學補遺) (8)
1. 徹微論
天行六氣之病,隨時所發,皆名感症,非疫癘也。夫霜降以後,春分以前,人感之而病發者,名曰傷寒。其治法,仲景闡詳已備,毋庸贅矣。
若在夏至之後,秋分以前,人感之而發者,又非傷寒疫癘之比。其義何也?予聞復卦之陽升自地,姤辭之陰降自天,此自然之理。故凡感發於斯時,謂之時氣傷寒者,但言其陰,不明其義,施治乖張,坐昧其機,時醫概混稱之曰:暑風。殊不知陰生於上,逼陽於下,其所感受,皆是熱邪,是與傷寒不侔本乎。
天者親上,由是心肺並邪,上源先傷,初非由太陽而始。故見頭痛項強者,痰火上攻也。胸膈脹滿者,肝膽拂鬱也。又如喉痛頸腫,嘔吐譫語者,皆陽明受邪也。即有別症兼見,亦不過另有所挾耳。
病既不同,治亦有異。大法於六、七日內者,急當清心肺之火,宣皮毛脈絡之郁。屏上源之邪,導肝膽之抑。俾清肅之令下行則得便,水穀之氣四布則得汗。不宜以悍劣燥熱之劑,復助上焦之邪火,而消爍胃中之真陰。亦不得以峻削苦寒之品,先傷內臟之正氣,而招留將陷之客邪。
試看屢表而外邪不解,頻攻而反內陷。順者變逆,逆者遂亡,可不鑑哉?若旬日之外邪尚未退,上焦閉塞,陽明胃火或挾痰食,實結胸中,法當升提潤下。啟其壅滯,潤其枯涸,亦可便、汗而愈。不宜用大熱滯氣等藥,增益其邪。克伐凝寒之類,重傷其正,此大略也。至於察運氣之宜忌,究標本之緩急,務在臨症之頃,心領神會,庶無差誤。
今之治是症者,膠執古書而不察其義理。究其根由,甚至有謂傳經直中之說者,徒誇仲景名言。有謂涼解直下之說者,謬認朱、劉真諦,均可哂也。詎知邪始上焦,清之散之為急。若入陽明,潤之下之為要。外邪稍怠,即當助正以屏之。裡氣暴亡,法在回元而後理。故凡外邪未散而正氣消亡,客火尚存而虛煩複熾。
或因汗、下失宜而變成逆症。或自真元虧損而內變遽生。諸如此類,宜參劉河間治分三焦之辨,並鑑「鉤玄論」之三法,酌量以救之可也。雖然救急症於須臾,諸感本無少異,但邪伏清虛之臟,非若傷寒之易退也。故峻補回元之後,仍當解散外邪,則無患矣。
白話文:
天行六氣導致的疾病,隨季節發生,都稱作感症,這並不是瘟疫。霜降後到春分前,人們受到影響生病,叫做傷寒。治療方法,仲景已經詳細闡述,就不必再贅述了。
然而,夏至後到秋分前,人們受到影響而發病,就和傷寒瘟疫不同。這是為什麼呢?我聽過復卦的陽氣從地面升起,姤辭的陰氣從天而降,這是自然的定律。因此,所有這個時候發病的,被稱為時氣傷寒,只說其陰,並不明其義,治療方法錯誤,對病情的瞭解模糊,醫生們一般都混稱為:暑風。但實際上,陰氣從上而生,把陽氣逼迫在下面,受到的感染都是熱邪,這和傷寒根本不同。
天氣向上,所以心肺一起受到邪氣影響,上部先受到傷害,並非從太陽開始。所以,如果出現頭痛項強,是痰火上沖;胸膈脹滿,是肝膽鬱悶;喉痛頸腫,嘔吐譫語,都是陽明受到邪氣。即使有其他症狀,也只是另外有所挾帶而已。
病症既然不同,治療方法也就不同。原則上,在六、七天內,應該立即清除心肺的火,宣通皮毛脈絡的鬱悶,驅除上部的邪氣,疏導肝膽的抑鬱。讓清肅的命令下行得以便利,食物的氣息四處分佈才能出汗。不能使用強烈燥熱的藥物,幫助上焦的邪火,消耗胃中的真陰。也不能使用劇烈苦寒的藥物,先傷害內臟的正氣,而留下將要陷入的邪氣。
看看多次表面治療而外邪沒有解除,頻繁攻擊反而內陷。順利的變成了逆轉,逆轉的於是死亡,怎能不引以為戒呢?如果十天後邪氣還未退去,上焦閉塞,陽明胃火或挾帶痰食,實結在胸中,應當提升潤下。開啓其阻塞,潤澤其乾涸,也可以通過排泄、出汗而痊癒。不應使用大熱滯氣等藥物,增加邪氣。嚴厲寒涼的藥物,重傷正氣,這是大略的原則。至於察覺運氣的宜忌,研究標本的緩急,務必要在臨牀的時候,心領神會,纔不會有差錯。
現在治療這種病症的人,固守古書而不理解其中的道理。探究其根源,甚至有人認為有傳經直中的說法,只是誇大仲景的名言。有人認為有涼解直下的說法,誤解朱、劉的真實道理,都值得嘲笑。要知道邪氣開始於上焦,清除它,分散它是緊急的。如果進入陽明,潤澤它,降下它是重要的。外邪稍微懈怠,就應當協助正氣來驅除它。裡氣突然消失,方法在於回元然後治理。所以,凡是外邪未散而正氣消亡,客火尚存而虛煩再次熾烈。
或者因為汗、下不適而變成逆症。或者由於真元虧損而內部突變產生。諸如此類,應參考劉河間治療分三焦的辨識,並參考「鉤玄論」的三種方法,酌情救治。即使在瞬間救助急症,各種感應本來沒有什麼不同,但是邪氣潛伏在清虛的臟器,不像傷寒那樣容易退去。所以,劇烈補充回元之後,仍然應當分解外邪,就不會有問題了。
2. 來復論
客有問於予曰:證之與傷寒不同,既聞命矣。然傷寒自太陽經始,一日傳一經,七日而邪氣傳遍,或可汗解,至十四日諸病氣衰,雖不治亦已。至於時感,既非傳經之例可推,然其愈也,亦必七日或十四日以為期。其故何也?予曰:其義深矣,豈能遽悉。然司命者,不得不窮其理。
第恐予之淺識,所答未明,姑擬一言聊以塞責。《易》云:七日來復,如子到午之義,即太極陰陽之相半也。今人既具太極之形體,自不外乎陰陽之妙用。夫冬至陽生,夏至陰生,無往而非七日來復之義。故陽氣生而四體融和,則寒邪自解。陰血長而百骸濡潤,則酷熱頓除,豈必待傳經盡而後病始衰耶。
客又問曰:或十四日而不愈者,甚有遷延三七、四七之期而仍死者,得非陰陽亦有不復之時耶?予曰:非也。否極泰來,其理昭然,陰陽豈有間絕。但陰陽之氣將復未復之際,或其人本元素虛而五內消亡,或邪實猖狂,中宮竭絕,或因攻伐太過,正氣暴傷,頻散表而陰津致涸,屢寒涼而真火逼越,勢如新谷未登,存糧已罄,將救死而恐不贍,枵腹垂斃之頃,奚暇與邪爭勝負耶。
客又問曰:然則如何退敵?予曰:當此之際不必攻擊其邪,惟運資升斗之粟,急援其飢,以俟數日之命,自有天然真氣來復,所謂終則有始。此天心見於易者,自有明徵。且待正氣稍回,再行按證逐邪施治。譬之有堅甲利兵,然後審機攻守,方無失也。倘於正氣未復之際,不思救其人之危命,而妄議攻邪之末策,無不殆矣。
客曰:臨危制難,料敵設奇,將帥之略也。醫中之理亦如是夫。
白話文:
有人向我提問說:疾病的證狀與傷寒的不同,我已經聽你解釋過了。但是,傷寒這種疾病從太陽經開始,一天傳播到一個經脈,七天之後,邪氣就會傳遍全身,有可能會出汗而得以解脫,到了第十四天,所有的病症都會減弱,即使不接受治療也會好轉。至於一般的感冒,雖然不能用傷寒傳播經脈的規律來推測,然而,病情的好轉,也一定是七天或者十四天為一個週期,這是為什麼呢? 我回答他說:這個道理很深奧,不是那麼容易理解的。然而作為醫生,我們必須要窮究其中的道理。
恐怕我的淺薄知識,無法清楚地回答你的問題,這裡我試圖用簡單的話來解釋一下。易經裡說:「七日來復」,就像午時到子時的意義一樣,這就是太極陰陽的平衡。現在的人們擁有太極的形體,自然不會超出陰陽的奇妙作用。冬至的時候,陽氣開始生長;夏至的時候,陰氣開始生長,無論何時,都有著「七日來復」的原則。所以,當陽氣生長,身體變得溫暖和諧,寒邪自然就會消失。當陰血滋長,全身骨骼得到滋潤,酷熱也就立即消除,何必一定要等到邪氣傳遍全身,疾病才會減弱呢?
他又問我:有時候,即使到了第十四天,病還是沒有好,甚至有些人在二十一天、二十八天後仍然去世,這是不是說明陰陽也有無法恢復的時候呢?我回答他說:不是的。物極必反,這個道理是非常明顯的,陰陽怎麼可能有斷絕的時候。只是在陰陽之氣將要恢復但還未完全恢復的時候,有的人本來就體質虛弱,五臟六腑已經衰弱;有的是邪氣實在太盛,中宮已經枯竭;有的是因為治療過度,正氣受到嚴重損傷,多次發汗導致陰津乾涸,多次使用寒涼藥物導致真火被逼出體外,就像新的糧食還沒有收穫,舊的糧食已經吃完,想要救命卻又怕糧食不足,飢餓到快要倒下的時候,哪裡還有餘力去和邪氣抗爭呢。
他又問我:那該怎麼辦才能擊退邪氣呢?我回答他說:在這種情況下,不需要直接攻擊邪氣,只需要提供一些食物,緊急救援他們的飢餓,等待幾天的時間,自然會有天然的真氣恢復,這就是所謂的「終則有始」。這是上天的心意在易經中的表現,自然有明確的證據。等到正氣稍微恢復,再根據症狀驅除邪氣進行治療。就像有了堅固的盔甲和鋒利的武器,然後根據情況進行攻防,這樣就不會失敗。如果在正氣還未恢復的時候,不去考慮挽救人的生命,反而胡亂討論攻擊邪氣的策略,那就危險了。
他說:在危急時刻制定應對策略,分析敵情設置奇策,這是將軍的智慧。醫學的道理也是這樣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