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三信編》~ 下卷(中厥條辨) (2)
下卷(中厥條辨) (2)
1. 辨中風形證歌
真中南稀北自多,藥宜小續命湯瘥,
杏防防芍芩麻桂,附草參芎保太和。
北方地燥高阜生風,南方地濕卑堅多雨,是以中風,北方多而南方少也。按:歷代相傳治中風之方,皆以續命湯為主。考其所自,則始於《金匱要略》。然此必宋時校正之所增,而非仲景本方也。自隋唐以來,則孫氏《千金》而亦採附,故後世宗之,無不以此為中風主治矣。
但方內以麻、桂並用,薑、附同施,而佐以芎、防,本為發散外邪之設也。如非風類中,切勿亂投。
中風閉症認何形,握手牙關語不能,
二便不通如目瞀,耳聾鼻塞口無吩。
不妨三化湯投治,枳樸羌黃一泄平,
平素氣虛兼血弱,麻仁丸主莫遲停。
假如其人素有積熱,或鬱火暴發,則風乘火勢,火借風威,而風為熱風矣,多見閉症,法當疏風。開竅先用搐鼻散吹之,次用牛黃丸灌之。若大便閉結,腹滿脹悶,火勢極盛者,以三化湯攻之。如或血虛腸燥之人,易以麻仁丸潤下之。設內有寒氣,大便反硬,名曰陰結。陰結者,得和氣暖日,寒冰自化,勿可誤用攻藥,誤即不能復救。慎之慎之。
閉或痰多湧似潮,三生飲與可能消,
南星附子川烏等,再配人參一兩熬。
假如其人素挾寒,或暴受新寒,則風水相搏,寒冰徹骨。而風為寒風,多見脫絕之症,當溫補元氣,急用附子理中大劑灌之。若以痰涎壅盛,以三生飲加參兩許灌之。間有寒痰壅塞,介乎閉脫之間,不便驟補者,用半夏、橘紅各一兩,濃煎至一杯,以生薑汁對衝,頻頻灌之,其人即蘇,然後按其虛實而調治之。
痱風足廢舌瘖形,會厭邪侵話不明,
蹇澀喁喁聲似啞,治分虛實莫胡行。
夫中風不語者,有心脾腎三經之異,又有風寒客於會厭卒然無音者。大法若痰迷心竅,當清心火,牛黃丸、神仙解語丹。若因風痰聚於脾經,當導痰涎,二陳湯加竹瀝、薑汁,並用解語丹。若因腎經虛火上炎,當壯水之主,六味湯加遠志,石菖蒲。若因腎經虛寒厥逆,當益火之原,劉河澗地黃飲子,或用虎骨膠丸加鹿茸。
若風寒客於會厭,聲音不揚者,用甘桔湯加疏散之藥,或兼服轉舌膏亦可也。
歪斜口角大秦艽,兩活辛芎草共膏,
芍術芩苓和二地,當歸防芷把名標。
此中血脈、中在經絡之中也,按:口眼喎邪,多屬胃土,而有筋脈之分。經云:足之陽明,手之太陽,筋急則口目則僻,皆急不能卒視,此胃土之筋病也。又云:足陽明之脈,挾口環唇,此胃土之脈為病也。口目常動,故風生焉。耳鼻常靜,故風息焉。先燒皂角薰之,以逐外邪。
次燒降香薰之,以順血脈。再用酒煎桂枝,取汁一碗,軟青布浸收,左歪拓右,右歪拓左。
中風仆倒語難言,口噤牙關緊閉間,
白話文:
[辨識中風病症歌]
真正的中風案例北方比南方多,治療上適用小續命湯,這種湯藥包括杏仁、防風、芍藥、黃芩、麻黃、肉桂、附子、甘草、人參、芎藭,能保持身體的平衡與和諧。
北方氣候乾燥,風常從高地吹起;南方濕度高,地勢低,雨水多。因此,北方中風的人較多,南方則較少。根據歷代的經驗,治療中風主要使用續命湯,這種湯藥最早出現在《金匱要略》。然而,這可能是宋代校訂時新增的,並非張仲景原本的處方。從隋唐時期開始,孫思邈的《千金方》也採用了這個方子,所以後世都沿襲了這樣的治療方式。
但方子裡同時使用麻黃和肉桂,薑和附子,以及芎藭和防風,這是為了驅散體內的外來邪氣。如果不是中風類的疾病,切勿隨意使用。
中風閉症的徵兆是什麼?患者握拳、牙關緊閉、無法說話,大小便不通,眼睛模糊,耳朵聽不到,鼻子塞住,嘴巴無法開合。
對於這種情況,可以使用三化湯治療,包括枳實、厚樸、羌活、黃連,可以緩解症狀。如果患者平常氣血虛弱,可用麻仁丸,不要拖延。
假如患者平時就有積熱,或者突然遭受火氣爆發,那麼風助火勢,火借風威,風就成為熱風,多半會出現閉症。應該先疏風開竅,先用搐鼻散,再用牛黃丸。如果大便閉塞,腹部脹滿,火氣極盛,就該用三化湯來攻治。如果是血虛腸燥的人,應該用麻仁丸來潤腸通便。如果體內有寒氣,大便反而變硬,稱為陰結。陰結的情況下,等到天氣回暖,寒冰自然融化,切勿誤用攻藥,一旦用錯,就無法挽救。一定要小心。
閉症也可能因為痰多,像潮水般湧出。三生飲可以幫助消痰,包括天南星、附子、川烏,再加入人參一兩,一起熬煮。
假如患者平時就有寒氣,或者突然遭受新的寒冷,那麼風水相互搏鬥,寒氣徹骨,風就成為寒風,多半會出現脫症,應該溫補元氣,立即使用大量附子理中湯。如果痰多,可以用三生飲加上人參一兩灌服。有時,寒痰堵塞,處於閉症和脫症之間,不宜立即補充,可以用半夏、橘紅各一兩,濃煎成一杯,再加入薑汁,頻繁服用,人就會甦醒,然後再根據虛實狀況進行治療。
中風導致腳步不穩,舌頭無法說話,是因為會厭受到邪氣侵害,說話不清楚。口齒不清,聲音沙啞。治療應分虛實,不可胡亂行事。
中風無法說話,可能涉及心、脾、腎三條經絡的不同情況,也有風寒侵入會厭,突然失聲的情況。大體上,如果痰迷心竅,應該清心火,可用牛黃丸、神仙解語丹。如果因為風痰聚集在脾經,應該排痰,可用二陳湯加竹瀝、薑汁,並使用解語丹。如果因為腎經虛火上炎,應該滋養腎水,可用六味地黃湯加遠志、石菖蒲。如果因為腎經虛寒逆流,應該滋養腎火,可用劉河間的地黃飲子,或用虎骨膠丸加鹿茸。
如果風寒侵入會厭,聲音嘶啞,可用甘桔湯加疏散藥物,或同時服用轉舌膏。
口眼歪斜,可用大秦艽,兩種活血草藥,辛夷、川芎、甘草、白芍、茯苓、黃芩、生地、熟地、當歸、防風、白芷。
這涉及到血液循環和經絡的問題,口眼歪斜大多屬於胃部問題,但也有筋脈之分。經典提到:足之陽明,手之太陽,筋緊則口眼偏斜,不能迅速看清楚,這是胃部筋絡的問題。又說:足陽明之脈,夾口環脣,這是胃部脈絡的問題。口眼經常動,所以產生風;耳鼻常靜,所以風停止。首先用皁角燻蒸,以驅除外邪。
然後用降香薰蒸,以順暢血脈。再用酒煎桂枝,取汁一碗,用柔軟的青布浸泡,左歪向右敷,右歪向左敷。
中風倒地,說話困難,牙關緊閉,可用皁角、明礬吹鼻,讓患者打噴嚏,再用薑湯蘇合香丸研磨。
蘇合香丸是中風閉症的救命良藥,但如果用在非中風類的脫症上,就像人已經掉進井裡,還往井裡扔石頭,很少有人不會隨著藥物而死亡。使用時必須謹慎。根據手三陽之筋結入頷頰,足陽明之筋上夾口,風寒趁虛而入,導致筋絡攣縮,使牙關緊閉。
中腑(腑臟)疼痛,呈現六經的症狀,應根據經絡理論來分別治療。最初跌倒,無法說話,可用黑豆煎飴糖來治療。
辨識六經的症狀,仍應遵循張仲景的外感治療方法。如果最初昏倒,失去意識,脈象和症狀都沒有脫症的跡象,應先濃煎黑豆汁灌服使其清醒,然後根據症狀使用藥物。因為黑豆是治療虛風的聖品,過去葉天士曾用它來治療這種疾病,效果顯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