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三信編》~ 下卷(中厥條辨) (1)
下卷(中厥條辨) (1)
1. 下卷(中厥條辨)
2. 辨非風形證歌
類中因虛內出風,卒然仆倒眼朦朧,
尿遺手撒歪斜眼,數種俱然症卻凶。
小腹冷如冰石者,急宜氣海灸能通,
炒鹽艾附當臍熨,寒散陽回立見功。
類中者,其風自內出也。七情縱恣,六淫外侵,真陰不守,久之水衰火盛,風從火出,離其故宮,飛揚飄遂,卒然仆倒,故其人兩腎腰胯間及臍下,必冰冷如鐵。蓋別病必他臟先病,緩緩窮到腎經。惟此病,竟是腎經與命門無形之水火自病,故一病竟絕也。當其發病之際,必有一股虛氣從兩腎中間,上夾脊、穿崑崙、過泥丸,直到命門。
命門為三陰三陽聚處,此股氣一衝,三陰三陽之氣,亦突然而散,遂外不省人事。而在內臟腑之氣,亦隨之而去。臟腑之氣既去,而手撒眼合,或開而直視、遺尿、聲齁口開等證,又相隨而來矣。此命門即《素問》至陰之根,結於命門,乃兩腎之上下、左右各相去一寸,其中間便是丹家之元神也。此股虛氣是即所謂無形之火也。
緣無形之水,虛不能守,遂化作冷風,騰空而去矣。
非風脫症辨須分,知絕肝經眼合瞑,
若是口開心臟絕,聲鼾手撒肺脾論。
尿遺腎絕誠當識,目攛搖頭面赤增,
吐沫汗珠兼直視,理中大劑倍人參。
以上形狀,大抵見一種猶可,數種俱見,亦為不治。猶當急以手按其少腹,冰冷如石者,速急灸氣海穴,穴在臍下一寸五分,並用蒸臍法,湯中再加附子。
腎內真陽本素衰,虛邪衝動倒塵埃,
脈來三至如綿軟,附子人參當即培。
初發可療遲不治,勢平參附養榮該,
照常二便飲如故,大料補中八味偕。
此大虛之症,其脈必二、三至,闊大虛軟如棉花,急煎人參一、二兩。附子一兩,或有生者。如發時可救,遲則無及矣。俟其勢定,方用人參五錢、黃耆二兩、附子五錢,不數飲之。但覺臍下溫和,手足運動,口眼能動是矣。待飲食如常,二便如故。大劑補中益氣湯,加附子三錢,吞八味丸兩許,榮衛調和,漸可康復,否則終難延命。
其如頭目暈難開,開見般般物倒排,
盪漾胸中如欲吐,慎防類中漸將來。
及時服餌還憑脈,兩尺如虛肝腎頹,
脾肺寸關求索診,培元救本戒休乖。
其有平日頭目眩暈難開,開之即見居室百物俱倒轉,胸中漾漾,噁心欲吐,即類中風之漸。急須節飲食,戒七情,遠房事,以預防之。治法同上,但不灸,藥物足矣。然服預防之藥,當察其脈。如兩尺虛衰者,六味、八味等丸,培補肝腎。寸關虛弱者,六君、十全等劑,調補脾肺,才有補益。
若服搜風順氣,及清氣化痰等藥,適所以招風取中也。《東醫寶鑑》云:凡大指、次指麻木,或不用者,三年內有中風之患。薛立齋云:預防者當養氣血,節戒情欲,自可無虞。若服愈風湯、天麻丸之類,非惟無益,倘反引邪入內,滋患為害也。
白話文:
[辨別非風形證歌]
類似中風的情況,是由於體內虛弱導致風從內而出。患者突然倒地,眼前模糊不清,尿失禁,手撒開,眼睛歪斜,這些症狀同時出現,病情往往十分嚴重。
如果小腹部冰冷如冰石,應立即灸氣海穴(位於肚臘下一寸五分處),使用炒鹽與艾草附著於臍部進行熱敷,可以驅散寒冷,促進陽氣恢復,很快就能見效。
這種類似中風的疾病,風是由體內產生的。長期情緒波動、外在環境侵害,以及體內陰氣不足,導致水衰火旺,風由火而起,脫離原位,飄忽不定,患者突然倒地。兩腎腰胯間及肚臍下方一定會感到冰冷。這種病直接影響腎經與命門,是體內無形的水火自身出了問題,所以一旦發病就非常嚴重。發病時,一股虛氣從兩腎中間上行,穿過脊椎、腦部,直達命門。命門是三陰三陽交匯之地,這股氣衝擊之下,三陰三陽之氣也會突然散開,患者會失去意識,內臟氣血隨之流失,接著出現手撒、眼閉、尿失禁、聲音嘶啞、口開等症狀。
命門就是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至陰之根,位於兩腎上下左右各一寸的地方,是道家認為的元神所在。這股虛氣就是所謂的無形之火,因為無形之水虛弱無法固守,於是化為冷風飄走。
對於非風脫症的辨別,需注意以下幾點:如果眼睛閉合,表示肝經受損;如果口開,表示心臟功能衰竭;聲音如打鼾,手撒開,表示肺脾受影響;尿失禁,表示腎功能衰竭;眼球轉動,搖頭,面色潮紅,表示病情加重;口吐泡沫,汗珠,以及直視,需使用大量理中湯,加倍人參。
以上症狀,即使只出現一種也需要警惕,多種症狀同時出現,往往無法治癒。應立即檢查小腹部,如果冰冷如石,應迅速灸氣海穴,並使用蒸臍法,湯中加入附子。
腎臟內的真陽本已虛弱,被虛邪沖擊倒下。脈象通常只有二、三跳,且寬大虛軟如棉花,應立即煎煮一、二兩人參,一兩附子,最好是生的。如果剛發病時能及時救治,拖延太久就來不及了。待病情穩定後,用人參五錢、黃耆二兩、附子五錢,多次飲用。只要感覺到肚臍下方溫暖,手腳活動自如,口眼能動,即可。待飲食正常,大小便如常,可大量服用補中益氣湯,加附子三錢,吞服八味丸,調和營衛,逐步康復,否則生命難保。
如果頭暈目眩,看東西都倒置,胸中不適想吐,應警惕類似中風的徵兆。應節制飲食,控制情緒,避免房事,提前預防。治療方法與前述相同,只是不需灸療,單靠藥物即可。然而,在服用預防藥物時,應根據脈象調整。如果兩尺脈虛弱,可用六味、八味等丸調補肝腎;如果寸關脈虛弱,可用六君子、十全等方調補脾肺。
如果服用搜風順氣、清氣化痰等藥,反而可能招致風邪入侵。《東醫寶鑑》指出:如果大拇指和食指麻木,三年內可能有中風風險。薛立齋認為,預防應養氣血,節制情慾,這樣才能避免疾病。若服用愈風湯、天麻丸等,不但無益,反而可能引邪入內,造成更大危害。
以上內容,是古代中醫對類似中風病症的理解與治療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