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三信編》~ 中卷(感證類要) (40)
中卷(感證類要) (40)
1. 痧脹抉要說
張一庵云:夫痧脹證者,風濕火三氣相搏,手足經二脈交侵,陰陽錯亂,而擾為病之發也。蓋風者,謂足厥陰之風木也;濕者,謂足太陰之濕土也;火者,謂手少陽之相火也。一陽二陰曰震,在卦為雷。故痧初發,即有雷厲風行,烈火熬沙(沙即濕土)之狀,為病至此,死生只在須臾,救之不速,悔無及矣。惟善治痧者,為能救之。
其善治之法,但當言解(即用油頭繩,括肩背臂膊之法,或用針刺眉心、人中等處。)而不言攻(攻者,謂汗下也。)蓋以病非一氣,無所施其攻也(不可汗下。)解之之法,又必先取所勝者,如火勝於濕,則先刺之(凡痧發火勝者多,宜十指少商穴以針刺之為妙。甚背,再刺四腕委中穴。
)以泄其火氣之有餘。濕勝於火者必瀉,則先吐之(可投蘆粟湯,或蕎麥湯。)以奪其濕氣之太過,能使火濕和平,則風木之氣不治而自解矣。即至用藥無不同,然濕氣不及,則先以涼解之。不愈,然後以寒解之。火氣不及,則先以溫解之,然後以熱解之。火濕俱不及,則知所勝者,在風但投以辛甘之味,能使風氣疏通,則火濕二氣亦不治而自解矣。
至於動靜者,陰陽之道也。濕主乎陰,靜也。風火二氣皆主乎動,陽也。二陽一陰曰離,在卦為火。痧病悉退,猶如雨過云開,陰陽之氣和平,日麗中天而離火昭明矣。又內外者,陰陽之體用也,震內離外曰噬嗑。內動則絞腸括肚,外火則斑疹赤膚,痧毒肆攻,便有侵蝕臟腑之象也。
離內震外曰豐。用藥得宜,內則火毒潛消,外則痧點漸沒。於是表裡一清而氣血沖和,肌膚亦得豐滿。若如瘠弱,多因飲食風冷,調理失宜故耳。
至於人身之脈,手六經所以法天,足六經所以法地,天地之道以出入為順者也。故天氣入於地中,地氣則從而順之,生萬物以出於外,以是知天之氣,主入而不主出,地之氣,主出而不主入。手足之經脈,亦豈有異哉。
總之,痧症非若傷寒之為病也。傷寒之病,只在足六經,而手不與焉。故治傷寒者,或汗、或吐、或下、或和解、或利小便,皆取其出而以從地道也。痧脹之症,止在足二經,手一經耳。手一經,法天而既主入;足二經,法地而既主出,故三氣相搏,經脈交侵,陰陽錯亂而為病發。此所謂病非一氣,無所施其攻也,惟解為貴耳。
白話文:
張一庵說:痧脹這種病症,是由風、濕、火三種氣候相互作用,手足經脈兩路同時受到影響,導致陰陽失調,從而引發疾病。風指的是足厥陰肝經的風木,濕指的是足太陰脾經的濕土,火指的是手少陽三焦經的相火。一陽二陰構成震卦,象徵雷。因此痧病初發時,就像雷鳴風暴,烈火煎熬濕土的情況,病情到這種程度,生死只在瞬息之間,如果救援不及時,後悔都來不及。只有擅長治療痧病的人,纔能有效救治。
擅長治療的方法,主要使用解法(例如使用油頭繩束縛肩膀背部手臂,或者用針刺激眉心、人中等部位),而不是攻擊法(攻擊法指的是出汗和瀉下)。因為痧病不是由單一氣候造成,無法對症下藥(不能隨意出汗或瀉下)。解法必須先針對較強的一方,比如火氣大於濕氣,就先進行針灸(通常痧病火氣大的情況較多,適合針刺十指少商穴。若背部嚴重,再針刺手腕的委中穴)以減緩過剩的火氣。濕氣大於火氣,則需要瀉法,先進行催吐(可以服用蘆葦湯或蕎麥湯),以消除過度的濕氣,使火濕達到平衡,風氣自然會消失。
至於動靜,這是陰陽的原理。濕氣屬於陰,是靜態。風火兩氣都是動態,屬於陽。二陽一陰構成離卦,象徵火。痧病痊癒,就像雨後雲散,陰陽氣候達到平衡,太陽高懸,離火明亮。而內外,是陰陽的體現和作用,震卦內離卦外表示噬嗑。內在動態會導致腸胃絞痛,外在火氣會導致皮膚紅疹,痧毒肆虐,可能侵蝕臟腑。
離卦內震卦外表示豐。適當用藥,內在火毒就會潛伏消散,外在痧點也會逐漸消失。這樣表裡清潔,氣血平和,皮膚也會變得豐滿。如果身體瘦弱,通常是因為飲食、風寒調理不當。
至於人體的脈絡,手部六經脈遵循天道,腳部六經脈遵循地道,天地的原則是以出入為順序。因此天氣進入地下,地氣會順應而出,生長萬物,由此可知,天氣主入不主出,地氣主出不主入。手足的經脈,同樣遵循這個原則。
總結來說,痧病並不像傷寒那樣的病。傷寒病只在腳部六經脈,手部不受影響。因此治療傷寒,可以出汗、催吐、瀉下、和解或利尿,都是為了讓病氣排出,順應地道。痧脹病只在腳部兩經脈,手部一經脈。手部一經脈遵循天道主入,腳部兩經脈遵循地道主出,所以三氣交錯,經脈受侵,陰陽錯亂而發病。這就是說痧病不是單一氣候造成,不能隨意攻擊,只能使用解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