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三信編》~ 中卷(感證類要) (39)

回本書目錄

中卷(感證類要) (39)

1. 四明心法(附註楊云峰驗舌指南)

桃核、大黃、桂枝、芒硝、甘草,此五味即桃仁承氣湯。)粗工誤治耗真陰,養氣補陰下最穩。(楊潛邨云:陰枯便燥則補陰,自可濡潤矣。而必兼養氣者,以推送無力也。須安慰病人,勿急於攻下,守至數日,自可奏效也。奏效雖遲,而實穩當。的是仲景功臣。)

不便不餐不必驚,(有不便而不食者,粗工必主一便,則邪去而膈清,才能思食。時醫所見,或者如是。予獨曰:不然。必須先養胃以助正,助正以去邪,如養未到,則邪不即去,不食不妨也。)縱然養正去邪亨,(所謂中氣足而積滯能通,陰血潤而其便自下。)能食不便毋庸慮,理謂推陳在致新。

(或有一種不能便而能食者,推陳致新,倉廩盈溢,自能通利,不便毋庸憂慮也。)

予撰斯歌非泛文,理宗《素》《難》貫天人,勉醫勤讀時溫故,悟徹玄微道自尊。(予一生應酬,濟世養生,得力處全藉此篇,學者慎毋忽焉。吳石公云:職操原同良相功,調合燮理答蒼穹,六經五臟殊天壤,八要三才究始終。貧富不分惟重命,死生雖數必推衷,賢愚何藉彰鄉曲,自有人稱草上風。

李治菴云:病者求醫似望仙,醫人切莫故遲延,不徒舉室愴惶甚,床簣呻吟最可憐。觀吳、李二公之詩句,具見仁心仁術,足為後學規模,宜佩於紳帶,庶夙夜不忘。)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(桃核、大黃、桂枝、芒硝、甘草,這五味藥就是桃仁承氣湯)是用來治療便秘的,但醫術不精的醫生如果誤用,會耗損病人的陰液。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先養氣補陰,這種方法最穩妥。(楊潛邨說:陰液枯竭導致便秘乾燥,就應該補陰,自然可以滋潤腸道。但同時要養氣,是因為氣不足,推動腸道蠕動的力量不夠。要安慰病人,不要急著用瀉藥,耐心等待幾天,自然就會見效。雖然見效慢,但非常穩妥,這才是仲景(指張仲景)的真傳。)

如果病人便秘但沒有食慾,也不要驚慌。(有些病人便秘導致食慾不振,不熟練的醫生會認為只要排便就沒事了。但我覺得不是這樣,必須先調理脾胃以扶正氣,正氣足了才能祛邪。如果脾胃沒調理好,邪氣就不能立即清除,所以暫時不吃東西也沒關係。)如果能好好調養身體,扶正氣、祛邪氣,身體自然會好。(意思是中氣足夠,積滯就能通暢;陰血充足,大便自然就能通暢。)如果能吃東西卻沒有排便,也不用擔心,這是身體在代謝更新,舊的排出才能迎接新的。

(還有一種情況是病人能吃東西但排不出大便,這是因為身體在代謝更新,當脾胃充足時,自然就能通暢,所以不用擔心便秘問題。)

我寫這段歌訣不是隨便說說的,我的理論依據《黃帝內經》和《難經》,貫穿了天人合一的道理。希望醫生們勤加研讀,時常溫習,領悟其中的奧妙,醫道自然就能精進。(我一生用這篇理論來應對各種情況,救人養生,受益匪淺,希望學醫的人不要輕忽。吳石公說:醫生的職責就像輔佐君王的宰相,要調和陰陽,燮理身體,回應上天的責任。六經、五臟關係密切,八綱、三才也要研究透徹。無論貧富都要重視生命,生死有數但要盡力救治。不用追求名利,自有後人讚揚。

李治菴說:病人求醫就像期盼神仙,醫生千萬不要拖延,否則全家都會惶恐不安,病人也會在床上痛苦呻吟。看看吳石公和李治菴的詩句,可見他們仁心仁術,是我們後輩學習的榜樣,應該把這些教誨牢記在心,日夜都不忘記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