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三信編》~ 中卷(感證類要) (37)
中卷(感證類要) (37)
1. 四明心法(附註楊云峰驗舌指南)
如此分別,則為虛為實,是真是假,雖未參症切脈,而一目先了然矣。)胖論陰陽獻燥濕。(驗舌分陰陽法。楊云峰云:虛實既分補瀉,固有定見。然虛實各有陰陽,而陰陽迭為虛實,則於虛實分陰陽,臨症者,又不可混也。而分之不得其法,則有陰盛為陽盛,陽虛為陰虛,而不能無誤者。
且有症本陽虛。而經訓曰:陰虛,令人錯解,貽害不淺者,如言陰虛出盜汗,陰言手太陰也,虛言肺氣虛也。又言:陰虛發夜熱。陰言足太陰也,虛言脾氣虛也。同曰陰虛而其中有手。足太陰之分。名曰陰虛,而其實脾肺氣虛之症無。如歷代醫師,從未註明其義,誤以脾肺氣虛,認為腎水不足,而用滋陰降火之劑。
朝夕重陰下逼,逼致土困金衰,便溏聲嘶,致之死地而不悟者。只此兩個陰字,拘義牽文,訛以傳訛,自古迄今,普天之下不知日殺凡幾。良堪痛也。況如此類者,經中未易枚舉,總緣陰陽混雜,虛實模糊,但憑脈症,分晰難清。詎知陰虛陽盛而火旺者,其舌必乾而燥。陽虛陰盛而火衰者,其舌必滑而濕。
如此分別,則為陰為陽,誰實誰虛,顯然可見。更何似陰似陽之疑,以致重陰重陽之誤耶。)理勝《金鏡錄》一籌,(《金鏡錄》張三錫所注。驗舌為準法。楊云峰云:舌者,心之苗也,五臟六腑之大主,其氣通於此,其竅開於此者也。查諸臟腑圖,脾肺肝腎,無系不根於心。
核諸經絡,考手足陰陽,無脈不通於舌。則知經絡臟腑之病,不獨傷寒發熱有胎可驗,即凡內外雜症,無一不呈形著色於其舌。是以,驗舌一法,臨症不可不講。間嘗從《金鏡錄》三十六舌,逐一體驗,其法殊多未合,及參《已任編》。呂東莊有云:《金鏡》三十六舌,當參其意而勿泥其法,更有三十六舌之所未及者,須以意通之。予於是臨症之下,細心診視,於四診之中,驗舌更有獨得之秘。
據舌以分虛實,而虛實不爽焉。據舌以分陰陽,而陰陽不謬焉。凡危急疑難之頃,往往病無可參,脈無可按,而惟以舌為憑。婦女、幼稚之病,往往聞之無息,問之無聲,而惟有舌可驗。是以陰陽虛實,見之悉得其真,補瀉寒暄,投之輒神其應。人以為奇,有何奇哉?不過同得之理耳。
臨診者,誠潛心而有會焉,則分之而臟腑各一陰陽也,陰陽各一虛實也。理圓而法到,可以補《金鏡》之所未及,而正不止三十六舌也。合之而臟腑同此陰陽也。陰陽同此虛實也。理圓而法活,可以裁《金鏡》之所未合,而並不必三十六舌也。分而分之,其法不出乎五行。合而合之,其理總原於太極。
准此以臨症,則諸病之變現,總使萬葉千枝,而一望之神明,自可搜根拔本。尚何無者生之,有者甚之。以干致邪失正,絕人長命之咎哉。)鑑明可並月林石。(楊云峰先生驗舌之論,以浮胖堅斂分虛實,乾燥滑潤認陰陽,黑白青黃辨臟腑。蓋本至中至正之理,以立至簡至易之法。
白話文:
如此區分,就能分辨虛證和實證、真實和虛假,即使還沒參考其他症狀和把脈,也能一眼就清楚明白了。舌頭的胖瘦可以判斷陰陽的盛衰,乾燥和濕潤可以判斷寒熱的變化。(楊云峰認為,根據舌頭辨別陰陽的方法是:虛證和實證既然能區分,那麼用補法和瀉法來治療,就有一定的原則。然而虛證和實證各自又有陰陽之分,陰陽之間又會互相轉化為虛證或實證,因此在辨別虛實的同時還需要分辨陰陽,臨床醫生在診斷時,絕對不能混淆。如果分辨的方法不正確,就會把陰盛誤認為陽盛,陽虛誤認為陰虛,這樣就難免會犯錯。
而且有些病症原本是陽虛,但是經書上卻說成是「陰虛」,這會使人誤解,造成不小的危害。例如說「陰虛導致盜汗」,這裡說的「陰」指的是手太陰肺經,而「虛」指的是肺氣虛;又說「陰虛導致夜間發熱」,這裡的「陰」指的是足太陰脾經,「虛」指的是脾氣虛。同樣都說陰虛,但是卻有手太陰和足太陰之分。名義上是陰虛,但實際上卻是脾肺氣虛的症狀。歷代的醫生都沒有明確指出這個區別,錯誤地把脾肺氣虛當作腎水不足,而使用滋陰降火的藥物。
這樣早晚服用過多的寒涼藥物,會進一步損傷脾土,導致肺金更加虛弱,出現大便溏稀、聲音嘶啞,最終導致死亡,卻還沒有醒悟。只是因為這兩個「陰」字,拘泥字面意義,以訛傳訛,從古到今,不知道因此害死了多少人,實在是太可悲了。況且類似這樣的錯誤,經書中還有很多,根本無法一一列舉。總之是因為陰陽混雜,虛實模糊,只憑藉脈象和症狀,難以分辨清楚。要知道陰虛陽盛而火旺的,他們的舌頭一定是乾燥的;陽虛陰盛而火衰的,他們的舌頭一定是滑潤而濕的。
這樣區分,就能知道是陰還是陽,誰是實證誰是虛證,顯而易見,不會再有似陰似陽的疑惑,也不會犯重陰重陽的錯誤了。)這種辨別方法比《金鏡錄》更高明。(《金鏡錄》是張三錫所著,以觀察舌頭為診斷標準的方法。楊云峰說:舌頭是心臟的外在表現,是五臟六腑的主宰,它們的氣都匯聚於此,竅也都開在這裡。查看臟腑圖,脾、肺、肝、腎,沒有哪個不是根源於心臟。
考察經絡,研究手足陰陽,沒有哪條經脈不通向舌頭。由此可知,經絡和臟腑的疾病,不僅是傷寒發熱可以通過觀察舌頭來診斷,即使是各種內外雜症,也都會在舌頭上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和顏色。因此,觀察舌頭的方法,是臨床診斷中必須要掌握的。我曾經把《金鏡錄》中的三十六種舌象逐一驗證,發現它的方法有很多地方不夠完善,後來又參考了《已任編》。呂東莊說過,《金鏡錄》中的三十六種舌象,應該理解它的意思,而不要拘泥於它的方法,而且還有一些情況是三十六種舌象沒有包括的,要用心去理解。於是在臨床診斷中,我仔細觀察舌頭,在四診之中,觀察舌頭有自己獨到的訣竅。
通過舌頭來分辨虛實,虛實的判斷不會有偏差。通過舌頭來分辨陰陽,陰陽的判斷不會有錯誤。在遇到危急、疑難的病例時,往往病症不明,脈象難以診斷,只能以觀察舌頭作為依據。婦女和兒童的疾病,往往無法詢問,或無法表達,只有通過觀察舌頭來診斷。因此,觀察舌頭可以準確地了解陰陽虛實,用補法或瀉法、寒涼藥或溫熱藥治療,都會有神奇的效果。人們認為這很神奇,但有什麼神奇的呢?只不過是掌握了相同的道理而已。
臨床醫生如果能夠潛心研究,領會其中的道理,就能夠理解到:從整體來看,臟腑各自有陰陽之分;從陰陽來看,各自又有虛實之分。掌握了這些道理,方法就自然而然產生了,可以彌補《金鏡錄》的不足之處,而且遠不止是三十六種舌象。從整體來看,臟腑都屬於同一個陰陽;從陰陽來看,它們都屬於同一個虛實。掌握了這些道理,方法就靈活了,可以修正《金鏡錄》的不足之處,也就不必拘泥於三十六種舌象。分開來看,它的方法不外乎五行;合起來看,它的道理都來源於太極。
按照這個道理來進行臨床診斷,那麼各種疾病的變化,即使是千變萬化,也能夠一眼看穿疾病的根源。又哪會出現無病說有病,有病加重的情況呢?又哪會因為治療不當而導致邪氣侵入正氣,而減少人的壽命呢?)它的診斷鑑別能力可以和月林石相提並論。(楊云峰先生關於觀察舌頭的論述,以舌頭的浮胖、堅斂來區分虛實,以舌頭的乾燥、滑潤來判斷陰陽,以舌頭的黑、白、青、黃來分辨臟腑的疾病。這些都是從至中至正的道理出發,建立至簡至易的方法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