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三信編》~ 中卷(感證類要) (32)

回本書目錄

中卷(感證類要) (32)

1. 感證傳變病似相同治法有別

若漫不加意,懵然執傷寒之成法以治之,鮮有不潰敗者。)

肝腎如虛應大補,(此毒發於至陰之處,道路遙遠,必煎劑送大填大補丸藥,方效。)否則遷延弱即叢。(遷延時日,拖成弱症,俗謂毒勞,終不救也。)

誅伐太過氣血傷,(有一種感證,被俗師混加汗下,以致誅伐太過,氣血大傷。究竟所感之邪,鬱而不泄,發為癰腫,此時當急補正。)參耆熟地大歸湯。(黃耆、當歸、銀花、甘草、即世傳之大歸湯也。再配人參、熟地、可加兩許以救之,庶可起發收功。)翹連角刺芩施誤,難起收功命必戕。

(如誤用芩、連、角刺之類,去生便遠,此乃已被誅伐太過,氣血大傷。若再投寒涼透解,其毒必陷,其斃亦速。非此陰虛遷延成毒癆之症也。審之審之。)

火實之人感又重,辛涼大劑石膏黃。(有一種火實之人,所感又重,非大劑辛涼重用石膏不可。甚者須加大黃。伸縮之權,存乎其人。)

始初略解便滋陰,(此醫者過於小心也。)邪伏致癰郁毒生,清解猶宜併發透,騎牆主見害終成。(若作騎牆之見,兼用固本,則熱邪為潤藥黏滯,不得通達,必成大害矣,慎之慎之。固本等藥所以養胃,今服養陰藥既多,則胃中津液原不竭也。且遺毒既自經絡而達肌表,自當因勢利導之。)

更參時毒辨凶吉,五七之間命必脫,旬外自能不治安。(時毒者,感四時不正之氣,初發狀似傷寒,五、七日間乃能殺人,十日外不治自愈。)浮弦沉緊滑洪澀,須分汗下藥休寒,(浮數者,邪在表,宜發之。沉實者,邪在裡,宜下之。)醫不究心變莫測。(此症有陰有陽,有可汗有可下。

常見粗工但云:熱毒驟用寒涼,不知病有輕重,治有逆從,豈容輕忽也。按:《金匱》有傷寒、陰陽二毒,遍身紅暈形似湯豬,方中所用升麻、鱉甲、雄黃、川椒、桂枝等類而已。然以理考之,疑非仲景所制之方。或後人託名附會。嘗見用者,亦多不效,未敢信從,故不錄載。

或已汗下腫不消,(或有出膿後腫仍不消。)小柴和解配連翹,薄荷桔梗黃連共,大力(即牛蒡子)元參花粉陶。(或加全蠍、甲片。)

腫甚痛焮宜砭血,膿成脈弱仗參調。(此必先因胃虛,飲食不節,邪乘虛入,宜從輕治。發散解毒,必加人參以固元氣。)

魆地昏沉面部紅,腮頤凸腫火如烘,痰升體熱脈來數,(按之空大,或浮而微。)陽脫頃亡莫認癰。(有少壯之人,恃勇縱欲,精泄氣脫,以致命門真火奔越於上,結於頭面三陽之位,狀若癰毒,人忽昏沉。誤認為火。若用寒涼,隨藥而逝。速投人參,附子,庶可挽救。如無人參,重用補血湯,多加白朮,附子,亦有得生者,此名脫陽症。

本不應列於發遺時毒之內,但其狀似癰,發亦驟然,恐時醫誤作毒治,致令人夭,故特附於此。)

白話文:

如果沒有仔細注意,糊里糊塗地按照治療傷寒的方法來處理,很少有不導致病情惡化的。

肝腎虛弱應該大補,(這種毒邪發作在身體最下部的陰位,路途遙遠,必須用煎劑搭配大補丸藥,才能有效。)否則病情拖延就會轉變成虛弱的病症。(拖延時日,變成虛弱的病症,俗稱毒勞,最終無法救治。)

過度攻伐會損傷氣血,(有一種感冒症狀,被庸醫胡亂地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治療,導致過度攻伐,氣血大傷。實際上所感受的邪氣,鬱積而無法宣洩,進而發為癰腫,這時應當趕緊補益正氣。)可以用黃耆、當歸、金銀花、甘草,也就是世傳的大歸湯。再配上人參、熟地,可以稍加一些來救治,或許可以讓病情好轉。如果誤用黃芩、黃連、牛角刺之類的藥,就離好轉越來越遠了,這已經是過度攻伐,氣血大傷的情況,如果再用寒涼透解的藥,毒邪就會深入,死亡會更快。這與陰虛導致的拖延成毒勞的症狀不同,一定要仔細審查。

體質火熱的人,感受的邪氣又很嚴重,必須用大劑量的辛涼藥,並且重用石膏,嚴重的還需要用大黃。藥量的伸縮變化,取決於醫生的判斷。

剛開始稍微好轉就過於滋陰,(這是醫生過於小心了。)會讓邪氣潛伏,導致癰腫和毒邪產生,治療時還是應該清熱解毒並發散透邪,如果猶豫不決就會造成大害。(如果採取猶豫不決的態度,同時用固本的藥,熱邪就會被滋潤的藥黏住,無法通達,一定會造成大害,要謹慎啊!固本的藥是用來養護脾胃的,如果已經服用了很多養陰的藥,胃裡的津液就沒有枯竭的問題。而且,遺留的毒邪既然已經從經絡到達肌表,自然應當順勢利導。)

更要參考時疫的特點來判斷吉凶,如果五到七天內病情惡化,性命危險,超過十天不能痊癒就會自己好轉。(時疫指的是感受四季不正之氣,剛開始的症狀類似傷寒,五到七天內可能致命,十天以上不治療也會自己好轉。)脈象有浮、弦、沉、緊、滑、洪、澀等不同的情況,要區分是發汗還是攻下,不要用寒涼的藥,(浮數的脈象,說明邪氣在表,應該發散;沉實的脈象,說明邪氣在裡,應該攻下。)醫生如果不仔細研究就會發生無法預料的變化。(這種病有陰有陽,有適合發汗的,也有適合攻下的。)

常見庸醫只知道說熱毒就用寒涼藥,卻不知道病有輕重,治療有順逆,怎麼可以輕忽呢?按《金匱要略》中有傷寒和陰陽二毒,全身紅暈像被煮過的豬一樣,其中所用的藥有升麻、鱉甲、雄黃、川椒、桂枝等。但從道理上分析,懷疑不是張仲景所寫的方子,可能是後人假託名義附加上去的。我曾經見人用過,大多沒有效果,所以不敢相信,因此不收錄。

有時候發汗或攻下後腫脹還不消退,(或者有時候膿出來了腫還不消。)可以用小柴胡湯調和,配上連翹、薄荷、桔梗、黃連,再加上大力子(牛蒡子)、玄參、花粉來治療。(也可以加入全蠍、甲片。)

如果腫得很嚴重而且紅腫熱痛,就應該用針刺放血,如果膿已形成並且脈象虛弱,就要依靠人參來調理。(這一定是先因為脾胃虛弱,飲食不節制,邪氣趁虛而入,應該用比較輕的方法治療。在發散解毒的時候,一定要加人參來固護元氣。)

突然昏沉,臉色發紅,腮幫子和下巴腫得像火烤一樣,痰多,身體發熱,脈搏跳動很快,(按脈會感覺空大,或者浮而虛。)這是陽氣脫散的危險情況,不要誤認為是癰。(有的年輕人,仗著自己身體好,放縱慾望,精氣耗散,導致命門真火向上奔湧,結聚在頭面三陽的部位,看起來像癰毒,人會突然昏沉,如果誤認為是火熱,用寒涼藥治療,就會加速死亡。要趕快用人參、附子來救治,如果沒有人參,可以用大量補血湯,多加白朮、附子,也有可能活命,這叫做脫陽症。)

這種情況本來不應該列在發遺時毒之內,但是它的症狀像癰,發作也很突然,恐怕醫生會誤認為是毒,導致病人死亡,所以特別附在這裡說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