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三信編》~ 中卷(感證類要) (30)
中卷(感證類要) (30)
1. 感證傳變病似相同治法有別
豪貴之家適有此症,或可措辦,故錄之。)
戴陽
顴若遊紅是戴陽,或煩或躁或兼狂,井中欲赴飲思冷,八味還宜參附湯。(有一種戴陽症,兩顴淺紅,紅必遊移無定,或煩躁狂發,欲坐臥泥水中,渴欲飲水復不能飲,大便自利或秘結,小便清白或淡黃,咽喉或痛或不痛,脈沉遲而微細,肌表雖熱,重按之則不熱,甚者其冷透手,此陰盛格陽也。)
面紅煩躁口生刺,舌如斂束荔枝似,痰涎或湧喉煙沖,身烙脈洪益火制。(有一種面紅煩躁,遍舌生瘡生刺,舌斂束如荔枝狀,或痰誕湧盛喘急,小便頻數,口乾引飲,兩唇焦裂,喉間如煙火上衝,兩足心如烙,脈洪大而數無倫,按之有力,亦有按之微弱者,捫其身烙手,此腎虛火不歸經。《素問》所謂脈從病反者也,俱用十全大補,吞八味丸,或大劑八味飲合生脈散。
人參、熟地可用至二、三兩,附子可用至三,五錢。如認作白虎症立死。四君四物即八珍湯,再加黃耆、肉桂,即十全大補湯。)
直中
直中三陰四逆湯,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,即四逆湯。去甘草加蔥白,即白通湯。)理中(人參、白朮、炙草,乾薑)真武(白朮、茯苓、附子、白芍、生薑)亦為良,莫云盛夏熱當禁,(此乃從症不從時之法。)經曰清蒸桂附強。(有一種色欲過度,腠理疏豁,寒邪乘虛而直入於三陰之經,名曰陰症,即俗稱陰症傷寒也。初起不見熱症、暴病,所謂直中陰經者,乃心肝脾肺腎之經。
受肅殺嚴寒之氣,由肌肉間之經絡,直逼臟中,或心、或肝、或脾、或肺、或腎、生氣被傷,不得通達,便成陰症也。此時急以熱藥,依經通之,漸漸溫熱,使臟中熱氣得通於肌肉間之經絡,須以理中、四逆、真武等湯辨證而治之。)
炎天客運值寒威,裸體行淫風獨吹,怕冷脈微沉且伏,腹疼似暑細研推。(有一種陰症,直入腎少陰之經,或欲事後感寒,或多欲陽虛,寒乘虛入,臍腹絞痛,手足青紫厥逆,脈微欲絕,急煎附子理中湯與之。外用蔥二束,如茶盞大紮緊,切一指厚一段,置臍上以熨斗火熨之,使熱氣透入腹,逼邪外出為佳。此症俗亦謂之陰症傷寒,但陰症臍腹絞痛,必怕寒怯冷。
凡中暑暍腹痛者,並不是冷。但此病偶值炎夏,如或疑似,先以冷井水,令病人將手指浸內,如陰症即行畏縮,或手彈冷水於病人之臉上,若果陰症必打寒噤。若暑症見冷水,必無畏忌。大凡陰症與伏暑之症,緣脈皆伏者多,即暑症與陰症俱或有肚疼之狀。臨診之際,務須細心研究,倘或誤治,危殆立見。
)
反復
餘邪反復食相糾,(凡傷寒復發,世皆作有餘治。必曰因食而起。殊不知有餘不盡之毒,留滯陽明胃經也,蓋緣戰汗後,氣血虧損之甚,即以補陰得汗,力只七、八分便住,表既得解便能清爽。其不盡者,復歸陽明,加以一、二日之飲食與邪相蒸復騰,騰而作熱矣。此乃汗後,元氣驟虛,飲食入胃,生化遲緩,於是所留之邪與新入之物合而為熱。
白話文:
[感證傳變病似相同治法有別]
戴陽
這種病在有錢人家或許還能處理,所以記錄下來。
「戴陽」的症狀是,兩頰像有紅色遊走的斑點,可能會有煩躁、易怒甚至發狂的狀況,患者會想跳到井裡、想喝冷水,這時適合用八味地黃丸加上人參和附子來治療。(這種戴陽症,兩頰會出現淺紅色,而且紅斑會遊移不定,患者會感到煩躁,甚至狂躁,想要坐在泥水裡,想喝水卻又喝不下,大便可能腹瀉也可能便秘,小便清澈或淡黃色,喉嚨可能痛也可能不痛,脈象沉細而微弱,雖然皮膚表面發熱,但用力按壓卻不熱,嚴重時甚至冷到手都感覺冰冷,這是屬於陰氣過盛,陽氣被逼到體表的假熱現象。)
另一種狀況是,患者臉色潮紅、煩躁、嘴巴長瘡,舌頭像荔枝一樣緊縮,可能會有痰多、喘氣,喉嚨有煙火衝上來的感覺,身體像被烙鐵燙到一樣熱,脈象洪大且快,按下去感覺很有力,但也可能感覺微弱,摸身體會感覺到發燙,這是腎虛導致虛火上浮的現象。《素問》說的「脈象和病情相反」就是這種情況,這時應該用十全大補湯,搭配八味丸,或是大量使用八味飲和生脈散。
人參和熟地可以用到二、三兩,附子可以用到三、五錢。如果誤判為白虎湯證就會馬上死亡。四君子湯加四物湯就是八珍湯,再加上黃耆和肉桂,就是十全大補湯。
直中
「直中」的情況要用四逆湯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,就是四逆湯;去掉甘草加上蔥白,就是白通湯),理中湯(人參、白朮、炙甘草、乾薑)和真武湯(白朮、茯苓、附子、白芍、生薑)這些溫熱的藥來治療,不要認為盛夏就不能用。(這是根據病症治療,而不是根據季節來治療的方法。)《黃帝內經》說「清蒸桂附」就是指用桂枝和附子來加強溫陽的效果。(一種情況是,因為性慾過度,身體防禦力下降,寒邪趁虛直接侵入三陰經,這種情況叫做陰症,也就是俗稱的陰症傷寒。剛開始不會發熱,屬於突發的疾病,所謂的「直中陰經」,指的是寒邪直接侵入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等經絡。
受到寒冷之氣侵襲,從肌肉之間的經絡直接侵入臟腑,傷到了臟腑的生氣,導致氣血無法暢通,就形成陰症。這時候要趕快用溫熱的藥,根據侵入的經絡來疏通,慢慢溫熱身體,讓臟腑的熱氣可以到達肌肉之間的經絡,需要用理中湯、四逆湯、真武湯等藥方來辨證治療。)
另一種情況是,在夏天旅途中遇到寒冷,或是裸體性交時被風吹到,會出現怕冷、脈象微弱而且沉伏,肚子痛起來像中暑一樣,但要仔細分辨。(這種陰症,寒邪直接侵入腎經,可能是性交後受寒,或是因為性慾過度導致陽虛,寒邪趁虛而入,引起肚臍周圍絞痛,手腳發青、冰冷,脈象微弱到快要沒有,這時要趕快用附子理中湯來治療。外敷方面,可以用兩束蔥,像茶碗那麼大紮緊,切一指厚的一段,放在肚臍上,用熨斗加熱熨燙,讓熱氣透入腹部,逼出寒邪。這種病俗稱陰症傷寒,但陰症的肚臍絞痛,一定會怕冷。
而中暑引起的腹痛,並不會怕冷。這種情況在夏天偶爾會發生,如果懷疑是陰症,可以先用冰水讓病人把手指伸進去,如果因為陰症就會立刻畏縮,或是把冰水彈到病人臉上,如果是陰症就會打寒顫。如果是中暑,接觸冰水則不會畏懼。一般來說,陰症和伏暑的脈象都是沉伏的,而且都有可能出現肚子痛的情況。看診時務必要仔細研究,如果誤診,就會很危險。
反復
發病後餘邪反覆,往往和飲食有關。(一般來說,傷寒復發,人們都認為是體內還有殘餘的邪氣,而且認為是因為飲食不當引起的。其實,是殘留的邪毒還停留在陽明胃經。因為發汗後,氣血虧損嚴重,即使服用補陰的藥發汗,也只能恢復七、八成,病症雖然暫時緩解,但剩餘的邪氣又會回到陽明經,如果加上一、兩天的飲食,就會再次與邪氣混合而發熱。這是因為發汗後元氣虛弱,飲食進入胃中消化緩慢,導致殘留的邪氣與新攝入的食物一起化熱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