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三信編》~ 中卷(感證類要) (25)

回本書目錄

中卷(感證類要) (25)

1. 感證傳變病似相同治法有別

濕溫

肢重頭疼或妄言,(此濕熱並至之病。)脛寒腹滿汗黏黏,病在太陰不可汗,(古人濕家忌汗。)白虎人參蒼朮痊。(有一種頭痛妄言,兩脛逆冷,胸腹滿,多汗,其人常傷於濕,因而中暑,名曰濕溫。其脈陽濡而弱,陰小而急,治在太陰,不可發汗,宜白虎湯加蒼朮主之。

《保命集》云:立夏之後至立秋處暑之間傷寒者,身多微涼,自汗,四肢沉重,謂之濕溫,蒼朮白虎湯主之,或先用人參白虎湯數劑。)

溫病濕侵體似縛,(仲景云: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而細者,此名濕痹之候。其人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當利其小便。濕痹者,即《難經》之濕溫症也。《素問》在天為濕,在地為土,濕乃上之氣也。故濕為五氣之一。濕溫乃傷寒有五之一。溫者,亦火之氣也,夫火特五氣之一,乃分而為二者,以陰陽之各異耳。

暍熱之火,陽火也。得之烈日,故三時不病,惟夏日太亢乃病,溫病之火,陰火也。得之鬱熱,四時皆有,不獨夏也。《素問》分先夏至日為病溫,後夏至日為病暑。)腳伸仰臥腿難縮,(或時筋抽似搐,此乃濕熱流絡所致。)欲翻身轉痛難禁,利濕除溫梔柏握。(梔子、柏皮、甘草,即仲景梔子柏皮湯。

或挾外寒內濕壅,麻黃赤豆連翹逐。(麻黃、連翹、赤小豆、生梓白皮、杏仁、甘草、大棗、生薑,即仲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。沈堯封云:程扶生以麻連小豆湯,為濕熱主方,不思麻連小豆湯,發汗之方也。梔柏湯利小便之方也。若以麻連湯為主方,不惟梔柏湯無著落,即條內但當利小便句,亦無著落,梔柏湯只有濕熱而無風寒者宜之。若外兼風寒,又屬麻黃連翹赤小豆湯。

《素問》在天為燥,在地為金,燥亦五氣之一。夫燥未有不從火熯而成。故凡病或挾火者,已經類列各條。其現證有口燥渴,或大便燥結等,燥字此燥症已寓其中矣。故燥症無專類之條,學者自可意會,莫謂編者遺漏,而復疑燥不病人耶。)

風溫

冬不藏精春病溫,腎關氣泄外寒侵,陰邪入臟深難愈,表散須參溫法行。(經云:冬不藏精,春必病溫。蓋冬月以精動則關開氣泄,寒風深入骨髓。而腎主閉藏,無門可出。至春月地氣上升,肝木用事,肝主疏泄。木主風,外風相召,於是吸引腎邪勃勃內動而病發矣,必全具少陰之症。

喻嘉言闡發奧義,而以溫法並汗法。一藥同用,體長沙不宣之秘。用麻黃、細辛、附子救之,即仲景傷寒中麻黃附子細辛湯也。)

寒傷冬月藏肌膚,證與三陽合例符,(經云:冬不藏精、春必病溫。故所重者、不藏精也,每見多欲不藏精之輩,病溫者更危。)表裡陰陽齊交熾,六日不俟命南柯。(正已先傷,外邪復入,邪正相熾,名主客交。)

白話文:

感證傳變,病症相似但治療方法不同

濕溫

身體沉重、頭痛,或胡言亂語(這是濕熱同時侵襲的病症)。小腿發冷、腹部脹滿、汗液黏膩。病邪在太陰經,不適合用發汗的方法治療(古人認為濕邪導致的疾病忌用發汗)。應該使用白虎湯加蒼朮來治療。(有一種頭痛、胡言亂語、小腿發冷、胸腹脹滿、多汗的病症,通常是病人原本就容易受濕,又因此中暑,這種病稱為濕溫。它的脈象是陽脈濡弱,陰脈細小而急促,治療重點在太陰經,不能發汗,應該用白虎湯加蒼朮來治療。)

《保命集》說:立夏到立秋處暑之間,如果得了類似傷寒的病,身體大多微微發涼、自汗、四肢沉重,這就是濕溫,用蒼朮白虎湯來治療,或者先用人參白虎湯來治療幾劑。

溫病是由濕邪侵入身體,感覺身體被束縛住一樣。(張仲景說: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躁,脈象沉而細,這是濕痹的症狀。病人小便不順暢,大便反而順暢,應該用利小便的方法來治療。濕痹,就是《難經》所說的濕溫症。《素問》說,在天為濕,在地為土,濕是上面的氣。所以濕是五氣之一。濕溫是傷寒的五種情況之一。溫,也是火的氣。火也是五氣之一,分為兩種,是因為陰陽不同而已。

暑熱的火,是陽火。是由於強烈的太陽照射而得,所以不是四季都會得病,只有夏天過於炎熱才會得病。溫病的火,是陰火。是由於身體內部的鬱熱而得,四季都有可能發生,不只是夏天。《素問》把夏至之前發病的稱為溫病,夏至之後發病的稱為暑病。)病人躺著的時候腳伸直,難以彎曲,(有時會像抽筋一樣,這是濕熱在經絡中流動造成的。)想要翻身轉動身體,疼痛難以忍受。應該用利濕清溫的梔子柏皮湯來治療。(梔子、黃柏、甘草,就是張仲景的梔子柏皮湯。)

有時會夾雜外來的寒邪和內部的濕邪,導致身體氣機阻塞,應該用麻黃赤小豆連翹湯來治療。(麻黃、連翹、赤小豆、生梓白皮、杏仁、甘草、大棗、生薑,就是張仲景的麻黃連翹赤小豆湯。沈堯封說:程扶生認為麻連小豆湯是治療濕熱的主要方劑,卻沒有考慮到麻連小豆湯是發汗的方劑。梔子柏皮湯是利小便的方劑。如果以麻連湯為主方,不僅梔子柏皮湯沒有用處,連條文中的「應該利小便」這句話也沒有意義了。梔子柏皮湯只適合於單純的濕熱證,沒有兼夾風寒的情況。如果兼夾風寒,就應該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。)

《素問》說,在天為燥,在地為金,燥也是五氣之一。燥一定是由於火的烘烤而形成。所以,凡是病情夾雜火的,前面各條已經列出。其出現的症狀有口乾舌燥、口渴,或大便乾燥等,這些症狀已經包含了燥的含義。所以燥沒有專門列出條文。學者們應該自己領會,不要認為是編者遺漏,而懷疑燥不會導致疾病。

風溫

冬天不注意養精,春天容易得溫病。腎氣外泄,外來的寒邪就會侵入。陰邪深入內臟很難治癒,應該用發散表邪,配合溫補的方法來治療。(《經》說:冬天不注意養精,春天一定會得溫病。因為冬天精氣妄動就會導致關閉的氣門打開,寒風深入骨髓。而腎主閉藏,沒有出口。到了春天,地氣上升,肝木主事,肝主疏泄。木主風,外風相召,於是會吸引腎邪勃勃內動而發病,必定會出現少陰病的全部症狀。

喻嘉言闡發了這個道理,採用了溫法和汗法,兩種方法同時使用,體現了張仲景沒有明說的秘密。用麻黃、細辛、附子來救治,就是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中的麻黃附子細辛湯。)

寒邪在冬天侵入皮膚,病症與三陽證的規律相符合,(《經》說:冬天不注意養精,春天一定會得溫病。所以重點在於不養精,常常看到縱慾不養精的人,得溫病會更加危險。)表裡陰陽邪氣相互交織,如果六天內沒有好轉,性命堪憂。(正氣先受到損傷,外邪又侵入,邪正互相交戰,稱為主客交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