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三信編》~ 中卷(感證類要) (24)
中卷(感證類要) (24)
1. 感證傳變病似相同治法有別
陽明宜汗汗無來(此乃太陽轉屬之症,表邪未罷。)漸次痰多咳嗽乖(此時取汗益不可得,只投清潤之劑。)骨皮花粉雙冬母,(天冬,麥冬、知母,貝母。寒熱未止者,小柴胡為主,加入上藥。)久久痰清熱退哉。(久久則痰清咳止,經絡熱邪即從此解,雖終不得汗,亦有漸愈之理。)
挾痰
挾痰身熱如中滿,鼻塞頭疼及噁心,(或痰飲積凝脈見弦濡而滑,症帶頭暈。)若見陽明(如口渴,潮熱,有汗)調白虎,(石膏、知母、甘草、粳米。)否則參蘇飲必寧。(歇曰:參蘇飲內芎苓葛,草夏陳前枳木香。其人參、木香,須斟酌進退用之。嘗遇此症,見有頭暈、噁心者,予用二陳湯加浮海石、白芥子、制南星、亦多應手。)
下頦振振動搖看,病人不覺有涎痰,心虛神憊兼食少,藥宜固本六君銜。(俗云:痰症傷寒,即此候也,宜六君子湯主之。是症加酸棗仁,大補心氣。)
挾暑
脈虛身熱為傷暑,惡熱頭疼自汗增,胸滿心煩渴氣促,便溏尿赤倦精神。(暑濕蒸人,脾土受傷,故肢倦便溏。暑熱傷肺,故氣促心煩,口渴,便赤。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,故胸滿惡食,暑先入心,汗為心液,故自汗。濕盛,故身重、身痛。暑傷氣,元氣耗傷,故脈虛而不足。)
東垣益氣兼清暑,耆術參歸草葛升,蒼朮青陳曲柏瀉,麥冬大棗味姜停。(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蒼朮、神麯、陳皮、甘草、麥冬、五味、當歸、黃柏、澤瀉、青皮、升麻、葛根、大棗、生薑,即東垣之清暑益氣湯也。)
暍熱躁煩汗惡寒,(仲景云:太陽中熱者,暍是也。其人汗出惡寒,身熱而渴也。此是熱病證。據《素問》在天為熱,在地為火,熱者火之氣也,故熱乃五氣之一。而熱病即傷寒有五之一,感烈日之氣而病。)面紅紫脹眼珠黃,(白珠變黃色,脈微洪。微者輕浮之象,洪者挾熱之徵。
按:程郊倩《後條辨》云:暍病脈不浮,不思仲景論暍,即《難經》之熱病也。《難經》云:熱病之脈,陰陽俱浮,浮之而滑,沉之散澀,此等緊要處,豈可模糊讀過。)衛陽虛渴背微冷,(仲景云,傷寒無大熱,口燥渴,心煩,背微惡寒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沈堯封云:背為陽,背微惡寒者,陽虛症也。
但陽有不同,真水真火,是腎中之陰陽也,氣血是營衛中之陰陽也。此條口燥渴,心煩,暍熱內熾,仍是白虎症。惟暍熱傷其衛氣,致背微惡寒,與腎陽全無關涉,故止用人參補衛氣,不用附子補腎陽.至若少陰病,口中和,其背惡寒者,則衛陽腎陽並傷,則人參與附子並用。問同一背寒,何以分別傷衛、傷腎?曰:條內本自明白,傷腎陽者,口中和。
傷衛陽者,曰燥渴。)白虎加參服遽安。
白話文:
感冒症狀相似但治療方法不同
陽明病宜發汗卻發不出汗:
如果發燒卻發不出汗,這代表是太陽病的病邪轉到陽明經,但表證還沒完全解除。如果接下來出現痰多、咳嗽等症狀,就不能再用發汗的方法,只能用清潤的藥物來治療。可以使用天冬、麥冬、知母、貝母等藥物。如果寒熱症狀沒有完全解除,就使用小柴胡湯為主方,再加入這些清潤藥物。慢慢地,痰會減少,發燒也會退去。這樣一來,即使沒有發汗,病情也會逐漸好轉。
感冒夾雜痰的狀況:
如果感冒發燒,同時感到胸悶、鼻塞、頭痛、噁心,可能是痰飲積聚,脈象呈現弦、濡、滑等狀態,甚至會頭暈。如果症狀類似陽明病,例如口渴、發熱、有汗,就可以用白虎湯來治療。如果不是,則可以用參蘇飲。參蘇飲的藥物組成包括川芎、茯苓、葛根、甘草、半夏、陳皮、前胡、枳殼、木香。其中人參、木香的用量,需要根據病情調整。如果病人出現頭暈、噁心的症狀,可以用二陳湯加上浮海石、白芥子、製南星,效果也很好。
如果病人下巴顫動,自己卻感覺不到有痰,同時還伴有心虛、精神疲憊、食慾不振的狀況,就應該用六君子湯來固本。這種情況常被認為是痰症引起的感冒,需要使用六君子湯來治療,並可以加入酸棗仁來補心氣。
感冒夾雜暑氣的狀況:
如果脈象虛弱、發燒,且伴隨怕熱、頭痛、自汗增加、胸悶、心煩、口渴、呼吸急促、大便稀溏、小便赤黃、精神倦怠等症狀,這代表是傷暑。這是因為暑濕侵襲人體,導致脾胃功能受損,所以會出現肢體倦怠、大便稀溏等症狀。暑熱會損傷肺部,所以會有呼吸急促、心煩、口渴、小便赤黃等症狀。濁氣堆積在上,就會出現胸悶、食慾不振。暑熱首先侵襲心臟,汗為心液,所以會自汗。濕氣盛,則會感到身體沉重、疼痛。暑氣也會損傷元氣,所以脈象虛弱。
此時可以用東垣的清暑益氣湯來治療,藥物組成包括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蒼朮、神麯、陳皮、甘草、麥冬、五味子、當歸、黃柏、澤瀉、青皮、升麻、葛根、大棗、生薑。
中暑的狀況:
中暑的症狀包括煩躁、發熱、怕冷、面色紅紫腫脹、眼珠變黃(即白眼球變黃)、脈象微弱洪大。
(注:程郊倩認為,中暑的脈象不浮。他認為中暑就是《難經》所說的熱病。《難經》提到熱病的脈象,陰陽都呈現浮象,摸起來光滑;沉脈摸起來散而澀。這些重點需要仔細理解。)
中暑還可能出現口渴、背部感到微冷,這是因為衛陽虛弱。如果出現口燥、心煩,代表是中暑發熱,應該使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。沈堯封認為背部為陽,背部微寒代表是陽虛。
但是陽虛有不同,真水真火指的是腎陰腎陽,而氣血指的是營衛的陰陽。這裡的口燥、心煩,是中暑熱邪旺盛,仍屬於白虎湯的適應症。只是中暑會損傷衛氣,導致背部微寒,這與腎陽沒有關係。所以用人參來補益衛氣,而不用附子來補腎陽。如果少陰病出現背部怕冷,則代表衛陽和腎陽都受損,需要同時使用人參和附子。如何區分背部怕冷是傷衛還是傷腎呢?簡單來說,傷腎陽的病人,通常口中感覺平和,而傷衛陽的病人,則會感到口燥口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