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三信編》~ 中卷(感證類要) (23)

回本書目錄

中卷(感證類要) (23)

1. 感證傳變病似相同治法有別

如用茵陳蒿湯,恐其太峻,不若用此二味,更為穩當,故採錄之。)

瘀血發黃微沉結,(脈必如此。)腹滿如狂小便澈,(仲景主以桃核承氣湯。)等證宜參畜血條,(此症已詳畜血條下,言之已悉。)瘀熱脈浮滑數別。(瘀熱之脈,浮滑緊數,治宜解熱為主。)

咳嗽

傷寒咳嗽以為輕,(俗云重傷風也。柯韻伯曰:傷風之重者,亦屬傷寒,仍分六經治之,蓋風寒暑濕,先自皮毛,而入皮毛者,肺之合也。雖外邪欲入臟腑,必先從其合而嗽也。故醫之善者,凡病必先治其合也。)喉中習習癢淫淫。(肺主氣,形寒飲冷則傷之,使氣逆而不散。

衝擊咽膈,令喉中淫淫,如癢習習,如梗而咳也。或醫人云:咳則有聲無痰,嗽則有聲有痰。)

初起脈浮頭痛急,(脈或帶緊,拘急。惡寒發熱,無汗。)余月芎蘇(歌曰:芎蘇前葛和薑棗,杏桔桑皮枳夏陳。即元成之芎蘇飲也。按:《準繩》方無杏、桑、前胡、加柴胡、茯苓、甘草,或加羌活亦可。)冬十神。(歌曰:麻陳昇芷芎蘇葛,香附草姜赤芍蔥。即古傳十神湯也。

二方輕重得宜,凡非時之氣,可隨症加減用。)胃熱薰蒸合白虎,(虛者加人參。若脈浮自汗,頭眩眼脹,鼻塞清涕者,傷風候也,亦以芎蘇,十神二方分治。)脈弦口苦少陽循,(必兼寒熱,小柴胡去人參、薑、棗,加乾薑、五味。)煩滿蔞仁痞枳實,(以上湯主之加減。

)嘔利無眠渴豬苓。(如下利,嘔,渴,心煩不得眠而咳嗽者,豬苓湯治之。即五苓散去白朮,肉桂,加滑石、阿膠是也。吳鶴皋云:五苓瀉濕勝,故用桂、朮、豬、苓。瀉熱勝、故用滑石。第恐諸藥過燥,故又加阿膠以存津液。)

小青龍治表寒合,(仲景所謂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乾嘔發熱而渴者是也。歌曰:小青龍內麻黃桂,草味乾薑芍夏辛。)停飲裹寒真武呷,(《內經》五飲雖異,而仲景治法惟專主溫通,學者宜考。)去芍加姜辛味子,(真武去白芍加生薑、細辛、五味。仲景謂四肢沉重,疼痛,小便如常,大便自利而咳者。

)脈細沉遲陰咳確。(四逆湯加五味,常見是症有手足逆冷,上過乎肘,下過乎膝。)

四肢厥逆腹泄疼,(冷不過肘,下重而咳。仲景所謂此亦少陰,陽邪入里。)枳實柴姜味草芍,(枳實、甘草、柴胡,芍藥,即仲景之四逆散也。因有咳者,故加姜。味。)

汗不透,餘熱嗽,養血清涼六味彀。(餘熱在胃,咳嗽不止者,先以涼血養血投之。不效者,繼以六味飲必應,蓋熱氣逼傷胃陰故也。)

若以參耆病愈余,適逢乾咳莫為虛,(此乃餘邪,為胃氣鼓動欲出也,若認作真虛症,再投歸脾、生脈等劑則重斂,其火漸傷陰分而成弱者,有之矣。俗諺云:傷風不醒變成勞,即此之謂也。)只宜開導宜清潤,(宜養血涼血,順其勢而導之,不可泥為補劑,得力之後,寒涼傷中,畏而勿用也。)自古明醫法不拘。(先哲治療,臨證處方,在在因宜。)

白話文:

感證傳變病似相同治法有別

就像使用茵陳蒿湯,可能藥性太過猛烈,不如用這兩味藥(指前文提到的二味藥)更為穩妥,所以將它記錄下來。

瘀血引起的黃疸,脈象會是微弱而沉滯,腹部脹滿像發狂一樣,小便清澈。(張仲景用桃核承氣湯治療。)這些症狀應參考「蓄血」條的內容。(這些症狀在蓄血條已經詳細說明。)瘀熱引起的發黃,脈象會是浮滑而數。(瘀熱的脈象是浮、滑、緊、數,治療應以清熱為主。)

咳嗽

傷寒引起的咳嗽,一般認為比較輕微。(俗稱重感冒。柯韻伯說:重感冒也屬於傷寒,仍應按照六經辨證治療,因為風寒暑濕等外邪都是先從皮毛入侵,而肺與皮毛相合。即使外邪想進入臟腑,也必須先從與其相合的肺開始引起咳嗽。所以,善於醫治的人,凡是疾病都會先治療其相合的部位。)喉嚨中常常感覺癢癢的。(肺主氣,如果受寒或飲用冷的東西會損傷肺氣,導致氣逆而不順暢。

氣向上衝擊咽喉,使得喉嚨感覺癢癢的,像有東西哽住一樣而咳嗽。有的醫生說:咳嗽時只有聲音沒有痰,而嗽則有聲音且有痰。)

剛開始發病時,脈象浮,頭痛劇烈。(脈象可能帶有緊,拘急感。會怕冷發熱,沒有汗。)可以用芎蘇飲(歌訣:芎蘇前葛和薑棗,杏桔桑皮枳夏陳。也就是元成的芎蘇飲。按:《準繩》方子中沒有杏仁、桑葉、前胡,加了柴胡、茯苓、甘草,或加羌活也可以。)和十神湯(歌訣:麻陳昇芷芎蘇葛,香附草姜赤芍蔥。也就是古傳的十神湯。

這兩個方子藥性輕重適宜,凡不是當季的疾病,可根據症狀加減用藥。)胃熱引起的咳嗽,可以配合白虎湯(虛弱的加人參。如果脈浮自汗,頭暈眼脹,鼻塞流清鼻涕,這是傷風的症狀,也用芎蘇飲和十神湯兩個方子分治。)如果脈弦,口苦,屬於少陽病,(必然同時有寒熱,可用小柴胡湯去掉人參、生薑、大棗,加上乾薑、五味子。)煩躁、腹脹可以配合蔞仁和枳實。(以上用湯藥為主,再加減藥物。)嘔吐、腹瀉、失眠,口渴可以用豬苓湯。(如果腹瀉、嘔吐、口渴、心煩失眠,同時有咳嗽,可以用豬苓湯治療。也就是五苓散去掉白朮、肉桂,加上滑石、阿膠。吳鶴皋說:五苓散能瀉濕,所以用桂枝、白朮、豬苓、茯苓。滑石能瀉熱。但是又擔心藥性太燥,所以又加阿膠來保存津液。)

小青龍湯能治療表寒兼有水飲的症狀,(張仲景說的表證沒有解除,心下有水氣,乾嘔發熱口渴就是這種情況。歌訣:小青龍內麻黃桂,草味乾薑芍夏辛。)停飲導致的裹寒,可以用真武湯。(《內經》所說的五飲雖然不同,但是張仲景的治療方法都以溫通為主,學者應該仔細研究。)真武湯去掉芍藥,加生薑、細辛、五味子。(張仲景說四肢沉重疼痛,小便正常,大便自利,同時有咳嗽,可以用這個方子。)脈象細微沉遲,一定是陰虛引起的咳嗽。(用四逆湯加五味子,常見的症狀是手足冰涼,冷過肘部,膝蓋以下也冰涼。)

四肢厥冷、腹瀉疼痛,(冷的程度不到肘部,下身感覺沉重,同時有咳嗽。張仲景說這是少陰病,陽邪入裡。)用枳實、柴胡、生薑、五味子、甘草、芍藥。(也就是張仲景的四逆散。因為有咳嗽,所以加了生薑和五味子。)

如果汗發不出來,餘熱未清引起的咳嗽,可以用養血清涼的六味地黃丸。(餘熱在胃,咳嗽不止的,先用涼血養血的藥物,如果沒有效果,再用六味地黃丸,一定有效。因為熱氣逼迫損傷了胃陰。)

如果用了人參、黃耆病情反而加重,或者遇到乾咳卻不虛弱的狀況,(這是因為餘邪在胃,被胃氣鼓動想要排出,如果當成真虛證,再用歸脾湯、生脈散等補益的藥物,反而會使其鬱滯,讓火氣慢慢損傷陰分,變成虛弱的病症。俗話說:感冒沒好變成勞疾,就是這個意思。)這時應該用疏導和清潤的方法,(應該養血涼血,順應趨勢疏導,不能拘泥於補益的藥物,病好之後,如果因為寒涼而傷了中焦,也要害怕而不要用。)自古以來的名醫用藥都十分靈活。(先賢治療疾病,根據情況處方,都各有其適宜的道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