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三信編》~ 中卷(感證類要) (21)
中卷(感證類要) (21)
1. 感證傳變病似相同治法有別
若嘔自宜大半夏,(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生薑。)但要更衣承氣量。(凡解大便,謂之更衣,若脈見洪數有力,心下硬痛者方可。)
赤斑煩痛心胸熱,大青功擅善扶匡。(大青味苦,大寒之物,配解毒湯,加栝蔞根主之,能退赤斑。)
斑起心窩毒勢深,(此處更多。)起斑湯內用元參,升麻荊芥黃連共,花粉當歸草茯神。(陳士鐸云:斑起心窩,色必深紫,大為危候,非用大法,終成死症。速投元參三兩,升麻、荊芥、黃連各三錢,花粉五錢,當歸一兩,甘草一錢,茯神三錢,名起斑救死湯,一劑瘥,二劑愈矣。)
倦怠懶言惟自汗,補中益氣湯毋慢。(此症因內傷氣不足,虛火遊行於外,亦身痛、心煩、作熱、發斑,第脈虛大為驗。若作有餘治立危。速進此湯,熟睡熱退而愈。歌曰:補中益氣陳耆朮,參草升柴歸棗姜。即李東垣之補中益氣湯也。)
內傷斑疹胃元虛,遍身遊火外行綻,(其斑色亦淡紅而嬌嫩,或有不紅而色白。)補降溫和大建中,此屬陰斑須細盼。(胃氣虛極,一身之火遊行於外,宜補以降之。吳鶴皋云:此是汗吐下後之症,中氣虛乏則餘邪無所歸附,隱隱然見於肌表,其色淡紅而不甚顯為辨也。參、耆所以和中,夏、草所以調中,此皆健脾藥也。
復有歸、芍之活血,則外溢之斑,流而不滯。有桂、附之溫中,則失位之火,引而歸原。以中營之幟一端,而失位之師各就其列也。是症也,以桂、附、參、耆而治斑疹,法之變者也。醫而未通於權,則不足以語此。歌曰:參耆桂附草,白芍夏當歸。即大建中湯。)
內藏伏陰脈必虛,炮姜理中先可啖。(內有伏陰,或誤服涼藥,逼其虛陽浮散於外而為陰斑,脈雖洪大,按之無力,或手足逆冷,過於肘膝者,先用炮姜理中湯,以復其陽,次隨症治。)
發黃
熱多黃似橘皮明,(如蜜橘之皮,黃而亮。)脈數宜涼身不疼,(一身不痛,解熱為主。)小便不利腹微滿,茵陳蒿湯直入兵。(茵陳、梔子、大黃,即仲景茵陳蒿湯)
薰黃色黯脈沉緩,滲濕為先身痛憑。(一身盡痛,滲濕為主。)
初起有力脈不微,便堅能食利為宜,(茵陳蒿湯主之。)茵陳五苓濕熱解,(以茵陳煎湯,調五苓散服之。)稍久形虛固胃脾。(異功散加當歸、白芍、大棗。六君子湯去半夏,即五味異功散。)
發汗不徹熱停黃,期年不愈色蒼蒼,(其症身面皆黃多熱,但飲食亦不減。)茵陳梔子各三分,(二錢五分為一分。)獨配秦艽是妙方。(再加升麻各四錢,共為末,每次三錢,水煎服,以知為度。蓋秦艽退黃極妙。以其性能退陽明經濕熱邪氣也。無濕熱者恐傷燥,宜慎之。
)《外臺秘要》統治三十六黃方,用雞子一枚,連殼燒炭研細,以醋一合和之溫服,鼻中蟲出即愈,重者不過三服。然方亦奇,雖未試,姑錄存考。)
白話文:
如果嘔吐,應該用大量半夏湯來治療(成分是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生薑)。但要觀察是否需要排便,如果脈象洪數有力,心下有硬痛感,才可以使用承氣湯類的藥物來幫助排便。(排便稱為更衣)
如果出現紅色斑點,並且感到煩躁、疼痛、心胸發熱,大青這種藥物有很好的效果,可以扶正祛邪。(大青味苦,性寒,要搭配解毒湯,加上栝蔞根來治療,可以消除紅色斑點。)
如果斑點從心窩處出現,表示病情嚴重。(此處情況更加危險。)要用起斑湯,方劑內包含元參、升麻、荊芥、黃連、花粉、當歸、甘草、茯神。 陳士鐸認為,如果斑點從心窩出現,顏色必然深紫,這是非常危險的徵兆,不用強效藥物,最終會導致死亡。要立即服用元參三兩,升麻、荊芥、黃連各三錢,花粉五錢,當歸一兩,甘草一錢,茯神三錢,這個方劑叫做「起斑救死湯」,服用一劑就能見效,服用兩劑就能痊癒。
如果感到疲倦、不想說話,而且只有自汗,要趕快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。(這種症狀是因為內傷導致氣不足,虛火在體表遊走,也會出現身體疼痛、心煩、發熱、長斑,但脈象虛大可以作為判斷依據。如果當作實證來治療就會有危險。要趕快服用補中益氣湯,熟睡後熱退就能痊癒。歌訣說:「補中益氣陳耆朮,參草升柴歸棗姜。」也就是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。)
內傷導致的斑疹,是因為胃氣虛弱,虛火在全身遊走,發在皮膚表面。(斑點的顏色是淡紅色或嬌嫩,也可能不紅而是白色。)要用補降溫和的大建中湯來治療,這屬於陰斑,要仔細辨別。(胃氣虛弱到極點,全身的虛火在體表遊走,應該用補法來降火。吳鶴皋認為,這種情況是汗、吐、下治療後出現的症狀,中氣虛弱,導致邪氣無法歸附,隱藏在皮膚表面,顏色淡紅不明顯。用人參、黃耆來調和脾胃,半夏、甘草來調理中焦,這些都是健脾的藥物。再加上當歸、白芍來活血,使外溢的斑點可以運行不滯。用桂枝、附子來溫暖中焦,引導失位的虛火回歸本位。這就是用中焦的藥物來引導,讓失位的虛火歸位。這種情況是用桂枝、附子、人參、黃耆來治療斑疹,是一種變通的治療方法。如果醫生沒有通曉這種變通的方法,就無法理解這種治療方法。歌訣說:「參耆桂附草,白芍夏當歸。」就是大建中湯。)
如果體內有潛伏的陰寒,脈象必然虛弱,可以用炮姜理中湯來治療。(體內有潛伏的陰寒,或是誤服了寒涼的藥物,將虛弱的陽氣逼散到體表,形成陰斑。脈象雖然洪大,按下去卻無力,或是手腳冰冷超過肘膝,就要先用炮姜理中湯來恢復陽氣,再根據情況來治療。)
黃疸
如果發黃的顏色像橘子皮一樣明亮,(像蜜橘的皮,黃而發亮。)脈象數快,但身體沒有疼痛感,(沒有全身疼痛,治療以解熱為主。)小便不利,腹部微微脹滿,應該直接使用茵陳蒿湯來治療。(茵陳、梔子、大黃,就是仲景的茵陳蒿湯。)
如果黃疸顏色暗淡,脈象沉緩,以滲濕為主要治療方法,而且身體感到疼痛。(全身都痛,治療以滲濕為主。)
初期病情有力,脈象不虛弱,大便堅硬,能吃東西,應該用利尿的方法治療。(用茵陳蒿湯來治療。)用茵陳煎湯,調和五苓散服用,可以解除濕熱。(用茵陳煎湯,調服五苓散)如果病程稍久,身體虛弱,就要固護脾胃。(用異功散加當歸、白芍、大棗。或用六君子湯去掉半夏,也就是五味異功散。)
如果發汗沒有徹底,導致熱邪停滯出現黃疸,經過一年都不能痊癒,臉色蒼白,(這種情況身面發黃,而且多有熱象,但飲食並未減少。)用茵陳和梔子各三分,(二錢五分為一分。)單獨配上秦艽是個很好的方子。(再加升麻各四錢,一起研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煎服,直到見效為止。秦艽退黃疸的效果非常好,因為它能去除陽明經的濕熱邪氣。但如果沒有濕熱,服用可能會導致乾燥,要謹慎使用。
《外臺秘要》記載了治療三十六種黃疸的方子,用雞蛋一枚,連殼燒成炭後研成細末,用醋一合調和後溫服,鼻中如果出現蟲子,就表示痊癒,嚴重的服用不超過三服。雖然這個方子很奇特,但還沒有試過,暫且記錄下來供參考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