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三信編》~ 中卷(感證類要) (19)
中卷(感證類要) (19)
1. 感證傳變病似相同治法有別
凡下後,復發汗,夜靜無眠煩在旦。(此症煩在晝,夜不煩。)
嘔渴全消表症無,脈沉(更兼微)身冷姜附辨。(仲景誤治條下論云:下之後,復發汗,晝日煩躁不得眠,夜而安靜,不嘔,不渴,無表症,脈沉微,身無大熱者,乾薑附子湯主之。沈堯封云:經有虛則相併之說,晝日煩躁者,我身之微陽,感天之陽,欲外出而與之並也。夜乃天之陰,我身微陽不敢外出,故反安靜耳。
煩而兼嘔是少陽證,煩而兼渴是白虎證,故辨之。無表證,即在脈沉微,無大熱上見。)
脈虛微,悸不眠,(脈或虛大,或微細,亦有止煩不悸。)生脈散配柏子煎。(柏子仁要去油,再加茯神,當歸。如有火加涼藥一、二味,元參、山梔、竹如、花粉之類。)
有飲(痰水凝滯)溫膽(二陳加竹茹、枳實,即是《集驗》溫膽湯。)無(無痰飲也。)遠志,(歌曰:遠志參耆歸棗斛,茯神冬草及生薑,即名遠志飲子。若煩甚。加竹茹、知母。)下劑俱宜酌要先。
悸忡
太陽中風已汗攻,仍熱頭眩心悸忡。(腎陽虛致。)瞤動振振欲擗地,(擗者,闢也,避也。汗出過多,衛氣解散,其人似乎全無外廓,如魚失水則躍,故振振然。四顧彷徨無可置身,思欲闢地,而避處其內也。)芍術苓姜附子同。(即真武湯。)
發汗過多心下悸,叉手自冒耳無聾,(此膻中陽虛。)陽氣虛胸常欲按,(上焦心肺主。)桂枝甘草理當從。(桂枝和營衛,重加甘草不令走泄陰氣。)
汗過心虛氣不生,腎間發動作奔豚,上蒸凌心臍下悸,大棗惟和桂草苓。(茯苓、肉桂、炙草,即張子和桂苓丸子。奔豚用棗守中,使下焦之邪不得上攻。按:此症藥宜用甘瀾水煎。作甘瀾水法,以水置盆,揚之數百遍,水上有珠子,數千粒即成。)
悸若脈逢代結來,(脈動而中止,自還者曰結,不能自還曰代。血氣虛衰不能相續也,心中動悸真氣內虛也。按:傷寒脈結代與雜病不同,投以炙甘草湯,補氣血而復脈。)湯宜炙草主堪裁,(一名復脈湯。喻嘉言曰:此仲景傷寒門中之聖方也。)桂枝薑棗麻仁地,(即生地。
)參脈阿膠清酒偕。(古吳葉天士常治邪少虛多之症,擬以育陰息陽之法。用此方加減投之多應。喻氏稱為聖方,果信其言。)
四肢厥逆心下悸,(症見厥逆,但少,故主治在心悸。)治水宜先苓草技,不爾水漬入胃中,必定頻頻變作利,(茯苓、桂枝、甘草、生薑,即仲景茯苓甘草湯。太陽症,飲水過多,水停心下必悸。火畏水,故心惕惕然,動不自安也。以水停心下,無所不入。若漬腸胃必作自利,故經云:先治其水,後治其厥,厥為邪之深者,猶先治水,況病之淺者乎。)
吐下逆滿氣衝胸,脈因沉緊眩頭攻,(此仲景論誤下,茯苓甘草湯證之變局,不但客氣動膈而脈亦沉緊,則水氣已陷入中州矣。)動搖振振乃汗誤,(表裡受傷。)甘草雲苓術桂崇。(即《金匱》苓桂朮甘湯。此症乃挾痰飲,阻其胸中之陽,水精不能上布,故目眩,當從小便去之,以除中州之水濕也,此方主之。)
白話文:
[感證傳變病似相同治法有別]
如果病人已經用瀉下的藥物治療過,又再次使用發汗的藥物,就會出現晚上安靜沒事,但是白天卻會煩躁不安且難以入睡的情況。(這種情況是白天煩躁,晚上不煩躁。)
如果嘔吐和口渴都消失了,沒有任何表證的症狀,脈象沉弱(甚至更加微弱),身體發冷,這時就要用乾薑附子湯來辨證治療。(張仲景在誤治的條文下說:用瀉下藥後,又用發汗藥,導致白天煩躁無法入睡,晚上反而安靜,沒有嘔吐,沒有口渴,也沒有表證,脈象沉微,身體沒有發高燒,這種情況就要用乾薑附子湯治療。沈堯封說:經書有提到虛弱的時候會出現合併的現象,白天煩躁是因為身體的微陽之氣,感受到外界的陽氣,想要向外散發並與其結合。晚上是陰氣最盛的時候,身體的微陽之氣不敢向外發散,所以反而會安靜下來。)
如果煩躁還伴隨著嘔吐,這是少陽證;如果煩躁還伴隨著口渴,這是白虎證,所以要仔細辨別。如果沒有表證,就要從脈象沉微,以及沒有發高燒這些方面來判斷。
如果脈象虛弱微細,出現心悸和失眠,(脈象可能虛大,也可能微細,也有的會出現不再煩躁但不心悸的情況。)可以用生脈散搭配柏子仁煎湯來治療。(柏子仁要去掉油脂,再加入茯神和當歸。如果有火氣,可以加入一兩味寒涼的藥物,如元參、山梔、竹茹、花粉等。)
如果有痰飲(痰水凝滯),可以用溫膽湯(就是二陳湯加上竹茹、枳實,也就是《集驗》裡的溫膽湯)。如果沒有痰飲,可以用遠志。(有歌訣說:遠志、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紅棗、石斛、茯神、麥冬草、生薑,合起來叫做遠志飲子。如果煩躁很嚴重,可以加入竹茹、知母)。使用瀉下的藥物,都應該謹慎考慮。
心悸
如果太陽中風的病症已經用發汗藥治療過,但仍然發熱、頭暈、心悸,(這是腎陽虛造成的。)並且出現肌肉跳動、身體顫抖,像要跌倒的感覺,(“擗”的意思是躲避。這是因為發汗過多,導致衛氣耗散,身體感覺好像失去了外殼,像魚離開水會跳躍一樣,所以身體會顫抖。身體會感覺茫然無措,想要躲藏起來。)可以用芍藥、茯苓、乾薑、附子一起治療。(也就是真武湯。)
如果發汗過多,導致心下悸動,兩手交叉按在胸前,耳朵沒有失聰,(這是胸中的陽氣虛弱。)感覺胸口總是想要按壓,(這是上焦心肺的功能下降。)應該用桂枝和甘草來調和。(桂枝可以調和營衛,多加甘草可以避免陰氣過度散失。)
如果發汗過多,導致心氣虛弱、氣血不足,引起腎間有氣上衝,出現臍下悸動,這時候要用大棗來調和,搭配桂枝、甘草、茯苓。(茯苓、肉桂、炙甘草,就是張子和的桂苓丸。用紅棗來守護中焦,防止下焦的邪氣上攻。這個症狀煎藥時,宜用甘瀾水。製作甘瀾水的方法是,將水放在盆中,來回揚動幾百次,直到水面上出現像珍珠一樣的氣泡,就完成了。)
如果心悸時脈象呈現代脈或結脈,(脈象跳動一下就停止,然後又跳動的是結脈,停止後不能恢復跳動的是代脈。這是血氣虛衰,無法持續。心悸是真氣內虛。傷寒的結脈和代脈和雜病的結脈代脈不同,可以用炙甘草湯來補氣血,恢復脈象。)可以用炙甘草湯來治療,(又名復脈湯。喻嘉言說:這是張仲景傷寒方劑中的聖方。)搭配桂枝、生薑、紅棗、麻仁、生地,(也就是生地。)以及人參、麥冬、阿膠、清酒一起服用。(古時候的吳地名醫葉天士經常使用這個方子,治療邪氣少而正氣虛多的症狀,用滋陰息陽的方法,效果很好。喻嘉言稱之為聖方,果然名不虛傳。)
如果四肢冰冷,心下悸動,(症狀表現為四肢厥逆,但是不嚴重,所以治療的重點在於心悸。)要先治療水氣,可以用茯苓、甘草、桂枝等藥物。否則,水氣會進入胃中,導致頻繁腹瀉。(茯苓、桂枝、甘草、生薑,就是張仲景的茯苓甘草湯。太陽病,喝水過多,水停留在心下就會導致心悸。火怕水,所以心會不安穩的跳動。水停留在心下,會無孔不入,如果進入腸胃,就會造成腹瀉,所以《傷寒論》說:要先治療水,然後再治療厥逆,因為厥逆是邪氣深入的表現。都要先治水了,更何況病淺的呢。)
如果出現嘔吐、腹瀉、胸滿、氣衝胸,脈象沉緊,頭暈,(這是張仲景所說的誤下導致的症狀,是茯苓甘草湯證的變證。不僅僅是邪氣在胸膈作亂,脈象也會變得沉緊,說明水氣已經進入中焦了。)身體顫抖,這是發汗錯誤導致的,(表裡都受損。)要用甘草、雲苓、白朮、桂枝來治療。(也就是《金匱要略》的苓桂朮甘湯。這種情況是挾帶著痰飲,阻礙了胸中的陽氣,導致水精不能向上輸布,所以會頭暈。應該從小便將水排出,以消除中焦的水濕,這個方子是主治的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