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三信編》~ 中卷(感證類要) (18)
中卷(感證類要) (18)
1. 感證傳變病似相同治法有別
諸虛乘寒則為厥,(此《內經》語。)鬱冒附子湯須設。(此仲景意,真武加人參,即附子湯。)
欲活血脈九竅通,芎姜再配天麻入。(天麻性平,活血脈,通九竅。)
脈微應虛三白湯,(四君去人參加白芍,即三白湯。)芎麻添附為多力。(此症仍可用人參。)
傷寒體虛如有痰,(或四,五日後神昏不語者,即《壽世保元》所謂:昏迷傷寒是也。)參朮耆陳和竹瀝。(再加當歸,薑汁。有服至十餘日,方吐一字,月餘舌乃能轉,熱淨而後能言,此症竟有陰寒相逼所致,宜八味丸主之。)
神思似清時憒昏,或爾語次忽鼾聲,此症甚危須急治,歸脾湯並養榮斟。(凡遇此等症候,參、耆用兩許,甚者加附子。歌曰:歸脾志棗陳耆朮,參草苓圓廣木香。歌曰:養榮草芍陳歸志,地味參耆桂術苓。)
煩躁
水虧火旺金必傷,火入於肺則成煩,火入於腎則成躁,脈參虛實用溫涼。(王海藏云:煩出於肺,躁出於腎,此火歸肺腎也。臨診細審,慎勿忽略,寒熱誤投,斃命立見。)
肺腎聯,煩躁兼。(成無己曰:煩躁者,先煩漸至躁也。躁煩者,先躁而迤邐復煩也,從煩至躁為熱,先躁後煩謂怫,怫然更作躁悶,此為陰盛格陽。雖大躁欲於泥水中臥,但飲不得入口是也。此氣欲脫而爭,譬如燈將滅而復明是矣。按:內熱曰煩,謂心中郁煩,為有根之火。
但煩不躁及先煩而後躁者,皆可治。外熱曰躁,謂身體手足動擾,欲裸衣入井,為無根之火,但躁不煩及先躁後煩者,皆不治。)
獨煩不躁熱因先,(有表症不得汗,內外皆熱,躁亂不寧,取汗則定。有裡實熱鬱,大便不通,心神不寧,脈數實有力,下之則定。有火客心胞,上焦不清,以黃連,梔子等涼解,投之妙。)惟躁無煩寒是的,(或顴帶遊紅,症似戴陽,其脈按之不鼓,躁亂欲狂,欲坐臥泥水中,口中和乃虛陽上攻也。即陰盛格陽,陰極發躁,冷服附子理中湯,躁擾即定。
)起不安兮睡不貼,(謂之煩,此一症與上之似戴陽症大不相同。)藥須竹葉石膏湯,(如不禁石膏,可用濟生方去石膏加茯苓,小麥,即人參竹葉湯。)心熱清心蓮子益。(心中蘊熱而煩。歌曰:清心蓮子飲,參耆赤茯苓,地骨車前共,麥冬甘草芩。)
血液耗散猛獨參,(血液耗散,心神不安者,猛進獨參湯。)匱乏當歸補血增。(如因力艱不能服參,濃煎當歸補血湯代之。)
下後心煩如腹滿,坐眠不安梔樸純。(煩謂虛煩,腹雖滿按之亦不堅,宜梔子、厚朴、枳實,此三味即仲景梔子厚朴湯。)
下吐汗後劇不眠,(或吐、或下、或汗之後,適變此症,皆因誤治所致,非謂三症齊見始變。)心中懊憹反倒顛,(似煩非煩之象。)梔子香豉為上策,(此二味即仲景梔子豉湯。若氣少者加甘草,若嘔者加生薑。)舊便如溏法另遷。(大便如溏者,此方禁服,宜改用滲濕之劑。)
白話文:
感冒病症傳變,病症相似但治療方法不同
體虛的人如果又感受寒邪,就會出現手腳冰冷的厥逆現象。(這是《黃帝內經》的說法。)這時要用附子湯來處理。(這是張仲景的意思,真武湯加人參,就是附子湯。)
如果想要活絡血脈、使九竅通暢,可以在藥方中加入川芎、生薑,再配上天麻。(天麻性平,可以活血脈,通九竅。)
脈象微弱,顯示身體虛弱,可以用三白湯。(四君子湯去掉人參,加上白芍,就是三白湯。)如果再加上川芎、天麻、附子,藥力會更強。(這種情況仍然可以使用人參。)
如果感冒後身體虛弱,而且有痰。(或者四、五天後出現神志不清、無法說話的症狀,這就是《壽世保元》中說的「昏迷傷寒」。)這時要用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陳皮和竹瀝來治療。(可以再加當歸和薑汁。有些人服藥十幾天後,才吐出一個字,一個月後舌頭才能轉動,等熱退了才能說話。這種情況有可能是陰寒之氣逼迫所致,可以用八味丸來治療。)
病人有時看起來神志清醒,有時又昏昏沉沉,或者說話說著說著就打起鼾來,這種情況非常危險,必須立即治療,可以用歸脾湯或養榮湯來處理。(遇到這種情況,人參、黃耆要用大劑量,嚴重時要加附子。歌訣說:歸脾湯用黃耆、白朮、當歸、龍眼肉、酸棗仁、陳皮、木香、甘草、茯苓。養榮湯用黃耆、白芍、陳皮、當歸、酸棗仁、熟地黃、白朮、茯苓、桂枝、甘草。)
煩躁
如果身體水分不足、火氣旺盛,肺金就會受到損傷。如果火氣進入肺部,就會產生煩的症狀;如果火氣進入腎臟,就會產生躁的症狀。治療時要根據脈象的虛實,採用溫補或清涼的藥物。(王海藏說:煩是肺的病症,躁是腎的病症,這是火氣歸於肺和腎的表現。臨床診斷時要仔細辨別,不要忽略,如果誤用寒涼或溫熱藥物,很快就會喪命。)
肺和腎的病症相互關聯,會同時出現煩和躁的症狀。(成無己說:煩躁,是先出現煩的症狀,然後逐漸發展為躁;躁煩,是先出現躁的症狀,然後逐漸發展為煩。從煩到躁是熱證,先躁後煩是陰氣過盛而陽氣被逼出,產生假熱的現象。儘管身體躁動想躺在泥水中,但卻無法喝下水。這是氣息衰竭的表現,就像燈將要熄滅又突然亮一下一樣。內熱引起的煩,是指心中煩悶,是有根之火。)
只有煩而沒有躁,是熱邪引起的。(可能是因為有表證而無法發汗,導致內外都有熱,躁動不安,發汗後就能緩解。也可能是因為體內實熱積聚,大便不通,心神不寧,脈象洪數有力,用瀉下的藥物就能緩解。還可能是火邪侵入心包,導致上焦不清,可以用黃連、梔子等清涼的藥物來治療。)
只有躁而沒有煩,是寒邪引起的。(或者臉頰出現遊移的紅暈,症狀類似戴陽證,但脈象摸起來卻沒有力量,躁動不安,想要在泥水中坐臥,口中覺得溫和,這是虛陽上攻的表現。是陰氣過盛而逼迫陽氣外越,可以用附子理中湯來治療,躁動就會停止。)
躺下不安,睡不安穩,(這也是一種煩的表現,和上面提到的戴陽症非常不同。)可以用竹葉石膏湯來治療。(如果不能使用石膏,可以用濟生方的竹葉湯,去掉石膏,加上茯苓和小麥,就是人參竹葉湯。)如果心裡有熱,可以用清心蓮子飲來治療。(心中有熱而煩。歌訣說:清心蓮子飲用人參、黃耆、赤茯苓、地骨皮、車前子、麥冬、甘草、黃芩。)
如果因為失血過多,導致心神不安,要趕緊服用獨參湯。(如果因為身體虛弱而不能服用人參,可以用濃煎的當歸補血湯來代替。)
瀉下後出現心煩,而且肚子脹滿、坐立不安,可以用梔子、厚朴、枳實來處理。(這種煩是指虛煩,肚子雖然脹滿但按起來並不堅硬,可以使用梔子厚朴湯,也就是梔子、厚朴、枳實三味藥。)
如果出現嘔吐、腹瀉或發汗之後,出現嚴重的失眠症狀,(這些情況都是因為誤治造成的,並不是說這三種症狀同時出現才算。)心中感到煩悶,反而會覺得顛倒錯亂,(這是一種似煩非煩的症狀。)可以用梔子豉湯來治療。(就是梔子和豆豉。如果氣虛,可以加甘草;如果嘔吐,可以加生薑。)如果大便稀溏,就不能使用這個方子,要改用滲濕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