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三信編》~ 中卷(感證類要) (17)

回本書目錄

中卷(感證類要) (17)

1. 感證傳變病似相同治法有別

陽症新瘥嘔熱余,(別無所因,此餘熱在胃脘中也。)竹葉石膏果最奇。(人參白虎湯加生薑、半夏、竹葉,即仲景竹葉石膏湯。按:此方治嘔豁痰,故去熱而不損其真,導痰逆而能益其氣。楊潛村云:虛者,左歸加花粉去茯苓。歌曰:左歸飲用萸山杞,地草雲苓景岳方。)

病久中虛六君子,(虛而挾熱加黃芩,挾食加厚朴,挾寒加藿香、砂仁,或補中配炮薑、半夏亦妙。)口乾燥嘔胃陰虛。(必有面色嬌紅,脈虛細數等症。)都氣飲加歸地妙,(左歸飲去茯苓,加生地、當歸尤效。)

脈虛身熱症難醫。(仲景謂:嘔而脈弱,小便複利,身有微熱,而見厥者,難治。以其虛寒之甚也。)

胃氣如虛熱未退,葛根加參理最宜。(再配玉竹、知母、竹茹、白朮、黃芩、半夏、蘆根、茯苓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之類,臨診酌之。)

鬱冒

鬱冒神昏幹不飲,二便如常貌醉形。(傷寒五,六日,漸變神昏不語,或睡中獨語,目赤、唇焦、口乾、不飲水。稀粥與之則咽,不與則不思。但心下無痞,腹中不滿,大小便如常,或傳至數日,形貌如醉。陶節庵所謂越經症,即此候也。)六脈細數口不語,此熱為傳手少陰。(脈不洪大,慎勿可下,宜梔子黃連黃芩湯。)

脈若浮,病在丙,(即小腸火。)還須導赤散頻進。(生地、木通、甘草稍、淡竹葉,即《局方》導赤散。陶氏或加芩、連。)

脈若沉,病在丁,(即心火。)瀉心湯服得安寧。(小腸為丙火,心為丁火。婁全善《綱目》云:心氣熱則上竄,宜導赤。心熱泄小腸,如釜底抽薪之義。以黃連瀉心,猶揚湯止沸之義也。)

浮沉有力熱丙丁,導赤瀉心各半勻。(歌曰:芩梔知麥連犀草,滑石燈心參茯神。即陶節庵導赤各半湯。)或用犀角地黃湯,(方見畜血條。)熱解陽明經要詳。(此解陽明經血中之熱也。)

素充壯,如失下,熱極身冷脈微弱,涼膈散(方見呃逆條,)熱可宣,(有患熱病,肢體不甚熱,問揚擲手足如躁擾狀,昏憒不知人事,時發一、二語,不甚了了,非譫語也。脈微細如欲絕,其人平日素充壯者,此失下熱極,以致身冷,脈微而昏冒將死。然畜熱內甚,脈須疾數,以其熱極畜甚,而脈道反不利,若急下之,則殘陰暴絕而死。

蓋陽氣復竭而然也,不下亦死。宜涼膈散,或黃連解毒湯,養陰退陽,積熱漸以宣散,則心胸再暖,兩脈漸以生矣。王損庵法,大柴胡下之,止用蒸大黃二錢,繼以解毒湯數服而平。)虛用當歸補血煎。(蜜炙黃耆一面,酒洗當歸三錢,即東垣當歸補血湯。凡傷寒似神清,而時發一、二語,昏憒者,多為虛,須主以人參或當歸補血湯,後看兼症,配相宜藥。)

白話文:

感冒症狀相似但治療方法不同

剛痊癒的陽性病症出現嘔吐發熱(如果沒有其他原因,這是因為餘熱還在胃部),用竹葉石膏湯效果最好。(竹葉石膏湯是張仲景的方子,使用人參、白虎湯加生薑、半夏、竹葉。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嘔吐和咳痰,所以可以清除熱邪又不損傷正氣,疏導痰液上逆又能補益元氣。楊潛村說:如果是虛弱體質,可以用左歸飲加花粉,去掉茯苓。歌訣說:左歸飲使用山茱萸、枸杞,地黃、甘草、雲苓,這是景岳的方子。)

病程較長且中氣虛弱,用六君子湯來調理。(虛弱又帶有熱象,可以加黃芩;挾帶食物積滯,加厚朴;挾帶寒邪,加藿香、砂仁。或者用補中益氣湯搭配炮薑、半夏,效果也很好。)出現口乾舌燥、嘔吐,這是因為胃陰虛。(通常會有面色潮紅,脈象虛弱細數等症狀。)用都氣飲加當歸、生地效果最好。(左歸飲去掉茯苓,再加生地、當歸,效果更好。)

脈象虛弱,身體發熱,這種情況比較難治。(張仲景說:嘔吐,脈搏虛弱,小便頻繁,身體微微發熱,而且手腳冰涼,這種情況很難治。因為這是虛寒很嚴重的表現。)

胃氣虛弱,餘熱未退,用葛根加人參來調理最合適。(還可以搭配玉竹、知母、竹茹、白朮、黃芩、半夏、蘆根、茯苓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等,具體用藥要根據臨床情況來調整。)

昏厥

昏厥神志不清,口渴卻不飲水,大小便正常,外貌像喝醉酒。(傷寒病五六天後,逐漸出現神志不清、不說話,或者睡覺時自言自語,眼睛發紅、嘴唇焦乾、口乾、不喝水。給他稀粥就吃,不給就不想吃。但是心下沒有痞塞感,腹部沒有脹滿,大小便正常,或者持續數日,外貌像喝醉酒。陶節庵說的「越經症」,就是這種情況。)六脈細數,說不出話,這是熱邪傳到了手少陰心經。(脈搏不洪大,不要用瀉下的藥物,適合用梔子黃連黃芩湯。)

脈象浮,病在丙(即小腸火),要經常服用導赤散。(生地、木通、甘草梢、淡竹葉,就是《局方》的導赤散。陶氏有時會加黃芩、黃連。)

脈象沉,病在丁(即心火),服用瀉心湯可以使病情好轉。(小腸屬丙火,心屬丁火。婁全善《綱目》說:心氣有熱就會向上竄,應該用導赤散來導引。心熱泄於小腸,就像釜底抽薪一樣。用黃連瀉心火,就像用熱水止沸騰一樣。)

脈象浮沉都有力,而且有熱,說明心和小腸都有火,用導赤散和瀉心湯各一半量混合服用。(歌訣說:黃芩、梔子、知母、麥冬、黃連、犀角、甘草、滑石、燈心草、人參、茯苓。就是陶節庵的導赤各半湯。)或者用犀角地黃湯,(具體方子見蓄血條。)能解決陽明經血中的熱邪。

平時身體很強壯的人,如果用瀉法不當,導致熱邪極盛,身體反而冰冷,脈象微弱,可以用涼膈散(具體方子見呃逆條),來宣散熱邪。(有熱病患者,肢體不是特別熱,問他話時,會亂動手腳,像躁動不安的樣子,神志昏亂,不省人事,有時候會說一兩句話,但不清楚,不是說胡話。脈象微弱細小,像是要斷絕一樣。這種人平時身體很強壯,這是因為用瀉法不當,導致熱邪極盛,所以身體冰冷,脈象微弱,甚至昏迷瀕死。但是體內卻有熱邪蓄積,脈象應該是急數的,因為熱邪過於旺盛,脈道反而不利。如果急於用瀉下的藥物,就會導致殘存的陰液快速耗盡而死亡。這是因為陽氣衰竭導致的,但是不用瀉法也會死。所以要用涼膈散,或者黃連解毒湯,養陰退陽,讓蓄積的熱邪逐漸宣散,這樣心胸就會慢慢溫暖起來,脈象也會逐漸恢復。王損庵的方法,用大柴胡湯瀉下,只用蒸熟的大黃二錢,然後接著服用解毒湯數帖,病情就會好轉。)如果屬於虛證,可以用當歸補血湯。(蜜炙黃耆一面,用酒洗過的當歸三錢,就是東垣的當歸補血湯。凡是傷寒病看起來神志清醒,但有時候會說一兩句話,昏昏沉沉的,大多是虛證,應該用人參或者當歸補血湯,然後根據兼症,搭配合適的藥物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