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三信編》~ 中卷(感證類要) (16)

回本書目錄

中卷(感證類要) (16)

1. 感證傳變病似相同治法有別

又云:此亦伏飲為逆,但因胃氣虧損,故用法以養正而兼散餘邪。大意用在噫氣不除上,既心下痞硬,更加噫氣不除,則胃氣上逆,全不下行,有升無降,所謂弦絕者,其聲嘶土敗者,其聲噦也。旋覆花、代赭石、人參、半夏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,即仲景旋覆代赭湯。旋覆花,一名金沸草,要用綿裹煎。

)如不虛,只用旋覆沖赭石。(如用旋覆花,須用蠶綿瀝過可服,否則其毛惹肺,致咳不休。調沖赭石,止可一、二錢。凡嘔不止,以此二方定虛實用之。周揚俊曰:以上二條應入痞結類,因噫氣多,故附於此。學者自宜意會。)

嘔吐脅疼便血張,此屬風邪肝受傷。(葉天士云:凡或便血,風淫所致。)麥冬三七芎歸共,救血平肝清大腸。(麥冬一兩,三七一錢,川芎五錢,當歸一兩,此陳士鐸之救血平肝湯。)

又如腹滿齊噦嘔,小水不利命遭殃。(喻嘉言曰:不尿腹滿,胃內壅,不下行矣。若更加噦則胃氣將竭,愈上逆矣。再有何法,可以驅其邪而使之能活也。)初起嘔清宜養胃,(或兼吐飲食,此著寒傷胃也,宜人參養胃湯主之。歌曰:人參養胃湯,參苓草朴蒼,草果烏梅藿,橘紅半夏姜。

)微煩潮熱大柴詳。(如潮熱,內實不大便,嘔不止,心下急,鬱郁微煩者,宜下之。仲景云:嘔家不可下。然《金匱》方有大黃甘草湯。治食已即吐,蓋欲嘔者,其症在上,因而越之可也。而逆之使下,則必抑塞潰亂而益甚,故禁之。若既吐矣,吐而不已,有升無降,則當逆而折之,無速與大黃也,然亦須慎。

渴後嘔宜大半夏,(先渴後嘔,宜半夏、陳皮、赤茯苓、生薑,即《金匱》大半夏湯。)嘔渴豬苓是妙方。(先嘔後渴,豬苓、澤瀉、茯苓、滑石、將四味先煎去滓,加甘膠再煎服之,即仲景豬苓湯。)

水停心下渴協嘔,小青龍治脈浮長。(小青龍專能治水,水去而渴自止,嘔亦住矣。歌曰:桂麻芍草夏,乾薑五味辛。)

肚腹時疼屬太陰,藥用理中合二陳。(再加生薑、藿香,此症如初起,腹滿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時腹自痛者。)

手足寒,脈沉微,少陰四逆二陳宜。(生薑主之。此症常見飲食入口即吐,心下嗢嗢欲吐,復不能吐。)

乾嘔吐涎(涎少嘔多)頭痛甚,厥陰湯用吳茱萸。(吳茱、人參,生薑、大棗,即仲景吳茱萸湯,配二陳主之。此皆直中三陰,非陽經傳來者,故悉用熱藥。凡三陰嘔吐,藥宜冷服,即《內經》從治之法。曾有寒吐,用四逆湯、理中湯。薑、附到口即吐,後去乾薑、白朮,只參、附加丁香、木香,煎成加沉香立止。

蓋虛寒痰氣凝結、丁、附既溫,佐以沉香、木香則通,乾薑、白朮則泥耳。)

藥餌茶湯毫不受,強飲些須嘔反驟,(鬱怒之人,肝氣衝膈,多有此症,脈必帶弦。)膈氣不通醫少知,內關一灸食如舊。(內關穴在掌後大骨盡處,男左女右,艾炷如豌豆大,灸七壯。甚者倍之。灸後即能食。)

白話文:

感證傳變,病似相同,治法有別

還有說法認為,這也是因為體內有潛伏的飲邪作祟,只是因為胃氣虛弱,所以治療方法要以扶助正氣為主,同時兼顧驅散剩餘的邪氣。主要的用意在於處理打嗝不止的問題。如果心下痞硬,又加上打嗝不停,那就是胃氣向上逆行,完全無法向下,只有升沒有降。這就是所謂的「弦絕」,聲音嘶啞;「土敗」,聲音呃逆。使用旋覆花、代赭石、人參、半夏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,這就是張仲景的旋覆代赭湯。旋覆花,又名金沸草,要用棉布包起來煎煮。

如果不是體虛,就只用旋覆花沖泡代赭石。(如果用旋覆花,必須用蠶絲布過濾後才能服用,否則它的絨毛會刺激肺部,導致咳嗽不止。調沖赭石,用量只能一、二錢左右。凡是嘔吐不止,都可以根據虛實情況用這兩個方子來治療。周揚俊說:以上兩條應該歸類於痞結類,因為打嗝很多,所以附在這裡。學者們應該自己領會。)

如果出現嘔吐、脅肋疼痛、大便出血,這是因為風邪侵入肝臟所導致。(葉天士說:凡是出現大便出血的情況,大多是風邪引起的。)用麥冬、三七、川芎、當歸一起使用,可以補血、平肝、清理大腸。(麥冬一兩、三七一錢、川芎五錢、當歸一兩,這是陳士鐸的救血平肝湯。)

又比如,腹部脹滿、打嗝、嘔吐,小便不通暢,這會危及生命。(喻嘉言說:小便不通,腹部脹滿,這是因為胃內堵塞,無法向下運行。如果再加上打嗝,那就是胃氣將要衰竭,更加向上逆行。還有什麼辦法,可以驅散邪氣,使人活下去呢?)剛開始嘔吐清液,應該調理胃氣。(有時還會連同食物一起吐出來,這是因為寒氣傷了胃,應該用人參養胃湯來治療。歌訣說:人參養胃湯,人參、茯苓、甘草、厚朴、蒼朮,草果、烏梅、藿香、橘紅、半夏、生薑。)

如果出現輕微煩躁、潮熱,應該使用大柴胡湯詳細辨證。(如果出現潮熱、體內有實邪、大便不通、嘔吐不止、心下急迫、鬱悶煩躁等情況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張仲景說:嘔吐的人不能用瀉下的方法。但是《金匱要略》中有大黃甘草湯的方子,治療吃完東西就吐的情況,因為想要嘔吐的人,病症在上,所以順著他的意思讓它吐出來也可以。但是如果反而讓它向下,就會導致氣機壅塞、潰亂,病情更加嚴重,所以禁止這樣做。如果已經吐了,並且吐個不停,只有升沒有降,就應該反過來用瀉下的方法,不要急著用大黃,但也要謹慎。)

如果先口渴後嘔吐,應該用大半夏湯。(先口渴後嘔吐,應該用半夏、陳皮、赤茯苓、生薑,這就是《金匱要略》的大半夏湯。)如果先嘔吐後口渴,應該用豬苓湯。(先嘔吐後口渴,用豬苓、澤瀉、茯苓、滑石,先將這四味藥煎煮去渣,再加入阿膠一起煎煮服用,這就是張仲景的豬苓湯。)

如果因為水飲停留在心下導致口渴和嘔吐,可以用小青龍湯治療,這時候脈象會是浮而長的。(小青龍湯專門治療水飲,水飲去除後口渴自然停止,嘔吐也會停止。歌訣說:桂枝、麻黃、芍藥、甘草、半夏、乾薑、五味子。)

如果肚子時常疼痛,這屬於太陰病,用理中湯合二陳湯治療。(再加入生薑、藿香。這種情況如果是剛開始,腹部脹滿而嘔吐,吃不下東西,還會經常腹瀉,腹部時常疼痛。)

如果手腳冰涼、脈象沉細,這是少陰病,用四逆湯合二陳湯治療。(主要用生薑。這種情況常見於吃東西就吐,心下有嘔吐感,卻又吐不出來。)

如果乾嘔吐涎(唾液少但嘔吐多)並且頭痛劇烈,應該用厥陰湯中的吳茱萸湯。(吳茱萸、人參、生薑、大棗,這就是張仲景的吳茱萸湯,配上二陳湯一起使用。這些都是直接侵犯三陰經的疾病,不是從陽經傳來的,所以都用熱藥來治療。凡是三陰經的嘔吐,藥應該冷服,這就是《黃帝內經》中「從治」的方法。曾經有人寒吐,用四逆湯、理中湯,薑和附子一入口就吐,後來去掉乾薑和白朮,只用人參和附子,再加入丁香和木香,煎好後加入沉香,立刻就止住了。

這是因為虛寒導致痰氣凝結,丁香和附子溫熱,再加上沉香和木香可以通氣,而乾薑和白朮則太過滋膩。)

如果藥物、茶水都喝不下,勉強喝一點就會立刻嘔吐。(這是因為生氣的人,肝氣衝逆到膈部,大多會出現這種情況,脈象一定帶有弦象。)膈氣不通的問題,醫生也很少知道,用針灸內關穴的方法,就可以恢復飲食。(內關穴在手掌背後靠近手腕處,男人扎左手,女人扎右手,艾炷像豌豆大小,灸七壯。嚴重的人可以加倍。灸後就能夠進食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