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三信編》~ 中卷(感證類要) (15)

回本書目錄

中卷(感證類要) (15)

1. 感證傳變病似相同治法有別

吐下之後復汗極,胃中虛冷藥當熱,氣鬱如知表未清,吳茱理中憑斯訣。(大吐大下,復極發汗,胃中虛冷,陽氣拂鬱於表。醫與之水,虛寒相搏因致嘔噦者。)

久病胃虛四肢怠,遇投克伐醫庸奈,以致中虛呃逆成,六君加減憑依賴。(此症脈必虛軟,食亦減少。)

呃逆舌攣語不明,便堅咽燥及神昏,的屬少陰宜速下,大小承氣審投行。(少陰急下三條,非燥不病,然必痞、滿、燥、實、堅五者全見者,方可下。但非大實大滿,不可輕投,恐致結胸痞變。甚有因攻脫元而斃者矣,宜慎宜慎。)

如遇呃逆(俗謂呃忒)面時赤,似是陰火醫不識,兩尺洪盛或細弦,(然必兼數,按之無力。)飲如都氣丸安帖。(六味加五味子,即是都氣丸。)

病人叫熱身不熱,此是無根火發越,(此呃逆者,內已伏陰,陰氣大甚。腎水擅權,肝氣不生,丙火既病,丁火又消,所以遊行相火,寒邪迫而萃集於胸中,亦欲盡也。故令人發熱,大渴引飲,欲去蓋覆,病人獨覺。他人以手按之,身體肌肉、骨髓、血脈俱寒,此種火即是無根之火也。

)理中湯內配丁香,(或加刀豆、柿蒂。)溫胃歸經火自息。(惟溫其胃,其火自下。正如爐中之火,止可添炭,不宜用水澆。此症若用寒涼,隨藥而逝矣。)

氣從臍下直衝咽,此症名陰非胃間,(病不在胃,在少陰腎。)加味附子湯一劑,(真武湯加人參即是。)救得陽回呃逆痊。(真陽一回,火降即止。以上治呃之法,誠先賢之秘笈,學者慎毋忽諸。)

嘔吐

傷寒邪傳漸入里,胃實不受氣壅閉,逆胸作嘔治如何,(有聲曰嘔,無聲曰吐,有聲無物曰乾嘔。成無己云:嘔有責為熱者,責為寒者,有停飲者,故仲景有治飲不治咳之論,《金匱》言之最詳。又有胃脘癰膿者,仲景云:不必治,膿儘自愈。按:此症多服薏苡仁粥,自可漸愈。)正治還應半表裡。(症屬半表半裡,治法一,二日內,宜宣劑以去其壅。)

上焦火森炙液干,痰涎凝胃嘔如翻,降火導痰加減用,辛散重縋活變看。(生薑、半夏、茯苓、厚朴、連翹、梔子、花粉、黃芩、竹茹、枇杷葉主之。如渴加知母,如心煩加姜炒黃連,心下痞加枳實,如口苦,胸滿,脈弦配柴胡。)

邪氣漸深痰愈結,芩連二陳苦寒折。(芩、連俱酒炒,再加厚朴、黃柏、花粉、滑石、蘆汁、竹瀝、薑汁。如不止,辛以散之,芩連二陳湯加乾薑錢許,生薑三錢。再不止,重以縋之,用金銀器煎,煎上藥,或加入金銀箔五、七葉。甚者,更加寒水石,赤石脂。)如挾虛,旋覆代赭湯須識,(仲景云:傷寒發汗,若吐,若下,解後,心下痞硬,噫氣不除者,旋覆代赭石湯主之。喻嘉言云:故用代赭石領人參,下行以鎮,安其逆氣,微加散飲滌邪,而痞自開矣。

白話文:

感冒等病症變化,病症相似但治療方法不同

大吐大瀉之後又過度發汗,導致胃部虛寒,這時應該用溫熱的藥物治療。如果氣機鬱結,且判斷還有表邪未解,就要用吳茱萸湯或理中湯來治療,這個方法是關鍵。

久病導致胃虛,四肢疲倦無力,如果用攻伐的藥物就會錯上加錯,導致中氣更虛弱,引起呃逆。這時應該用六君子湯加減來治療。這個病症的脈象一定是虛弱無力的,食慾也會減少。

呃逆、舌頭僵硬、說話不清、大便硬結、咽喉乾燥,甚至神志昏迷,這屬於少陰病,應該迅速用攻下的藥物治療,可以考慮用大承氣湯或小承氣湯,要仔細斟酌使用。(少陰病應該急下有三種情況,但前提是必須同時出現痞、滿、燥、實、堅五種症狀才能用下法。如果不是大實大滿的症狀,不能輕易使用,以免導致結胸或痞症等變證。甚至有因為攻伐太過而導致死亡的案例,所以要謹慎。)

如果呃逆時臉色發紅,看起來像是陰虛火旺,但醫生沒有辨識出來,脈象兩尺部位洪大有力或是細而弦,還兼有數脈,但按下去沒有力,可以服用都氣丸來調養。(都氣丸是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)。

病人自覺發熱,但身體摸起來卻不熱,這是因為虛火往上浮越的緣故。(這種呃逆,是體內陰氣太盛,腎水專權,肝氣無法生發,導致虛火上炎,寒邪迫使虛火聚集在胸中,想要散發出去。所以病人會覺得發熱,口渴想喝水,想要掀開被子,但只有病人自己感覺到熱,別人摸他的身體,肌肉、骨髓、血脈都是寒冷的,這種熱就是虛火。)這時可以用理中湯配合丁香來治療,也可以加入刀豆或柿蒂。溫暖胃部,虛火自然會平息。(要溫補胃部,虛火自然會向下消散。就像爐子裡的火,只能添加木炭,不能用水澆。這種情況如果用寒涼的藥物,病情就會隨著藥物而加重。)

氣從肚臍下直衝咽喉,這種症狀不是胃部的問題,而是腎的問題,屬於少陰病。可以用加味附子湯(真武湯加人參)來治療,恢復陽氣,呃逆自然會痊癒。(陽氣恢復,虛火自然下降。以上這些治療呃逆的方法,是古代醫家的秘訣,學習的人一定要謹慎,不要忽視。)

嘔吐

傷寒邪氣逐漸進入體內,胃部積滯,氣機壅塞不通,導致胸悶作嘔,應該如何治療呢?(有聲有物稱為嘔,無聲有物稱為吐,有聲無物稱為乾嘔。有醫生認為嘔吐有因為熱引起的,也有因為寒引起的,還有因為停飲引起的。所以,有時候治療飲邪,而不治療咳嗽。也有因為胃脘癰膿導致的,這種情況不必治療,膿排盡就會痊癒。這種情況多喝薏苡仁粥,就可以逐漸痊癒。)這種情況屬於半表半里證,治療方法應該是先用宣散藥來解除壅塞。

上焦火熱太盛,灼傷津液,導致痰涎凝滯在胃部,引起嘔吐。這時應該用降火化痰的方法,要根據情況加減藥物,靈活運用辛散和重墜的藥物。(常用藥物有:生薑、半夏、茯苓、厚朴、連翹、梔子、花粉、黃芩、竹茹、枇杷葉。如果口渴,可以加知母;如果心煩,可以加姜炒黃連;如果心下痞滿,可以加枳實;如果口苦,胸滿,脈弦,可以配柴胡。)

如果邪氣逐漸深入,痰越來越凝結,可以用黃芩和黃連配合二陳湯等苦寒藥物來治療。(黃芩和黃連都要用酒炒過,再加入厚朴、黃柏、花粉、滑石、蘆汁、竹瀝、薑汁。如果還是不能止嘔,可以用辛散的藥物,比如黃芩黃連二陳湯加乾薑少量,生薑多一些。如果還不行,就要用重墜的藥物,可以用金銀器煎藥,或是加入金銀箔。嚴重的情況,可以加入寒水石、赤石脂。)如果兼有虛證,就要用旋覆代赭石湯來治療。(張仲景認為,傷寒發汗或吐或下之後,心下痞硬,噫氣不止,就要用旋覆代赭石湯來治療。有醫生認為,用代赭石引導人參下行,鎮壓逆氣,再微微加入散飲滌邪的藥物,痞滿就會自行消散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