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三信編》~ 中卷(感證類要) (10)

回本書目錄

中卷(感證類要) (10)

1. 感證傳變病似相同治法有別

結胸

結胸痞滿要分明,結是陽兮痞屬陰。

脈若浮來休誤下,(仲景云:結胸證,其脈浮大者不可下,下之必死。)汗過痞脹氣虛增,津液搏塞惟疏滌,(津液搏結,陰氣內動,壅而為滿。主以益胃和脾,降氣滌飲為治。)厚朴生薑及夏參。

少陽證具痞不痛,(寒熱必有。)嘔熱還宜夏瀉心。(人參、甘草、半夏、黃芩、黃連、乾薑、大棗,即仲景半夏瀉心湯。)服後不和煩渴躁,(仲景云:本以下之,故心下痞,與瀉心湯。痞不解,其人渴而口燥,煩,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主之。)小水如無用五苓。(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肉桂。)

汗出熱來痞不解,(仲景云:傷寒發熱,汗出不解,心下痞硬,嘔吐而下利者,以大柴胡主之。)嗢嗢吐利大柴行。(喻嘉言云:外邪不解轉入於裡,心下痞硬,嘔吐,下利,攻之則礙表,不攻則里症已迫,計惟主大柴胡一湯,合表裡通解之耳。)

小結胸,按則痛,(喻嘉言曰:胸既結矣,本當下以開其結,然脈浮大,則表邪未盡,下之是令其結而又結也,所以主死。此尤一病,不堪再誤也脈來浮滑小陷胸。(黃連,瓜蔞、半夏、薑、棗,即仲景小陷胸湯。)

熱實結胸脈沉緊,按之如石大陷攻。(大黃、芒硝、甘草、即仲景大陷胸湯。)

無熱結胸名水結,頭汗微微治亦同。(桂枝茯苓白朮湯主之。)

不能臥,但欲起,心下痞結嘔短氣。(此未經攻下之痞結。仲景云:脈微弱者,本有寒分也。)

濈濈汗出里未和,痰阻清陽十棗諦。(膈以上象天,清陽所聚。膈以下象地,濁陰所聚。故心下結硬,其病尚在膈上,皆由痰飲阻滯清陽之氣使然,非食物停滯也。十棗湯方,芫花熬甘遂、大戟等,分別搗為散,以水升半,大棗肥者十枚,煎取八合,去渣納藥末。壯者一錢,弱者五分,平旦溫服。若下少,病不除者,明日再服,加半錢,得快利後,糜粥調養。)

身發熱,微惡寒,肢節煩疼略嘔看,心下偏旁渾是痞,名為支結桂柴參。(仲景傳解條云:傷寒六、七日,發熱微惡寒,肢節煩疼,微嘔,心下支結,外證未去者,柴胡加桂枝湯主之。)

如果下早成結胸,桂枝加參合理中。(未經下者,症雖滿悶,尚為在表,非結胸也。此因下後,虛逆寒氣獨結,而毒復上攻,氣毒相搏結於胸者,雖痛而無煩躁等症,宜理中湯加枳實、茯苓。)

太陽結胸煩躁悶,(陳遠公云:太陽結胸證,具煩躁者,主死。言不可下,即下而亦死也。夫結胸而加煩躁,此胃氣之將絕也,胃氣將絕,津液枯涸,心無所養,故見是症,為不可治也,雖然津液之竭,非五臟之自絕,亦因結胸之故耳。是必攻其中堅,使結胸症愈而津液自生,死症可望重蘇矣。

白話文:

結胸

結胸和痞滿這兩種病症,要清楚區分。結胸屬於陽證,痞滿屬於陰證。

如果脈象是浮的,就不要輕易用攻下的藥,(張仲景說過:結胸病,脈象浮大的,不能用攻下藥,用了會死。)如果發汗過多,反而會導致痞脹加重,出現氣虛。這是因為津液堵塞,應該用疏通和清除的方式來治療,(津液結成團塊,陰氣在體內躁動,阻塞形成脹滿。治療上要用益胃、調和脾胃、降氣、清除痰飲的方法,)可以用厚朴、生薑、夏枯草這些藥。

如果出現少陽病的症狀,像是胸口痞滿但不痛,(通常會有寒熱往來。)還會有噁心發熱,應該用半夏瀉心湯來治療。(藥方包含人參、甘草、半夏、黃芩、黃連、乾薑、大棗,這是張仲景的半夏瀉心湯。)如果吃藥後還是不舒服,出現煩躁口渴,(張仲景說:本來就應該用攻下藥,所以心下痞滿,才用瀉心湯。如果痞滿沒好,又出現口渴煩躁,小便不利的,就用五苓散。)小便不利的話,就要用五苓散。(藥方包含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肉桂。)

如果發汗後,發熱沒有減退,痞滿也沒有消失,(張仲景說:傷寒發熱,發汗後沒好,心下痞硬,噁心嘔吐,還拉肚子的,要用大柴胡湯。)還會持續嘔吐拉肚子,就要用大柴胡湯來治療。(喻嘉言說:外邪沒有解除就轉移到體內,心下痞硬,噁心嘔吐,拉肚子,用攻下的藥會阻礙表邪,不用攻下的話,裏證又已經很嚴重,所以只能用大柴胡湯,表裏一起治療。)

小結胸,用手按壓會疼痛,(喻嘉言說:胸部已經結住了,本來應該用攻下藥來開結,但是脈象浮大,表示表邪還沒解除,用攻下藥反而會讓結胸更嚴重,所以會導致死亡。這是一個特殊情況,不能再用錯藥。)這時脈象會是浮滑的,可以用小陷胸湯。(藥方包含黃連、瓜蔞、半夏、薑、棗,這是張仲景的小陷胸湯。)

如果熱邪實在太盛導致結胸,脈象會是沉緊的,按壓胸部感覺像石頭一樣硬,就用大陷胸湯來攻下。(藥方包含大黃、芒硝、甘草,這是張仲景的大陷胸湯。)

沒有發熱的結胸,叫做水結,頭部會微微出汗,治療方法也類似。(可以用桂枝茯苓白朮湯。)

患者不能躺下,只想坐起來,心下痞結,嘔吐,呼吸短促。(這是還沒用攻下藥的痞結。張仲景說:脈象虛弱的,本身就是因為體內有寒邪。)

如果不斷地出汗,體內還沒調和,痰阻礙了清陽之氣,就要用十棗湯。(橫膈膜以上像天,是清陽之氣聚集的地方。橫膈膜以下像地,是濁陰之氣聚集的地方。所以心下結硬,病在橫膈膜上方,都是因為痰飲阻礙了清陽之氣,而不是食物停滯。十棗湯的藥方,是用芫花、甘遂、大戟等藥,分別搗成粉末,用水半升,加上肥大的大棗十枚,一起煮成八合,去掉藥渣,再放入藥粉。體質強壯的用一錢,體質弱的用五分,早上空腹溫服。如果效果不好,第二天再服,劑量加一半,等到腹瀉後,要用粥來調養。)

如果身體發熱,稍微怕冷,肢體關節疼痛,稍微噁心,心下偏旁的地方都是痞滿的,這叫做支結,要用桂枝柴胡湯來治療。(張仲景傳解篇說:傷寒六七天,發熱稍微怕冷,肢體關節疼痛,稍微噁心,心下有支結,外證還沒完全解除的,要用柴胡加桂枝湯。)

如果過早地使用攻下藥,會導致結胸,就要用桂枝加人參和理中湯。(還沒用過攻下藥,症狀雖然滿悶,但還是在表,不是結胸。如果因為用了攻下藥,導致虛寒之氣結在胸部,而且毒素上攻,氣和毒素互相搏擊,結在胸部,雖然會疼痛,但是沒有煩躁等症狀,就要用理中湯加枳實、茯苓。)

如果是太陽經的結胸,出現煩躁,(陳遠公說:太陽經的結胸,如果有煩躁,就會死亡。意思是說不能用攻下藥,用了也會死。結胸還加上煩躁,表示胃氣快要耗盡了,胃氣快耗盡,津液枯竭,心沒有營養,就會出現這種症狀,這是沒辦法治療的。雖然津液的枯竭,不是五臟自身耗盡,也是因為結胸造成的。一定要攻破結胸,讓結胸痊癒,津液自然會產生,原本以為死定的病症,也可能起死回生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