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三信編》~ 中卷(感證類要) (8)

回本書目錄

中卷(感證類要) (8)

1. 感證傳變病似相同治法有別

下如垢膩小便赤,(或澀而不利。)浮弦洪滑多為熱,(皆兼數而有力,方是熱症。)亦有熱邪穀不化,(熱邪太甚不能殺穀,其物不消化者有之。)須參脈證治無差。

臍下寒,臍下熱,(寒毒入胃者,臍下必寒。協熱利者,臍下必熱或兼驗小便。)寒用理中(寒甚加附子,或白通湯加附子)熱芩別。(黃芩、白芍、大棗、甘草,即仲景黃芩湯,熱利宜之。)

協熱注泄白頭翁,(白頭翁、黃連、黃柏、秦皮、即仲景白頭翁湯。)以寒下結通因通。(有內熱火結,注泄不止者,須以寒藥下之結散,而利自止。正所謂通因通用也。)

胃虛內熱煩渴瀉,脈微脈弱需七味。(四君加藿香,煨葛根、煨木香、再配煨姜,即七味人參白朮散。)

若發熱,須用芩連(俱酒炒)和三白,(四君去人參加白芍,即三白湯。)若作嘔,藿香廣半(廣皮、半夏)生薑湊。

腹滿腹脹與腹疼,小水不利需五苓。(茯苓、白朮、豬苓、澤瀉、肉桂、即仲景五苓散。)脹加厚朴(薑汁炒)疼芍桂,白朮木香隨症溫。(經云、暴注下迫,皆屬於熱,此條諸法,蓋推之以盡其變耳。若非審有是症,則不得概用溫燥之劑。)

脈浮未解小青龍,(麻黃、桂枚、白芍、甘草、半夏、乾薑、五味、細辛,即仲景小青龍湯。)散表邪兼治水工。(凡傷寒作利,脈浮表未解者,即仲景以小青龍湯去麻黃,加芫花二錢,炒令赤色,蓋散表邪以兼治水也。故知凡症皆不可執一說以概其餘。)

濕毒氣盛便膿血,地榆(歌曰:犀葛榆連共,芩梔薤白加。即地榆散。)連膠法更融。(阿膠、黃連、黃柏、山梔、即黃連阿膠湯。)

失表失下致嘔利,(太凡嘔少利多。)生薑瀉心湯可從。(人參,甘草、黃連、黃芩、半夏、乾薑、大棗,即仲景半夏瀉心湯加生薑是也。按:口渴、譫語、自利,本陽明太陰之症。緣六經只列陽病而不及陰症,又無救敗之方。今此陰陽壞症俱具,則正所謂病之變也。)

腹不大滿藥下之,利遂不止藥難使,認明寒熱治須分,解毒溫中醫作主。(上條因失表失下以致利,此則因誤下而得利,而誤下後之利又有寒熱不同,法當分治。如此可見,辨症宜精晰也。)

太陽(或見脈浮、頭項強痛、惡寒。)陽明(或胃家熱,或見潮熱。)合病來,(仲景云:合病者,必自利,葛根湯主之。即桂枝湯加葛根是也。)桂枝加葛利能開。(開者,自開玄府,寒散而利自止也。)自利若合太(即太陽脈症,具前)少陽,(或口苦,或見寒熱,嘔。)芍棗黃芩炙草方。(即仲景之黃芩湯。)

少陰之症但欲眠,(凡少陰之證,必見多寐。)初起吐汗不煩言,迨後利止並複利,躁眩時冒入黃泉。(此必汗下已極而亡陽,但脈必短。或有譫語,津干液涸,陰精已竭,死又何疑。仲景云:少陰病,下利止而頭眩,時時自冒者,死。喻嘉言曰:下利既止,自可得生,乃頭眩,時時自冒者,復為死侯。

白話文:

如果大便像污垢一樣黏膩,小便顏色赤紅(或者小便不順暢),脈象浮弦、洪大且滑利,多半是熱證(這些脈象通常會兼有脈數且有力,才是熱證)。也有些情況是熱邪導致食物無法消化(熱邪太過,無法消化食物,導致食物原樣排出)。這些情況必須仔細參考脈象和症狀來判斷,治療才不會有差錯。

肚臍下方發冷,肚臍下方發熱(寒邪侵入腸胃,肚臍下方必定發冷。如果伴隨熱邪導致腹瀉,肚臍下方就會發熱,或者同時小便也會有異常)。肚臍下方發冷要用理中湯(如果寒邪嚴重,要加附子,或者用白通湯加附子);肚臍下方發熱要用黃芩湯(黃芩、白芍、大棗、甘草,這是張仲景的黃芩湯,適合治療熱性腹瀉)。

如果是因為熱邪引起的腹瀉,可以使用白頭翁湯(白頭翁、黃連、黃柏、秦皮,這是張仲景的白頭翁湯)。如果體內有熱邪積結導致腹瀉,必須用寒涼藥物疏通積結,使腹瀉自然停止。這就是所謂的「通因通用」的治療方法。

如果因胃虛導致內熱,出現煩躁口渴腹瀉,而且脈象微弱,要用七味人參白朮散(四君子湯加藿香、煨葛根、煨木香,再配上煨生薑)。

如果發燒,要用黃芩和黃連(都要用酒炒)搭配三白湯(四君子湯去掉人參,加入白芍),如果噁心嘔吐,要用藿香、廣陳皮、半夏和生薑來處理。

如果出現腹脹腹滿和腹痛,小便不順暢,需要用五苓散(茯苓、白朮、豬苓、澤瀉、肉桂,這是張仲景的五苓散)。腹脹要加厚朴(用薑汁炒),腹痛要加白芍和肉桂,還要根據症狀選用白朮和木香這些溫性藥物。(古書說,突然發生劇烈腹瀉,多屬於熱症。這裡講述的各種方法,都是為了詳細說明各種變化。如果沒有明確的症狀,就不能隨意使用溫燥的藥物)。

如果脈象浮,表示表邪未解,要用小青龍湯(麻黃、桂枝、白芍、甘草、半夏、乾薑、五味子、細辛,這是張仲景的小青龍湯)。這可以疏散表邪,同時治療水濕。一般來說,如果傷寒引起腹瀉,脈象浮表示表邪未解,這時可以服用小青龍湯,去掉麻黃,加入炒過的芫花,來疏散表邪並兼顧治療水濕。因此,各種病症都不能執著於單一的說法,而要全面考量。

如果濕毒嚴重,導致大便帶膿血,要用地榆散(地榆、黃連、黃芩、山梔子、薤白),再加上阿膠等藥物。(地榆、黃連、阿膠、黃柏、山梔子,這是黃連阿膠湯)。

如果因為表邪或攻下太過導致嘔吐和腹瀉(通常嘔吐少而腹瀉多),可以用生薑瀉心湯(人參、甘草、黃連、黃芩、半夏、乾薑、大棗,這是張仲景的半夏瀉心湯加生薑)。按:口渴、胡言亂語、腹瀉,本屬於陽明太陰的症狀。但六經辨證只列出陽病,沒有涉及陰病,也沒有救治敗症的方法。現在陰陽壞症都出現了,這就屬於病症的變化。

如果腹部不是特別脹滿,就不要用攻下藥,否則會導致腹瀉不止,藥物也難以發揮作用。必須辨明寒熱,區別治療,以解毒和溫中為主。前文提到因表邪或攻下太過導致腹瀉,這裡是說因誤用攻下藥導致腹瀉,而且誤用攻下藥後的腹瀉,又有寒熱之分,必須分開治療。由此可見,辨別症狀是非常重要的。

太陽病(可能出現脈浮、頭項強痛、怕冷)和陽明病(可能出現胃熱,或者潮熱)同時發生(張仲景說:合病必定會引起腹瀉,要用葛根湯治療,這是桂枝湯加葛根),可以用桂枝加葛根湯,疏散外邪,腹瀉自然會停止(使皮膚的玄府打開,寒邪散去,腹瀉就會停止)。如果腹瀉合併太陽病和少陽病(可能出現口苦、忽冷忽熱、嘔吐),要用芍藥、大棗、黃芩和炙甘草來治療(這是張仲景的黃芩湯)。

少陰病的症狀是只想睡覺(凡是少陰病的症狀,都可見嗜睡),剛開始可能會有嘔吐和出汗,但不會煩躁,之後腹瀉會停止又復發,出現煩躁頭暈,甚至昏迷,可能會導致死亡(這必定是汗下太過導致陽氣耗竭,而且脈象必定短促。或者會出現胡言亂語,津液枯竭,陰精耗盡,死亡是必然的。張仲景說:少陰病,腹瀉停止但出現頭暈,時常昏迷,就會死亡。喻嘉言說:腹瀉停止,本來可以活,但出現頭暈,時常昏迷,就預示著死亡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