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三信編》~ 中卷(感證類要) (5)
中卷(感證類要) (5)
1. 感證傳變病似相同治法有別
感證即所謂傷寒症也。古人以霜降以後,春分以前,直感寒邪者,名之為傷寒。今統四時通行之症言之,謂之感症,但傷寒六經之症,如上法治之愈矣。顧有諱疾忌醫之病家,及昧經誤人之庸技,日久遷延,變如蝟起,猝難措手。蓋傷寒之症,有陰陽表裡之不同,人之感者,有虛實新久之各異。
而病之見也,有本症、變症、兼症之殊致。今將傷寒本症列於前,變症兼症匯於後。而一症之中,又分攻補之兩途,以便業是科者之觀覽,茲用集方治,撰成歌訣,更便學者易誦而易記耳。
陰陽
無熱惡寒病發陰,惡寒發熱是陽經,陰期六日陽期七,數定陰陽病愈辰。(仲景云:病有發熱惡寒者,發於陽也。無熱惡寒者,發於陰也。發於陽者,七日愈,發於陰者,六日愈。以陽數七,陰數六故也,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,陰陽五行和則能生物,陰陽五行乖則能殺物,是論乃統論陰陽五氣之病人,然五行,一陰陽也。故未論五氣,先論陰陽。
首節辨陰病陽病之大綱。)
大浮數動滑陽稱,沉澀弱弦微是陰,陽症見陰終必死,陰逢陽脈可回生。(問曰:脈有陰陽何謂也?答曰:凡脈大浮數動滑,此名陽也。沉澀弱弦微,此名陰也。凡陰病見陽脈者生,陽病見陰脈者死,此亦辨傷寒之脈。若他症,不可遽斷為生斷為死也。)
陰似陽兮煩躁赤,(赤是面紅。)咽疼口渴身猶熱,小清大泄(即二便)睡兼狂,浮大(脈雖浮大,按之必空)沉絲(脈或沉細無神)指甲黑。(昏黯之色。)
陽似陰兮指甲紅,昏迷便秘肢猶厥,(此謂熱厥。傳曰:熱深厥亦深。)身寒反欲去衣裳,(仲景云:病人身大熱,反欲得近衣者,熱在皮膚,寒在骨髓也。身大寒,反不欲近衣者,寒在皮膚,熱在骨髓也。此辨內陰外陽,內陽外陰病之變態。)脈但來時沉滑力,陰必當溫(四逆、真武、理中之類,)陽必清,(涼膈、白虎、黃連解毒之類。)玄微奧理須當識。
(陰陽兩證,治分冰炭,寒熱誤投,斃命頃刻。)
兩感
兩感相傳合併稱,(仲景有合病、並病之論。)裡虛兼挾外邪侵,喻柯各闡長沙秘。(喻嘉言著《尚論篇》,柯韻伯著《來蘇集》二書各有精義,凡學醫者宜並參之。)妙義錢楨論益深。(景岳門人錢楨論曰:兩感者本表裡之同病,似皆以外感為言也。而實有未盡然者,正以內外俱傷便是兩感,今見有少陰先潰於內,而太陽繼之於外者,即縱情肆欲之兩感也。
太陽受傷於裡,而陽明重感於表者,即勞倦竭力,飲食不調之兩感也,厥陰氣逆於臟,少陽復病於腑者,即七情不順,疲筋敗血之兩感也。人知兩感為傷寒,而不知傷寒之兩感內外俱困,病斯劇矣。但傷有重輕,醫有知不知,則死生系之。或謂兩感症之不多見者,蓋亦見之不廣,而義有未達耳。
白話文:
感證傳變病似相同,治法卻有別
感證,也就是所謂的傷寒症。古人將霜降以後、春分以前,直接感受寒邪的疾病稱為傷寒。現在則將一年四季發生的類似症狀統稱為感證。但如果是傷寒六經的症狀,依照古法治療就能痊癒。然而,有些病人諱疾忌醫,或者遇到庸醫誤治,病情日久遷延,變化如同刺蝟豎起毛一樣複雜,就難以應付了。因為傷寒的症狀,有陰陽表裡之分;而人們感受寒邪的情況,也有虛實、新舊的差異。
疾病的表現形式,有本症、變症、兼症的不同。本文將傷寒本症列在前面,變症和兼症列在後面。而且,同一個症狀中,又分攻和補兩種治療方法,方便從事醫學的人參考。本文將收集到的治療方法,編成歌訣,方便學習者記憶。
陰陽
沒有發熱卻惡寒的疾病,是陰經病;惡寒之後發熱,是陽經病。陰經病六天痊癒,陽經病七天痊癒,根據天數就能判斷陰陽,預測痊癒時間。(仲景說:疾病有發熱惡寒的,是發於陽;沒有發熱只有惡寒的,是發於陰。發於陽的七天痊癒,發於陰的六天痊癒。因為陽數為七,陰數為六。天地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,陰陽五行調和就能生長萬物,陰陽五行失調就能殺死萬物。這個理論是統論陰陽五氣致病的,而五行本於陰陽,所以未論五氣,先論陰陽,首節辨別陰病陽病的大綱。)
脈象浮大、有力、數而滑利者為陽;脈象沉細、弱而遲澀者為陰。陽證出現陰脈必死,陰證出現陽脈則可活。(問:脈象的陰陽如何區分?答:脈象浮大、有力、數而滑利,稱為陽脈;脈象沉細、弱而遲澀,稱為陰脈。陰證出現陽脈者生,陽證出現陰脈者死,這是辨別傷寒脈象的方法。其他疾病則不能這樣簡單地判斷生死。)
陰證類似陽證,表現為煩躁、面紅(赤指面紅)、咽痛、口渴、身體發熱,大便小便都稀溏,嗜睡甚至神志不清,脈象雖然浮大但按之空虛,或者脈象沉細無力,指甲顏色發黑(昏暗)。
陽證類似陰證,表現為指甲顏色發紅,昏迷、便秘、肢體厥冷(這是熱厥,古書說:熱邪深入則厥證也深),身體寒冷卻想脫衣服。(仲景說:病人身體很熱,卻想靠近衣服,是熱在皮膚,寒在骨髓;身體很冷,卻不想靠近衣服,是寒在皮膚,熱在骨髓。這是辨別內陰外陽,內陽外陰病變的狀態。)脈象雖然來時沉而滑利有力,陰證需要溫補治療(如四逆湯、真武湯、理中湯等),陽證則需要清熱治療(如涼膈散、白虎湯、黃連解毒湯等)。這些玄妙的道理必須要認識。
(陰陽兩種症狀,治療方法如同冰與炭,寒熱用藥錯誤,片刻就會致命。)
兩感
兩種感邪互相傳變合併稱為兩感。(仲景有合病、並病的論述。)內裡虛弱又兼夾外邪入侵,喻嘉言、柯韻伯都闡述了長沙醫學的精髓。(喻嘉言著有《尚論篇》,柯韻伯著有《來蘇集》,這兩本書都有精妙的論述,學習醫術的人應該都參考。)錢德基的論述更深。(景岳的門人錢德基論述說:兩感是表裡同病,好像都是外感,但實際上不是這樣。內外都受傷才是兩感,例如少陰先從內部潰敗,然後太陽經受外邪侵襲,這就是縱欲過度的兩感。
太陽經受內傷,陽明經又受表邪侵襲,這是勞累過度,飲食不調的兩感;厥陰之氣逆於臟腑,少陽又病於腑臟,這是七情不順,體力衰竭的兩感。人們知道兩感是傷寒,卻不知道傷寒的兩感是內外俱傷,病情很嚴重。但是,疾病的輕重不同,醫生的水平也不同,則生死就繫於此。有人說兩感症不常見,是因為見聞不廣,而道理也不明白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