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三信編》~ 中卷(感證類要) (4)

回本書目錄

中卷(感證類要) (4)

1. 傷寒六經正治法

烏梅丸主長沙秘,(烏梅、黃連、乾薑、桂枝、細辛、附子、人參、黃柏、蜀椒、當歸,以飯加蜜搗丸,此即仲景烏梅丸。)熱少厥多終屬凶,(仲景以為,病進終難治也。沈堯封云:此正邪分爭,一大往來寒熱病也。厥深熱亦深,厥微熱亦微,猶言寒重則發熱亦重,寒輕則發熱亦輕,論其常理也。

其有不然者,可以決病之進退矣。故下文即論厥少熱多,厥多熱少。不知注《傷寒》者,皆以熱字作伏熱解,遂令厥陰病有熱無寒矣。不思烏梅丸是厥陰主方。如果有熱無寒,何以方中任用薑、附、桂、辛、椒,大辛熱耶。蓋厥陰為三陰之盡病,及此者必陰陽錯雜,況厥陰肝木,於卦為震,一陽居二陰之下,是其本象。病則陽泛於上,陰伏於下,而下寒上熱之證作矣,其病臟寒,蛔上入膈,是下寒之證據也。

消渴,疼熱撞心,是上熱之證據也。況厥者,逆也。下氣逆上,即是孤陽上泛,其病多升少降。凡吐蛔氣上撞心,皆是過升之病,治宜下降其逆上之陽,取《內經》高者抑之之義。其下之之法,非必硝黃攻克實熱,方為下劑。即烏梅丸一方下法已具,方中無論黃連、烏梅、黃柏,苦、酸、鹽,純陰為下降,即附子直達命門,亦莫非下降藥也。下之而陽伏於下,則陰陽之氣順而厥可愈矣。

倘誤認厥為外寒所束,而反發其汗,則心中疼熱之陽盡升於上,而口傷爛赤矣。以表藥多升,而厥陰之脈環唇內也。)

病形煩滿囊兼縮,(《內經》熱病論有云,傷寒六日,邪傳厥陰:舌卷囊縮,水漿不食,昏不知人,三日死。)變幻多端沉脈詳,(按之有力。)湯用大柴胡可解,(此乃陶節庵《傷寒六書》中之煞車錘法也,方見陽明條下。)六經分治要相當。(以上六經不過錄其提綱,言其主治大概之意。至於傳變各證,須參後類列條下之法。)

乾隆己丑歲,嘉善沈堯封先生編有《傷寒卒病論讀》一書,指出:本論仲景自辨疑似,以頭痛、胃實等項分六經,即以渴字辨燥熱,小便不利認濕氣,汗字判風寒,縱橫辨察,任其一氣專至,數氣並至,總無遁情矣。復隨文勢,逐條註釋,較勝方有則、喻嘉言、程扶生、程郊倩、柯韻伯五家,闡發仲景之秘者,更覺顯然明白。

業是科者,必須熟讀,並將五家之書,暨王晉三《古方選注》日置案頭,並取劉河間、朱丹溪、張子和、李東垣諸明哲之論,互相參考,得使臨診無誤,方不愧於司命之職,勉之勉之。

白話文:

傷寒六經的正治方法

烏梅丸是張仲景在長沙流傳下來的秘方,(組成包括烏梅、黃連、乾薑、桂枝、細辛、附子、人參、黃柏、蜀椒、當歸,將這些藥材加入米飯和蜂蜜搗成藥丸,這就是張仲景的烏梅丸。)如果發熱的症狀輕微,而厥冷的情況嚴重,往往屬於凶險的病症。(張仲景認為,病情發展到這個地步,就難以治癒了。沈堯封說:這其實是正氣和邪氣相互爭鬥的表現,是一種寒熱交替的疾病。厥冷越深,發熱也越深;厥冷輕微,發熱也輕微,這是在說明疾病的一般規律。

如果出現不符合這個規律的情況,就可以判斷病情的發展變化了。所以下文就討論了厥冷輕微發熱嚴重,以及厥冷嚴重發熱輕微的情況。那些注釋《傷寒論》的人,都把這裡的「熱」字解釋成潛伏的熱邪,於是導致厥陰病有了發熱而沒有寒冷的說法。他們沒有想到烏梅丸是治療厥陰病的主方。如果只有熱而沒有寒,那藥方中為何要使用薑、附子、桂枝、細辛、蜀椒這些大辛大熱的藥材呢?厥陰是三陰經的最後一個,病情到了這個階段,必然是陰陽混雜,更何況厥陰肝木,在卦象中屬於震卦,一陽在二陰之下,這是它本來的象徵。生病時,陽氣浮越於上,陰氣潛伏於下,於是就出現了上熱下寒的症狀。病在臟腑時會出現寒冷,蛔蟲向上進入膈膜,這是下寒的證據。

出現口渴,胸部灼熱疼痛,這是上熱的證據。而且「厥」的意思是逆亂。下氣向上逆行,就是孤陽向上浮越,這種病症多向上升發而少向下沉降。凡是嘔吐蛔蟲、氣向上衝擊心胸,都是過度升發的病症,治療上應該下降那些逆行的陽氣,採用《內經》中「高者抑之」的原則。而下降的方法,並非一定要用硝石、大黃等藥物來攻瀉實熱,才算是下法。單是烏梅丸一方就包含了下降的方法,方中不論是黃連、烏梅、黃柏,它們的苦味、酸味、鹹味,都屬於純陰,可以下降;即使附子這種直達命門的藥材,也無非是起著下降的作用。當下降之後,陽氣潛藏於下,陰陽之氣調順了,厥冷的症狀自然就會好轉。

如果錯誤地認為厥冷是外來寒邪所束縛,反而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,那麼心中灼熱的陽氣就會全部向上升發,導致口舌潰爛發紅。因為發汗的藥物大多是升散的,而厥陰經的脈絡是環繞在口唇內側的。)

病情表現出煩躁、腹部脹滿、陰囊收縮等症狀,(《內經》熱病論中提到,傷寒六天,邪氣傳入厥陰經時會出現:舌頭捲曲、陰囊收縮、無法進食水漿、昏迷不醒人事,三天就會死亡。)病情的變化多端,診斷時要詳細觀察脈象,(按脈時要有力。)可以用大柴胡湯來解決,(這是陶節庵《傷寒六書》中應急的方法,方劑在陽明篇中。)治療時要根據六經的病證,採用相應的治療方法。(以上關於六經的論述只是簡單地列出綱要,說明其主要治療方向。至於病證的傳變,必須參考後面所列出的各項方法。)

乾隆己丑年,嘉善的沈堯封先生編寫了《傷寒卒病論讀》一書,其中指出: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親自辨別相似的病症,用頭痛、胃實等項目區分六經,並用口渴的症狀辨別燥熱,用小便不利來判斷濕氣,用汗的有無來判斷風寒,他從多個方面進行辨別,無論是單一的病邪,還是多種病邪同時出現,都無處遁形。又根據原文的脈絡,逐條進行註釋,比方有則、喻嘉言、程扶生、程郊倩、柯韻伯五家的註釋,更能清晰地闡明仲景的精髓。

學習中醫的人,必須熟讀這本書,並將五家的著作,以及王晉三的《古方選注》放在案頭,並參考劉河間、朱丹溪、張子和、李東垣等明代醫學家的觀點,互相參照,才能使臨床診斷沒有錯誤,才不辜負自己救死扶傷的職責,務必努力,務必努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