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三信編》~ 中卷(感證類要) (3)
中卷(感證類要) (3)
1. 傷寒六經正治法
故胸下結硬與結胸之變頗同。胃中津液上結,胸中陽氣不布,卒難開也。)自利臟寒口渴無,(仲景云:自利不渴者,屬太陰。以其臟有寒故也、當溫之,宜四逆輩。喻嘉言曰:注謂自利,不渴,溫之也,故用四逆輩。以燠土燥濕,此老生腐談,非切要也。仲景大意、以自利不渴者,屬太陰。
以自利而渴者,屬少陰。分經辨症,所關甚鉅。蓋太陰屬濕土,熱邪入而蒸動其濕,則顯有餘,故不渴而多發黃。少陰屬腎水,熱邪入而消耗其水。則顯不足,故口渴而多煩躁。若不全篇體會、徒博註釋之名,其精微之蘊,不能闡發者多矣。程郊倩曰:三陰俱寒臟,少陰、厥陰有渴症,太陰獨不渴者,以其寒在中焦,與龍雷之火無涉。少陰中有龍火,底寒極則龍升,故自利而渴。
厥陰中有雷火,故有消渴,太陽一照,雷雨收聲,故發熱則利止,見厥複利。羅紫尚曰:渴與不渴之辨,喻、程二說雖各不同,均有至理,學者宜並參之。沈堯封云:自利者。不因攻下而自利也。凡利,津液下注,外症多渴。其不渴者,屬太陰之寒病也。以不渴兩字認太陰,此是辨寒熱利之金針。
常須識此,勿令誤也。)宜溫四逆湯投送。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、即仲景四逆湯。)
腹滿時疼吐利無,醫家誤下變沉疴,(沈堯封云:此但腹滿時痛,而無吐利症,且本非太陰病,從誤下太陽得來,故可加芍藥,加大黃,否則溫之。猶恐未效,而可寒之乎。)桂枝白芍大黃草,枳實柴胡薑棗扶。(即桂枝加大黃湯,仲景之方也。陶節庵參以加減。)
少陰
少陰踡臥引衣裳,(仲景云:少陰之為病,脈微細,但欲寐也。俞嘉言云:陽脈滑大,陰脈微細。外邪傳入少陰,其脈必微細,而與三陽之滑大迥殊。衛氣行陽則寤,行陰則寐,此少陰之總脈、總證也。)口燥增寒亦是常,(沈堯封云:少陰,腎脈也,真陰真陽寓焉。陽虛則陰受寒,陰虛則易中熱。
第陽既虛矣。而復受寒,則微陽有立亡之勢。陰既虛矣,而復傷熱,則微陰有立竭之虞。故辨症既明,治不宜緩。又云:但欲寐症,有極寒、極熱之邪在裡為患,倘未形諸外者,當於口中和與燥辨之,尤為易見。)脈若微洪傳裡熱,(仲景云:脈若沉數、宜黃連阿膠湯。)汗需白虎要斟量。
(石膏、知母、甘草、麥冬、粳米,即仲景白虎湯。)
脈沉(必兼微細)直中真寒候,藥必溫經四逆湯。(方見太陰條下。)
厥陰
厥陰氣上撞心胸,(仲景云:厥陰之為病,消渴、氣上撞心,心中疼熱。飢不欲食,食則吐蛔,下之利不止。)消渴心疼熱氣衝,飢不能蛔上吐,往來厥熱利因攻。(仲景云:傷寒厥四日,熱反三日,復厥五日,其病為進,寒多熱少,陽氣退,故為進也。)
白話文:
[傷寒六經正治法]
因此,胸下結硬的狀況和結胸的變化非常相似。這是因為胃中的津液向上凝結,導致胸中的陽氣無法散布,所以很難開解。如果出現腹瀉、腸胃虛寒,但口不渴的狀況(張仲景說:腹瀉卻不口渴,這是屬於太陰病。因為腸胃有寒邪的緣故,應當用溫熱藥治療,適合使用四逆湯之類的藥方。喻嘉言說:註解說腹瀉、不口渴,就要用溫藥治療,所以用四逆湯。認為這是用熱藥來使脾土乾燥、去除濕氣,這種說法太過迂腐,並非重點。仲景的主要意思是,腹瀉但不口渴的,屬於太陰病。
如果腹瀉卻口渴的,則屬於少陰病。區分經絡、辨別病症非常重要。太陰病屬於濕土,熱邪侵入而蒸動濕氣,會顯得有餘,所以不會口渴且容易出現黃疸。少陰病屬於腎水,熱邪侵入而消耗腎水,會顯得不足,所以口渴且容易煩躁。如果不能整體理解,只鑽研註解,就無法理解其中的精微之處。程郊倩說:三陰經都屬於寒性臟腑,少陰、厥陰都有口渴的症狀,唯獨太陰不渴,因為太陰的寒邪在中焦,與龍雷之火無關。少陰病中有龍火,當寒邪極盛時龍火會上竄,所以會腹瀉且口渴。
厥陰病中有雷火,所以會消渴,當太陽之氣照耀時,雷雨就會停止,所以發熱時腹瀉就會停止,出現厥逆時又會腹瀉。羅紫尚說:對於口渴與不口渴的區別,喻嘉言、程郊倩的說法雖然各不相同,但都有道理,學者應該一起參考。沈堯封說:所謂的腹瀉,是指不是因為攻下而產生的腹瀉。凡是腹瀉,津液都會向下流失,通常外在會出現口渴的症狀。而不口渴的,是屬於太陰的寒病。用「不渴」這兩個字來判斷是否為太陰病,這是辨別寒熱腹瀉的金針。
一定要認識到這一點,不要誤解。應該用溫熱藥,使用四逆湯來投藥。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,就是張仲景的四逆湯。)
如果出現腹部脹滿、時常疼痛、但沒有嘔吐和腹瀉,醫生如果誤用攻下藥,就會變成嚴重的疾病。(沈堯封說:這種情況只是腹脹、時痛,而沒有嘔吐和腹瀉的症狀,且本來就不是太陰病,是從誤用攻下太陽病造成的,所以可以加入芍藥、大黃,否則就用溫藥治療。如果這樣還沒有效果,難道可以用寒藥嗎?)可以用桂枝、白芍、大黃、甘草,枳實、柴胡、生薑、大棗來扶正。(即桂枝加大黃湯,是張仲景的藥方。陶節庵在此方基礎上進行了加減。)
少陰
少陰病的人會蜷縮著身體、想拉扯衣服。(張仲景說:少陰病的症狀是脈象微細,只想睡覺。喻嘉言說:陽脈滑大,陰脈微細。外邪傳入少陰,脈象一定會微細,和三陽經的滑大明顯不同。衛氣在陽分運行則會清醒,在陰分運行則會想睡覺,這是少陰病的總體脈象和症狀。)口乾舌燥、畏寒加重也是常見的。(沈堯封說:少陰是腎脈,真陰真陽都蘊藏於此。陽氣虛弱則陰受寒,陰氣虛弱則容易中熱。
如果陽氣已經虛弱了,又受到寒邪侵襲,微弱的陽氣就可能馬上消亡。如果陰氣已經虛弱了,又受到熱邪損傷,微弱的陰氣也可能馬上耗竭。所以辨別病症清楚之後,治療不宜延緩。他又說:只想睡覺的症狀,可能是極寒、極熱的邪氣在體內作祟,如果還沒有表現出來,可以從口中是滋潤還是乾燥來辨別,這就比較容易判斷。)如果脈象微洪,表示熱邪傳入體內。(張仲景說:脈象沉數,應該用黃連阿膠湯。)如果有汗,要謹慎使用白虎湯。(石膏、知母、甘草、麥冬、粳米,就是張仲景的白虎湯。)
如果脈象沉(一定兼有微細),是屬於真寒的症狀,藥物必須用溫經的四逆湯。(藥方見太陰病部分。)
厥陰
厥陰病的人會有氣往上衝撞心胸的感覺。(張仲景說:厥陰病的症狀是口渴、氣往上衝撞心胸,心中疼痛發熱。飢餓卻不想吃東西,吃了東西就會吐蛔蟲,下瀉不止。)會出現口渴、心疼、感覺有熱氣上衝,飢餓卻不想吃東西,吃了東西就想吐蛔蟲,會反覆出現厥逆和發熱,腹瀉是因為使用了攻下藥。(張仲景說:傷寒病出現厥逆四天後,熱症反覆出現三天,又厥逆五天,這種病是病情加重,寒症多於熱症,陽氣衰退,所以病情才會加重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