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三信編》~ 中卷(感證類要) (2)
中卷(感證類要) (2)
1. 傷寒六經正治法
)
陽明
陽明傳腑與傳經,(仲景云:陽明之為病,胃家實也,此在內之證據。又云:濈濈汗出,日晡潮熱,此在外之證據。如內外相合,即仲景所謂正陽陽明也。其餘或兼少陽,故仲景書中有少陽陽明之論,是以正陽陽明,主以大承氣湯治之。如少陽陽明以大柴胡治之。)腑脈須知沉實論,潮熱妄言或便閉,渴尤惡熱汗尤蒸。
黃斑狂亂同相見,白芍柴黃枳半芩。(白芍、柴胡、大黃、枳實、半夏、黃芩、即仲景大柴胡湯,以薑、棗引。)
經脈微洪亦要明,鼻乾目痛熱難寢,(目鼻者足陽明胃所布之經絡也。經云:陽明之脈,起於鼻,交額中,旁納太陽之脈,連目眥,下循鼻外,入上齒中,挾口環唇。邪氣傳之,則目痛鼻乾。至於他經各行其道,何目痛鼻乾之有。)柴胡葛根芩甘桔,芍芷羌膏薑棗平。(柴胡、葛根、黃芩、甘草、桔梗、白芍、白芷、羌活、石膏、薑、棗引。
)即陶節庵柴葛解肌湯。柯韻伯云:陽明之病在胃實,當以下為正法矣。然陽明居中,諸病咸臻,故治法悉具。如多汗、無汗,分麻黃、桂枝。在腑在腹,分瓜蒂、梔豉。初硬溏燥,分大小承氣。即用汗、吐、下三法,亦有輕重淺深之不同也。若大煩大渴而用白虎,瘀血發黃而用茵陳,小便不利而用豬苓,停飲不散而用五苓,食谷欲吐而用吳茱等法,莫不各有差等。
以棋喻之,發汗是先著,湧吐是要著,清火是穩著,利水是閒著,溫補是急著,攻下是末著。病至於攻下,無彆著矣。故汗之得法,他著都不必用。其用吐法、雖是奇著,已是第二手矣。他著都非正著,惟攻下為煞著,亦因從前之失著也。然諸法皆因清火而設,則清火是陽明之上著歟。
)
少陽
少陽口苦咽乾嘔,(仲景云:少陽之為病,口苦咽乾,目眩也。)寒熱心煩弦脈推,目眩耳聾並脅痛,(仲景云:正邪分爭,往來寒熱,胸脅苦滿,默默不欲飲食,心煩喜嘔,或煩而不嘔,或腹痛痞硬,或耳無所聞,或心下悸,或小水不利,或渴或不渴,或咳者。又云:傷寒中風,有柴胡證,但見一證便是,不必悉具。
此指上文或字而言也。)小柴參草夏芩陪。(人參、柴胡、半夏、黃芩、甘草,即仲景小柴胡湯,以薑、棗引。按:邪犯少陽,乃半表半裡之病,故仲景擬定小柴胡湯,以和解表裡之邪,並非表散之藥也。常有不明之病家,見用柴胡而深畏之,醫者,復順其意,易以羌、防,芎、葛,耗其津液,致死不救,伊誰之咎歟。)
太陰
太陰腹滿常腹痛,(仲景云:太陰之為病,腹滿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時腹自痛,若下之,必胸下結硬。)食不下咽吐益湧,(喻嘉言云:腹痛自利,太陰之本證也。吐而食不下,則邪迫於上。利甚而腹痛,則邪迫於下。上下交亂,胃中空虛,此但可行溫散。設不知而誤下之,其在下之邪可去,而在上之邪陷矣。
白話文:
陽明病
陽明病會從臟腑傳到經絡,(張仲景說:陽明病,主要表現為胃實,這是內在的證據。又說:汗水不斷,午後發熱,這是外在的證據。如果內外症狀都符合,就是張仲景所說的正陽陽明病。其他情況可能兼有少陽病,所以張仲景的書中有少陽陽明的論述。因此,正陽陽明病,主要用大承氣湯治療。如果兼有少陽陽明病,就用大柴胡湯治療。)判斷腑病,要摸到沉實的脈象。症狀會有午後發熱、胡言亂語、或大便不通、口渴嚴重、怕熱、汗多。
可能出現黃色斑疹、精神錯亂等症狀。可用白芍、柴胡、大黃、枳實、半夏、黃芩等藥物。(這就是張仲景的大柴胡湯,用生薑、大棗引藥。)
如果是經絡病變,脈象會稍微洪大,還會有鼻子乾燥、眼睛疼痛、發熱難以入睡。(眼睛和鼻子是足陽明胃經所分布的經絡。經書說:陽明經脈起於鼻子,交會於額頭中間,旁邊連接太陽經脈,連到眼角,向下沿著鼻子外側,進入上牙齒中,環繞嘴唇。邪氣傳到這裡,就會出現眼睛痛、鼻子乾的症狀。至於其他經絡,都有各自的運行路線,不可能出現眼睛痛、鼻子乾的症狀。)可以用柴胡、葛根、黃芩、甘草、桔梗、白芍、白芷、羌活、石膏等藥物。(這就是陶節庵的柴葛解肌湯。柯韻伯說:陽明病在胃實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。但陽明處於中間位置,各種病都可能波及,所以治療方法非常多樣。像是出汗多或無汗,要區分用麻黃或桂枝。病在臟腑或腹部,要區分用瓜蒂或梔子豉。開始時大便硬、軟、乾燥,要區分用大承氣湯或小承氣湯。因此,使用發汗、催吐、瀉下這三種方法,也有輕重深淺的不同。如果大渴煩躁,可以用白虎湯;如果因瘀血發黃,可以用茵陳蒿湯;如果小便不利,可以用豬苓湯;如果停飲不散,可以用五苓散;如果吃東西想吐,可以用吳茱萸湯等方法,都各有不同。)
用下棋來比喻,發汗是先手,催吐是重要的一步,清火是穩妥的一步,利尿是閒著,溫補是緊急的一步,攻下是最後一步。如果病情到了需要攻下的程度,就沒有其他選擇了。所以如果發汗用得好,其他方法都不需要用。催吐雖然是奇招,但也已經是第二步了。其他方法都不是正道,只有攻下是最後的手段,也是因為之前治療失誤所造成的。然而,所有治療方法都是以清火為基礎而設的,所以清火才是治療陽明病的高招吧。
少陽病
少陽病會出現口苦、咽喉乾燥、想吐等症狀。(張仲景說:少陽病,主要表現為口苦、咽乾、頭暈。)還會有時發冷時發熱、心煩、脈弦等症狀,還會頭暈、耳聾、兩脅疼痛。(張仲景說:正邪交戰,會有時發冷時發熱、胸脅脹滿、沉默寡言不想吃東西、心煩想吐,或者心煩但不想吐,或者腹痛痞硬,或者聽力下降,或者心悸,或者小便不暢,或者口渴或者不渴,或者咳嗽。又說:傷寒或中風,有柴胡證,只要出現一個症狀就可以判斷,不必全部症狀都出現。這裡指的是上文的「或」字。)可以用人參、柴胡、半夏、黃芩、甘草等藥物。(這就是張仲景的小柴胡湯,用生薑、大棗引藥。按:邪氣侵犯少陽,是半表半裡的疾病,所以張仲景制定小柴胡湯,來調和表裡的邪氣,並不是發散表邪的藥。常常有不明白的病家,看到用柴胡就非常害怕,醫生也順著他們的意思,換成羌活、防風、川芎、葛根,反而會耗損津液,導致死亡,這是誰的過錯呢?)
太陰病
太陰病會出現腹部脹滿、經常腹痛。(張仲景說:太陰病,主要表現為腹脹想吐、吃不下東西、大便次數多、時常腹痛,如果用瀉下藥,必定會出現胸下結硬。)吃不下東西、想吐,而且吐得很厲害。(喻嘉言說:腹痛和腹瀉,是太陰病的根本症狀。想吐而且吃不下東西,說明邪氣向上走。腹瀉嚴重而且腹痛,說明邪氣向下走。上下交亂,胃裡空虛,這時只能用溫散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不知道而誤用瀉下藥,可以去除在下的邪氣,但會使在上的邪氣下陷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