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三信編》~ 中卷(感證類要) (1)

回本書目錄

中卷(感證類要) (1)

1. 中卷(感證類要)

2. 傷寒六經正治法

太陽

太陽發熱與憎寒,(仲景云:太陽之為病,脈浮,頭項強痛而惡寒。)頭痛腰疼脊強參,(或兼嘔惡。)無汗傷營脈浮緊,(仲景云:脈陰陽俱緊,骨節煩疼,無汗而喘者,名曰傷寒。考《難經》傷寒有五:有中風、有傷寒、有濕溫、有熱病、有溫病,此即《素問》寒暑燥濕風之五氣為病也。故寒傷營,亦《難經》傷寒有五之一。

《素問》:在天為寒,在地為水,寒者水之氣也。)湯宜麻桂杏仁甘。(麻黃、桂枝、杏仁、甘草、即仲景麻黃湯,以薑、棗引。)

惡風有汗為傷衛,(仲景云:太陽病發熱汗出,惡風,脈緩者,名曰中風。)手足當溫仔細看,(風為陽邪,故手足不冷。)脈但浮來還帶緩,(仲景云:陽浮而陰弱,嗇嗇惡寒,淅淅惡風,翕翕發熱,鼻鳴乾嘔者,桂枝湯主之。按:《難經》言脈,關前為陽,關後為陰。《素問》在天為風,在地為木。

風者木之氣,故風乃五氣之一。而風傷衛,亦《難經》傷寒有五之一。其燥濕暑三症,散列各類之中,熟讀全論自明)桂枝白芍草能安。(桂枝、白芍、甘草,即仲景桂枝湯,用薑、棗引。溫服,隨歠稀粥以助藥力。)

兩傷營衛大青龍,此是風寒挾暍中,(仲景云:太陽中風,脈浮緊,發熱惡寒,身疼痛,不汗出而煩躁者,大青龍湯主之。若脈微弱,汗出惡風者,不可服。服之厥逆,筋惕肉瞤,此為逆也。論中發於陽者,通名中風。發於陰者,通名傷寒。)鼎立三綱疑解誤,(沈堯封云:按三綱鼎立之說,桂枝湯治風傷衛,麻黃湯治寒傷營,大青龍湯治風寒兩傷營衛。其說乃創自許叔微,相延至今。

不知其說似是實非也。本論云:寸口脈浮而緊,浮則為風。緊則為寒。風則傷衛,寒則傷營,營衛俱病,骨節煩疼,當發其汗,此指麻黃證而言。彼見麻黃證條內,但云:脈陰陽俱緊而不見浮字,故認作有寒無風,不知寒屬陰邪。若不兼風,不入太陽。況太陽病一句,已有脈浮在內,不必再說。

至若大青龍條內云:脈浮緊則風寒固所必有矣。然使止有風寒,何至煩而且躁,況方內石膏其性大寒,治暍熱之主藥也。若云:止有風寒而無熱邪,則中風證有風無寒。風為陽邪,尚不用寒藥,只用桂枝以解肌。而大青龍證,風外加一寒邪,豈反加石膏以助寒乎。竅謂麻黃證已屬風寒:兩傷營衛,則大青龍證。

則外傷風寒而內伏暍熱也,故脈浮緊,發熱惡寒,身痛,無汗,麻黃證全具,自用麻黃湯方。惟病增煩躁,因加石膏以治內伏之暍熱,如是則病脈、方、藥俱合。若不審病證方藥,徒泥於一脈,妄作三綱鼎立,則一誤,無所不誤矣。)惟參原論義精通。(麻黃、桂枝、甘草、杏仁、石膏、即仲景大青龍湯,薑、棗引。

白話文:

傷寒六經正治法

太陽經證候表現為發熱和怕冷。(張仲景說:太陽病,脈浮,頭項強痛而惡寒。)頭痛、腰痛、頸項僵硬,(有時伴隨嘔吐。)無汗,傷及營氣,脈浮緊。(張仲景說:脈陰陽俱緊,骨節煩疼,無汗而喘者,名曰傷寒。《難經》中將傷寒分為五種:中風、傷寒、濕溫、熱病、溫病,這正是《素問》中所說的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五氣致病。所以寒傷營氣,也是《難經》所說的傷寒五種之一。《素問》說:在天為寒,在地為水,寒者水之氣也。)適合服用麻黃湯(麻黃、桂枝、杏仁、甘草,用薑、棗引)。

惡風且有汗出,則為傷及衛氣。(張仲景說:太陽病發熱汗出,惡風,脈緩者,名曰中風。)手足應當溫暖,仔細觀察。(風為陽邪,故手足不冷。)脈浮而緩。(張仲景說:陽浮而陰弱,嗇嗇惡寒,淅淅惡風,翕翕發熱,鼻鳴乾嘔者,桂枝湯主之。《難經》說脈,關前為陽,關後為陰。《素問》說在天為風,在地為木。風者木之氣,故風乃五氣之一。而風傷衛,亦《難經》傷寒有五之一。其燥濕暑三症,散列各類之中,熟讀全論自明。)適合服用桂枝湯(桂枝、白芍、甘草,用薑、棗引。溫服,並喝稀粥以增強藥效)。

如果同時傷及營衛氣,則需服用大青龍湯,這是風寒夾雜濕熱導致的。(張仲景說:太陽中風,脈浮緊,發熱惡寒,身疼痛,不汗出而煩躁者,大青龍湯主之。若脈微弱,汗出惡風者,不可服。服之厥逆,筋惕肉瞤,此為逆也。論中發於陽者,通名中風。發於陰者,通名傷寒。)關於「三綱鼎立」的說法有爭議。(沈堯封說:按三綱鼎立之說,桂枝湯治風傷衛,麻黃湯治寒傷營,大青龍湯治風寒兩傷營衛。其說乃創自許叔微,相延至今。此說似是而非。本論說:寸口脈浮而緊,浮則為風,緊則為寒。風則傷衛,寒則傷營,營衛俱病,骨節煩疼,當發其汗,此指麻黃證而言。但麻黃證條內,只說脈陰陽俱緊而不見浮字,故認作有寒無風,不知寒屬陰邪。若不兼風,不入太陽。況太陽病一句,已有脈浮在內,不必再說。至若大青龍條內云:脈浮緊則風寒固所必有矣。然使止有風寒,何至煩而且躁,況方內石膏其性大寒,治暍熱之主藥也。若云:止有風寒而無熱邪,則中風證有風無寒。風為陽邪,尚不用寒藥,只用桂枝以解肌。而大青龍證,風外加一寒邪,豈反加石膏以助寒乎。竅謂麻黃證已屬風寒:兩傷營衛,則大青龍證,則外傷風寒而內伏暍熱也,故脈浮緊,發熱惡寒,身痛,無汗,麻黃證全具,自用麻黃湯方。惟病增煩躁,因加石膏以治內伏之暍熱,如是則病脈、方、藥俱合。若不審病證方藥,徒泥於一脈,妄作三綱鼎立,則一誤,無所不誤矣。)只有深入理解原文才能正確理解。(麻黃、桂枝、甘草、杏仁、石膏,即張仲景大青龍湯,薑、棗引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