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三信編》~ 上卷(醫學補遺) (10)
上卷(醫學補遺) (10)
1. 雜言
古人云:小不慎必亂大謀,天下之事莫不如此。醫道亦有之,雖非經濟學問之要,然司人性命,不可不慎也,略舉數端言之。
一曰不可易,二曰宜乎變。斯二者,誠小事中之大謀,不可不明者也。孔子云:人而無恆,不可以作巫醫。《易》云:不恆其德,或承之羞,皆此謂也。而醫士之恆有三:一曰恆德。凡遇貧賤之人,當存救濟之心,勿因其簡慢無酬而怠忽。勿因其卑陋無禮而遂棄。見彼以苦切之情相告,當以寬裕之說慰之。
見彼藥食之需難周,當以隨力資助之。總之貧富不分,惟命自重。若此者所謂仁以為已任也,故謂之曰恆德。二曰恆理。凡臨症擬方,則當持其自知之理,不可因事而忽變也。如見頭痛身熱,不可竟謂其感。脈弱氣衰,不可便斷為虛。炎蒸暑熱,勿疑桂附難投。冰凍雪凝,休道硝黃可廢。
從舍之法,一如景岳之辨可也。及如他人已補,我診該攻,何必懼前而束手。彼醫欲攻,我診該補,豈堪畏後而先拘。勿以病人喜暖而遂投溫藥,傍人慎火而竟用寒涼,惟我不為所惑。必以察脈主治,攻補隨施。若此者又當因事而變之也,故謂之曰恆理。三曰恆情。凡用藥須要因時制宜,故古法不可拘泥,當隨時而酌用之。
《易》有貞凶、貞吝之辭,戒時勢之不可不變耳。君子豹變,而民革面以從之。《詩》云:周雖舊邦,其命維新。《傳》曰:日新之謂盛德,皆變之謂也。今人往往不能終其天年而夭折於病,或又不死於病而多死於藥,豈不哀哉。大凡草藥單方,舉世信之,倘服不對證,一害也。
又或隱病諱而不告醫者,二害也。又不能真知其理,適有對症之方妄自增減,三害也。親朋薦醫,雄黃鼓舌,朝張暮李,功咎罔知,四害也。至若市中購藥,真贗莫辨,貴賤分量,一任枝梧,五害也。倘有高明仁德之士,有感予言,必須明告病家,正言雄辨,以杜其害,故謂之曰恆情。
今予識雜言,欲使世之業醫者,信三恆之說,更期業無作輟。慎小成大,將見古道中興,世無橫夭於天地,好生之心,不無一得焉。
白話文:
古人曾說:小事如果不謹慎,必定會擾亂大計劃,天下的事情無一例外。醫學領域同樣存在這種情況,雖然它不是經濟學問的核心,然而它掌握著人的生死,因此絕對不能輕忽。讓我簡單舉幾個例子來說明。
首先,醫學不可輕率。其次,適應變化是必要的。這兩點,實質上是小事中的大策略,必須清楚明白。孔子曾說:一個人如果沒有堅定的意志,就不適合成為巫師或醫生。《易經》也提到:如果一個人的品德無法保持穩定,可能會遭受羞辱,這都是在講同一個道理。醫生的堅定有三個方面:一是堅定的品德。遇到生活困難的人,應該抱有救助的心態,不要因為他們的簡單粗魯和無法回報就忽視他們。不要因為他們地位低下、行為粗俗就拋棄他們。當看到他們以極度痛苦的心情訴說,應該用寬慰的話語安撫他們。
當看到他們在藥物和食物的需求上難以滿足,應盡自己的能力去資助他們。總的來說,無論貧富,都應尊重生命。這樣做,就是以仁慈為己任,所以稱之為堅定的品德。二是堅定的原則。面對病情,制定治療方案時,應該堅持自己的判斷,不可因外界影響而改變。例如,見到頭痛和發燒,不能直接認為是感染;脈搏微弱,氣息衰弱,不能立刻判定為虛弱。在酷熱的夏天,不要懷疑肉桂和附子難以使用;在冰冷的冬天,也不要認為硝石和黃連可以廢棄。
在選擇治療方法時,可以參考景嶽的辯論,不必過於畏懼前人的經驗而束手無策。如果其他醫生已經進行了補充治療,而我的診斷認為需要攻擊性治療,為什麼要害怕前面的治療而放棄?反之,如果其他醫生建議攻擊性治療,而我的診斷認為需要補充治療,為什麼要害怕後果而束縛自己?不要因為患者喜歡溫暖就隨意使用溫藥,旁人提醒小心火災就立即使用寒涼藥物,唯有我自己不會被迷惑。必須根據脈象來決定治療方法,根據病情需要選擇攻補。這種情況下,必須根據具體情況做出改變,所以稱之為堅定的原則。三是堅定的情緒。使用藥物必須根據時間和環境來調整,因此不能過於拘泥古法,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。
《易經》中有“貞兇”、“貞吝”的詞語,提醒我們時機和趨勢的重要性。君子像豹一樣變換斑紋,人民也會跟隨他們的領導。《詩經》說:周朝雖然是古老的國家,但它的命運是不斷更新的。《傳》中提到:不斷創新是偉大的品德,這都是在講變化。現在很多人無法活到自然壽命,因疾病而早逝,或者不是死於疾病,而是因為藥物使用不當而死亡,這不是很悲哀嗎?
通常,人們普遍相信草藥和單方,但如果服用不合適,就是一種危害。有的人隱瞞病情,不告訴醫生,這是第二種危害。還有人不懂藥理,即使有對症的藥方,也會胡亂增減,這是第三種危害。親朋好友推薦醫生,誇大其詞,早上看這個醫生,晚上看那個醫生,不知道誰的功勞和過錯,這是第四種危害。再比如,在市場上購買藥物,真假難辨,價格和分量完全由賣方決定,這是第五種危害。如果有高尚仁德的人,能理解我的言論,必須明確告知患者,用有力的言語防止這些危害,所以稱之為堅定的情緒。
現在我寫下這些雜言,希望從事醫學的人能夠相信這三種堅定,並且希望他們能夠持之以恆。小心處理小事,成就大事,這樣才能看到古老道德的復興,世界上不再有無辜的生命枉死,對於天地間的生存之愛,這絕對是一種收穫。
2. 題《石室秘錄》
古人言:醫自黃帝迄今,其書奚止充棟,何曉曉而不憚煩耶。蓋緣天運逐數遷移,故因時制宜者,誠不得不因時適變。良由天不自鳴,擇其善鳴者假之鳴耳。
山陰陳遠公先生著有《秘錄》一書,列法三百餘條。論症悉遵古義,制方頗合時宜,殆今之所謂善鳴者。奈何盡托諸先賢降筆,遂使智者貽譏,愚者莫信。意者濟世心迫,因特假神奇以驚世俗歟。夫荒唐詭譎之說,使人可玩而不可由,何先生竟出於此耶。且天既擇人而鳴於古,又何難擇人而鳴於今乎。
其能使古人之鳴而直鳴於今,又安知不能使今人之鳴而繼鳴於古耶?遠公何不量之甚哉。吾聞聖人不以人廢言。遠公雖昧立言之道,其於醫學,煞有可取。卷中如內傷之症,險危之病,其救法甚為允當,起死回生,如槁得露。苟參其論,察其方,較勝《邯鄲遺稿》,何異《立齋醫案》?業是科者,正不妨由此假道,殊不必拒之甚,絕之深也,夫羹牆之見,彈琴之遇。聖人言之,則遠公神遇先賢,亦非怪事。
但不得竟托之古人而鑿其說,自欺以欺人。嗟乎!斯《秘錄》之不行,其孰使之然耶。予為此言,非惜遠公之書不行,而特惜世之不能用其書。今之紛紛為遠公疑者,曷亦取其書而熟復之。始信予言不謬。遠公有知,寧亦以予為知己也耶。
白話文:
古人曾說:從黃帝時代到現在,醫學著作多到可以堆滿整個房間,為什麼會這樣不斷地增加而不嫌煩呢?這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,天道運行也在變化,所以必須根據時代的需求來調整,這確實是不得不隨時間適應變化的。這是因為上天自己不會發聲,它選擇能發聲的人來替它發聲。
山陰的陳遠公先生寫了一本書叫做《祕錄》,書中有三百多條醫療方法。他討論病症都遵循古人的理論,制訂的治療方案也很符合時代需求,他可能是當代所謂的能發聲的人。但是,他卻將所有的功勞歸於前人的智慧,導致聰明的人嘲笑他,愚笨的人不相信他。可能是他想拯救世人的心太迫切,所以故意用神奇的方式來驚訝世俗吧。然而,那些荒誕離奇的說法,讓人覺得好玩卻無法信服,為什麼陳先生會選擇這種方式呢?如果上天可以在古時候選擇人來發聲,為什麼在今天就不能再選擇人來發聲呢?
他能讓古人的聲音直接傳遞到今天,誰又能確定他不能讓今天的聲音傳遞到未來呢?陳遠公為什麼要如此低估自己的能力呢?我聽過聖人不會因為一個人的行為而否認他的話。即使陳遠公對立言的道理理解不清,但他在醫學上的知識還是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。書中對於內傷的症狀,危險的疾病,其救治的方法非常恰當,可以讓人起死回生,就像乾枯的草得到雨水一樣。如果參考他的理論,檢查他的藥方,比起《邯鄲遺稿》,與《立齋醫案》有何不同?從事這個領域的人,完全可以通過他的書來學習,不必完全拒絕,完全否定。就像聖人所說的,面對牆壁的視野,遇到彈琴的人,陳遠公和前賢的精神相遇,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。
但他不能完全歸功於古人,而扭曲事實,欺騙自己和他人。唉!《祕錄》無法流通,是誰造成的呢?我說這些話,不是惋惜陳遠公的書無法流通,而是惋惜世人無法應用他的書。現在那些對陳遠公有所懷疑的人,也可以去仔細讀讀他的書。開始相信我的話並無錯誤。如果陳遠公知道,他可能也會認為我是他的知己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