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一奎

《赤水玄珠》~ 第十卷 (4)

回本書目錄

第十卷 (4)

1. 論精氣奪則虛

奪謂精氣減少,如奪去也,出《內經·通評虛實論》。人稟沖和之氣,而生身有三:曰元精,曰元氣,曰元神者,本身中之真精、真氣、真脈也。夫精乃臟腑之真,非榮血之比,故曰天癸。氣乃臟腑之大經,為靜靜之主,故曰神機。脈為天真委和之一氣。經謂其名有三:曰命之本,氣之神,形之道。

其機運升降,皆隨氣而動,因血而榮,精氣資始,相生不失,以養一身,為人之司命,形質之體用也。至若精不足,則氣失資化;氣不足,則血失所榮;血不足,則氣無所附。天真散亂,則氣、精、神無稟命矣。是以相生長養之道,精化氣,氣生神,而皆稟乎身之臟腑之真也。

夫氣血從乎營衛,營衛又宗乎經隧。營衛者,精氣之化,為先天清濁之始。經隧者,胃之水穀之化,此經隧不能生營衛,營衛不能不散而養經脈,經脈不能不順而資天真。為生養涵容,造化形質,理之然也。凡人之視、聽、言、動,壯壽,皆此理之常也。疾病盲瞶關格,夭折,皆此理之失也。

故有精神,氣血不足則病,真脈散亂則死者,皆由平日攝養之過與不及,動止之過逾常度也。經云:出入廢則神機化滅,升降息則氣立孤危。然房勞甚,則精血竭,而神無所依,氣無所附,則忽致暴絕也。竊嘗第究先哲經義,濟生微旨,益氣之補肺,補精之滋腎,皆資其化源也。

蓋人精血而常不足,加之數奪其真,資化失則榮氣乃虛,虛則衛氣不固,精亦滑脫,腎氣竭而陰微,不能與胃氣上升,以接清陽之氣,故病多頭重或痛,氣弱而食少。元氣下降,脈即微弱,外欲絕而虛洪,或見損脈,此實元精不足之所致,非有外感賊邪之病也。

白話文:

[談論精氣虛弱的情況]

「奪」指的是精氣的減少,就像被奪走一樣,這個詞出自《內經·通評虛實論》。人是藉著調和的氣息而活,身體中有三個重要的元素:元精、元氣、元神,它們是身體裡的真正精華、真正氣息和真正脈絡。精是臟腑的本質,不是一般的血液,因此稱為天癸。氣是臟腑的主要運行方式,是安靜的主宰,所以稱為神機。脈絡是天真和諧的氣息。經典裡提到的有三個名字:生命的基礎、氣息的靈魂、形態的原則。

這些機制的運作,隨著氣息而動,因為血液而興旺,精氣開始資助,彼此生成且不失去平衡,以維持全身的運作,這是人生命的重要管理員,也是形體的功能。如果精不足,氣就會失去資助;氣不足,血液就無法興旺;血液不足,氣就沒有依附。如果天真散亂,氣、精、神就沒有生存的基礎了。所以,成長和養生的法則是精化為氣,氣生成神,都是來自身體臟腑的真實本質。

氣血跟隨營衛,營衛又遵循經絡。營衛,是精氣的轉化,是先天清濁的開端。經絡,是胃部食物的轉化,經絡不能生成營衛,營衛也不能不分散來滋養經絡,經絡也不能不順應來資助天真。為了生育、養育和包容,創造和轉化形體,這是自然的規律。人的視覺、聽覺、言語、行動、壽命,都是遵循這個規律的常態。疾病、失明、閉塞、早逝,都是違反這個規律的結果。

所以,如果有精神,但氣血不足就會生病,如果真脈散亂就會死亡,這些都是由於日常養生的過度或不足,活動超出正常範圍造成的。經典說:進出停止,神機就會消失;升降停止,氣息就會陷入危險。然而,如果房事過度,精血就會枯竭,神無處依附,氣無處附著,就會突然死亡。我曾經深入研究前輩的經典,救濟生命的微妙意旨,補充氣息的肺部,滋養精華的腎臟,都是為了提供轉化的源泉。

因為人的精血經常不足,再加上多次損耗其真實本質,轉化失衡,榮氣就會虛弱,虛弱的話防禦氣息就不牢固,精也會流失,腎氣枯竭而陰氣微弱,無法與胃氣一起上升,接觸清新的陽氣,所以多數的疾病會出現頭重或頭痛,氣息薄弱且食慾不佳。元氣下降,脈搏就會微弱,外表看起來像是虛弱而脈搏洪大,或者出現損傷的脈象,這些都是元精不足導致的,並非外在的邪惡病毒造成的疾病。

2. 論形氣不足有餘用補瀉法

東垣曰:黃帝云:形氣之逆順奈何?岐伯曰:形氣不足,病氣有餘,是邪勝也,急瀉之。形氣有餘,病氣不足,急補之。形氣不足,病氣不足,此陰陽俱不足也,不可刺之,刺之重不足,重不足則陰陽俱竭,血氣皆盡,五臟空虛,筋骨髓枯,老者絕滅,壯者不復矣。形氣有餘,病氣有餘,此謂陰陽俱有餘也。

急瀉其邪,調其虛實。故曰:有餘者瀉之,不足者補之,此之謂也。

夫形氣者,氣謂口鼻中喘息也,形謂皮肉筋骨血脈也。形勝者為有餘,消瘦者為不足。其氣者審口鼻中氣,勞役如故,為氣有餘也。若喘息氣促,氣短或不足以息者,為不足。故曰:形氣也,乃人之身形中氣血也,當補當瀉,全不在於此,只在病勢潮作之時。病氣增加者,是邪氣勝也,急當瀉之;如潮作之時,精神困弱,言語無力,及懶語者,是真氣不足,急當補之。

若病人形氣不足,病來潮作之時,病氣亦不足,此乃陰陽俱不足也,禁用針,宜補之以甘藥,不可以盡劑,不已,臍下一寸五分氣海穴取之。(已上出《玉機微義》。)

白話文:

東垣先生說:黃帝問道,身體狀況和氣力的順逆該如何判斷?岐伯回答:如果身體狀況不好,但疾病表現出旺盛的症狀,這表示邪氣佔了上風,應該要迅速地進行排邪治療。反之,如果身體狀況良好,但疾病表現出衰弱的症狀,這就應該迅速地進行滋補治療。若是身體狀況與疾病都呈現衰弱狀態,這表示陰陽兩者都處於不足的情況,這種情況下不能進行針刺治療,因為這樣會使原本就不足的狀況更加惡化,最終導致陰陽兩極枯竭,血液與氣力全部消耗殆盡,五臟六腑空虛,筋骨和骨髓乾涸,老年人可能因此而死亡,壯年人也可能因此而無法恢復健康。相反的,如果身體狀況和疾病都表現出旺盛的症狀,這表示陰陽兩者都處於過剩的情況。

在這種情況下,應迅速地排解邪氣,調整身體虛實的平衡。所以,對於過剩的情況,我們進行排邪治療,對於不足的情況,我們進行滋補治療,這就是我們的治療原則。

所謂的形氣,氣指的是從口鼻呼吸的氣息,形指的是皮膚、肌肉、筋骨、血液和脈絡。如果形態旺盛,那就是過剩的表現,反之,如果形態消瘦,那就是不足的表現。再來,通過觀察口鼻中的氣息,如果即使在勞累後,氣息仍能保持正常,那就是氣力過剩的表現。反之,如果呼吸困難,氣短,或是呼吸不夠深,那就是氣力不足的表現。因此,形氣,就是指人身體中的氣血,是否需要排邪或滋補,並非由這些表面現象決定,而是由病情的發展趨勢決定。如果病情加重,那就是邪氣佔了上風,應該進行排邪治療;反之,如果在病情加重時,病人精神疲憊,說話無力,或是不想說話,那就是真氣不足,應該進行滋補治療。

如果病人身體狀況不佳,在病情加重時,疾病表現出的症狀也呈現衰弱,這表示陰陽兩者都處於不足的情況,這種情況下禁止使用針灸治療,應該使用甜味的藥物進行滋補治療,但用量不宜過多,如果病情仍未好轉,可以對臍下一寸五分處的氣海穴位進行治療。以上內容出自《玉機微義》。

3. 癆瘵

癆瘵之病,非止一端。其始也,未有不由素體虛弱,勞傷心腎。又有外感風寒暑濕之氣,或先為瘧疾,以致咳嗽,邪氣入里,失於調理,又不能保養,過於房勞,傷於飲食,而成癆瘵之候。其為證也,令人肌肉羸瘦,皮毛乾枯,寒熱盜汗,遺泄白濁,或腹中有塊,或腦後兩邊有小結核,或聚或散,或咳吐膿血,其傳變不可勝言也。治宜保和湯、保真湯、秦艽扶羸湯、黃耆鱉甲散、清骨散之類選用。

節齋云:男子三十歲前後,色欲過度,損傷精血,必主陰虛火動之病。睡中盜汗,午後發熱,哈哈咳嗽,倦怠無力,飲食少進,甚則痰涎帶血,咯唾出血,或咳血、吐血、衄血,身熱脈沉數,肌肉消瘦,此名癆瘵,最重難治。輕者用藥數十服,重者期以歲月。然必病人愛命,堅心定志,絕房室,息妄想,戒惱怒,節飲食,以自培其根,否則,雖服良藥無效也。此病治之於早則易,若到肌肉消爍,沉困著床,尺脈沉取細數,則難為矣。

丹溪云:此陰虛之極,痰與血病,亦或有蟲者。其傳屍一證,不可云無。傳屍一證,最為惡疾,世有闔門盡死。古方雖有天靈蓋等散,專治此疾,其得生者亦千百中之一二耳。

《玄珠經》曰:骨蒸之極,聲嗄咽痛,面黧脈躁,直視,汗出如珠,喘乏氣促,出而無入,毛焦唇反,此皆不治之症。雖有神醫,亦無如之何矣。

《千金方》云:夫眾疾聚積,皆起於虛,虛生百病。積者五臟之所積,聚者六腑之所聚。如斯等疾,多從舊方,不假增損。虛而勞,其弊萬端,宜應隨病增減,聊復審其冷熱,記其增損之主耳。

虛勞而頭痛復熱加枸杞、萎蕤;虛而欲吐加人參;虛而不安,亦加人參;虛而多夢紛紜加龍骨;虛而多熱加地黃、牡蠣、地膚子、甘草;虛而冷加當歸、芎藭、乾薑;虛而損加鍾棘刺、蓯蓉、巴戟天;虛而大熱加黃芩、天門冬;虛而多忘加茯神、遠志;虛而驚悸不安加龍齒、沙參、紫石英、小草;若冷則用紫石英、小草;若客熱,則用沙參、龍齒;不冷不熱皆用之;虛而口乾加麥門冬;虛而吸吸加胡麻、覆盆子、柏子仁;虛而多氣,兼微咳,加五味子、大棗;虛而身強,腰中不利加磁石、杜仲;虛而多冷加桂心、吳茱萸、附子、烏頭;虛而勞,小便赤加黃芩;虛而客熱加地骨皮、黃耆;虛而冷加黃耆;虛而痰復有氣,用生薑、半夏、枳實;虛而小腸利加桑螵蛸、龍骨、雞䏶胵。聊敘增減之一隅,處方者宜准此。

四君子湯,治真氣虛弱,及短氣脈弱。

人參,黃耆,白朮,茯苓(等分)

為粗末,每服五錢,水一盞,煎至七分,食遠溫服。

生脈散

人參,五味子,麥門冬

益氣丸,治言語多,損氣懶語,補上益氣。

麥門冬(去心),人參(各二錢),橘紅,桔梗,炙甘草(各五錢),五味子(二十一粒)

上為極細末,水浸蒸餅為丸,雞頭子大。每服一丸,細嚼,津唾嚥下。

人參黃耆湯

人參(二錢),黃耆,白朮,陳皮(去白。各一錢),甘草(五分),當歸,茯苓(各一錢)

上㕮咀,水煎,空心服。

四物湯,益營衛,滋氣血。

熟地黃(補血,如臍下痛,非此不能除,乃通腎經之藥),當歸(如血刺痛,非此不除),川芎(治風,泄肝木也,如血虛頭痛,非此不能除),芍藥(和血)

上為粗末,水煎。

三才丸

天門冬,地黃,人參(等分)

為末,蜜丸,空心服。

八物湯(偶方,四物湯、四君子二方和合也。)

白朮,茯苓,人參,黃耆,當歸,芍藥,川芎,地黃

上為散,每用五錢,水煎,食後服。

虛勞憂思諸不足,,黃耆建中湯,主之。

黃耆(三兩),桂枝(二兩),芍藥(六兩),甘草(炙,二兩),大棗(十二枚),生薑(二兩),膠飴(二升)

上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渣,納膠飴,更上微火消解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氣短胸滿者加生薑;腹滿者去棗加茯苓一兩半。及療肺虛損不足,補氣加半夏一兩。

東垣治脈弦自汗,四肢發熱,或皮毛枯槁,發脫落,宜黃耆建中湯。

仲景虛勞裡急,悸衄,腹中痛,夢失精,四肢痠疼,手足煩熱,咽口乾燥,,小建中湯,主之。

桂枝,甘草(炙。各三錢),白芍藥(六錢),大棗(二枚),生薑(二錢),阿膠(炒,一合),水煎服。

雙和散,補血益氣,治虛勞少力。

黃耆,熟地黃,當歸,川芎(各一錢),白芍藥(錢半),官桂,甘草(各七分)

上為粗末,每服四大錢,水一盅半,生薑三片,棗三枚,煎至八分服。此是建中、四物二方。凡傷寒瘧疾,中暑,大疾之後虛勞氣乏,以此調治皆驗。不熱不冷,溫而有補。

十全大補散,治心肺損,男子婦人諸虛不足,五勞七傷,不進飲食,久病虛損,時發潮熱,氣攻骨脊,拘急疼痛,夜夢遺精,面色痿黃,腳膝無力,喘嗽中滿,脾腎氣弱,五心煩悶,並皆治之。(方見痿門。)

八物湯,治心肺虛損,皮聚而毛落。血脈虛損,婦人月水愆期。益氣和血。(方見前。)

金剛丸,治腎損骨痿,不能起床,益精補腎。(方在痿門。)

牛膝丸,治肝腎損,骨痿,不能起床,筋緩不能收持,宜益精緩中。

牛膝(浸酒),萆薢,杜仲(炒),蓯蓉(酒浸),菟絲子(酒浸),沙苑蒺藜,防風(等分),桂(一分)

上末,酒煮豬腰子為丸,桐子大。每服五七十丸,空心酒下。

煨腎丸,治肝腎損及脾,食穀不化,宜益精、緩中消穀,及腰痛不起者神效。

即牛膝丸加葫蘆巴、補骨脂,丸法亦同。

上陰陽虛損諸方,蓋謂虛而無熱者設也。若虛而有熱者,作虛熱治之。

補腎丸

龜板(酒炙,四兩),知母(酒浸,炒),黃柏(炒焦。各三兩),乾薑(一兩)

上為末,粥丸。一方無姜,有側柏葉,用地黃膏為丸。

補血丸

龜板(酒炙黃),黃柏(炒),知母(炒,各三兩),生乾薑(一兩),杜牛膝(二兩)

為末,粥丸。

固真丸

龜板(醋炙,二兩),虎骨(酥炙,一兩),蒼耳(酒蒸九次,三兩),生地(薑汁製炒),柏皮(半兩),烏藥(半兩),乾薑(三錢)

為末,薑汁糊丸。

三才封髓丹,降心火,益腎水。

麥門冬(去心),熟地,人參(各半兩),黃柏(炒,三兩),炙甘草(七錢半),縮砂仁(一兩半)

為細末,糊丸,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用蓯蓉半兩,作片,酒浸一宿,次日煎三五沸,去渣,送下,空心服。

八味丸,治腎氣虛乏,下元傷憊,臍下疼痛,夜多遊溺,腳膝緩弱,面色痿黃或黧黑。及虛勞不足,渴欲飲水,腰重疼痛,小腹急痛,小便不利,並宜服之。脾惡濕,腎惡燥,古人制方,益腎皆濕潤之藥也。故八味丸,仲景謂之腎氣丸,以熟地黃為主。

熟地黃(半斤),肉桂,附子(各一兩),牡丹皮,澤瀉,白茯苓(各三兩),山茱萸(四兩),乾山藥(四兩)

上八味為細末,煉蜜丸,皆君主之藥也。若不依易老加減服之,終不得效。若加五味子為腎氣丸,述類象形之劑也。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;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。此補五臟不足之劑,易老迭為賓主,是得仲景立方之心,拘之以地黃為君,則不效也。

錢氏地黃丸加減法:如陽事多痿不振,依今方。然夏月減附子。(三停,精完,全減桂附,只六味。)血虛陰衰,熟地黃為君;精滑,山茱萸為君;小便或多或少、或赤、或黃、或白,茯苓為君;小便淋漓,澤瀉為君;心虛,腸胃積熱,心火熾盛,心氣不足,牡丹皮為君;皮膚澀干,山藥為君。已上言為君者,其分兩用八兩,其乾地黃只依為臣分兩,余皆同。

離珠丹(又名神珠丹。),治下焦陽氣虛乏,臍下冷痛,足胻寒。

杜仲(炒去絲,三兩),萆薢(二兩),訶子(炮,五個),龍骨(一兩),破故紙,巴戟(酒浸去心。各三兩),胡桃(一百個,去皮),硃砂(另研,一兩半),縮砂仁(半兩)

上為末,酒為丸,梧桐子大,硃砂為衣。每服三十丸,空心溫鹽湯任下。

水芝丸(又名玉女長春不老丹。)

牛膝根汁、蒼耳根汁各二碗,不可入水,和一處,磁器熬成膏如稠蜜,金櫻子為末半斤,用不去皮蓮子實,入雄豬肚內蒸熟,取蓮子曬乾四兩,和前二味膏子丸,如梧子大。溫酒下二十丸,一月身和緩,二月覺精神,服三料驗甚。

龍虎丸,補下焦。

白芍,陳皮(各二兩),鎖陽,當歸(各一兩半),知母(酒炒),熟地(各三兩),虎骨(酒浸酥炙,一兩),黃柏(半斤,鹽炒),龜板(四兩,酒浸酥炙)

上為末,酒煮羊肉搗汁丸服。冬月加乾薑半兩。

補陰丸

黃柏,側柏,烏藥葉(各二兩),苦參(三兩),龜板(酒炙,五兩),黃連(半兩),冬加乾薑,夏加縮砂。

上為末,地黃膏丸,梧子大。

又方

黃柏(半斤,鹽酒炒),知母(酒浸炒),熟地(各三兩),陳皮,白芍(炒),龜板(四兩,酒浸炙),牛膝(各二兩),鎖陽,當歸(各一兩半),虎骨(一兩,酒浸酥炙)

為末,煮羊肉為丸。每服五十丸,鹽湯下。冬加乾薑半兩。

又方,治體弱,肌肥壯,血虛脈大。

龜板(三兩),生地,白芍(各一兩半),側柏(酒浸),烏藥葉(酒蒸。各七錢半)

上除生地細切熬膏,余皆作末,同搗為丸,以白朮四錢,香附一錢半,煎湯下

鎖陽丸

龜板(炙),知母(酒炒),黃柏(酒炒。各一兩),虎骨(炙),牛膝(酒浸),杜仲(姜炒),鎖陽(酒浸,五錢),破故紙,續斷(酒浸。各二錢半),當歸(一兩),地黃(二兩)

為末,酒糊丸,梧子大,每服五十丸。

補心丸

硃砂(二錢半),瓜蔞(五錢),黃連(三錢),歸身尾(三錢半)

上為末,豬心血為丸。

濟陰丸,黃柏(酒炒,二兩七錢),龜板(炙,一兩三錢半),陳皮,虎骨(酥炙。各七錢),當歸,知母(酒炒),鎖陽(各一兩),牛膝,菟絲子(酒浸。各一兩三錢半),山藥,白芍,砂仁,杜仲(炒),黃耆(鹽水炒。各七錢),破故紙(炒,三錢半),枸杞子(五錢),熟地(七錢)

上為末,以地黃膏為丸,每服七十丸。

茯神湯,治脈虛極,或咳則心痛,喉中介介,或腫。

人參,黃耆,茯神,遠志,麥冬,通草,桔梗,甘草(等分)

姜三片,水煎。

無比山藥丸,治諸虛百損,五勞七傷,肌體消瘦,膚燥脈弱。

赤石脂,茯苓,澤瀉,山茱萸,牛膝(酒浸),巴戟(去心。各一兩),山藥,杜仲(炒去絲),菟絲子,熟地(各三兩),蓯蓉(四兩,酒浸),五味子(二兩)

上為末,煉蜜丸,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空心酒下。

還少丹,大補真氣虛損,肌體瘦弱。

肉蓯蓉,遠志(去心),茴香,巴戟,山藥,枸杞,石菖蒲,熟地,牛膝,杜仲(炒),楮實,茯苓,五味子,山茱萸肉(各等分)

為末,煉蜜同棗肉為丸,梧子大。每服三五十丸,溫酒或鹽湯下,日三服。此藥平補,力衰體倦,小便渾濁宜服之。有熱加山梔子一兩;心氣不寧加麥冬一兩;少精神倍加五味子一兩;陽弱加續斷一兩。

巴戟丸,治腎肝俱虛,收斂精氣,補戢真陽,充肌膚,進食止汗。

五味子,巴戟(去心),蓯蓉,人參,熟地,白朮,菟絲子,覆盆子,益智(炒),骨碎補(去毛),茴香(各一兩),白龍骨(二錢半),牡蠣(煅,二錢)

上為末,煉蜜丸,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空心鹽湯下。

八味定志丸,補益心神,安定魂魄,治痰,去胸中邪熱,理肺腎。

人參,菖蒲,遠志,茯神,茯苓(各一兩),白朮,麥冬(各半兩),硃砂(一錢),牛黃(二錢,另研)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梧子大。每以米飲下三十丸。若髓竭不足加生地、當歸。若肺氣不足加天麥二冬、五味子;若心氣不足加人參、茯神、菖蒲;若脾氣不足加白朮、白芍、益智;若肝氣不足加天麻、川芎;若腎氣不足加熟地、遠志、牡丹皮;若膽氣不足加細辛、酸棗仁、地榆;若神昏不足加硃砂、茯神、預知子。

海藏,大五補丸,補諸虛不足。

天冬,麥冬,茯神,遠志,菖蒲,人參,益智,枸杞子,地骨皮,熟地黃

上為末,蜜丸,梧子大。空心酒下三十丸,數服後,以七宣丸泄之。

補腎丸,有效不燥。

熟地,菟絲子(酒浸。各八兩),歸身(三兩半),蓯蓉(酒浸,五兩),黃柏(酒炒),知母(酒浸。各一兩),破故紙(酒炒,五錢),山茱萸(三兩五錢)

上為末,酒糊丸,梧子大,每服五十丸。

小菟絲子丸,治腎氣虛損,目眩耳鳴,四肢倦怠,夜夢遺精。又云心腹脹滿,腳膝痿緩,小便滑數,股內濕癢,水道澀痛,小便出血,時有遺瀝,並宜服之。

石蓮子肉(二兩),菟絲子(酒浸,五兩),白茯苓(一兩),山藥(二兩七錢半,打糊)

上為末,山藥糊丸,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空心鹽湯下。腳無力,木瓜湯下。

人參養榮湯,治積勞虛損,四肢倦怠,肌肉消瘦,面少顏色,吸吸短氣,飲食無味。

白芍(三兩),當歸,陳皮,黃耆,桂心,人參,白朮,炙甘草(各一兩),熟地黃,五味子,茯苓(各七錢半),遠志(五錢)

生薑三片,棗一枚水煎。若遺精加龍骨,咳嗽加阿膠。

固精丸,治心神不安,腎虛,自泄精。

知母(炒),黃柏,牡蠣(煅),龍骨,芡實,蓮蕊,茯苓,遠志(去心。各三錢),一方加山茱萸肉三錢。

上為末,煮山藥糊丸,梧子大,硃砂為衣,每服五十丸。

沉香百補丸

熟地(六兩),菟絲子(四兩),杜仲(炒),山藥,當歸,蓯蓉(各三兩),知母(炒),黃柏(酒炒),人參(各二兩),沉香(一兩)

上為末,酒糊丸。

滋腎百補丸

當歸(四兩,酒浸),菟絲子(四兩,酒浸),知母,黃柏(酒炒褐色),山藥,菊花,楮實,杜仲(炒。各二兩),沉香(五錢),青鹽(一兩,炒),熟地(八兩)

上為末,酒糊丸,或煉蜜丸服。

明目益腎丸

枸杞子,當歸(酒浸),生地(酒浸。各一兩),五味子,山藥,巴戟(去心),甘菊花,天門冬,人參(各五錢),知母,黃柏(俱酒炒。各七錢),茯神,菟絲子(酒浸。各一兩)

上為末,蜜丸,梧子大。空心鹽湯下五十丸。

固真丸,治腎經虛損,真元不足。

鹿角膠(二兩),鹿角霜(一斤),茯苓(五兩)

上為末,將膠水為丸,梧子大。空心米湯或酒服下一百丸。

地芝丸,和顏色,利血氣,調百節,黑髮堅齒,逐風散氣。

生地黃,天門冬(各八兩),甘菊花,枳殼(麩炒。各四兩)

上為末,酒糊丸,梧子大。空心酒服下三十丸。

黃連茯苓丸,壯水源,降心火。

黃連,白茯苓(各五兩),破故紙(炒),菖蒲(各五錢)

上為末,酒糊丸,梧子大。空心溫水下。

柏子仁丸,補益元氣,充實肌膚。

山茱萸(四兩),柏子仁(微炒),遠志(去心。各半兩),覆盆子,山藥(各一兩,取末)

上為末,將山藥、白麵同酒糊丸,梧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溫酒下。

八物腎氣丸,平補腎氣,堅齒駐顏。

熟地黃(半斤),山茱萸,山藥(各四兩),五味子,桂(各二兩),澤瀉,牡丹皮,白茯苓(各三兩)

上為末,蜜丸服。

肉蓯蓉丸,壯元氣,養精神。

蓯蓉(二兩,酒浸),山茱萸,楮實子,枸杞子,山藥,地膚子,五味子,覆盆子,菟絲子,萆薢,狗脊(去毛),遠志(去心),破故紙(炒),石菖蒲,熟地,杜仲(去粗皮,炒去絲),石斛(去根),白茯苓,牛膝(酒浸),澤瀉,柏子仁(炒。各一兩)

上為末,酒糊丸,梧桐子大。每服六七十丸,空心溫酒下。

益壽地仙丹,補五臟,填骨髓,續絕傷,黑髭發,清頭目,聰耳聽。

肉蓯蓉(四兩,酒浸),甘菊花,巴戟(去心。各三兩),枸杞子(二兩)

上為末,蜜丸,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空心鹽湯下,溫酒亦可。

秘真丸,治腎水真陰本虛,心火陽狂過甚,心有所欲,速於感動,應之於腎,疾於施泄。此藥秘固真元,降心火,益腎水。

蓮蕊,半夏(泡。各一兩),白茯苓(五錢),砂仁(五錢),益智仁(一兩),黃柏(酒炒,二兩),甘草(炙,二兩),豬苓(二錢半)

上為末,水浸蒸餅丸,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空心酒下。

固本丸,此方常服甚有補益,但因效遲,而有痰者,往往泥膈,殊不知制方有法耳。

懷生地黃(擇新肥者,竹刀切),麥門冬(去心,各一斤半,用淡酒浸一日,鹽點湯泡一日),懷熟地黃,天門冬(去心膜各一斤半,用生薑自然汁,浸二日,醇酒浸二日)

上四味,俱不犯鐵器,浸足,同磨,或擂,以渣盡為度,旋加水,亦如造漿粉之法,加杏仁易澄腳矣。共取澄底藥泥,曬乾為末,取淨一斤。

人參(另為末,四兩)

上五味,煉蜜丸,梧桐子大。每服百丸,空心酒送下。

壯陽丹,此藥強壯陽道,固暖精血,宜二三日用一服,或與固精丸間服。

肉蓯蓉(酒浸一宿),五味子,蛇床子,遠志,蓮蕊,菟絲子(酒浸一宿,蒸半日,搗爛,曬,另研為末),益智仁(各一兩),山藥(二兩),沉香(五錢)

上為細末,煉蜜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空心溫酒下。

固精丸,此藥益陰固精,壯陽補腎。可常服,又能生子。

蓮蕊(四兩,揀淨用新者),山茱萸肉(四兩,用肥者,酒浸去核),覆盆子(四兩,酒浸蒸,去蒂穰),菟絲子(一兩,酒浸一宿,蒸半日,搗爛曬乾),芡實(五百枚,去殼),破故紙(五錢,炒微香),白蒺藜(五錢,去角刺,微炒),五味子(揀紅潤者,五錢)

上為細末,煉蜜丸,舂千餘下,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空心溫酒白湯任下。

班龍丸,治真陰虛極,及老人、虛人常服延年益壽。

鹿角膠,鹿角霜,菟絲子(酒浸二日,研細),柏子仁(去殼),熟地黃(酒浸二日,研細)

上為細末,以鹿角膠入好酒烊化,為丸,或加蜜少許,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空心,用鹽湯或酒送下。

天王補心丹,寧心保神,益血固精,壯力強志,令人不忘。清三焦,化痰涎,祛煩熱,除驚悸,療咽乾口燥,育養精神。

人參,丹參,玄參,白茯苓(去皮),遠志(甘草湯煮,去心),酸棗仁(炒),百部,石菖蒲,柏子仁(去殼),五味子,桔梗,天門冬(去心),茯神(去皮木),當歸(酒洗),熟地黃(酒蒸。各等分)

上為細末,煉蜜,每兩作五丸,金箔為衣。臨臥,燈心棗湯化下。

炙甘草湯,治虛勞不足,汗出而悶,脈結悸,行動如常,不出百日危急者,十日死。

炙甘草(二錢),麥門冬(一合),桂枝,生薑,人參,阿膠(各一錢),生地(三錢),麻子仁(一合),大棗(二枚)

上㕮咀,水煎,入酒些小,日作三四料服。

嚴氏,耆附湯,治氣虛陽弱,虛汗不止,肢體倦怠。

黃耆(蜜炙),附子(炮。各等分)

上㕮咀,每四錢,加生薑,水煎。

參附湯,治真陽不足,上氣喘急,自汗盜汗,氣短頭暈。

人參(半兩),附子(炮去皮臍,一兩)

上㕮咀,分作三服,加生薑水煎。

《瑞竹堂》,補氣湯,治氣虛脈浮而軟,怔忡無力,自汗。

黃耆(三兩,蜜炒),人參,甘草(炙。各半兩),麥門冬(去心),桔梗(炒。各一兩)

上㕮咀,每四錢,入姜三片,水煎服。《三因方》名潤神散。

蓮心散,治虛勞,或大病後,心虛脾弱,盜汗遺精。

人參,白茯苓,蓮肉,白朮,甘草,黃耆,白扁豆(炒),薏苡仁(炒),桔梗(炒),乾葛(炒。各一兩半),百合,桑白皮,半夏曲,乾薑(炮),山藥(炒),五味子,木香,杏仁(炒)世,白芷,神麯(炒),丁香(各一兩),當歸(半兩)

上每服三錢,生薑三片,棗同煎,空心,溫服。

黃耆鱉甲散,治虛勞客熱,肌肉消瘦,四肢煩熱,心悸盜汗,減食口渴,咳嗽紅痰。

生地(三兩),桑白皮,半夏,知母,赤芍,黃耆(各三兩半),秦艽,白茯苓,地骨皮,柴胡(各三兩三錢),天門冬,鱉甲(醋煮。各五兩),紫菀,甘草(各二兩半),人參,肉桂,桔梗(各二兩六錢半)

上銼,每服三錢,水煎服。

清骨散,治男子婦人五心煩熱,欲成癆瘵。

北柴胡,生地(各二兩),人參,防風,熟地黃,赤茯苓,秦艽(各一兩),胡黃連(半兩),薄荷(七錢半)

上每服四錢,水煎,溫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