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一奎

《赤水玄珠》~ 第四卷 (8)

回本書目錄

第四卷 (8)

1. 蟲痛

上末,麵糊丸,黍米大,看大小與服,取東向石榴根煎湯下,痛者苦楝根湯,或蕪荑湯下。

蕪荑散,治諸蟲作痛,臨發時服。

白蕪荑(去扇),乾漆(炒煙盡)

各等分,為末,每一錢,米飲下。

化蟲丸,治小兒疳蟲,五心煩熱。

蕪荑,黃連,神麯(炒),麥櫱(炒。各等分)

上末,麵糊丸,黍米大,空心米飲下。

制蟲,制勞,悅皮膚,去勞熱。

檳榔(一兩半),龍膽草(一兩),乾漆(五錢)

為末,煉蜜丸,梧桐子大,每十丸至十五丸,滾水下。

木香三稜散,腹中有蟲,面色痿黃,一切積滯。

黑醜(半生,半熟),大腹子(炙),檳榔,雷丸,錫灰(醋炒),三稜(煨),蓬朮(煨),木香,大黃(各一兩)

為極細末,每三錢,空心蜜水調下,或砂糖水下。須先將燒肉一片,口中嚼之,休嚥下,吐出口中肉汁,後服藥。

丹溪治蛔蟲,吐清水,氣口刺痛。取生艾汁,隔夜勿食,次早五更,以肥香脯方寸匕,先吃,令蟲聞香,隨即飲汁一升,必下蛔蟲。凡胸喉中覺有蟲上下,偏喜聞蔥豉油食之香者,兩三日不食,開口而臥,將豉煎蔥油令香,放口邊,蟲當自出,引而去之。但隨喜所物用之亦可。

古有一人,忽患一疾。凡噁心則吐蟲數條,後乃頻作,累治不效。每用殺蟲藥,則吐蟲愈多。招孫尚先生診之曰:六脈皆細,非蟲也。今雖吐蟲,乃臟寒而蟲不安,失居上膈,因而吐出。復用殺蟲藥,蟲為藥所苦,不能自安,所以蟲吐愈多也。硫黃、附子各一兩,為末,粳米糊丸,每服三十丸,飲下之。五日後,再不吐蟲,而痛亦止。

仲景曰:凡腹中痛,其脈當沉弦,今反洪大,故有蛔蟲,熱則生蟲,故脈洪大。

白話文:

[蟲痛]

把藥材磨成粉末,用麵糊做成丸子,像小米那麼大。根據情況決定用量,配上往東邊方向的石榴根煎煮的湯服用。如果疼痛難忍,改用苦楝根湯,或蕪荑湯送服。

蕪荑散,治療各種蟲引起的疼痛,在發作前服用。

白蕪荑(去除外殼)、乾漆(炒到沒有煙)各取等量,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一錢,用米湯送服。

化蟲丸,治療小兒因疳蟲引起的疾病,以及手心、腳心、胸口發熱的症狀。

蕪荑、黃連、炒過的麩皮神曲、炒過的大麥芽,各取等量,磨成粉末。用麵糊做成丸子,像小米那麼大,在空腹時用米湯送服。

可以抑制蟲,消除疲勞,使皮膚光滑,去除疲勞引起的發熱。

檳榔(一兩半)、龍膽草(一兩)、乾漆(五錢),磨成粉末。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子,像梧桐子那麼大。每次服用十到十五顆,用熱開水送服。

木香三稜散,治療腹內有蟲,面色萎黃,以及各種積滯。

黑醜(一半生的,一半熟的)、炒過的大腹子、檳榔、雷丸、用醋炒過的錫灰、煨過的莪朮、煨過的蓬朮、木香、大黃(各一兩),磨成非常細的粉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空腹時用蜂蜜水或砂糖水調服。必須先將一片燒肉放入口中咀嚼,不要吞下,吐出肉汁,然後服藥。

丹溪治療蛔蟲的方法是,對於吐清水,氣口穴位疼痛的病人,取新鮮艾草的汁液,前一天晚上不要吃飯,第二天早上五更時,先吃一小勺肥肉,讓蟲聞到香味,接著喝艾草汁一升,蛔蟲一定會被排出。如果感覺胸口或喉嚨有蟲上下移動,並且特別喜歡聞到蔥豉油的香味,可以兩三天不吃飯,張開嘴躺下,把蔥油熬出香味,放在嘴邊,蟲就會自己出來,被香味引走。也可以根據自己喜歡的味道來引蟲。

古代有個人,突然得了一種怪病,只要噁心就吐出好幾條蟲,後來情況越來越頻繁,怎麼治都沒效。每次用殺蟲藥,吐出的蟲反而更多。請孫尚先生診斷,他說:「六脈都很細弱,不是蟲引起的。雖然吐蟲,是因為內臟寒冷,蟲不安穩,跑到上膈,所以吐出來。如果再用殺蟲藥,蟲會因為藥的刺激而更加不安,所以吐得更多。」於是開了硫黃和附子各一兩,磨成粉末,用粳米糊做成丸子,每次服用三十顆,用開水送服。五天後,不再吐蟲,疼痛也止住了。

仲景說:「凡是肚子痛,脈象應該是沉弦,如果反而洪大,就是有蛔蟲。體內有熱就會生蟲,所以脈象才會洪大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