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赤水玄珠》~ 第九卷 (9)
第九卷 (9)
1. 下血
《素問》云:結陰者便血一升,再結二升,三結三升。駱龍吉云:結陰之病,陰氣內結不得外行,血無所稟,滲入腸間,故便血也。其脈虛澀,因血結不行故下。
《本事方》云:如下清血鮮色者,腸風也。血濁而色黯者,臟毒也。肛門射血如線者,蟲痔也。
仲景云:下血先便後血者,此遠血也,黃土湯主之。先血後便者,此近血也,赤小豆當歸散主之。
潔古云:治血下,防風為上使,黃連為中使,地榆為下使。若血瘀色紫者,陳血也,加熟地。若血鮮色紅者,新血也,加生地黃。若寒熱者,加柴胡。若肌熱者,加骨皮。若脈洪實痛甚者,加酒浸大黃。
白話文:
《素問》提到:「結陰」症狀會導致大便出血,一次出血量約一升,如果病情加重,會逐漸增加到兩升、三升。駱龍吉解釋,「結陰」是陰氣在體內聚結,不能正常排出,血液因此無法得到適當供應,滲入腸道,造成出血現象。脈搏虛弱且乾澀,這是因為血液聚結不流通,從而導致下痢。
《本事方》指出:排出鮮紅的清血,可能是腸風引起的;混濁且顏色暗淡的血,可能是臟毒所致。肛門排出的血像線條一樣,可能是蟲痔造成的。
張仲景指出:先排便後出血的,稱為「遠血」,可以使用黃土湯來治療;先出血後排便的,稱為「近血」,可用赤小豆當歸散來治療。
劉完素認為:治療出血,防風是最適合的調節藥物,黃連作為中級藥物,地榆則作為下級藥物。如果血液呈紫色,表示血液已停留一段時間,可加入熟地。如果血液鮮紅,表示是新鮮血液,可加入生地黃。如果伴有寒熱,則可加入柴胡。如果肛門周圍發熱,可加入地骨皮。如果脈搏強大、疼痛嚴重,可加入酒浸過的大黃。
生生子曰:便血有濕、有熱、有虛、有寒、有食積、有酒積、有風入大腸。治之之法,切不可純以寒涼,損壞脾胃。脾虛,尤不能約束其血也。故丹溪戒人,凡用血藥,不可單行單止,不可純用寒涼,必於寒涼中加辛味為佐。久不愈者,復用溫藥,必兼升舉藥中加酒炒、酒煮涼藥,如酒煮黃連之類。
丹溪曰:腸風獨在胃與大腸出,治用黃芩、秦艽、槐角、升麻、青黛。定腸風痛,用蒼朮、滑石、當歸、生地、黃芩、甘草、下血屬虛者,當溫散之,四物湯加乾薑、升麻。便血過多者,四物湯加蝟皮。有熱者,四物湯加山梔、升麻、秦艽、阿膠。有兼風者,蒼朮、秦艽、芍藥、香附。胃清血,非藍實不除。
白話文:
生生子曰:
便血的原因很多,包括濕熱、虛寒、食積、酒積、風入大腸等等。治療便血時,切忌只用寒涼藥物,以免損傷脾胃。尤其是脾胃虛弱的人,更難以約束血液。因此,丹溪先生告誡大家,使用治療出血的藥物時,不可單獨使用,也不可只用寒涼藥物,必須在寒涼藥物中加入辛味藥物作為輔助。如果長期治療沒有效果,就應該改用溫熱藥物,並在升舉藥物中加入酒炒、酒煮涼藥,例如用酒煮黃連等等。
丹溪曰:
腸風只在胃和大腸發病,治療時可以用黃芩、秦艽、槐角、升麻、青黛等藥物。如果腸風疼痛,可以用蒼朮、滑石、當歸、生地、黃芩、甘草等藥物。如果便血屬於虛弱體質,應該用溫散之法,用四物湯加乾薑、升麻。如果便血量過多,可以用四物湯加蝟皮。如果伴有熱症,可以用四物湯加山梔、升麻、秦艽、阿膠。如果同時伴有風症,可以用蒼朮、秦艽、芍藥、香附。如果胃部出血,非藍實莫屬。
《玄珠經》云:大便下血曰腸風,切勿止澀。究其本末症狀,先清其表,後攻其里,其血自止。如脈洪大,又當以四物合解毒湯調理。
熱則流通,虛則下溜,故便血屬熱屬虛。亦有風傷肝而下陷,及濕盛而傷血者。熱而下血,或清或濁,宜四物湯加黃芩、山梔、炒槐花、秦艽、膠珠。虛者四物加乾薑、升麻,涼藥隨虛實加減。風傷胃,獨下清血者,宜四物湯加防風、升麻、荊芥、柴胡升提之。濕入腸胃,下如豆汁色者,宜四物加蒼朮、白朮、黃連、黃柏、地榆、槐花。
白話文:
《玄珠經》記載:大便出血稱為腸風,切勿止瀉。要探究其病因和症狀,應先清表,再攻裡,血自然會止住。如果脈象洪大,還應以四物湯合解毒湯調理。
熱則流通,虛則下溜,所以便血屬熱或屬虛。也可能是風傷肝而下陷,或濕盛而傷血。
熱而下血,或清或濁,宜用四物湯加黃芩、山梔、炒槐花、秦艽、膠珠。虛者用四物湯加乾薑、升麻,涼藥可根據虛實狀況加減。
風傷胃,單獨下清血者,宜用四物湯加防風、升麻、荊芥、柴胡升提之。
濕入腸胃,下如豆汁色者,宜用四物湯加蒼朮、白朮、黃連、黃柏、地榆、槐花。
陰虛下血無熱者,十全大補湯加止血之劑。
《統旨》云:便血或清或濁,或鮮或黑,或在便前,或在便後,或與泄物並下,此由內外有所感傷,凝停在胃,隨氣下通,亦是妄行之意。便血清者屬榮虛有熱,濁屬熱與濕,色鮮者屬火,黑者火極。先血後糞為近,先糞後血為遠。與泄物並下者,屬有積者在內,或絡脈傷也。
並宜分治,又當別其色而分寒熱也。色鮮多因腸胃蘊熱,必是飲酒過多,辛熱煿炙之故也,宜連蒲散,或黃連阿膠湯。色瘀或因寒邪凝滯,血逐冷氣,入客腸胃,宜理中湯加膠珠炒黑香附,其應甚捷。大抵下血後,必以胃藥收功,胃氣回,血自循其經絡矣。
白話文:
如果一個人陰虛導致出血,但沒有發燒,可以用十全大補湯加上止血藥物治療。古代醫書記載,便血的顏色、質地、時間、以及是否和排泄物一起出現,都反映了不同的病因。便血清亮代表氣虛有熱,濁濁的代表熱氣和濕氣,鮮紅色代表火熱,黑色代表火熱極度。便血先於排泄物代表病灶在附近,後於排泄物代表病灶較遠。便血與排泄物同時出現,可能是腸胃積聚或血管受損。治療需要根據不同的症狀和顏色來判斷寒熱,並選擇不同的藥物。鮮紅色的便血通常是腸胃積熱,可能是過量飲酒或食用辛辣食物造成的,可以用連蒲散或黃連阿膠湯治療。瘀血的便血可能是寒邪凝滯,血氣受阻,可以用理中湯加炒黑香附治療。總之,治療便血要以補胃氣為主,胃氣恢復,血自然會回到正常循環。
伏暑純下鮮血,黃連香薷飲治之。(方見傷暑門。)
風熱流入大腸經,下血不止。敗毒散治之。(方見傷風門。)
風濕乘虛入於腸胃,下清血,或下瘀血,胃風湯治之。
滑伯仁曰:大便前後下血,便前由手陽明隨經下行,滲入大腸,傳於廣腸而下也;便後由足陽明隨經入胃,淫溢而下者也。古人謂近血、遠血者是也。又有所謂腸風臟毒者,腸風則足陽明積熱,久而為風,風以動之也;臟毒則足太陰積熱,久而生濕,從而下流也。風則陽受之,濕則陰受之。
白話文:
-
伏暑導致只有新鮮血液排出的情況,可以用黃連香薷飲來治療(詳細方法見傷暑部分)。
-
風熱侵入大腸經,導致出血不停,可以使用敗毒散來治療(詳細方法見傷風部分)。
-
風濕趁機進入腸胃,引發清血或者瘀血情況,可以使用胃風湯來治療。
-
滑伯仁提到:大便前後出血,便前是由手陽明經隨經向下移行,滲入大腸,再傳到廣腸而出;便後是由足陽明經進入胃部,溢出而出。古人稱為近血、遠血就是這種情況。此外還有一種叫做腸風臟毒的情況,腸風是因為足陽明長期積熱,逐漸形成風,風會導致動脈出血;臟毒則是因為足太陰長期積熱,久而久之生出濕氣,導致血液下流。風是由陽面承受,濕是由陰面承受。
【和中去濕之劑】
東垣,升麻補胃湯,治宿有腸血癥,因五月大熱吃杏,腸癖下血,遠三四尺,散漫如篩,腰沉沉然,腹中不痛,血色紫黑,病名濕毒腸澼。是陽明、少陽經血癥。
升麻,柴胡,防風(各一錢半),羌活(一錢),當歸身,葛根(各三分),獨活,白芍,生地,丹皮,熟地,甘草(炙。各五分),黃耆(一錢),肉桂(少許)
白話文:
和中去濕之劑
東垣所創的升麻補胃湯,用於治療長期以來有腸出血症的患者。患者因五月酷熱而食用杏子,導致腸癖下血,血流不止,四五尺遠,散漫如篩子般灑落。患者腰部沉重,腹部無痛感,血色紫黑,醫學名為濕毒腸澼。此病屬陽明、少陽經血癥。
藥材:升麻、柴胡、防風(各一錢半),羌活(一錢),當歸身、葛根(各三分),獨活、白芍、生地、丹皮、熟地、甘草(炙,各五分),黃耆(一錢),肉桂(少許)。
水煎,食前服。
和中益胃湯,治太陰、陽明腹痛,大便常溏泄,設不泄,即秘結。在後傳為濕熱毒,下鮮紅血,腹中微痛,脅下急縮,脈緩而洪弦,中指下得之,按之空虛。
熟地(三錢),歸身(酒洗),甘草(炙),益智(各三分),升麻,柴胡(各五分),蘇木(一分),藁本(二分)
水煎,食前服。
升陽除濕和血湯,治腸癖下血,另作一派,其血唧出有力,而遠射四散如篩下。春二月中旬日下二行,腹中大作痛,乃陽明氣衝熱毒所作也。當升陽去濕熱,和血脈,不兩服而愈。
白話文:
【水煎,食前服。和中益胃湯】,用於治療太陰、陽明腹痛,大便經常溏瀉,如果大便不溏瀉,則會導致便祕。若出現後期傳染為濕熱毒,下部出現鮮紅血液,腹部微痛,肋骨下緊縮,脈象緩慢且有洪弦之象,中指下方可感受到,按壓時有空虛感。
熟地(三錢)、當歸(酒洗)、甘草(炙)、益智(各三分)、升麻、柴胡(各五分)、蘇木(一分)、藁本(二分)。
【水煎,食前服。升陽除濕和血湯】,用於治療腸癖下血,形成另一種療法,血液噴出有力,遠處如篩下散落。春季二月中旬,腹部突然大痛,這是陽明氣衝熱毒所致。應當提升陽氣去除濕熱,調和血液脈絡,一次服用即可痊癒。
生地,丹皮,甘草(生炙。各五分),白芍(一錢半),熟地,黃耆(各一錢),升麻(七分),歸身,蒼朮,秦艽(各三分),肉桂,陳皮(各二分)
水煎,食前服。
當歸和血散,治腸澼下血,濕毒下血。槐花,青皮,荊芥,熟地,白朮(各六分),當歸,升麻(各一錢),川芎(四分)
為末,食前米飲調下。
椿皮丸,《本事方》。
臭椿皮(十四兩),蒼朮,枳殼(各二兩)
白話文:
生地、丹皮、甘草(生炙,各五分)、白芍(一錢半)、熟地、黃耆(各一錢)、升麻(七分)、歸身、蒼朮、秦艽(各三分)、肉桂、陳皮(各二分),水煎,飯前服用。
當歸和血散,用於治療腸道出血、濕毒下血。槐花、青皮、荊芥、熟地、白朮(各六分)、當歸、升麻(各一錢)、川芎(四分),研末,飯前用米湯調服。
椿皮丸,出自《本事方》。臭椿皮(十四兩)、蒼朮、枳殼(各二兩)。
為末,醋糊丸,梧子大。空心,食前米飲下三四十丸。
玉屑丸,治腸風瀉血久不止者。
槐根白皮(去粗皮),苦楝根(去皮。各三兩),椿根白皮(四兩。三味於九月後、二月前採,陰乾),天南星,半夏(各五錢。並生用),威靈仙(一兩),寒食麵(三兩)
上末,滴水丸,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以水一盅,煎沸,下丸子,煮令浮,以匙抄起,溫溫送下,不要嚼,空心食前服。有人下血幾盈盆,頓爾疲萎,諸藥不效,許學士以此治之,良愈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醋糊做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子。空腹,飯前用米湯送服三十到四十丸。
玉屑丸,用於治療腸風瀉血久治不愈者。
槐根白皮(去除粗皮)、苦楝根(去除皮,各取三兩)、椿根白皮(四兩,三味藥材在九月之後、二月之前採收,陰乾)、天南星、半夏(各五錢,均生用)、威靈仙(一兩)、寒食麵(三兩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做成滴水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三十丸,用一杯水煎煮沸騰,放入丸子,煮至丸子浮起,用湯匙撈出,溫溫地送服,不要咀嚼,空腹飯前服用。曾經有人下血量很多,幾乎裝滿盆子,人體變得虛弱無力,各種藥物都不見效,許學士用此藥方治療,效果很好,病患痊癒。
槐花飲,治腸內有濕,脹滿下血。
蒼朮,厚朴,陳皮,當歸,枳殼(各一兩),槐花(二兩),甘草,烏梅(各五錢)
每服一兩,水煎,空心服。
治下血方。
椿根白皮(去粗皮),枯白礬(一兩),甘草,滑石(等分),血竭(五錢),人參(三錢),黃連(二錢)
共為末,米飲下。
【治寒之劑】
烏荊丸,治腸風。
白話文:
槐花飲用於治療腸道濕氣、腹脹和便血。配方包括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當歸、枳殼各一兩,槐花二兩,甘草和烏梅各五錢。每次取一兩,水煎,空腹服用。
另一種治療便血的藥方以椿根白皮(去除粗皮)、枯白礬、甘草、滑石等分,血竭五錢,人參三錢,黃連二錢組成。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米湯送服。
烏荊丸則屬於治療寒症的藥方,用於治療腸風。
川烏頭(一兩,泡去皮尖),荊芥穗(二兩)
為末,醋丸,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酒送下,白湯亦可下。病發時,日進三服,不發時,日進一服。
黃土湯,治先便後血,名遠血。
粉草,熟地,白朮,附子(泡),阿膠,黃芩(已上各三兩),灶中土(半升)
上七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分作三服。
赤豆當歸散,治先血後便,名近血。
赤小豆(五兩,浸令芽出,曬乾),當歸(一兩)
白話文:
【川烏頭(一兩,泡去皮尖),荊芥穗(二兩)】 將川烏頭和荊芥穗磨成粉末,再用醋調製成丸狀,大小如桐子。每次服用二十顆,可以用酒送服,也可以用白開水。在癥狀發作時,每天可以服用三次;在沒有癥狀時,每天服用一次。
【黃土湯】,用於治療先排便後出血,稱為遠血。 【粉草、熟地、白朮、附子(泡)、阿膠、黃芩(以上各三兩)、竈中土(半升)】 以上七種材料,用水八升煎煮至剩餘三升,分成三次服用。
【赤豆當歸散】,用於治療先出血後排便,稱為近血。 【赤小豆(五兩,浸泡讓其發芽,然後曬乾)、當歸(一兩)】
為末,白湯調下二錢,日三服。梅師云:治熱毒下血,或因食熱物發動,以赤小豆杵末,水調下方寸匕。
又方,治腸風。
赤小豆炒黑為末,每服二錢,米飲調下。由此觀之,赤小豆寒熱皆能治也。
益智和中湯,治腸澼下血,紅或深紫黑色,腹中疼,腹皮惡寒。右三部脈中指下得之俱弦,按之無力,關脈甚緊。肌表陽明分涼,腹皮熱,而喜熱物熨之,內寒明矣。
升麻,甘草(炙),歸身,黃耆(各一錢),葛根,益智,半夏,丹皮,柴胡,白芍藥(錢半),肉桂,乾薑(少許)
水煎,食後服。
白話文:
最後,將赤小豆研磨成粉末,用白湯調和,每次服用二錢,一天服用三次。梅師說:治療熱毒下血,或是因為食用熱性食物引發的,可以用赤小豆研磨成粉末,用水調和,每次服用方寸匕。
另一個方子,治療腸風。
將赤小豆炒黑,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米湯調和服用。由此可見,赤小豆無論是寒症還是熱症都能治療。
益智和中湯,用來治療腸道出血,血色紅或深紫色,腹部疼痛,腹部皮膚怕冷。右三部脈中指下按之,皆弦緊,按之無力,關脈則非常緊。肌表陽明部位冰冷,腹部皮膚發熱,卻喜歡用熱物熨貼,說明內寒明顯。
升麻、甘草(炙)、歸身、黃耆(各一錢)、葛根、益智、半夏、丹皮、柴胡、白芍藥(錢半)、肉桂、乾薑(少許)。
水煎,飯後服用。
羅太無治真定總管,因勉強飲酸酒得腹痛,次傳泄瀉十餘日,便後見血,或紅或紫,腸鳴腹痛。醫以諸見血皆熱,治以芍藥柏皮湯之類,前證如故,仍不欲飲食,食則嘔酸,形體愈瘦,面青黃不澤,心下痞,惡冷物,口乾,時有煩躁,不得安臥。請予治之。診得脈弦細而微遲,手足稍冷。
《內經》曰:結陰便血一升,再結二升,三結三升。又曰:邪至五臟,則陰脈不和,陰脈不和則血留之。結陰者,病陰氣內結,不得外行,血無所稟,滲入腸間,故便血也。以,平胃地榆湯,主之。
白話文:
羅太醫擔任真定總管,因為勉強喝了酸酒,導致腹痛,接著又連續十多天拉肚子,便後有血,顏色時紅時紫,腸鳴腹痛。醫生認為所有見血的都是熱症,便用芍藥柏皮湯之類的藥物治療,但患者病情依舊如故,仍然不想吃東西,吃就嘔吐酸水,身體越來越瘦,面色青黃無光澤,心下痞悶,厭惡冷的食物,口乾舌燥,時常煩躁不安,無法安穩入睡。請幫他治療。
診脈發現脈象弦細而稍遲,手腳略微冰冷。
《內經》說:「結陰便血一升,再結二升,三結三升。」又說:「邪氣侵入五臟,就會導致陰脈不和,陰脈不和就會導致血液瘀滯。」結陰是指病邪侵入陰氣,使其內結不能外泄,血液沒有依附的地方,滲入腸道,所以就會便血。因此,應該用平胃地榆湯治療。
蒼朮(一錢),厚朴,陳皮,茯苓,白朮,乾葛,當歸,甘草(炙。各五分),乾薑,炒曲,白芍,人參,益智仁(各三分),地榆(七分),升麻,黑附子(炮。各一錢)
生薑三片,棗二枚,水煎食前溫服。
此藥溫中散寒,除濕和胃,數服病減大半。又灸中脘二七壯,引胃氣上升。次灸氣海百壯,生髮元氣。以還少丹服之,以長肌肉。至春再灸三里三七壯,治脾壯胃,生髮元氣。次服芳香之劑,慎言語,節飲食而安。
白話文:
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茯苓、白朮、乾葛、當歸、甘草(炙)、乾薑、炒曲、白芍、人參、益智仁、地榆、升麻、黑附子(炮)各取適量,生薑三片,大棗兩枚,水煎後溫熱服食,飯前服用。此藥溫中散寒,除濕和胃,服用幾次後病症即可減輕一半。此外,灸中脘穴二十七壯,可引胃氣上升;灸氣海穴一百壯,可生髮元氣。服用還少丹可長肌肉。到了春季,再灸三里穴三十七壯,可健脾壯胃,生髮元氣。之後服用芳香的藥劑,同時注意少言寡語,節制飲食,保持身心安寧。
王海藏云:治楊師醉醒發大渴,飲水三大盞,又飲冷茶三碗,後病便鮮血四次得一盆。先與吳茱萸丸,次日又與平胃、五苓各半散三大服,血止後自利,又與神應丸四服,自利乃止。或問曰:何不用黃連之類以解毒?予曰:若用寒藥,其疾大變,難治。寒飲內傷,復用寒藥,非其治也。況血為寒所凝,入大腸間而便下血,溫之,乃所以得熱則自止。
楊氏飲冷酒瀉血,對金散止之。亦是理中脘,分別陰陽,安定血脈之意也。唐生病因飲酪水及食生物,下利紫黑血十餘行,脾胃受寒濕,與六神平胃散半兩,加白朮三錢,以利腰臍間血,一服愈。
白話文:
王海藏說:治療楊師醉酒醒來後感到非常口渴,他先喝了三大盞水,又喝了三碗冷茶,之後便連續四次排出盆子般多的鮮血。我一開始給他服用吳茱萸丸,隔天又給他服用平胃散和五苓散各半,三服之後血止,接著又自行腹瀉,便給他服用神應丸四服,腹瀉才停止。有人問我為何不用黃連等寒性藥物來解毒?我說:如果使用寒性藥物,病情會急劇變化,難以治療。寒飲內傷,再用寒性藥物,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而且血遇寒凝結,流到大腸中就會便血,用溫性的藥物才能使血熱而止血。
楊氏因為喝了冷酒而腹瀉出血,用對金散治療,能止血。這也是調理中脘,區分陰陽,安定血脈的意思。唐生因為喝了酪水和生冷食物,導致腹瀉排出十餘行紫黑色的血,脾胃受寒濕,我給他服用六神平胃散半兩,加入白朮三錢,用來使腰臍間的血液通暢,一服便痊癒。
胃風湯,治大人小兒風冷乘虛入客腸胃,水穀不化,泄瀉注下,及腸胃濕毒,下如豆汁,或下瘀血,日夜無度。
人參,茯苓,川芎,官桂,白朮,當歸,芍藥(各等分)
每服五六錢,加粟米百粒同煎,稍熱服。若加熟地黃、黃耆、甘草等分,名十補湯。若虛勞嗽加五味子。有痰加半夏。發熱加柴胡。有汗加牡蠣。虛寒加附子。寒甚加乾薑,皆依本方等分。骨蒸發熱,飲食自若者,用十補湯加柴胡一兩。氣弱加人參,小便不利加茯苓。脈弦澀加川芎。惡風加官桂。脈澀加當歸。腹痛加白芍,胃熱濕盛加白朮。
白話文:
胃風湯
功效: 治療大人和小孩因風寒乘虛入侵腸胃,導致水穀不消化、腹瀉、甚至下痢如豆汁或帶有瘀血,日夜不停的症狀。另外也能治療腸胃濕毒。
藥材:
- 人參
- 茯苓
- 川芎
- 官桂
- 白朮
- 當歸
- 芍藥 (各等量)
用法:
- 每服 5-6 钱,加入粟米一百粒一同煎煮,稍热服下。
- 若想加强补益效果,可加入熟地黄、黄芪、甘草等量,称为十补汤。
- 若患有虚劳咳嗽,可加入五味子。
- 若有痰,可加入半夏。
- 若发热,可加入柴胡。
- 若有汗出,可加入牡蠣。
- 若虚寒,可加入附子。
- 若寒气较重,可加入干姜,以上药材皆按原方等量使用。
其他用法:
- 骨蒸發熱,飲食正常者,可使用十补汤加入柴胡一两。
- 氣弱者,可加人参。
- 小便不利者,可加茯苓。
- 脈弦澀者,可加川芎。
- 惡風者,可加官桂。
- 脈澀者,可加當歸。
- 腹痛者,可加白芍。
- 胃熱濕盛者,可加白朮。
註:
- 钱,古代重量單位,約等於3.75克。
- 粟米,即小米。
- 以上藥方僅供參考,實際用藥請遵醫囑。
草豆蔻散,治丈夫傷血,婦人血崩,漬入大腸出血。
草豆蔻,檳榔(各炒紫色),罌粟殼(燒灰)
等分為末,每服二錢,米飲下。
《濟生》,剪紅丸,治臟腑虛寒,下血不止,面色痿黃,日久羸瘦。
側柏葉(炒黃),鹿茸(火去毛,酥炙),附子(炮,去皮臍),川續斷(酒浸),黃耆,阿膠(蛤粉炒),白礬(枯,五錢),當歸(酒浸。各一兩)
白話文:
草豆蔻散可以治療男人外傷出血、女人月經過多以及腸道出血。將草豆蔻和檳榔炒至紫色,罌粟殼燒成灰,三者等量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兩錢,米湯送服。
濟生方中剪紅丸則是用於治療臟腑虛寒、出血不止、面色萎黃、日漸消瘦的病症。將側柏葉炒黃,鹿茸去毛酥炙,附子炮制去皮臍,川續斷酒浸,黃芪、阿膠用蛤粉炒,白礬枯燥,當歸酒浸,各取一兩,共為藥末。
為末,醋煮米糊為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空心米飲下。
羅太無,結陰丹,寒濕下血者為結陰。治腸風下血,臟毒下血,諸大血疾。
枳殼(麩炒),威靈仙,黃耆,橘紅,椿根白皮,何首烏,荊芥穗(各五錢)
為末,酒糊丸,桐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陳米飲入醋少許煎過,少冷送下。
【血熱之劑】
黃連湯,治大便後下血,腹中不疼,謂之濕毒下血。
黃連,當歸(各五錢),甘草(炙,錢五分)
白話文:
將醋煮成米糊,做成像桐子一樣大的丸子,每次服用七十丸,空腹用米湯送服。
羅太無,結陰丹,專治寒濕下血,稱為結陰。可治療腸風下血、臟毒下血等各種大出血病症。
將枳殼(麩炒)、威靈仙、黃耆、橘紅、椿根白皮、何首烏、荊芥穗(各五錢)研磨成粉末,用酒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七十丸,用陳米加少許醋煮過,稍冷後送服。
【血熱之劑】
黃連湯,用於治療大便後出血,腹部不疼痛,屬於濕毒下血。
黃連、當歸(各五錢),甘草(炙,錢五分)。
水煎,食前服。
聚金丸,治腸胃積熱,或酒毒大便下血。腹中熱痛,煩渴,脈弦數。
黃連(四兩,四制:生一兩,酒炒一兩,灰火煨一兩,薑汁炒一兩,),黃芩(一兩),防風(一兩)
上為末,糊丸桐子大。服五十丸,米泔浸枳殼水下。
《保命集》,芍藥黃連湯,治大便後下血,腹中痛,謂之熱毒下血。
芍藥,黃連,當歸(各五錢),淡桂(五分),甘草(炙,二錢),大黃(一錢)
上每服一兩,水煎服。如痛甚者加木香、檳榔末各一錢調下。
白話文:
在飲用水中煎煮,餐前服用。
聚金丸,用於治療腸胃積熱,或是因飲酒過量導致的大便出血。症狀包括腹部熱痛,口渴,脈搏強而快。
黃連(四兩,分別經過四種製法:生黃連一兩,酒炒黃連一兩,灰火煨黃連一兩,薑汁炒黃連一兩),黃芩(一兩),防風(一兩)。
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,調和成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米漿浸泡後與枳殼水一起吞下。
《保命集》中的芍藥黃連湯,用於治療大便後出血,腹部疼痛,稱為熱毒下血。
芍藥,黃連,當歸(各五錢),淡桂(五分),甘草(炙,二錢),大黃(一錢)。
每次服藥量根據情況調整,一般來說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如果疼痛嚴重,可以加入木香、檳榔粉末各一錢調和後服用。
《拔萃》,涼血地黃湯,如飲食不節,起居不時,陰受之。陰受之則入五臟,入五臟則填滿閉塞,下為飧泄,久為腸澼,水穀與血另作一派唧出也。時令值夏,濕熱太盛,正當客氣勝而主氣弱也。故腸澼之證甚,此湯主證。
熟地,當歸,青皮,槐花(炒。各五分),知母(炒),黃柏(炒。各一錢)
水煎服。如臍下悶,小便澀,或大便後重,調木香、檳榔末各五分,稍熱空心服。如裡急後重又不去者,宜下之。如有傳變,隨症加減治之。
一方
槐花,荊芥穗(各等分)
為末,酒調下一錢半,空心,仍食豬血妙。
白話文:
如果飲食不規律,作息不正常,就會損傷陰氣。陰氣受損就會進入五臟,填滿阻塞,導致腹瀉,長期下去就會變成腸道疾病,食物和血液都會從腸道排出。夏季濕熱過盛,外邪入侵,人體抵抗力減弱,因此腸道疾病的症狀會更加嚴重。這時,涼血地黃湯可以治療這種病症。
藥方:熟地、當歸、青皮、槐花(炒)、知母(炒)、黃柏(炒),各五分。水煎服用。如果腹部悶脹、小便澀痛、大便後有下墜感,可以用木香、檳榔各五分,稍熱後空腹服用。如果仍然有裡急後重症狀,則需要瀉下治療。如果出現其他變化,應根據症狀加減藥物治療。
另一個藥方:槐花、荊芥穗(等量)
研磨成粉,用酒調服一錢半,空腹服用,同時食用豬血效果更佳。
連蒲散
黃連,蒲黃(炒。各一錢二分),黃芩,當歸,生地黃,枳殼(麩皮炒),槐角,芍藥,川芎(各一錢),甘草(五分),如酒毒加青皮、乾葛,去枳殼;濕毒加蒼朮、白朮。
水二盅,煎一盅,食前服。
槐角丸,治五種腸風下血,痔漏脫肛。
槐角(三兩),地榆,黃芩,當歸,防風,枳殼(麩炒。各二兩)
上為末,酒糊丸,桐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空心米飲下。
大臟丸,治腸風下血,及痔疾,神效。
黃連(半斤,去蘆為末,入肥大腸臟頭一段內,前後用線縛定,蒸爛為度。)
白話文:
連蒲散
黃連,蒲黃(炒製。各取一錢二分),黃芩,當歸,生地黃,枳殼(麩皮炒製),槐角,芍藥,川芎(各取一錢),甘草(取五分),如果因酒中毒則加青皮、乾葛,去掉枳殼;如果是濕毒則加蒼朮、白朮。
用水二杯,煎成一杯,餐前服用。
槐角丸,用來治療五種腸風出血,以及痔漏脫肛。
槐角(取三兩),地榆,黃芩,當歸,防風,枳殼(麩炒製。各取二兩)
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,用酒糊製成丸狀,大小如桐子。每次服用七十丸,空腹時用米飲下。
大臟丸,用來治療腸風出血,以及痔疾,效果神妙。
黃連(取半斤,去除根部後研磨成粉末,加入一段肥厚的大腸內部,前後用線縛定,蒸煮至爛熟為止。)
搗為丸,桐子大。每服百丸,空心米飲下。
秘方,柏葉散,治便血甚效。
扁柏葉(曬乾為末),糯米(炒黃為末,等分)
每服五錢,空心白湯調下。如未止,再加炒黑木耳末一錢。
又方,治臟毒不止。
當歸,枳殼,側柏葉,槐角,百草霜,芍藥(各一兩)
上共一處,炒令煙微起為度,研末,每服二錢,空心溫酒調下,日午米湯下甚妙。
又方,治積血便血。
蒼朮,陳皮(各二錢五分),黃柏,黃芩(各七錢五分),連翹(五分)
白話文:
將藥材搗碎製成丸子,大小像桐子一樣。每次服用一百顆,空腹用米湯送服。
秘方柏葉散,治療便血非常有效。
將扁柏葉曬乾研磨成粉末,糯米炒至黃色並研磨成粉,兩者等量混合。
每次服用五錢,空腹用白湯送服。如果沒有止住,再加入炒黑木耳粉一錢。
另一方,治療臟腑毒素引起的便血。
將當歸、枳殼、側柏葉、槐角、百草霜、芍藥各一兩,混合在一起炒至冒出輕微煙霧,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空腹用溫酒送服,中午用米湯送服效果更好。
再一方,治療積血引起的便血。
將蒼朮、陳皮各二錢五分,黃柏、黃芩各七錢五分,連翹五分,混合在一起。
上為末,以生地黃膏六兩為丸,桐子大。空心及食前白湯下七八十丸。
丹溪方,治脈緩大,口渴便血,及婦人月水紫色,勞挾濕熱。
白朮(五錢),地黃,黃柏(炒),白芍藥(各三錢),地榆,香附(各二錢),黃芩(一錢)
為末,蒸餅為丸。
又方,治便血久久傷血,並麻風症,癬瘡見面者。
龜板(二兩),升麻,香附(各五錢),白芍(兩半),側柏葉(一兩),椿根皮(七錢五分)
為末,粥丸桐子大。以四物湯加白朮、黃連、甘草、陳皮,煎湯下。
白話文:
上等的藥材研磨成粉末,以六兩的生地黃膏製成丸狀,每個丸子大小如桐子。於空腹時或飯前,用白湯送服約七八十個丸子。
丹溪方,用於治療脈搏緩慢、大、口渴、便血,以及婦人月經呈紫色、勞累時伴有濕熱的情況。
成分包括:白朮(五錢)、地黃、黃柏(炒)、白芍藥(各三錢)、地榆、香附(各二錢)、黃芩(一錢)。
研磨成粉末,再以蒸餅製成丸狀。
另一個方子,用於治療長期便血導致的血液損失,以及麻風病、皮膚癬癥出現於臉部的狀況。
成分包括:龜板(二兩)、升麻、香附(各五錢)、白芍(兩半)、側柏葉(一兩)、椿根皮(七錢五分)。
研磨成粉末,以粥做成丸子,每個丸子大小如桐子。使用四物湯加上白朮、黃連、甘草、陳皮,煮成湯後服用。
槐花散,治腸風臟毒。
槐花(炒),側柏葉(焙),荊芥,枳殼(炒,等分,俱為末)
每服二錢,米飲下,空心食前服。
又方,治下血。
槐花(炒),枳殼(炒),地榆(蜜炒。各三錢)
水煎,露一宿,燉溫服之立愈。
柏黃丸,治腸風臟毒,下血鮮紅。
生地黃,黃柏(炒。各一斤)
為末,煉蜜丸,桐子大。每空心食前米飲下八九十丸。
枳殼散,治諸便血。
枳殼(麩炒黃色,十兩),甘草(炙,三錢)
白話文:
槐花散,用於治療腸風和臟毒。
材料:炒槐花、焙製側柏葉、荊芥、炒枳殼(均等量,研磨成粉末)。 用法:每次服用二錢,用水加米湯送服,早晨空腹時服用。
又一方法,用於治療便血。
材料:炒槐花、炒枳殼、蜜炒地榆(各三錢)。 做法:加水煎煮,放置一夜後,再用小火慢燉至溫熱,立即可療效。
柏黃丸,用於治療腸風和臟毒,以及鮮紅色的便血。
材料:生地黃、炒黃柏(各一斤)。 做法:研磨成粉末,煉製蜜做成丸狀,大小如桐子。每次在早晨空腹時,用水加米湯送服八九十丸。
枳殼散,用於治療各種便血。
材料:炒至黃色的枳殼(十兩)、炙甘草(三錢)。 做法:研磨成粉末。
為末,每服一錢,空心米飲調下酒煮黃連丸。
酒煮黃連丸
黃連(去蘆,十二兩),好酒(五升,煮黃連,以酒干為度,焙乾)
為末,麵糊丸,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空心服。
加減四物湯,治腸風下血。
側柏葉,生地,川歸,川芎(各八兩),枳殼,槐花(炒),甘草(炙。各四分),地榆,條芩(各六分),防風(六分)
加烏梅一個,姜三片,水煎服。
參柏丸,治腸風下血。
白話文:
最後,每次服用一錢,空腹用米湯調服酒煮黃連丸。
酒煮黃連丸的製作方法:黃連去蘆,取十二兩,用五升好酒煮黃連,以酒干為度,焙乾後磨成粉末,用麵糊製成丸子,大小如桐子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空腹服用。
加減四物湯用於治療腸風下血。
藥材包括側柏葉、生地、川歸、川芎各八兩,枳殼、槐花(炒)各四分,甘草(炙)各四分,地榆、條芩各六分,防風六分,並加烏梅一個,姜三片,水煎服。
參柏丸用於治療腸風下血。
苦參,黃柏(等分)
為末,酒打糊丸,空心酒吞百丸。
【補虛之劑】
竹茹湯,治婦人汗血、吐血、尿血、下血。
竹茹,熟地(各二兩),人參,白芍,桔梗,川芎,當歸,甘草(炙),桂心(各一兩)
每服一兩,水煎,食遠服。
參苓白朮散,治脾氣虛,不能約束其血,或為寒涼藥傷,以致飲食少進,面色萎黃。
補中益氣湯加阿膠、蒲黃,治清氣下陷,中氣不足,下血不止。
十全大補湯,理中湯,胃風湯
白話文:
【苦參,黃柏(等分)】
將苦參和黃柏按照相同比例研磨成粉末,然後加入酒製成糊狀,做成丸子。空腹時,以酒送服100顆。
【補虛之劑】
- 竹茹湯:用於治療婦女的汗血、吐血、尿血、下血等症狀。
成份包括:竹茹、熟地(各二兩)、人參、白芍、桔梗、川芎、當歸、甘草(炙)、桂心(各一兩)。每次服用一兩,用水煎煮,飯後服用。
-
參苓白朮散:用於治療脾氣虛弱,無法正確調節血液循環,或者因冷涼藥物的影響,導致飲食減少,面色蒼白。
-
補中益氣湯 加 阿膠、蒲黃:用於治療清氣下降,中氣不足,下血不止的病症。
其中的"十全大補湯"、"理中湯"、"胃風湯"都是具有補益功效的方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