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赤水玄珠》~ 第四卷 (4)
第四卷 (4)
1. 脅痛
治脅下氣痛神方
小茴香(一兩,炒),枳殼(五錢,炒)
為末,每二錢,鹽湯調下。
白話文:
治療脅肋下氣痛的神奇藥方
小茴香(一兩,炒過),枳殼(五錢,炒過)
將這兩味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鹽水調服。
2. 心痛門
3. 心痛
真心痛者,手足青至節,旦發夕死,夕發旦死。寒邪傷其君主也。今之治例,皆非真心痛也,以其在心之部位而名。或心之脈絡,或手心主之脈絡,或胃脘,或胸膈,或食傷,或寒傷,或氣逆,或痰飲,或死血,或蟲,或鬱火,皆致痛也。
《針經》曰:足太陽之脈,其支者,復從胃別上膈,注心中。是動則病,舌本強,食則嘔,胃脘痛,腹脹善噫,心下急痛。胃病者腹䐜脹,胃脘當心而痛,上支兩脅,咽膈不通。
《脈經》曰:憂愁思慮則傷心,傷心則苦驚,喜忘善怒。心傷者,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,心中痛徹背,其脈弦。此心臟傷所致也。諸蟲痛者,如心腹痛、懊憹,發作腫痛往來,上下行,痛有休作,心腹中熱,善渴,涎出,面色乍青、乍白、乍赤,嘔吐青水者,蛔也。
《病機機要》曰:有大實而心中痛者,因氣而食,卒然發痛。大便或秘久,而心胸高起,按之至痛,不能飲食。急以煮黃丸利之,利後以藁本湯去其邪也。有寒厥心痛者,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,便溺清利,或大便利而不渴,氣微力弱,急以朮附湯溫之。寒厥暴痛,非久病也。朝發暮死,急當救之。是知久病無寒,暴病非熱也。
陳無擇云:若諸經心痛,心與背相引,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。若諸府心痛,難以俯仰,小腹上衝,卒不知人,嘔吐泄瀉,此皆外感內淫,則其氣閉塞,鬱於中焦,氣與邪爭,發為疼痛。又曰:九種心痛。曰飲、曰食、曰風、曰冷、曰熱、曰悸、曰蟲、曰疰、曰去來痛者。除風熱冷屬外所因,余皆不內外。
更婦人惡血入心、脾經,發作疼痛,尤甚於諸痛。更有卒中客忤,鬼擊屍疰,使人心痛,亦屬不內外因,在人以意推充施治。
丹溪云:凡心膈之痛,須分新久,若明知身受寒氣,口食寒物而病。於初得之時,當用溫散,或溫利之藥。若其病得之稍久,則成郁矣。鬱則蒸熱,熱久必生火。《原病式》中備言之矣。若欲行溫散溫利,寧無助火添病耶。由是古方多以山梔為君,加熱藥為嚮導,則邪易伏,病易退。
然向安之後,若縱恣口味,病必復作。凡治此病,要先問平日起居何如。假如心痛有因,平日喜食熱物,以致死血留於胃口作痛者,用桃仁承氣湯下之。
【治寒之劑】
《金匱》,赤石脂丸,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,此寒厥心痛。
烏頭(三錢,炮),附子(五錢,炮),蜀椒觀世界,乾薑,赤石脂(各一兩)
上末,蜜丸,梧子大,食後白湯下一丸,日三服。
朮附湯,寒厥暴痛,脈微氣弱。
甘草(炙,一兩),白朮(四兩),附子(一兩半,炮)
每三錢,薑棗煎。
立應散,寒痛、氣痛,腹痛皆效。
良薑香附(各炒,等分)
為末,白湯調下二錢。
白話文:
心痛
真正的心痛,手腳會冰冷發青直到關節,早晨發病晚上就會死,晚上發病早晨就會死,這是寒邪侵犯了心臟。現在治療的案例,大多都不是真正的心痛,只是因為疼痛部位在心臟附近而被稱為心痛。可能是心臟的經脈,或是掌管心臟的經脈,或是胃脘、胸膈,或是飲食不當、受寒、氣逆、痰飲、瘀血、蟲積,或是鬱火,這些都會引起疼痛。
《針經》說:足太陽經的支脈,從胃部分出上達膈肌,注入心臟。這條經脈活動就會生病,表現為舌根僵硬,吃東西就嘔吐,胃脘疼痛,腹部脹滿愛打嗝,心窩部劇烈疼痛。胃病的人腹部脹滿,胃脘部正對心臟的地方疼痛,疼痛向上蔓延到兩脅,咽喉和膈肌不通暢。
《脈經》說:憂愁思慮會傷心,傷心則容易驚恐,喜忘易怒。心臟受損的人,勞累就會臉色發紅,下半身沉重,心臟疼痛穿透到背部,脈象弦細。這是心臟受損造成的。各種蟲積引起的疼痛,例如心腹部疼痛、絞痛,發作時腫痛反覆發作,疼痛部位上下移動,疼痛時有時無,心腹部發熱,口渴,流口水,臉色時青時白時紅,嘔吐綠色液體,這是蛔蟲。
《病機機要》說:如果是有實證導致的心痛,是因為吃了不消化之物導致氣滯,突然發病疼痛。大便可能便秘很久,心胸部高高隆起,按壓非常疼痛,不能進食。要趕緊用煮好的黃連丸通便,通便之後再用藁本湯去除邪氣。如果有寒厥引起的心痛,手腳冰冷,全身冒冷汗,大小便通暢,或者大便通暢但不口渴,氣虛力弱,要趕緊用朮附湯溫補。寒厥引起的劇痛,不是久病,早晨發病晚上就會死,必須緊急救治。所以知道久病不寒,暴病不熱。
陳無擇說:如果各種經脈引起的心痛,心臟和背部相互牽引,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。如果是臟腑引起的心痛,難以彎腰挺胸,小腹部脹滿往上衝,突然神志不清,嘔吐腹瀉,這些都是外感內傷,導致氣機閉塞,鬱積在中焦,氣和邪氣爭鬥,導致疼痛。又說:九種心痛:飲邪、食積、風邪、寒邪、熱邪、心悸、蟲積、疰夏、以及時痛時止的疼痛。除了風、熱、寒屬於外感,其他都不是單純的外感或內傷。
婦女經血逆流入心、脾經,發作疼痛,比其他疼痛更厲害。還有中風、驚厥、鬼擊、屍疰等,都會引起心痛,也不屬於單純的外感或內傷,要根據個人的情況來判斷施治。
朱丹溪說:凡是心膈疼痛,都要區分新舊,如果明確知道是因為受寒,或吃了寒涼食物而生病,剛開始發病時,要用溫散或溫利的中藥。如果病程比較久了,就會形成鬱結。鬱結就會化熱,熱邪久了就會化火。《原病式》中已經詳細說明了。如果想要使用溫散溫利的方法,豈不是火上澆油嗎?所以古代的方劑多用山梔子為主藥,用溫熱藥引導,這樣邪氣容易消除,病症容易好轉。
然而,病好了之後,如果縱慾放縱飲食,病情一定會復發。治療這種疾病,一定要先詢問平時的起居情況。假如心痛是有原因的,平時喜歡吃熱性食物,導致瘀血停留在胃部引起疼痛,就用桃仁承氣湯瀉下去。
【治療寒邪的藥方】
《金匱要略》記載,赤石脂丸治療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,這是寒厥引起的心痛。
烏頭(三錢,炮製)、附子(五錢,炮製)、蜀椒(各一兩)、乾薑(一兩)、赤石脂(一兩)
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,飯後用溫開水送服一丸,每日三次。
朮附湯,治療寒厥引起的劇痛,脈象微弱,氣虛。
甘草(炙,一兩)、白朮(四兩)、附子(一兩半,炮製)
每次取三錢,用生薑、大棗煎服。
立應散,治療寒痛、氣痛、腹痛都有效。
良薑、香附(各炒,等分)
研磨成粉末,用溫開水送服二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