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赤水玄珠》~
1. 第九卷
2. 氣門
《內經》曰:百病皆生於氣。氣,一也,因所觸而為九:怒、喜、悲、恐、寒、熱、驚、思、勞也。故怒則氣上,喜則氣緩,悲則氣消,恐則氣下,寒則氣收,靈則氣泄,驚則氣亂,思則氣結,勞則氣耗。
【九氣見症】
怒氣所至:為嘔血,為飧泄,為煎厥,為薄厥,為陽厥,為胸滿肋痛,食則氣逆而不下,為喘渴煩心,為消痹,為肥氣,為目暴盲,耳暴閉,筋縱,發於外為癰腫。
喜氣所至:為笑不休,為毛革焦,為肉病,為陽氣所收,甚則為狂。
悲氣所至:為陰縮,為筋攣,為肌痹,為脈痿,男為數溲血,女為血崩,為酸鼻辛頞,為目昏,為少氣不能報息,為泣則臂麻。
恐氣所至:為破䐃脫肉,為骨痠痿厥,為暴下綠水,為面熱膚急,為陰痿,為懼而脫頤。
驚氣所至:為潮涎,為目睘,為口呿,為癡癇,為不省人事,為僵仆,久則為𤸷。(𤸷音裙痹也。)
勞氣所至:為噎病,為喘促,為嗽血,為腰痛骨痿,為肺鳴,為高骨壞,為陰痿,為唾血,為冥視,為耳閉,男為少精,女為不月。
思氣所至:為不眠,為嗜臥,為昏目,為中痞,三焦閉塞,為咽嗌不利,為痹疸嘔苦,為筋痿,為白淫,為不嗜食。
寒氣所至:為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。
炅氣所至:為喘嘔吐酸,暴注下迫。
凡此九氣,《內經》以五行相勝之理治之。故悲可治怒,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。喜可以治悲,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。恐可以治喜,以遽迫死亡之言怖之。怒可以治思,以汙辱欺罔之言觸之。思可以治恐,以虛彼亡此之言奪之。五者之外,炅可以治寒,寒可以治炅,逸可以治勞,習可以治驚,要在審證察脈而施治之,不可執一也。
脈沉實者宜下,弦急者宜溫,虛細微弱者宜補。痛在上者宜散,痛在下者宜利。氣虛者宜鎮墜,氣結者宜疏順。
夫治氣之法,惟在適中。氣積於中,固宜疏順、疏導,過劑則又反耗元氣,元氣走泄,則下虛,中滿之證生焉。故曰疏啟於中,峻補於下,中滿既除,下虛斯實,此之謂也。
治有餘之證,脈沉實而中滿,大便秘,按之疼,則宜下法。當用大黃,然亦須入桂皮,以辛溫和其氣,以苦寒泄其實,氣得泄越,痛亦隨愈。
凡用利藥,其法有三:駛利則用大黃、芒硝,溫利則用硫黃、乳粉,瀉積則用巴豆、硇砂。他如磨積化結聚,則以三稜、蓬朮為先。導引閉塞,則以木香、檳榔先使。溫散凝滯,則以薑桂為主。疏順暴戾,則以蘇、橘為宜。補虛益氣則以人參、白朮為君。墜下輔陽者,以黑錫養正為鎮。
生生子曰:治氣之劑,東垣有法可准,如枳殼利肺氣,多服損胸中至高之氣。青皮瀉肝氣,多服損真氣。木香行中下焦氣。香附快滯氣。陳皮泄逆氣。紫蘇散表氣。厚朴瀉胃氣。檳榔瀉至高之氣。藿香馨香,上行胃氣。沉香升降真氣。腦麝散真氣。若此之類,氣實所宜。設認冷生氣,概以燥熱投之,是以火濟火,病日益甚。
丹溪曰:氣有餘即是火,乃戒好用溫熱治氣者之誤也。
《原病式》曰:氣為陽,而主輕微,諸所動亂勞傷,乃為陽火之化。子和、河間治喜、怒、悲、恐、思之證,皆以平心火為主。至於勞者傷於動,動便屬陽。驚者駭於心,心便屬火。故治皆以平心火為主,深中病情。又曰:五志過極,皆為火也,若用香辛散氣,燥熱傷氣,真氣耗散,濁氣上騰。
猶曰:腎虛弗能攝氣歸原?遂用降氣鎮墜之劑,不悟肺受火炎,子氣亦弱,降令不行,火無所制。丹溪有曰:上升之氣,自肝而出,中挾相火,其熱為甚。自覺其冷,非真冷也。火極似水,積熱之甚,陽亢陰微,故有此證。認假作真,似是之禍,可勝言哉。又曰:氣無補法,俗論也。
痞悶壅塞,似難於補,不思正氣虛者,由七情勞傷所致。脾土受傷,轉輸失職,胃雖受谷,不能運化。故陽升陰降而成天地,不交之否,清濁相混,若不補養,邪何由行。
【脈法】
下手脈沉便知是氣,極沉則伏,澀弱難愈。其或沉滑,氣兼痰飲。滑者血多少氣,澀者少血多氣,大者氣血俱多。脈來大而堅者,血氣俱實,小者,血氣俱少。
七氣湯,治七情之氣鬱結,心腹絞痛。
人參,炙甘草,肉桂(各一錢五分),半夏(一錢)
姜三片,水煎服。
《指迷》,七氣湯,治同上。
香附(二錢),青皮,陳皮,桔梗,蓬朮,官桂,益智仁,藿香,半夏,甘草(炙。各等分)
姜三片,棗二枚,水煎服。
縮砂香附湯,調中快氣,治心腹刺痛。
香附(炒,十兩),烏藥(五兩),炙甘草(二兩),砂仁(二兩)
上為末,每服一錢,紫蘇葉三片,鹽少許,沸湯調下。大便秘,陳皮湯下,一方去烏藥,加沉香五錢。
大七氣湯,治喜怒不節,至臟氣不平,心腹脹滿。
半夏,茯苓(各四錢),厚朴(三錢),紫蘇(二錢)
加姜,水煎服。
木香流氣飲,諸氣痞塞不湧,胸膈膨脹,面目虛浮,四肢腫滿。
半夏,厚朴,青皮,紫蘇,香附,甘草(各一錢),陳皮(二錢),桂,莪朮,丁皮,大腹皮,麥門冬,檳榔,木香,草果(各六分),木通(八分),藿香,白芷(四分),茯苓,白朮,木瓜,人參,石菖蒲
加薑、棗,水煎服。
秘傳降氣湯,上盛下衰,氣不升降,頭目昏眩,痰實嘔逆,胸膈不快。怒則氣上,驚則氣亂尤宜。
骨碎補,訶子,草果,五加皮,半夏(各五分),桔梗(五分),桑白皮,地骨皮,枳殼,陳皮,甘草(各一錢),水煎服。
升陽順氣湯,七情所傷,及勞役,飲食不節,滿悶短氣。恐則氣下者尤宜。
升麻,柴胡,陳皮(各一錢五分),半夏,人參(各三錢),黃耆(四錢),甘草,黃柏(各五分),川歸(一錢),神麯(炒,一錢五分),草豆仁(二錢)
每服五六錢,姜三片,水煎服。
蘇子降氣湯,治中脘不快,心腹脹滿,噎塞喘促,咳嗽痰涎,宿食留飲,脅下支結,及腳氣衝心。方在痰飲門。
分心氣飲,憂思留滯,致使心胸痞悶,脅肋脹滿,噫氣吞酸,頭目昏眩,日漸瘦弱,或大腸虛秘。
紫蘇(莖葉,四兩),羌活,半夏,肉桂,青皮,陳皮,桑白皮,大腹皮,木通,芍藥,炙甘草,赤茯苓(各一兩)
每服五六錢,姜三片,棗二枚,燈心十根,水煎。
四磨湯,治七情傷感,上氣喘息,妨悶不食。(方在喘門。)
推氣丸,治三焦痞塞,大便澀,小便赤黃。(方在脹滿門。)
神保丸,治諸氣刺痛,流入背膂及脅下,諸藥不效者。(方在脹滿門。)
檳榔木香丸,疏導三焦,破痰飲,快氣消食。
木香,檳榔,枳殼,杏仁(去皮,麩炒),青皮(各一兩),半夏曲,皂角(去白,酥炙),郁李仁(去皮。各二兩)
各為末,另以皂角四兩,用漿水一碗,搓揉成膏,更入熟蜜少許,和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薑湯下。
九氣丸,治九氣。膈氣、風氣、寒氣、熱氣、憂氣、喜氣、驚氣、怒氣、瘴氣,積聚堅牢如杯,心腹疼痛,時作時止。
薑黃,甘草,香附
為末,每服一錢,入鹽少許,百沸湯點,空心服,立效。
賺氣散,治胸膈痞悶,腹脅虛脹,氣不宣通,及傷寒兩脅刺痛攻心。
三稜,蓬朮(煨。各五錢),白朮(三錢),枳殼(一錢),木香(五分)
每服二錢,加姜三片,水一盅半,煎八分,食前服,用砂糖少許壓下。
分氣紫蘇飲,治心下脹滿,脅痛氣塞,嘔逆不止。(方在喘門)
勻氣散,胸膈脹滿,宿冷不消,心腹刺痛,嘔吐。
丁香,檀香,木香,白豆仁(各二兩),藿香,甘草(炙。各八分),砂仁(四兩)
為末,每服兩錢,入鹽一字,沸湯調服。
復元通氣散,氣不宣通流利,並閃挫腰脅氣痛。
茴香(炒),穿山甲(蛤粉炒,二兩),延胡索(炒),白醜(炒),陳皮,甘草(各一兩),木香(一兩五錢)
為末,每服二錢,熱酒調服。(一方加乳香、沒藥。)
清膈丸,因濕熱氣滯。
黃芩,黃連(炒。各五錢),香附(一兩半),蒼朮(二兩)
為末,取黃熟瓜蔞去皮搗爛,和丸綠豆大,每服三五十丸。
桔梗枳殼湯,諸氣痞結滿悶。
桔梗,枳殼(各四錢),甘草(炙,一錢五分)
生薑五片,水煎服。
升降六一湯
香附(六兩,炒),藿香(一兩)
為末,每服二錢,白湯下。
二聖散,諸氣痛。
芫花(醋煮乾,五錢),延胡索(炒,一兩五錢)
二味為細末,每服一錢。
男子元臟氣痛,蔥酒調下。婦人血氣痛,川歸酒下。諸氣痛,薄荷湯下。小腸氣痛,茴香湯下。
勝金散,治男婦一切冷氣。
烏藥(酒浸,微炒),茴香(炒),青皮(去白),良薑(等分)
上為末,每服二錢,空心溫酒調下。婦人用姜煎,童便調服。
半夏湯,治上氣嘔吐,不能下食。
半夏(三錢),陳皮,白朮,甘草(炙),桂心(各五錢),人參(一兩),厚朴(二兩)
每服五錢,姜五片,棗三枚,水煎服。
手拈散,一切氣痛。
草果,延胡索,乳香,沒藥,五靈脂(酒拌,炒)
等分為末,每服二錢,好酒調下。(一方加良薑。)
一人病氣上衝,口中出如煙霧,耳內常鳴,此衝脈逆上。與八物湯加炒黃連(二分),黃柏(三分),數劑而愈。
蘇合香丸(《和劑方》。),專能順氣化痰,並治傳屍骨蒸癆瘵,卒暴心痛,鬼魅瘴瘧,赤白下痢,小兒驚搐等症。
沉香,麝香(研),丁香,青木香,訶梨勒(煨,用皮),安息香(另為末,用無灰酒一升,熬膏),香附子(炒,去毛),蓽茇,白朮,白檀香,硃砂(研飛),烏犀角(各二兩),薰陸香(另研),龍腦(研),蘇合油(入安息香膏內)
上末,研勻,用安息膏並蜜丸梧子大,空心溫水化下四丸,酒亦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