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赤水玄珠》~ 第三卷 (3)
第三卷 (3)
1. 耳腫痛
丹溪治耳腫痛,黃水出而臭。
桔梗,麻黃,羌活,大黃(酒炒,三錢),木通,甘草,茯苓(一錢半)
分三貼,熱服。
《寶鑑》,解熱飲子,氣虛熱壅,耳內聾閉徹痛,膿血。
赤芍,白芍,川歸,甘草(炙),大黃(蒸),木鱉子(各五錢)
每服四五錢,水一盞,煎七分,食後臥時服。詳此方,乃清涼飲子加木鱉子也。
《濟世方》聤耳膿不止。
陳皮燈上燒灰為末,麝香少許,二味和勻,每用少許,先用綿拭耳中膿淨,卻上藥。
又方,杏仁泥治耳中病,及有水出。杏仁炒令黑為末,蔥涎搜和,如棗核大,綿包塞耳。
復元通氣散,諸氣澀,耳聾,腹癰,便癰,瘡疽無頭,止痛消腫。
青皮,陳皮(去白。各四兩),甘草(三寸半,炙),連翹(一兩)
為末,熱酒調下。
治耳作痛不可忍者,用磨刀鐵漿,滴入耳中即愈,屢用屢驗。
生生子曰:治耳聾之症,多不獲捷效者,其故有三,皆人自不攝養也。不禁欲,不戒性,不戒酒,及煿炙厚味,以故服藥罔效也。欲傷精,精脫則耳聾。怒則氣逆,氣逆則厥,厥氣相搏,故為氣聾。酒性大熱,助火消陰,煿炙厚味,皆助火生痰者。痰火上壅,清竅閉塞,鬱而為熱,熱久則潰而為膿。
亦有燥火旺,不作膿,而成干膜盯聹之類,職皆由於人之自索。故書於方末,庶病者知有所警焉。
白話文:
[耳腫痛]
丹溪治療耳腫痛,耳朵流出黃色且帶有惡臭的液體。
他使用了桔梗、麻黃、羌活、大黃(經酒炒過,用量約三錢)、木通、甘草、茯苓(用量約一錢半)這幾種藥材。這些藥材分成三帖,需熱服。
在《寶鑑》一書中,有一個解熱飲方,適用於氣虛熱壅,耳朵內部疼痛、聽力障礙,甚至有膿血的情況。所需藥材包括赤芍、白芍、川芎、炙甘草、蒸大黃、木鱉子(各五錢)。每次服用四五錢,用水一盃煎至剩下七分,飯後或睡前服用。進一步看這個方子,其實是在清涼飲子基礎上加上了木鱉子。
《濟世方》中有一個方子用於治療耳道持續流膿。
陳皮在燈上燒成灰,再磨成粉末,加入少量麝香,兩者混合均勻。使用時,先用棉球擦拭乾淨耳中的膿液,再塗上藥粉。
另一個方子是用杏仁泥治療耳道疾病,以及耳道有液體流出的情況。把杏仁炒至黑色,磨成粉末,再與蔥汁混合,搓成棗核大小,用棉布包裹,塞入耳中。
《復元通氣散》適用於各種氣滯、耳聾、腹部腫痛、便癰、瘡疽無頭等情況,能止痛消腫。
所需藥材包括青皮、陳皮(去掉白色部分,各四兩)、炙甘草(長度約三寸半)、連翹(一兩)。所有藥材磨成粉末,用熱酒調服。
對於無法忍受的耳痛,可用磨刀鐵漿滴入耳中,效果顯著,多次實踐證明有效。
生生子表示:治療耳聾通常難以立竿見影,原因有三,都與個人的生活習慣有關。不節制慾望、不控制情緒、不戒酒,以及過量食用油炸和辛辣食物,導致藥物效果不佳。慾望過盛會損傷精氣,精氣耗盡會導致耳聾。生氣會使氣血逆亂,氣血逆亂會導致氣聾。酒精屬熱性,有助於火氣消耗陰氣,油炸和辛辣食物會助長火氣,產生痰濕。痰火上沖,堵塞清竅,久而久之會形成膿液。
還有一些情況是由於燥火旺盛,不形成膿液,而是成為幹膜盯聹之類的問題,這些都是由於個人生活習慣所致。因此,將這些原因列在方子的結尾,希望病人能夠警惕。
2. 口門
生生子曰:經云:脾開竅於口,藏精於脾,脾和則口能知五味矣。此脾之所主於口也。又曰:胃足陽明之脈,挾口下交承漿。又曰:手陽明大腸之脈,挾口交人中。此二陽所挾於口也。又曰:有病口苦,名曰膽痹。蓋肝主謀慮,膽主決斷,為清淨之府,是以事事皆取決於膽也。膽或不決,為之恚怒,則氣上逆,膽汁上溢,故口苦。或熱甚而使然也。
東垣曰:《內經》云:膀胱移熱於小腸,膈腸不便,上為口糜,好飲酒人多有此疾。易老用五苓散、導赤散相合服之,神效。
劉河間曰:肝熱則口酸,心熱則口苦,脾熱則口乾,肺熱則口辛,腎熱則口咸,胃熱則口淡。或曰:口臭者,亦胃熱為之。
生生子曰:口者,五臟六腑所貫通也。為脾之竅。臟腑之氣,皆由此出入,若門戶也。《難經》謂:唇為飛門,齒為戶門,會厭為吸門,義本諸此。故臟腑有偏勝之疾,則口有偏勝之症也。肝熱口酸者,用小柴胡湯加黃連、吳茱萸、青皮,甚者當歸龍薈丸。心熱口苦,或口舌生瘡者,黃連瀉心湯、涼膈散。
脾熱口乾者,三黃丸、瀉黃丸。肺熱口辛者,甘桔湯、瀉白散加前胡、山梔。腎熱口咸者,滋腎丸、大補陰丸、滋陰降火湯。胃熱口淡者,清胃散加石膏。有謀慮不決,肝移熱於膽,而口苦者,用益膽湯加柴胡、龍膽草,或龍膽瀉肝湯。有脾胃氣弱,木乘土位而口酸者,用伐肝補脾湯。
有膀胱移熱於小腸,而口糜潰爛者,用柴胡地骨散,實者大黃、朴硝以利之,或導赤、五苓,加黃連兼服。大抵口舌生瘡,初起不可便用涼藥敷摻,恐寒凝不消,久而難愈。必須先用辛輕升散之劑,而後清涼,或視其所因而分治之。或有中氣不足致虛陽口瘡者,又當從理中湯加附子治之。
此又不可不知也。
升麻散,上膈熱壅,口舌生瘡,先用此升發。
升麻(一兩半),赤芍藥,人參,桔梗,葛根,薄荷,防風(各一錢),甘草(五分)
姜一片,水煎,食後服。
三黃丸,三焦實熱。
黃芩(春四兩,夏秋六兩、冬三兩),黃連(春四兩,夏五兩、秋三兩、冬三兩),大黃(春三兩、夏一兩、冬五兩)
為末,煉蜜丸,梧桐子大,每服百丸,食遠白湯送下。
加味龍膽瀉肝湯,膽痹口苦。
柴胡(一錢),黃芩(七分),生甘草,人參,黃連,天門冬,膽草,山梔(各五分),五味子(七粒),麥冬,知母(各五分)
水煎服,忌辛熱物,大效。
移熱湯,治口糜。即五苓散合導赤散。
胡黃連散,口糜。
胡黃連(五分),藿香(一錢),細辛(二錢),黃連(三錢)
為末,每用五分,乾摻口內,漱而吐之。
加味甘露飲,男婦小兒胃經客熱,口臭牙宣,赤眼,口瘡,一切疼痛。及上焦消渴,喉腥等症。丹溪云:此心肺胃藥也。
白話文:
口門
脾臟與口腔相通,脾臟藏精,脾氣平和則能品嚐五種味道。這是脾臟主司口腔的道理。胃經與大腸經都循行於口腔附近。膽經失調導致口苦,稱為膽痹。肝臟負責思考謀劃,膽臟負責決斷,是清淨之府,一切事情都由膽臟決斷。膽臟如果不能果斷決策,就會導致惱怒,氣機逆亂,膽汁上溢,所以出現口苦,也可能是因為熱盛所致。
膀胱之熱移至小腸,膈腸不通暢,就會引起口糜(口腔潰瘍),嗜酒者容易患此病,可用五苓散和導赤散合用,療效神奇。
肝熱則口酸,心熱則口苦,脾熱則口乾,肺熱則口辛,腎熱則口咸,胃熱則口淡。口臭也是胃熱所致。
口腔是五臟六腑氣機貫通的地方,是脾臟的竅位,臟腑之氣都由此出入,如同門戶一般。《難經》中稱唇為飛門,齒為戶門,會厭為吸門,都是這個意思。所以,臟腑有偏盛的病症,口腔就會出現相應的症狀。肝熱口酸,可用小柴胡湯加黃連、吳茱萸、青皮,嚴重者可用當歸龍薈丸;心熱口苦或口舌生瘡,可用黃連瀉心湯、涼膈散;脾熱口乾,可用三黃丸、瀉黃丸;肺熱口辛,可用甘桔湯、瀉白散加前胡、山梔;腎熱口咸,可用滋腎丸、大補陰丸、滋陰降火湯;胃熱口淡,可用清胃散加石膏;因思慮過多,肝火移至膽經而口苦者,可用益膽湯加柴胡、龍膽草,或龍膽瀉肝湯;脾胃氣虛,肝氣犯脾而口酸者,可用伐肝補脾湯。
膀胱之熱移至小腸而引起口糜潰爛者,可用柴胡地骨散,實熱者可用大黃、朴硝通便,或用導赤散、五苓散加黃連;口舌生瘡初期,不宜馬上用涼藥,以免寒凝不消,日久難愈,應先用辛溫升散之劑,然後再用清涼藥物,或根據病因分治。因中氣不足導致虛陽口瘡者,則應服用理中湯加附子。
這些都需要注意。
升麻散適用於上焦熱盛壅滯,口舌生瘡,先用此方以升發邪氣。
三黃丸適用於三焦實熱。
加味龍膽瀉肝湯適用於膽痹口苦。
移熱湯,即五苓散合導赤散,用於治療口糜。
胡黃連散用於治療口糜。
加味甘露飲適用於男女老少胃經客熱、口臭牙痛、赤眼、口瘡、各種疼痛,以及上焦消渴、喉嚨腥臭等症。此方是治療心肺胃疾病的良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