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赤水玄珠》~ 第三卷 (1)
第三卷 (1)
1. 耳聾耳鳴
經曰:耳者腎之竅也,腎主藏精者也,故精脫者則耳聾,以腎藏精而氣通於耳,耳者宗脈之所聚也。《保命集》云:以竅言之,水也。以聲言之,金也。以經言之,手足少陽俱會其中也。有從內不能聽者主也。有從外不能入者經也。腎和則能聞五音矣。羅謙甫以積脫耳聾之候,為顴頰色黑也。
耳聾少氣嗌乾者,肺虛也。東垣曰:頭痛耳鳴,九竅不利,腸胃之所生也。腸胃不足,故氣弱不充。傷寒及大病之後,多有此症。以補中益氣湯治之。耳聾多恐者,肝虛也。經曰:肝虛則目𥉂𥉂無所見,耳無所聞,善恐。治法用四物湯加防風、羌活、柴胡、菖蒲、茯神等分,煎湯,服二十餘貼,然後卻以杜壬姜蠍散開之。本草云:肝虛則生薑補之是也。
丹溪曰:大病後耳聾,須用補陰降火。有陰虛火動而聾者,宜四物湯加黃柏之類。
生生子曰:大病後則氣血俱虛,然必診兩手之脈孰勝,而為之治,斯無弊矣。若脈大而無力,或右手細小沉弱者,皆陽氣大虛也,正宜甘溫之劑,仿陽生陰長之義,少加血藥佐之可也。若純視為陰虛,而用滋陰降火之劑,則陽氣愈弱,而犯東垣伐生生之戒。非惟耳聾不痊,而反增噁心、胸滿、泄瀉之患矣。
若獨以陰虛火動而用滋陰降火者,此正治法也。予又何敢言?
氣逆耳聾有三:肝與手太陽、少陽也。經云:肝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,頰腫。又云:太陽所謂浮為聾者,皆在氣也。
羅謙甫云:手太陽氣厥而耳聾者,其候聾而耳內氣滿也。手少陽氣厥而耳聾者,其候耳內渾渾焞焞。此皆氣逆而聾也。治法宜四物湯吞龍薈丸降火,及復元通氣散,調氣散是也。
丹溪治法:痰火風熱者,滾痰丸、通聖散之類。聾病必用四物、龍薈養陰,亦有濕熱痰者,檳榔神芎丸。耳中閧閧然,亦是陰虛。
凡臟氣逆而為厥聾,必有眩昏之症。風聾必有頭痛之症。勞役傷其氣血,淫欲耗其精元,昏昏瞶瞶,是謂勞聾,必有虛損之症。其聲嘈嘈,眼見黑花,此虛聾也。
劉宗厚曰:凡耳鳴症,或如蟬噪之聲,或是鐘鼓之響,或如閉塞,此是痰火上升,鬱於耳中而為鳴,郁甚則壅閉矣。治宜清痰降火。又有因大怒而得,宜益氣聰耳湯。有因於風而得,其鳴如輪車閧然,或氣掉眩,宜祛風芎芷散,熱則加酒芩、連翹。有腎虛鳴者,其鳴不甚,宜滋腎丸、虎潛丸、大補陰丸、八物湯加黃柏、知母。
肝火動者,當歸龍薈丸。飲酒人宜木香檳榔丸。
《素問·金匱真言論》:南方赤色,入通於心,開竅於耳,藏精於心。此又耳為心之竅也。
《素問·脈解篇》曰:陽氣萬物盛上而躍,故耳鳴也。
益氣聰耳湯,飢飽勞役,脾胃不足,得耳聾之患。
柴胡,升麻,蔓荊子,葛根(各一錢半)鑼,人參,黃耆,甘草,黃柏,芍藥(各二錢)
白話文:
耳聾耳鳴
《內經》說:耳朵是腎的竅穴,腎主藏精,所以精氣虧損就會導致耳聾,因為腎藏精氣並通達於耳,耳朵是全身經脈彙集的地方。《保命集》說:從竅穴的角度來說,耳朵屬水;從聲音的角度來說,耳朵屬金;從經絡的角度來說,手足少陽經都交會於耳。耳聾有內因性(內部原因導致聽力下降)和外因性(外部原因導致聲音無法傳入)兩種。腎氣充足,就能聽到各種聲音。羅謙甫認為,因精氣虧損導致的耳聾,臉頰會呈現黑色。
耳聾、氣短、咽喉乾燥,是肺氣虛弱。李東垣說:頭痛耳鳴、九竅不通,都源於腸胃功能失調。腸胃虛弱,就會導致氣血不足。傷寒或大病之後,常常會出現這種症狀,可用補中益氣湯治療。耳聾伴隨恐懼,是肝氣虛弱。《內經》說:肝虛則眼睛昏花看不清,耳朵聽不見,容易恐懼。治療方法是用四物湯加防風、羌活、柴胡、菖蒲、茯神等分量,煎服二十多劑,然後再用杜仲、薑、蠍子等藥物調理。本草書記載:肝虛可用生薑來補益。
朱丹溪說:大病後的耳聾,需要補陰降火。陰虛火旺導致的耳聾,宜用四物湯加黃柏等藥物。
張景岳說:大病後氣血都會虛弱,但必須診斷左右手的脈象哪個較強,再據此治療,這樣才不會有害。如果脈象有力但虛弱,或右手脈象細小沉弱,都是陽氣大虛,應當使用溫補的藥物,遵循陽氣生長、陰氣滋長的原則,少加一些補血藥物即可。如果單純認為是陰虛,而使用滋陰降火的藥物,則陽氣會更虛弱,違反了李東垣“不伐生生”的醫戒,不僅耳聾不能痊癒,反而會加重噁心、胸悶、腹瀉等症狀。
如果單純是陰虛火旺而使用滋陰降火的藥物,這是正確的治療方法,我也不敢妄加評論。
氣逆導致的耳聾有三種情況:與肝經、手太陽經、手少陽經有關。《內經》說:肝氣逆則頭痛耳聾、聽力下降、面頰腫脹。又說:太陽經氣虛導致的耳聾,都與氣機失調有關。
羅謙甫說:手太陽經氣虛導致的耳聾,表現為耳聾且耳內氣體充盈;手少陽經氣虛導致的耳聾,表現為耳內感覺混濁不清。這些都是氣逆導致的耳聾。治療方法宜用四物湯送服龍膽瀉肝丸以瀉火,並服用復元通氣散、調氣散等藥物調理氣機。
朱丹溪的治療方法是:痰火風熱者,用滾痰丸、通聖散等藥物;耳聾症必用四物湯、龍膽瀉肝丸養陰;濕熱痰盛者,用檳榔神曲丸。耳內有嗡嗡聲,也是陰虛。
凡是臟腑之氣逆亂導致的厥逆性耳聾,必然伴有頭暈目眩;風寒導致的耳聾,必然伴有頭痛;勞累損傷氣血,房事過度耗損精元,神志昏沉,這叫做勞損性耳聾,必然伴有身體虛弱;聲音嘈雜,眼前出現黑花,這是虛弱性耳聾。
劉宗厚說:各種耳鳴症狀,有的像蟬鳴,有的像鐘鼓之聲,有的像耳朵閉塞,這是痰火上逆,鬱結於耳中而引起的鳴響,鬱結嚴重就會阻塞。治療應當清熱化痰,瀉火降逆。還有的因大怒而引起,可用益氣聰耳湯治療;有的因風邪而引起,鳴聲如車輪滾動,或伴有頭暈目眩,可用祛風芎芷散治療,若兼有熱症,可加入黃連、黃芩、連翹;腎虛引起的耳鳴,鳴聲不甚明顯,可用滋腎丸、虎潛丸、大補陰丸、八物湯加黃柏、知母等藥物治療。
肝火旺盛者,用當歸龍薈丸;飲酒過多者,用木香檳榔丸。
《素問·金匱真言論》說:南方屬赤色,通於心,開竅於耳,心藏神明。這也說明耳朵是心的竅穴。
《素問·脈解篇》說:陽氣旺盛,萬物向上生長,所以會出現耳鳴。
益氣聰耳湯適用於:飢飽勞作,脾胃虛弱導致的耳聾。
藥物組成:柴胡、升麻、蔓荊子、葛根(各一錢半),人參、黃耆、甘草、黃柏、白芍(各二錢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