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一奎

《赤水玄珠》~ 第八卷 (6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八卷 (6)

1. 裡急後重有寒熱虛實及在氣在血之異

滑伯仁曰:裡急謂腹內急迫,後重謂肛門下墜,惟其裡急後重,故數至圊而不能便也。愚謂此皆脾胃不和,或為風寒暑濕令氣所幹,或為積滯膠固纏墜,或病久陽氣下陷。

丹溪曰:後重本因邪壓大腸,不能升上而重墜也。用大黃、檳榔藥者,乃瀉其所墜之邪也。及久痢與通蕩之後,而後重仍在者,知大腸虛滑,不能自收而重,是以用御米殼、訶子、五倍子等澀劑,收其氣而固其滑也。然大腸為邪壓下之重,其重至圊後不減。虛滑不收之重,其重至圊後隨減。以此辨之,百發百中也。

愚謂氣虛下陷而重者,雖用收澀之劑,仍必以升補藥兼之。

又云:有服升消藥不效者,用秦艽、皂角子、大黃、當歸、桃仁、枳殼、黃連等劑,若大腸風盛者,可作丸服。

《綱目》云:自古治裡急後重,但用檳榔、木香調氣及大黃下積,至丹溪始用桃仁、滑石、滑其死血,如鼓應桴,實發前人所未發也。

又云:下墜在血活之後,此為氣滯宜前藥加檳榔一枚。蓋後重者當和氣,積與氣墜下者,當兼升、兼消,升謂升麻之類,消謂木香、檳榔之類。

白話文:

滑伯仁說:「裡急」就是指腹部感覺到緊迫感,「後重」則是形容肛門處有種往下墜的感覺。因為有了這種裡急後重的症狀,所以會頻繁地想要去廁所,卻不一定能順利排便。我認為這些都是因為脾胃運作不調和,或是被風、寒、暑、濕等外來氣候因素影響,或是因為長期累積的食物殘渣凝結纏繞,導致下墜感,亦可能是因病久造成身體的陽氣下陷。

丹溪先生說:後重的根本原因是由於邪氣壓迫大腸,使得大腸無法正常上升,因而產生下墜感。使用大黃、檳榔這類藥物,目的是為了清除造成下墜的邪氣。然而,對於那些長期腹瀉或經由通便後仍然感到後重的人來說,我們可以推測是大腸虛弱且滑動過度,無法自我收縮,因此產生了下墜感。這時,我們可以使用像御米殼、訶子、五倍子等具有收斂作用的藥物,以收斂氣息並固定滑動的大腸。值得注意的是,如果是邪氣造成的下墜感,在排便後這種感覺不會減輕;而如果是由於虛弱和滑動過度造成的下墜感,那麼排便後這種感覺會隨之減輕。透過這個方法來辨別,往往能夠準確無誤。

我認為,對於那些因為氣虛導致下墜感的人,即使使用了收斂的藥物,還是應該同時使用提升和補益的藥物。

另外有提到,有人使用提升和消除的藥物效果不佳,可以改用秦艽、皁角子、大黃、當歸、桃仁、枳殼、黃連等藥物。如果大腸風氣旺盛,可以製成丸藥服用。

《綱目》一書提到:從古至今,治療裡急後重的方法大多隻使用檳榔、木香來調節氣機,以及大黃來排除積滯,直到丹溪先生開始使用桃仁、滑石來活化死血,就像打鼓一樣,響應前人未曾開發的領域。

另外又提到,對於排便後仍有下墜感的情況,這是因為氣滯所致,可以在先前的藥方中加入一顆檳榔。因為對於後重的狀況,應著重於調和氣機;對於因積滯和氣機下墜的狀況,則應同時考慮提升和消除的作用,其中「提升」指的是像升麻這樣的藥物,而「消除」則是指像木香、檳榔這樣的藥物。

2. 發熱

丹溪曰:發熱惡寒,身首俱痛,此為表症,宜微汗和解,蒼朮、川芎、陳皮、芍藥、粉草、生薑。

又云:有外感者,小柴胡湯去人參。又云:下痢發熱久不止者,屬陰虛。用寒涼藥必兼升散,並熱藥薑、桂之屬是也。又云:下痢初發熱,必用承氣湯,下後,參證用藥。發熱不惡寒,脈洪者,宜大承氣湯,若惡寒者忌下。

愚謂發熱而小便不利者,柴苓湯加滑石、木通。夏秋發熱噁心,胸腹飽悶,不思飲食,藿香正氣散,不飽悶者,食廩湯。

白話文:

丹溪說:如果出現發燒且怕冷,全身和頭部都感到疼痛,這些都是外感病的表現,適合用微微出汗的方式來調和身體,可以用蒼朮、川芎、陳皮、芍藥、甘草、生薑等草藥。

他又說:對於有外部感染的情況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,但要去掉人參。再者,如果下痢伴隨發熱久久不退,這可能是陰虛的症狀。在這種情況下使用寒涼的藥物時,必須要搭配升散作用的藥物,例如薑、桂等熱性藥物。再者,如果下痢初期就發熱,必須使用承氣湯,但在使用後,需根據實際病情調整藥方。如果發熱但不怕冷,且脈搏洪大,應該使用大承氣湯,但如果怕冷則避免使用。

我認為,如果發熱同時伴有小便不通暢,應該使用柴苓湯加上滑石、木通。在夏季或秋季,如果出現發熱、噁心,胸腹感覺飽脹不適,不想吃東西,可用藿香正氣散;如果不覺得飽脹不適,則應該使用食廩湯。

3. 令氣及時疫痢

《綱目》云:夏月痢疾,用黃連香薷飲加甘草、芍藥、生薑神效者,蓋夏月之痢多屬於暑。潔古治處暑後,秋冬間,下痢用厚朴湯大效者,蓋秋冬之痢多屬寒。

《大全良方》云:有一境內,上下傳染,長幼相似,是疫毒痢也。治法雖當參運氣之相勝,亦不可狎泥。當先審虛實冷熱,首用敗毒散加人參、甘草、陳皮、姜,隨症用之。

白話文:

《本草綱目》提到:在夏季發生的腹瀉疾病,使用黃連香薷飲再加入甘草、芍藥、生薑有著神奇的療效,因為夏季的腹瀉大多是由於暑熱所致。而張元素(潔古)在處理處暑之後,即秋冬期間的下痢問題,使用厚朴湯有顯著效果,這也是因為秋冬的腹瀉大多是由於寒涼所致。

《普濟方》提及:如果一個地方內,無論老少都陸續感染,症狀類似,這種情況就是具有傳染性的疫毒性腹瀉。治療方法雖然應考慮當時天氣的影響,但也不可輕忽。首先應該判斷病患的體質虛實和病徵的冷熱,初步可以使用敗毒散,並加入人參、甘草、陳皮、薑等藥材,根據病情的不同來調整使用。

4. 身重

身重不知穀味及下如豆汁者,皆是足太陰脾經受濕也。東垣升陽除濕防風湯、升陽益胃湯、和中益胃湯。(出《蘭室秘藏》濕熱中。)

白話文:

如果身體感到沉重,甚至連食物的味道都感受不到,或者排泄物像豆汁一樣,這些都是因為足太陰脾經受到濕氣影響的症狀。根據東垣的理論,可以使用升陽除濕的防風湯、升陽益胃湯、和中益胃湯來調理身體。(以上資訊出自《蘭室祕藏》中的濕熱中一章。)換句現代白話文來說,就是當你覺得身體特別沉重,甚至影響到你的味覺,或是你的排便呈現出像豆汁般的狀態,這可能都是因為脾臟受到了濕氣的影響。針對這種情況,東垣提出可以用防風湯、升陽益胃湯、和中益胃湯這幾種藥方來提升身體的陽氣,去除體內的濕氣。(此內容出自《蘭室祕藏》中的濕熱中一節。)

5. 腹痛

《病機機要》云:腹痛者宜和。劉宗厚云:和之一字,總言之耳,因氣鬱結不行,宜行氣開鬱。挾寒者溫中湯,大熱者黃芩芍藥湯,積滯者木通導氣湯,血虛者當歸芍藥湯。亦有因肺金之氣鬱在大腸之間,以苦梗發之。

丹溪云:下痢腹痛,用薑桂溫散之法,如建中湯加姜是也。

《內經》云:寒氣客於小腸,小腸不得成聚,故腹痛後泄。

又云:太陽病,冬月感寒則泄,當臍而痛,是以今之用溫散者,良以此也。

仲景治痢不分赤白,久新,但腹痛甚,其脈弦急,或澀浮大,按之空虛,或舉按皆無力,以建中治之,甚效。

白話文:

【腹痛】

《病機機要》提到:對於腹痛的情況,應採取調和的治療方式。劉宗厚解釋說:調和這詞,概括地說,就是當氣血鬱結,運行不暢時,應進行行氣解鬱。如果是由寒氣引起的,可用溫中湯來溫暖中焦;如果是火熱過盛,可用黃芩芍藥湯來清熱;若是積食阻滯,可使用木通導氣湯來助消化;而由血虛導致的腹痛,則應用當歸芍藥湯補血。另外,有時候肺臟的氣鬱積在大腸,這種情況下,可以用苦梗來發散。

丹溪指出:對於下痢伴隨腹痛的症狀,可以採用薑、桂等溫熱藥物來散寒,例如在建中湯中加入薑。

《內經》記載:當寒氣侵襲小腸,使小腸功能失調,無法正常吸收與排泄,就會出現腹痛及下瀉的症狀。

再者,《內經》也提到:在冬天,若感受寒氣,會導致腹瀉,且疼痛位置常在肚臍周圍。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在治療腹瀉時,會使用溫熱藥物的原因。

張仲景在治療痢疾時,不論是紅白痢,或是久病還是新發,只要腹痛嚴重,脈象呈現緊繃或浮大無力,按壓腹部感到空虛,都可使用建中湯來治療,效果顯著。

6. 白膿

《玉機微義》曰:白屬肺金,此氣受病也。

《統旨》曰:痢如凍膠,或如鼻涕者為冷,非薑桂之辛熱莫效。

丹溪方,治白痢。

蒼朮,白朮,神麯,茯苓,地榆,甘草,水煎服。

又方,治白痢腹脹,飲水過度者。

蒼朮,白朮,厚朴,茯苓,滑石,神麯,粉草

水煎,食前服。飲食不思,吞保和丸三五十丸。

蒼朮芍藥湯,痢疾痛甚者。(方在泄瀉門。)

戊己丸,治脾經受濕,泄痢不止,米穀不化,臍腹刺痛。

黃連,吳茱萸,白芍藥(各三錢)
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空心米飲吞下三十丸。

升麻去濕防風湯,如大便閉,或裡急後重,數至圊而不能便,或少有白膿,或少有血,慎勿利之,升舉其陽則陰自降矣。

蒼朮(四兩,米泔制),防風(三錢),白朮(一錢),茯苓(一錢),白芍(一錢)

上每服一兩,先用蒼朮,以水一盞半,煎至二盞,納諸藥同煎至一盞,空心稍熱服。

胃風湯,治風入腸胃和痢,或白,或赤,或如豆汁。(方在下血。)

溫中湯,治白痢腹疼,飽脹不思飲食。

蒼朮,木香,乾薑(炮。各一錢五分),厚朴,砂仁,青皮,芍藥(炒。各一錢二分),加煨姜二片,水煎,食前服。

又方,治大人小兒白痢如魚凍。

白鴨血用好酒泡,乘熱服下,立止。

白話文:

【白膿】

根據《玉機微義》的說法:白色歸屬於肺部和金屬元素,這代表肺氣受到了影響。

《統旨》提到:如果痢疾的排泄物像凍膠,或是像鼻涕,那代表是冷性質的,這種情況下,非得使用薑和桂皮等辛熱性的草藥才能見效。

在丹溪方中,有一個治療白痢的處方:

蒼朮、白朮、神麯、茯苓、地榆、甘草,用水煎煮服用。

另一個方子是針對白痢且腹部脹大的情況,尤其是飲水量過多的人:

蒼朮、白朮、厚朴、茯苓、滑石、神麯、粉草,用水煎煮,在飯前服用。如果食慾不佳,可以吞服保和丸三五十粒。

蒼朮芍藥湯,用於治療痢疾劇烈疼痛的情況。(這個處方可以在泄瀉門找到。)

戊己丸,用於治療脾臟受到濕氣影響,導致持續性下痢,食物無法消化,以及肚臍周圍的刺痛。

黃連、吳茱萸、白芍藥,各取三錢,研磨成粉末,用麵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。空腹時,用米湯吞服三十粒。

升麻去濕防風湯,如果大便阻塞,或是感到肛門有緊迫感,多次前往廁所卻無法排便,或是排泄物中有少量的白膿,或是少量的血液,千萬不要輕易使用瀉藥,提升身體的陽氣,陰氣自然會下降。

蒼朮(四兩,米泔制)、防風(三錢)、白朮(一錢)、茯苓(一錢)、白芍(一錢)。每次服用一兩,先用水一盞半,煎煮蒼朮至兩盞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煎煮至一盞,空腹時稍熱服用。

胃風湯,用於治療腸胃風寒引起的痢疾,可能是白色的,也可能是紅色的,或是像豆汁一樣。(這個處方可以在下血章節找到。)

溫中湯,用於治療白痢,腹部疼痛,飽脹,不想吃東西。

蒼朮、木香、乾薑(炮)、厚朴、砂仁、青皮、芍藥(炒),各取一錢五分和一錢二分,加煨姜兩片,用水煎煮,在飯前服用。

另一個方子,用於治療成人和兒童的白痢,像魚凍一樣。

用好酒浸泡白鴨血,趁熱服用,可以立即止住痢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