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赤水玄珠》~ 第八卷 (6)
第八卷 (6)
1. 裡急後重有寒熱虛實及在氣在血之異
滑伯仁曰:裡急謂腹內急迫,後重謂肛門下墜,惟其裡急後重,故數至圊而不能便也。愚謂此皆脾胃不和,或為風寒暑濕令氣所幹,或為積滯膠固纏墜,或病久陽氣下陷。
丹溪曰:後重本因邪壓大腸,不能升上而重墜也。用大黃、檳榔藥者,乃瀉其所墜之邪也。及久痢與通蕩之後,而後重仍在者,知大腸虛滑,不能自收而重,是以用御米殼、訶子、五倍子等澀劑,收其氣而固其滑也。然大腸為邪壓下之重,其重至圊後不減。虛滑不收之重,其重至圊後隨減。以此辨之,百發百中也。
白話文:
滑伯仁說:「裡急」指的是腹部有急迫感,「後重」指的是肛門有下墜感。由於有裡急後重的情況,所以頻繁想要解大便但卻無法順利排出。我的看法是,這都是因為脾胃功能失調,或者受到風寒暑濕等外邪的影響,或者是積聚的食物殘渣堵塞,或者是長期疾病導致陽氣下陷。
丹溪認為:「後重」的根本原因是邪氣壓迫大腸,導致大腸不能正常上提,因此感到有重墜感。使用大黃、檳榔等藥物的目的就是為了排除這些下墜的邪氣。對於長期拉肚子以及通便後仍然有後重感的情況,說明大腸已經虛弱滑膩,無法自行收縮,因此需要用如御米殼、訶子、五倍子等收斂藥物來收斂氣息,固定滑膩的症狀。然而,邪氣壓迫下產生的後重感,在去廁後不會減輕;而虛弱滑膩的後重感,去廁後會隨之減輕。根據這種區別進行判斷,可以做到百發百中。
愚謂氣虛下陷而重者,雖用收澀之劑,仍必以升補藥兼之。
又云:有服升消藥不效者,用秦艽、皂角子、大黃、當歸、桃仁、枳殼、黃連等劑,若大腸風盛者,可作丸服。
《綱目》云:自古治裡急後重,但用檳榔、木香調氣及大黃下積,至丹溪始用桃仁、滑石、滑其死血,如鼓應桴,實發前人所未發也。
又云:下墜在血活之後,此為氣滯宜前藥加檳榔一枚。蓋後重者當和氣,積與氣墜下者,當兼升、兼消,升謂升麻之類,消謂木香、檳榔之類。
白話文:
我認為,如果氣虛下陷的情況嚴重,即使使用了收斂的藥物,仍然必須搭配提升補益的藥物一起使用。
又說:對於服用提升消腫藥物但沒有效果的情況,可以使用秦艽、皁角子、大黃、當歸、桃仁、枳殼、黃連等藥物,如果大腸風熱旺盛的話,可以做成丸狀來服用。
《綱目》提到:從古至今治療腹瀉後的下痢,只是用檳榔、木香調理氣息和大黃排積,直到丹溪才開始使用桃仁、滑石、滑利死血,就像擊鼓一樣響應,實際上啟發了前人的新思維。
又說:如果下垂發生在血液活躍之後,這表示是氣滯所致,應該在前一類藥物中加入一枚檳榔。因為腹瀉後重的情況應該和氣相調和,積聚和氣下垂的情況,則需要同時考慮提升和消散,提升指的是升麻這一類的藥物,消散指的是木香、檳榔這一類的藥物。
2. 發熱
丹溪曰:發熱惡寒,身首俱痛,此為表症,宜微汗和解,蒼朮、川芎、陳皮、芍藥、粉草、生薑。
又云:有外感者,小柴胡湯去人參。又云:下痢發熱久不止者,屬陰虛。用寒涼藥必兼升散,並熱藥薑、桂之屬是也。又云:下痢初發熱,必用承氣湯,下後,參證用藥。發熱不惡寒,脈洪者,宜大承氣湯,若惡寒者忌下。
白話文:
丹溪先生說:發燒畏寒,頭身都痛,這是表證,應該用微汗解表的方法。可以用蒼朮、川芎、陳皮、芍藥、粉草、生薑等藥物。
又說:有外感者,可以用小柴胡湯去掉人參。
又說:腹瀉發熱久治不愈,屬於陰虛。用寒涼藥物時一定要配合升散藥物,同時也要用熱藥如薑、桂之類。
又說:腹瀉初期發熱,一定要用承氣湯,瀉下之後再根據病情用藥。發燒不畏寒,脈搏洪大者,應該用大承氣湯。如果畏寒者,就不要瀉下。
愚謂發熱而小便不利者,柴苓湯加滑石、木通。夏秋發熱噁心,胸腹飽悶,不思飲食,藿香正氣散,不飽悶者,食廩湯。
白話文:
我認為,如果病人發燒而且小便不順暢,可以在柴苓湯的基礎上加入滑石和木通。夏秋季節發燒,伴隨噁心、胸腹飽脹、悶悶不舒,不想吃飯,可以服用藿香正氣散。如果沒有胸腹飽脹的情況,可以服用食廩湯。
3. 令氣及時疫痢
《綱目》云:夏月痢疾,用黃連香薷飲加甘草、芍藥、生薑神效者,蓋夏月之痢多屬於暑。潔古治處暑後,秋冬間,下痢用厚朴湯大效者,蓋秋冬之痢多屬寒。
《大全良方》云:有一境內,上下傳染,長幼相似,是疫毒痢也。治法雖當參運氣之相勝,亦不可狎泥。當先審虛實冷熱,首用敗毒散加人參、甘草、陳皮、姜,隨症用之。
白話文:
《本草綱目》記載,夏季腹瀉,使用黃連香薷飲加甘草、芍藥、生薑效果顯著,因為夏季腹瀉多屬暑氣所致。潔古則指出,處暑之後,秋冬之際,腹瀉使用厚朴湯效果顯著,因為秋冬腹瀉多屬寒氣所致。
《大全良方》記載,若出現上下傳染,長幼皆患腹瀉,應當是疫毒痢。治療時,應當參考當時的運氣相生相剋,不可輕忽。首先要辨別虛實寒熱,首選敗毒散加人參、甘草、陳皮、薑,並根據具體症狀用藥。
4. 身重
身重不知穀味及下如豆汁者,皆是足太陰脾經受濕也。東垣升陽除濕防風湯、升陽益胃湯、和中益胃湯。(出《蘭室秘藏》濕熱中。)
白話文:
如果一個人感到身體沉重,吃東西沒有滋味,而且排泄物像豆漿一樣稀薄,這都是足太陰脾經受到濕氣侵襲的表現。東垣先生的著作中提到,針對這種情況,可以考慮使用以下三種方劑:升陽除濕防風湯、升陽益胃湯、和中益胃湯。(出自《蘭室秘藏》濕熱中篇)
5. 腹痛
《病機機要》云:腹痛者宜和。劉宗厚云:和之一字,總言之耳,因氣鬱結不行,宜行氣開鬱。挾寒者溫中湯,大熱者黃芩芍藥湯,積滯者木通導氣湯,血虛者當歸芍藥湯。亦有因肺金之氣鬱在大腸之間,以苦梗發之。
丹溪云:下痢腹痛,用薑桂溫散之法,如建中湯加姜是也。
《內經》云:寒氣客於小腸,小腸不得成聚,故腹痛後泄。
白話文:
《病機機要》中提到,腹痛的患者應該以和解為治。劉宗厚也說,「和」這個字,是總括性的說法,因為氣機鬱結不通,所以要以行氣開鬱的方法治療。
如果腹痛是寒氣所致,可以用溫中湯來溫暖脾胃;如果是熱邪所致,則可以用黃芩芍藥湯來清熱涼血;如果是積滯阻礙,可以用木通導氣湯來消積導滯;如果是血虛所致,則可以用當歸芍藥湯來補血養血。
另外,也有一些腹痛是因肺金之氣鬱積在大腸之間而導致的,可以用苦梗來疏肝解鬱,使氣機通暢。
丹溪翁認為,下痢腹痛可以用薑桂溫散之法治療,例如建中湯加姜就是一個例子。
《內經》中也提到,如果寒氣侵犯小腸,小腸就會失去正常的收縮功能,導致腹痛和泄瀉。
又云:太陽病,冬月感寒則泄,當臍而痛,是以今之用溫散者,良以此也。
仲景治痢不分赤白,久新,但腹痛甚,其脈弦急,或澀浮大,按之空虛,或舉按皆無力,以建中治之,甚效。
白話文:
他又說:太陽經症的人,在冬天感受寒冷就會拉肚子,而且會在肚臍附近疼痛。所以現在使用溫熱藥物來疏散的方法,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啊。 張仲景治療痢疾不論是紅色還是白色、時間長短,只要腹部疼痛嚴重,脈搏強勁緊繃,或者脈象沈澱且浮動緩慢,摸起來感覺空虛,甚至輕壓和重壓都沒有力量的情況下,都可以使用建中湯來治療,效果非常好。
6. 白膿
《玉機微義》曰:白屬肺金,此氣受病也。
《統旨》曰:痢如凍膠,或如鼻涕者為冷,非薑桂之辛熱莫效。
丹溪方,治白痢。
蒼朮,白朮,神麯,茯苓,地榆,甘草,水煎服。
又方,治白痢腹脹,飲水過度者。
蒼朮,白朮,厚朴,茯苓,滑石,神麯,粉草
水煎,食前服。飲食不思,吞保和丸三五十丸。
白話文:
《玉機微義》提到:白色與肺金相關,這是因為肺部的氣血出現了問題。
《統旨》說明:如果痢疾狀似凍膠或是像鼻涕一樣,這表示病情屬於寒冷型,唯有使用辛熱的藥物如薑、桂纔能有效治療。
「丹溪方」是用來治療白色痢疾的方子。
材料有:蒼朮、白朮、神麯、茯苓、地榆、甘草,加水煎煮後服用。
另一個方子用於治療腹部脹滿且飲水量過多的白色痢疾。
材料有:蒼朮、白朮、厚朴、茯苓、滑石、神麯、粉草,加水煎煮,餐前服用。如果沒有食慾,可以服用保和丸三十到五十顆。
蒼朮芍藥湯,痢疾痛甚者。(方在泄瀉門。)
戊己丸,治脾經受濕,泄痢不止,米穀不化,臍腹刺痛。
黃連,吳茱萸,白芍藥(各三錢)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空心米飲吞下三十丸。
升麻去濕防風湯,如大便閉,或裡急後重,數至圊而不能便,或少有白膿,或少有血,慎勿利之,升舉其陽則陰自降矣。
白話文:
蒼朮芍藥湯適用於痢疾疼痛劇烈者。戊己丸則用來治療脾經受濕導致的泄瀉不止,米穀不化,臍腹刺痛。黃連、吳茱萸、白芍各三錢,研末,用麵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空腹用米湯送服三十丸。若大便閉塞或裡急後重,多次想排便卻排不出來,或少量白膿或血出現,就要謹慎使用瀉藥,提升陽氣則陰氣自然下降。
蒼朮(四兩,米泔制),防風(三錢),白朮(一錢),茯苓(一錢),白芍(一錢)
上每服一兩,先用蒼朮,以水一盞半,煎至二盞,納諸藥同煎至一盞,空心稍熱服。
胃風湯,治風入腸胃和痢,或白,或赤,或如豆汁。(方在下血。)
溫中湯,治白痢腹疼,飽脹不思飲食。
蒼朮,木香,乾薑(炮。各一錢五分),厚朴,砂仁,青皮,芍藥(炒。各一錢二分),加煨姜二片,水煎,食前服。
又方,治大人小兒白痢如魚凍。
白鴨血用好酒泡,乘熱服下,立止。
白話文:
將蒼朮四兩用米泔水浸泡,防風三錢,白朮、茯苓、白芍各一錢,每服一兩。先用蒼朮以水煎煮,從一盞半煎至二盞,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至一盞,空腹溫熱服用。此方名為胃風湯,可治風邪入腸胃引起的白痢或赤痢,或如豆汁樣的痢疾。胃風湯也可用於治療白痢腹痛、飽脹不思飲食。
另外,可用蒼朮、木香、乾薑(炮製)、厚朴、砂仁、青皮、芍藥(炒製)各一錢五分,加上煨姜二片,水煎,飯前服用。此方名為溫中湯,可治白痢腹痛、飽脹不思飲食。
若大人或小孩患白痢,痢疾如魚凍,可用白鴨血浸泡在好酒中,趁熱服下,即可止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