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赤水玄珠》~ 第三卷 (17)
第三卷 (17)
1. 鼻鼽鼻淵
或問生生子曰:《汪石山醫案》載鼻流濁涕症條云:後見數人亦皆不治。今人尚有治之而愈者,吾竊疑焉。或生或死,其故何也。意者,尤治之未工耶,抑猶有可生者,而石山之忽耶?願吾子悉以曉我。予曰:石山先生之學出於儒,而述吾醫宗之大成者,豈有此治而未工耶?原其意,或謂病之深者言也。若特由今之可治而愈者,石山又豈少略之耶?或曰:何如而深之不治也。
予曰:《易》云:大哉乾元,萬物資始。至哉坤元,萬物資生。夫謂坤元者,人之胃氣是也。經曰:營者水穀之精氣,衛者水穀之悍氣,皆藉胃氣以為養。人之所以運動升降不息不死者,賴其營於中,衛於外,而胃氣以為之樞也。胃氣者,穀氣也。故經曰:飲食入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,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。又曰:五味入口,藏於腸胃,以養五氣,氣和而生,津液相成,神乃自生。
即是而知人之不死者,賴胃氣上升,變化氣血,以養五臟之神,然後精明,察色,聽聲,辨味,剖臭,而九竅有所用矣。一出一入,一升一降,一呼一吸,略不少間。今鼻流濁涕者,必腎陰虛而不能納氣歸元,故火無所畏,上迫肺金,由是津液之氣,不得降下,並於空竅,轉濁為涕,而為逆流矣。由此,腎肝愈虛,則有升而無降,有陽而無陰也。
經曰:出入廢則神機化滅,升降息則氣立孤危。是時也,仍不能杜謀慮,絕作巧,塞視聽,以無源之腎肝而日勞,此三者,又將何藉而以濟其運用耶?陰虛則病,陰絕則死,良以此夫!或曰:誠如是,又何治之而猶有愈者?予曰:此必治之早者也,戒怒以養陽,絕欲以養陰,斷煿炙,遠酒面,以防作熱,然後假之以良醫,保肺為君,開鬱順氣為臣,補陰養血為佐,俾火息金清,降令胥行,氣暢郁分,清竅無壅,陽開陰闔,相依相附,臟腑各司乃職,升降不匱,是自慎以培其根,藥餌以卻其病,間有可愈者。苟或驕恣不慎,與夫委醫於陰絕源涸之後,雖倉扁亦不能使其生,又何石山之致疑焉?
腦漏散,鼻流清濁涕,積年不愈。
川芎,荊芥,防風,乾薑,白芷,甘松(各一兩),羌活,甘草(各半兩)
為末,每服二錢,食後,茶清下。
蔥附丸,肺寒腦冷,鼻流清涕。
川附子(去皮,生用,一枚),細辛(半兩)
蔥汁打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十四丸,姜蘇湯下。
川烏散,治腦漏。
防風,細辛,白附子,茯苓,川烏,菖蒲,乾薑,白芷,川芎,甘草節(各等分)
為末,每服三錢,嚼生蔥白湯調下。
芎犀丸,偏正頭痛,及一邊不聞香臭。常流清涕,或作臭氣一陣,及噴嚏稠膿。
白話文:
有人問我:在《汪石山醫案》中,記載了鼻流濁涕的病症,他說後來看到幾個這樣的病例,都未能治好。但現在還是有人能治癒這種病,這讓我有點疑惑。為何有的可以治癒,有的卻不行,究竟是治療方法還不夠好呢?還是有些病患本來就有機會康復,只是石山先生忽略了?希望你能告訴我答案。
我回答說:石山先生的醫學知識來自儒家學說,且集醫學之大成,怎麼會有治療技術不夠好的問題呢?我想他可能是認為病情太嚴重,難以治療。但如果現在的醫生可以治癒,石山先生怎麼可能不知道呢?有人問:那甚麼樣的嚴重病情是無法治療的?
我解釋,《易經》提到「乾元」和「坤元」,其中「坤元」指的是人的胃氣。營氣和衛氣都是由食物中的精華產生,依靠胃氣來滋養。人之所以能夠不斷地活動,是因為營氣在體內運行,衛氣在外防禦,而胃氣就像是關鍵的樞紐。胃氣,也就是食物產生的氣。食物進入胃中,精華部分會被吸收,上傳到脾臟,脾臟再將精華散發,送到肺部,肺部調節水份,向下傳遞到膀胱,水精四處分佈,五臟同時運行,這是身體正常的運作模式。此外,食物中的味道進入口裡,儲存在腸胃中,用來滋養五臟,當氣血平衡,津液生成,精神自然就會產生。
因此,人之所以不會死亡,是因為胃氣上升,產生氣血,滋養五臟的靈魂,然後纔能有視覺、聽覺、味覺、嗅覺等感官功能。呼吸,升降,呼吸,這些動作持續不斷。如果鼻子流濁涕,通常是腎陰虛弱,無法將氣收回到根源,所以火氣無法得到控制,上衝肺部,導致津液無法下降,聚集在孔洞中,變成濁涕,逆流而出。這樣,腎和肝會越來越虛弱,只有上升沒有下降,只有陽沒有陰。
如果無法停止思考,斷絕巧思,封閉視聽,讓腎和肝在沒有能量的情況下每天勞累,那麼身體如何維持正常運作呢?陰虛會生病,陰盡則死,就是這個道理!有人問:如果真是這樣,為什麼有些病人經過治療後還是可以康復呢?我回答:這一定是治療得早的病患。他們避免生氣以養陽,節制慾望以養陰,不吃油炸食品,遠離酒精和麵食,防止身體過熱,然後再尋求良醫,保護肺部,開鬱順氣,補陰養血,讓火氣消退,肺部清涼,下降的命令得以執行,氣血流通,清竅不堵塞,陽開陰闔,互相依存,臟腑各自履行職責,升降不缺,這樣自己謹慎地保護身體的根本,用藥物去除疾病,偶爾也能治癒。
但如果病人傲慢自大,不謹慎,或者在陰盡源涸後才找醫生,即使是最優秀的醫生也無法挽救生命,為什麼要懷疑石山先生的判斷呢?
腦漏散,可用於鼻流清濁涕,多年未能痊癒。所需藥材有川芎、荊芥、防風、乾薑、白芷、甘松(各一兩),羌活、甘草(各半兩)。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飯後以茶水送服。
蔥附丸,適用於肺寒腦冷,鼻流清涕。所需藥材有川附子(去皮,生用,一枚)、細辛(半兩)。用蔥汁和藥材製成藥丸,大小如梧桐子,每次服用十四丸,以薑蘇湯送服。
川烏散,用於治療腦漏。所需藥材有防風、細辛、白附子、茯苓、川烏、菖蒲、乾薑、白芷、川芎、甘草節(各等分)。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嚼生蔥白湯調和服用。
芎犀丸,適用於偏頭痛、正頭痛,以及一側嗅覺失靈,常流清涕,偶爾會出現惡臭,以及打噴嚏、濃稠的鼻涕。所需藥材有川芎、硃砂(研,內一兩為衣)、石膏(研)、薄荷(各四兩)、人參、茯苓、甘草(炙)、細辛(各二兩)、犀角(生用,鎊)、梔子(各一兩)、阿膠(蛤粉炒,一兩半)、麥冬(去心,三兩)。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,加入煉蜜製成藥丸,大小如彈子,用硃砂為衣,每次服用一丸或二丸,飯後以茶水送服。
對於老年人因腎經虛寒導致的腦漏,可使用八味丸和溫腎的藥物進行治療。
黑附子(炮去皮)、川芎、細辛、吳茱萸、乾薑(各五錢)、桂心(一兩)、皁角屑(五錢)。將豬脂六兩煎油,前一天晚上用醋浸泡前面的藥材,然後放入豬脂中一起煎煮,直到附子呈現黃色為止。用棉布蘸藥塞入鼻中,直到病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