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赤水玄珠》~ 第八卷 (4)
第八卷 (4)
1. 泄痢
生生子曰:仲景、河間、東垣諸公,多以泄、痢混同論治。究其源,皆本之於《難經·五十七難》五泄中來。云:小腸泄、大瘕泄,即是腸癖膿血也,故治法亦多相須。但初學之士未易尋繹,故予不揣庸腐,芟繁和簡,以經文列之於前,而諸賢次之,以見古人著方立法之意,然後發明泄、痢形狀,而以丹溪之見折而衷之。仍分泄痢為二門。
初不敢遽分者,以其有先痢而後泄,有先泄而後痢,有痢不因泄,有泄不因痢,治有次第,症有輕重也。以古論不可分者為綱,以今之名症者為目,使後學易以辨別,而難治之症,亦得以備參考也。
《難經》云:有胃泄,有脾泄,有大腸泄,有小腸泄,有大瘕泄,名曰後重。
白話文:
生生子曰:仲景、河間、東垣等諸位醫家,多將泄瀉與痢疾混同論治。追根究底,都源自於《難經·五十七難》中所述的五泄。書中說:小腸泄、大瘕泄,即是指腸癖膿血,因此治療方法也多有相通之處。但初學者不易理解其中的關聯,所以我不揣淺陋,將繁雜的內容簡化,將經文列於前,而諸位賢達則在其後加以闡述,以表明古人著方立法的本意。然後再發明泄瀉與痢疾的病狀,並以丹溪的見解折中論述。同時將泄瀉與痢疾分為兩門。
一開始我不敢貿然將兩者分開,是因為有的病人先患痢疾再患泄瀉,有的先患泄瀉再患痢疾,有的患痢疾不因泄瀉而起,有的患泄瀉不因痢疾而起,治療有先後順序,症狀也有輕重之分。以古論不可分者為綱,以今之名症者為目,使後學更容易辨別,而難治的症狀,也能藉此作為參考。
《難經》中說:有胃泄、有脾泄、有大腸泄、有小腸泄、有大瘕泄,統稱為後重。
《保命集》曰:胃泄者飲食不化,色黃。(以大承氣湯下之。)脾泄者腹脹滿泄注,食即嘔吐逆。(建中、理中湯主之。)大腸泄者食已窘迫,大便色白,腸鳴切痛。(乾薑附子湯主之。)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,少腹痛。(承氣湯下之。)大瘕泄者,裡急後重,數至圊而不能便,莖中痛。
(胃、大、小腸三症,皆清涼飲子主之,其泄自止,厥陰症,莖中痛加甘草,以陰症裡急後重加大黃。)
白話文:
《保命集》說:胃泄的人,飲食無法消化,面色發黃。(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。)脾泄的人,肚子脹滿,瀉泄不止,一吃東西就嘔吐逆流。(可以用建中湯、理中湯治療。)大腸泄的人,飯後感到腹脹難受,大便顏色發白,腸鳴腹痛。(可以用乾薑附子湯治療。)小腸泄的人,小便混濁帶有膿血,小腹疼痛。(可以用承氣湯治療。)大瘕泄的人,裡急後重,多次想大便卻排不出來,肛門疼痛。
(胃、大腸、小腸三種泄瀉,都可以用清涼飲子治療,泄瀉自然停止。如果是厥陰症,肛門疼痛,可以加甘草。如果是陰症裡急後重,可以加 大黃。)
滑伯仁曰:瘕,結也,謂因有凝結而成者也。裡急謂腹內急迫,後重謂肛門下墜,惟其裡急後重,故數至圊而不能便。莖中痛者,小便亦不利也。(出《難經本義》。)
謝堅白曰:小腸、大瘕二泄,今所謂痢疾也。《內經》曰腸澼,故下痢赤白者,灸小腸俞是也,穴在第十六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,累驗。(出《難經本義》。)
四明陳氏曰:胃泄即飧泄也,脾泄即濡泄也,大腸泄即洞泄也,小腸泄謂凡泄則小便先下而便血,即血泄也,大瘕泄即腸澼也。
《靈樞經》曰:腸中寒即腸鳴飧泄,腸中熱即出黃如麋。「脈要精微論」曰:胃脈虛則泄。
仲景曰:大腸有寒者多鶩溏,有熱者便腸垢。下痢脈微弱數者,為欲自止,雖發熱不死。下痢有微熱而渴,脈弱者亦自愈。下痢脈數而渴者,合自愈,設不愈必清膿血,以有熱故也。下痢脈數有微熱,汗出,合自愈,設脈緊為未解。下痢脈反弦,身熱汗者自愈。下痢脈沉而遲,其人面少赤,身有微熱,下痢清穀者,必鬱冒汗出而解,病人必微厥,所以然者,其面戴陽,下虛故也。下痢脈沉弦者,下重。
白話文:
滑伯仁說:「瘕,是指結塊,因為有凝結而形成的。裡急是指腹內急迫,後重是指肛門下墜,由於裡急後重,所以常常想去上廁所卻無法順利排便。莖中痛,表示小便也不順暢。」
謝堅白說:「小腸、大瘕二泄,就是現在所說的痢疾。《內經》說腸澼,因此下痢赤白,可以用灸小腸俞來治療,這個穴位在第十六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,經過多次驗證。」
四明陳氏說:「胃泄就是飧泄,脾泄就是濡泄,大腸泄就是洞泄,小腸泄是指凡是泄瀉,小便先出來然後排血,也就是血泄,大瘕泄就是腸澼。」
《靈樞經》說:「腸中寒就會腸鳴飧泄,腸中熱就會排出黃色的糞便,像麋鹿的糞便一樣。」「脈要精微論」說:「胃脈虛就會泄瀉。」
仲景說:「大腸有寒的人,大便多稀溏,有熱的人,大便帶有糞垢。下痢脈微弱而數,表示要自行止住,即使發燒也不會致命。下痢有微熱而且口渴,脈弱的人也會自行痊癒。下痢脈數而且口渴的人,也會自行痊癒,如果沒有痊癒,一定會排出膿血,因為有熱的緣故。下痢脈數有微熱,出汗的人,也會自行痊癒,如果脈緊,表示病還沒好。下痢脈反弦,身體發熱,出汗的人會自行痊癒。下痢脈沉而遲,病人面色略微發紅,身體有微熱,下痢清穀的人,一定會發汗而解,病人會略微昏厥,原因是面戴陽氣,下虛的緣故。下痢脈沉弦的人,會下重。」
下痢寸口反浮數,尺中自澀者必清膿。溲病若腹大而泄者,脈當細微而澀,反緊大而實者,死。下痢脈大者為不止,下痢一日十餘行,脈反實者,死。
《素問》云:泄而脈大難治,病泄脈洪大者是逆也。
《靈樞》云:飧泄脈小者,手足寒,難已。飧泄脈小,手足溫易已。腹鳴而滿,四肢清,泄,其脈大是逆也,如是者不過十五日死矣。腹大脹,四末清,脫形,泄甚,是逆也,如是者不及一時死矣。
經云:五虛者,死。脈細,皮寒,氣少,泄痢前後,飲食不入,此謂五虛。其漿粥入胃,泄注止,則虛者活。丹溪嘗謂治數人,在下則泄瀉不止,上則吐痰不已,皆死,蓋氣脫無所管攝故也。若用參朮膏救之,早者十活二三。
白話文:
如果腹瀉時,寸口脈浮數,尺脈自澀,則必然是膿液排泄。小便不利,如果腹部腫大而排泄,脈象應該細微而澀,如果脈象反而緊大而實,就會死亡。腹瀉時脈象大的,表示腹瀉不止,如果一天腹瀉十多次,而脈象反而實,也會死亡。
《素問》說:腹瀉而脈象大,難以治療,因為腹瀉時脈象洪大是逆氣所致。
《靈樞》說:食物不消化而腹瀉,脈象小的,手腳冰冷,難以痊癒。食物不消化而腹瀉,脈象小,手腳溫暖則容易痊癒。腹部發出響聲而且飽滿,四肢清冷,腹瀉,脈象大,這是逆氣所致,這樣的患者最多十五天就會死亡。腹部腫脹,四肢清冷,形體消瘦,腹瀉嚴重,也是逆氣所致,這樣的患者不到一個時辰就會死亡。
經書中說:五虛之人,必死無疑。脈象細小,皮膚冰冷,氣息微弱,腹瀉前後飲食不入,這就是五虛。如果漿粥進入胃中,腹瀉停止,那麼虛弱的人就能活下來。丹溪先生曾經治療過許多患者,他們有的腹瀉不止,有的嘔吐痰液不止,都最終死亡,這是因為氣血虛脫,無法控制和收攝的原因。如果用參朮膏來救治,及時治療的,十人之中可以活二三人。
《病機機要》云:臟腑瀉痢,其症亦多,大抵從風濕熱論之。是知寒少熱多,寒則不能久也,故曰暴泄非陰,久瀉非陽。論曰:春宜緩形,形動則肝木乃榮,反靜密,則是行秋令,金能制木,風氣內藏,夏至則火盛而金去,獨火木旺而脾土損矣。輕則飧泄,身熱脈洪,谷不能化;重則下痢膿血,稠黏,裡急後重,故曰:諸泄稠黏,皆屬於火。經云:溲而便膿血,知氣行而血止也,宜大黃湯下之,是為重劑;黃芩芍藥湯,是為輕劑。
是實則瀉其子,木能自虛而脾土實矣。故曰:春傷於風,夏必飧泄。此逆四時之氣,人所自為也。(此一節謂熱泄而滯下也。)有自太陰經,脾受濕而為水泄,虛滑微滿,身重不知穀味。假令春宜益黃散補之,夏宜泄之。法曰:宜補、宜泄、宜和、宜止。和則芍藥湯,止則訶子湯。
白話文:
《病機機要》中記載:臟腑出現瀉痢,症狀繁多,總體來說可以從風、濕、熱的角度去分析。
我們知道,寒性瀉痢發作時間較短,熱性瀉痢持續時間較長。寒性瀉痢發作迅速,不會持續很久,所以說「暴泄非陰」。熱性瀉痢持續時間較長,但不會是陽虛引起的,所以說「久瀉非陽」。
經書中提到:春季宜緩和身形,因為活動筋骨可以使肝木氣旺盛,如果反之靜止不動,就會違背秋季的氣候規律,因為金氣可以制約木氣。如果這樣做,就會使風氣內藏,等到夏至時,火氣旺盛,而金氣已經衰退,只剩下火氣和木氣旺盛,脾土就會受到損傷。
輕症表現為飯後腹瀉,身體發熱,脈搏洪大,消化功能失常。重症則會出現膿血便,稠黏,腹痛,裡急後重,所以說「諸泄稠黏,皆屬於火」。
經書中又說:如果小便混濁,大便帶有膿血,說明氣機運行暢通,血液已經止住,可以服用大黃湯來治療,這是重劑。可以用黃芩芍藥湯來治療,這是輕劑。
如果脾土虛弱,就要瀉掉其子,也就是木氣,這樣木氣就能自行虛弱,而脾土則會變得充實。所以說「春傷於風,夏必飧泄」。這是因為違背了四時之氣的運行規律,是人自身造成的。
(這一節說明的是熱泄導致的腹瀉。)
還有一種情況是太陰經受濕氣侵襲,脾氣虛弱導致的水泄,表現為虛弱滑利,腹部微脹,身體沉重,沒有食欲。如果春季應該用益黃散來補脾,夏季則應該瀉脾。
治療方法有補、泄、和、止四種。和則服用芍藥湯,止則服用訶子湯。
久則防變為膿血,是脾經傳受於腎,謂之賊邪,故難愈也。若先利而後瀉,謂之微邪,故易安。此皆脾土受濕,天之所為也,雖聖智不能逃。口食味,鼻食氣,從鼻而入,留積於脾,而為水泄也。(此一節濕泄,所謂泄瀉也。)
有厥陰經動,下利不止,其脈沉而遲,手足厥逆,涕唾膿血,此症難治,宜麻黃小續命湯汗之。法云:為有表邪縮於內,當散之而自愈。(此一節風泄,所謂久泄也。)
有暴下無聲,身冷自汗,小便清利,大便不禁,氣難布息,脈遲,嘔吐,急以重藥溫之,漿水散是也。(此一節寒泄,所謂暴泄也。)
白話文:
長時間未治療可能會轉變為化膿性血癥,這是脾經的病徵轉移到腎,被稱為邪氣,因此較難痊癒。若先是通便後再排瀉,則被認為是輕微的邪氣,所以容易恢復。這都是因脾臟受到濕氣影響,由天氣所導致的現象,即使是聖賢和智者也無法避免。口中的食物味道,以及吸入的空氣,通過鼻子進入,積聚在脾臟,導致水滲漏。
如果厥陰經動脈出現問題,持續性地腹瀉不減,脈搏沈緩,手腳冰冷,鼻涕和唾液中混有膿血,這種症狀難以治療,適合使用麻黃小續命湯來發汗。按照方法,這是因為存在內部的外邪,應該疏散它以自行康復。(這一部分描述的是風洩,即長期的腹瀉。)
若突然腹瀉且無聲音,身體寒冷,自行出汗,小便清澈且頻繁,大便不受控制,呼吸困難,脈搏緩慢,伴有嘔吐,應緊急使用溫暖的強烈藥物治療,如漿水散等。(這一部分描述的是寒洩,即突然的腹瀉。)
故法云:後重則宜下,腹疼則宜和,身重則除濕,脈弦則去風。血膿稠黏,以重藥竭之。身冷自汗,以毒藥溫之。風邪內縮汗之,鶩溏為痢溫之。又云:在表者汗之,在裡者下之,在上者湧之,在下者竭之。身表熱者內疏之,小便澀者分利之。又曰:盛者和之,去者送之,過者止之。兵法云:避其來說,擊其隋歸,此之謂也。
凡病泄而惡寒,是太陰傳少陰,是土來剋水也。用除濕白朮、茯苓安脾,白芍藥、桂枝、黃連破血也。火邪不能勝水,太陰不能傳少陰,而反火邪上乘肺經,而痢必白膿也,加芍藥、當歸之類。
白話文:
因此古人說:下肢沉重就應該瀉下,腹痛就應該和緩,身體沉重就應該祛濕,脈搏弦急就應該去風。血液膿液稠黏,就用重藥來竭除。身體冰冷自汗,就用毒藥來溫暖。風邪內縮導致出汗,就用發汗藥,腹瀉稀薄則用溫藥治療痢疾。又說:病在表面的就用發汗藥,病在裏面的就用瀉下藥,病在上面的就用涌吐藥,病在下面的就用竭除藥。身體表面發熱的就用內疏的藥物,小便澀滯的就用分利藥物。又說:病情盛的就要和緩它,病情要走的就要送它,病情過度的就要止住它。兵法說:避開它的來路,攻擊它的歸途,這就是這個道理。
凡是病症表現為泄瀉並且怕冷,這是太陰傳少陰,是土剋水。應該使用祛濕的藥物白朮、茯苓來安脾,白芍藥、桂枝、黃連來破血。火邪不能勝過水,太陰不能傳少陰,反而火邪上乘肺經,因此痢疾就會出現白色膿液,需要加用芍藥、當歸之類藥物。
又裡急後重,脈大而洪,實為裡實。痛甚者,是有物結墜也,宜下之。若脈浮大甚,不宜下。
雖裡急後重,而脈沉細弱者,謂寒邪在內而氣散也,可溫養而自愈。裡急後重閉者,大腸經氣不宣通也,宜加檳榔、木香宣通其氣。如痢或泄而嘔者,胃中氣不和也。上焦不和,治以生薑、橘皮;中焦不和,治以當歸、茯苓、桂;下焦寒不和,治以輕熱藥,甚者重熱藥。大便虛秘澀,久不愈,恐太陰傳少陰,多傳變為痢。
太陰傳少陰是為賊邪,先以枳實厚朴湯,以防其變。若四肢懶倦,小便少或不利,大便走,沉困,飲食減,宜調胃去濕,白朮、芍藥、茯苓三味,水煎服。以白朮之甘,能入胃而除脾胃之濕,芍藥之酸澀,除胃中之濕熱,四肢沉困,茯苓之淡泄,能通水道走濕,此三味泄痢須用此。
白話文:
如果肚子裡一直想上廁所,但又排不出來,脈搏有力且快速,說明是身體內部積熱。如果疼痛非常嚴重,可能是因為有東西阻塞在腸道裡,需要服用瀉藥。但如果脈搏浮大且過於有力,就不適合服用瀉藥。
即使有肚子裡一直想上廁所,但又排不出來的情況,但脈搏沉細微弱,則表示是寒邪入侵導致氣血不足,可以用溫暖的藥物調理,自然就會好轉。如果肚子裡一直想上廁所,但又排不出來,而且排便困難,說明是大腸經氣不流通,應該使用檳榔和木香來疏通氣血。如果腹瀉或嘔吐,說明胃氣不和。上焦不和可以用生薑和橘皮治療,中焦不和可以用當歸、茯苓和桂枝治療,下焦寒涼不和可以用溫熱的藥物治療,嚴重者可以用重熱的藥物治療。如果大便乾硬難排,長期不愈,可能發展成太陰傳少陰,最終演變成痢疾。
太陰傳少陰是邪氣入侵,應該先服用枳實厚朴湯來預防病情惡化。如果四肢乏力,小便量少或排尿困難,大便稀薄,精神萎靡,食慾減退,應該調理脾胃,祛除濕氣,可以用白朮、芍藥和茯苓三味藥水煎服用。白朮甘甜,能入胃,去除脾胃濕氣;芍藥酸澀,去除胃中濕熱;茯苓淡泄,能利水通濕,去除四肢沉重。這三味藥適合治療腹瀉。
如發熱惡寒,腹不痛加黃芩為主;如未見膿而惡寒,乃太陰欲傳少陰也,加黃連為主,桂佐之;如腹痛甚者,加當歸倍芍藥;如見血加黃連為主,桂、當歸佐之;如煩躁或先便白膿後血,或發熱,或惡寒,非黃芩不止,上部血也;如惡寒,脈沉,先血後便,非地榆不能除,下部血也;如惡寒,脈沉,或腰痛,或臍下痛,非黃連不除,此中部血也;如便膿血相雜,而脈浮大,慎不可以大黃下之,下之必死。謂氣下竭也,而陽無所收。
凡陰陽不和,惟以分陰陽藥治之。
又云:暴泄非陰,久泄非陽。大便完穀下,有熱者,脈疾身動聲亮,麻黃,此陽也。寒者,脈沉而細,身困鼻息微,姜附湯主之。身重不樂,朮附湯主之。渴引飲者,是熱在膈上,水多入則自胸膈入胃中,胃本無熱,因不勝其水,名曰水恣。胃受水攻,故水穀一時下。此證當灸大椎三五壯,立已,乃督脈瀉也。
白話文:
如果出現發熱畏寒,腹部不疼痛的情況,主要使用黃芩;如果未見到膿液而仍畏寒,這是太陰經要傳至少陰經的徵兆,主要使用黃連,並配合桂枝;如果腹部疼痛嚴重,則在藥方中加入當歸,芍藥用量加倍;如果出現血液,主要使用黃連,並配合桂枝、當歸;如果煩躁或先排出白色膿液後出血,或發熱,或畏寒,如果不使用黃芩無法止住,這是上部出血的表現;如果畏寒,脈搏沈,先出血後排便,如果不使用地榆無法消除,這是下部出血的表現;如果畏寒,脈搏沈,或者腰痛,或者肚臍下方疼痛,如果不使用黃連無法消除,這是中部出血的表現;如果便中混有膿血,且脈搏浮大,不能隨意使用大黃進行通便,否則會導致死亡,因為這樣會導致體內氣息耗盡,陽氣無法收斂。
總的來說,對於陰陽失調的情況,只能使用分陰陽的藥物進行治療。
另外,快速腹瀉不一定是陰虛所致,長期腹瀉也不一定是陽虛所致。大便中只有未消化的食物,且伴有熱象,脈搏快速,身體震顫,聲音洪亮,使用麻黃可以治療,這是陽虛的表現。寒冷的情況,脈搏沈細,身體疲倦,鼻息微弱,使用姜附湯可以治療。身體沈重,不樂於活動,使用術附湯可以治療。口渴,喜歡喝水,這是胃中熱象,水多進入後會從胸膈進入胃中,胃原本沒有熱象,只是因無法承受水的侵襲,稱為水恣。胃受到水的攻擊,所以水和食物會同時排出。這種情況應當用艾灸大椎穴三到五次,就能馬上痊癒,這是督脈的洩法。
如用藥,使車前子、白朮、茯苓之類,五苓散亦可。
又有寒泄者,大腹滿而泄。又有鶩溏瀉者,是寒泄也。鶩者,鴨也,大便如水,其中有少結糞者是也。如此者當用天麻、附子、乾薑之類。
又法曰:泄有虛實寒熱。虛則無力,不及拈衣,未便已泄出,謂不能禁固也。實則數至圊而不便,俗云虛坐努責是也。裡急後重,皆依前法進退,大承氣湯主之。
〔按〕已上述泄利,寒熱虛實,脈證輕重,治法極為詳悉,最當深玩。
白話文:
如果需要用藥,可以使用車前子、白朮、茯苓等藥材,五苓散也可以。
如果出現寒泄,肚子會很脹,而且拉肚子。如果拉肚子像鴨子一樣,水樣便中帶有少量結塊的糞便,這就是寒泄。這種情況可以用天麻、附子、乾薑等藥材治療。
另外,拉肚子有虛實寒熱之分。虛者體力不足,連衣服都拿不起來,就會拉肚子,說明身體無法控制。實者則是經常想上廁所,卻排不出來,俗稱虛坐努責。裡急後重的情況,可以根據前面的方法調整藥物,大承氣湯可以治療。
需要注意的是,上面提到了拉肚子,包括寒熱虛實、脈象症狀的輕重、治療方法等,都非常詳細,應該仔細研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