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赤水玄珠》~ 第八卷 (3)
第八卷 (3)
1. 產後瘧
草果飲子,產後瘧疾,多由汙血挾寒熱而作,大法宜柴胡四物湯調之。熱多者宜服此。
半夏(泡),赤茯苓,草果(煨,去皮),甘草(炙),陳皮,川芎,白芷(各一錢二分),紫蘇,良薑,青皮(各六分),乾薑(二錢四分)
白話文:
產後瘧疾通常是因為瘀血夾帶寒熱而引起,一般治療方法是使用柴胡四物湯調治。如果患者偏熱,就可以服用草果飲子。草果飲子的藥方包括:半夏(泡)、赤茯苓、草果(煨,去皮)、甘草(炙)、陳皮、川芎、白芷(各一錢二分)、紫蘇、良薑、青皮(各六分)、乾薑(二錢四分)。
上分作二帖,姜五片,棗二枚,當發日,空心連進三服,無不愈者。
生熟飲子,治寒多者。
肉豆蔻,草果仁,厚朴,半夏,陳皮,甘草,大棗(去核),生薑(各二錢半)
以上一半,以濕紙裹煨香熟,和勻,一半生用,和勻。分作二貼,水煎,空心一服,食後一服,二渣並煎,午前服盡。
白話文:
將藥材分為兩份,每份加入五片薑和兩枚棗。在發病當天,空腹連續服用三次,沒有不治癒的。
生熟飲子,用於治療寒症。
肉豆蔻、草果仁、厚朴、半夏、陳皮、甘草、大棗(去核)、生薑(各二錢半)
將以上藥材的一半用濕紙包裹煨香熟透,然後與另一半生藥材混合均勻,分成兩份。水煎,空腹服用一份,飯後服用另一份,兩份藥渣都煎煮,上午服完。
2. 彭用光治瘧活套
如連日或間日,惡寒發熱,頭項腰背痛,此太陽經,二陳加柴胡、羌活、藁本、防風。
如連日或間日,先寒後熱,或寒少熱多,或但熱不寒,目痛鼻乾,此陽明經,二陳加葛根、升麻、石膏、知母、白芷。
如連日或間日,先寒後熱,或寒熱間作,脅痛口苦,嘔惡,此少陽經。二陳加柴胡、黃芩、青皮。
白話文:
如果連續幾天或隔幾天發燒,伴隨發冷、頭、頸、腰背疼痛,這是太陽經病症,用二陳湯加上柴胡、羌活、藁本、防風。
如果連續幾天或隔幾天發燒,先發冷後發熱,或者發冷少發熱多,或者只發熱不發冷,眼睛痛鼻子乾,這是陽明經病症,用二陳湯加上葛根、升麻、石膏、知母、白芷。
如果連續幾天或隔幾天發燒,先發冷後發熱,或者寒熱交替出現,伴隨脅肋疼痛、口苦、嘔吐,這是少陽經病症,用二陳湯加上柴胡、黃芩、青皮。
如子午卯酉日發寒熱,嘔吐,舌乾口燥,此少陰瘧。二陳加當歸、川芎、黃柏、黃連、柴胡。
如辰戌丑未日發寒熱,嘔吐,不嗜食,或腹滿自利,此太陰瘧。二陳加蒼朮、白朮、柴胡、芍藥。
如寅申巳亥日惡寒發熱,寒多熱少,或腹痛引陰器,如淋狀、善恐,此厥陰瘧。二陳加桂枝、附子、乾薑、柴胡、升麻。
白話文:
如果在子午卯酉日發燒發冷,伴隨嘔吐、口乾舌燥,這是少陰瘧疾。可以用二陳湯加上當歸、川芎、黃柏、黃連和柴胡治療。
如果在辰戌丑未日發燒發冷,伴隨嘔吐、食慾不振,或肚子脹滿、拉肚子,這是太陰瘧疾。可以用二陳湯加上蒼朮、白朮、柴胡和芍藥治療。
如果在寅申巳亥日發燒發冷,以寒多熱少為主,或肚子痛、疼痛延伸到生殖器、像尿頻一樣、容易害怕,這是厥陰瘧疾。可以用二陳湯加上桂枝、附子、乾薑、柴胡和升麻治療。
三陽之瘧,宜汗宜吐。麻黃、葛根、柴胡、常山、草果、烏梅之屬。
三陰之瘧,宜下、宜溫、宜和。大柴胡湯、柴胡桂薑湯、柴胡四物湯、附子理中湯加升麻柴胡之類。
白話文:
三陽瘧疾適合發汗、催吐,可用麻黃、葛根、柴胡、常山、草果、烏梅等藥物。三陰瘧疾適合瀉下、溫補、調和,可用大柴胡湯、柴胡桂薑湯、柴胡四物湯、附子理中湯加升麻柴胡等藥物。
3. 泄瀉門
生生子曰:泄瀉要分新久、時令、寒熱、虛實,及飲食、痰積數者。
《內經》曰:濕勝則濡泄。《甲乙經》云:氣客下焦,傳為濡泄。羅太無曰:夫脾者,五臟之至陰,惡寒濕,今寒濕之氣內客於脾,故不能裨助胃氣腐熟水穀,致清濁不分,水入腸間,虛莫能制,故洞泄如水,隨氣而下,謂之濡泄。法當除濕利小便,治之以對金飲之。平胃散五錢,五苓散二錢五分,草豆蔻麵煨五錢。
上分二服,薑棗同煎。出《濟世方》,名對金飲子。
白話文:
生生子說:
瀉瀉要根據病症的新舊、季節、寒熱、虛實,以及飲食、痰積等多種因素來區分。
《內經》說:
濕氣過盛就會導致濕瀉。
《甲乙經》說:
氣逆下焦,就會傳變成濕瀉。
羅太無說:
脾臟是五臟中最陰的器官,它最怕寒濕。現在寒濕之氣內侵脾臟,導致脾臟無法幫助胃氣消化食物,致使清濁不分,水分進入腸道,脾臟虛弱无力控制,所以會出現像水一樣的瀉泄,隨氣而下,稱為濕瀉。治療方法應該以除濕利尿為主,用對金飲來治療。
對金飲的組成:
平胃散五錢,五苓散二錢五分,草豆蔻麵煨五錢。
用法:
將以上藥材分成兩劑,加薑棗同煎。
來源:
出自《濟世方》,稱為對金飲子。
王叔和云:濕多成五泄。
生生子曰:新泄瀉多是濕,治濕瀉之法,宜燥脾利水,胃苓湯、五苓散之類。胃中氣下快,心下痞氣,加枳殼、木香。如有痰加半夏。如噁心加藿香、砂仁。如腫滿加桑白皮、赤小豆。有熱加黃芩、木通、滑石之類,減桂。有寒加高良薑、乾薑、桂心之類。稍久不止者,東垣升陽滲濕湯,或蒼朮防風湯。
白話文:
王叔和說:濕氣過盛就會導致五泄。
生生子說:新發生的泄瀉大多是濕氣所致。治療濕瀉的方法,應該以燥脾利水為主,像是胃苓湯、五苓散這一類的方劑。如果胃中氣往下走得很快,心下有痞塞之氣,可以加枳殼、木香。如果有痰,可以加半夏。如果噁心,可以加藿香、砂仁。如果腫滿,可以加桑白皮、赤小豆。如果有熱,可以加黃芩、木通、滑石之類的藥物,並減少桂枝的用量。如果有寒,可以加高良薑、乾薑、桂心之類的藥物。如果瀉瀉持續很久,無法止住,可以用東垣的升陽滲濕湯,或者蒼朮防風湯。
(用風藥者,謂風能勝濕也。)若飲食所傷,以平胃散加消導之劑。
久瀉多是積。劉河間云:有太陽、陽明二症,當進退,大承氣湯主之。(既久泄矣,而又以承氣湯下之者,必其積滯膠固,脈結實不虛,非常法可效,故用此推陳致新,不可姑息也。)
太陰症不能食也。當先補而後瀉,乃進藥法也。先煎厚朴半兩,俱依本方加減,水一盞半,煎七分服。若三兩服後未已,如稍加食,尚有熱毒,加大黃二錢,推過泄止住藥。如泄未止,謂腸胃有塵垢滑黏,加芒硝三錢,令宿垢去盡則愈也。
白話文:
使用風藥,是因為風能勝過濕氣。如果飲食不慎導致傷害,可以使用平胃散並加入消導的藥物。
長期瀉便通常是由於積滯。劉河間曾說,存在太陽和陽明兩種症狀,應該進行調整,主要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
如果已經長期瀉便,再使用承氣湯進行治療,必定是因為積滯凝固,脈象堅硬不虛弱,無法用一般方法治療,因此使用此法推陳出新,不可拖延。
太陰症狀會讓人失去食慾。應先補充後再瀉,這是治療的方法。首先煎煮厚朴半兩,依照原本的配方進行增減,用水一盞半,煎至七分後服用。如果在服用了三兩次後仍然沒有停止,且有稍微增加的食慾,仍有熱毒,可加大黃兩錢,推進瀉藥直到停止。如果瀉便仍未停止,這表示腸胃有塵垢滑黏,可添加芒硝三錢,讓宿垢清除乾淨即可痊癒。
陽明症能食是也,當先瀉而後補,乃退藥法也。先用大承氣湯五錢,水一盞半,煎七分,稍熱服。如泄未止,去芒硝,後熱稍退,減大黃一半煎,兩服。如熱氣雖已,其人必腹滿,又減去大黃,以枳實厚朴湯,服三兩服,如腹脹滿退,泄亦自愈,後服厚朴湯,數服則已。
仲景云:下痢已瘥,至其月日又後發者,以其積去不盡故也,當下之,以大承氣湯。(此熱積寒下也。)
《本事方》治痼冷在腸胃間,頻年腹痛泄瀉,休作無時,服諸熱藥不效,宜先取去積滯,然後調治,不可畏藥以養病也。
白話文:
阳明症患者能吃东西,应该先泻后补,这是退药法。首先用大承气汤五钱,水一盏半,煎七分,稍热服用。如果泄泻不止,就去掉芒硝,等热退一些,再减去大黄一半煎药,服两剂。如果热气已经退了,但患者肚子胀满,就再减去大黄,用枳实厚朴汤,服三两剂。如果腹胀满退了,泄泻也会自然好转,之后服用厚朴汤,服几剂即可。
仲景说:痢疾已经好转,但到了月经期又发作,是因为积滞未尽,应该泻下去,用大承气汤。(这是热积寒下。)
《本事方》记载:治疗长期寒气滞留在肠胃之间,多年腹痛泄泻,时好时坏,服用各种热药无效的情况,应该先清除积滞,然后才能调治,不要害怕用药而延误病情。
厚朴丸
厚朴,乾薑,甘草,桂心,附子(生。各二錢),大黃(生,細切,水一盞,浸半日,煎汁用之)
上水二碗,煎八分,後下大黃汁,再煎六合,溫服,自夜至曉,分三服之盡止,或更以乾薑丸佐之。
乾薑丸
乾薑,巴豆(去心、殼,研碎,炒黃),大黃,人參(各一兩)
上為末,同巴豆研勻,加煉蜜為丸,梧桐子大。食前用湯吞下一丸,陳米飯吞亦可,後服白朮散。
白話文:
厚朴丸用厚朴、乾薑、甘草、桂心、附子各二錢,大黃則生切細碎,浸泡在水裡半日後煎汁備用。將所有藥材用兩碗水煎煮至八分,再加入大黃汁,繼續煎煮六合,溫熱服用,從晚上到早上分三次喝完。也可以搭配乾薑丸服用。乾薑丸用乾薑、巴豆(去心殼研碎炒黃)、大黃、人參各一兩,研磨成粉末,加入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,飯前用湯或陳米飯送服,服用後再服用白朮散。
白朮散,推後以此溫補之。
白朮,木香,附子,人參(各等分)
上為末,每服二錢,生薑三片,棗一枚,煎六分,溫服。
痰積泄瀉。
海石,青黛,黃芩,神麯,半夏曲(霞天膏造者尤妙)
上為丸,每服三五十丸。
上積滯泄瀉,必腹中耕痛,痛而泄,泄而痛止者是也。或肚滿按之堅者亦是也。受病淺者,以保和丸等消導之,深而頑者,必須推去陳積,然後乃止也。
白話文:
白朮散
方劑組成:
白朮、木香、附子、人參(各等分)
製備方法: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配合生薑三片、大棗一枚,用六分水煎煮,溫熱服用。
主治:
痰積泄瀉。
其他方劑:
海石、青黛、黃芩、神麯、半夏曲(霞天膏製者尤佳)
將以上藥材製成丸劑,每次服用三五十丸。
用法用量:
上積滯泄瀉,必腹中耕痛,痛而泄,泄而痛止者是也。或肚滿按之堅者亦是也。病症較輕者,可用保和丸等消導之,病症較重且頑固者,必須先將積滯推去,然後才能止瀉。
實脾固腸丸,泄瀉月久不止,及脾泄無度者。
白朮(陳土炒,四兩),粟殼(去膜,蜜炒,二兩),蒼朮(米泔浸),厚朴(薑製),陳皮(各一兩半),人參,炮乾薑,炙甘草,茯苓(各二兩),肉果(麵煨),訶子(去核。各二兩),砂仁(一兩)
酒糊為丸,梧桐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空心米湯下。虛寒加附子一錢。滑脫不禁加龍骨、赤石脂,俱煅一兩。
白話文:
實脾固腸丸 方劑說明
適用於:
- 慢性腹瀉,久治不愈。
- 脾虛泄瀉,脾氣不固。
藥物組成:
- 白朮(陳土炒,四兩):健脾燥濕,益氣固表。
- 粟殼(去膜,蜜炒,二兩):澀腸止瀉,健脾和胃。
- 蒼朮(米泔浸,一兩半):燥濕健脾,祛風化濕。
- 厚朴(薑製,一兩半):燥濕行氣,消食除滿。
- 陳皮(一兩半):理氣健脾,燥濕化痰。
- 人參(二兩):補氣益血,生津止渴。
- 炮乾薑(二兩):溫中散寒,回陽止瀉。
- 炙甘草(二兩):補脾益氣,緩急止痛。
- 茯苓(二兩):健脾利濕,寧心安神。
- 肉果(麵煨,二兩):澀腸止瀉,斂肺止咳。
- 訶子(去核,二兩):澀腸止瀉,生津潤肺。
- 砂仁(一兩):行氣消食,溫脾止瀉。
製法:
- 將所有藥材研末,用酒糊製成丸劑,丸如梧桐子大小。
用法:
- 每服七十丸,空心用米湯送服。
- 虛寒者,可加附子一錢。
- 滑脫不禁者,可加龍骨、赤石脂(俱煅一兩)。
飧泄。《素問》云:清氣在下,則生飧泄。又云:春傷於風,夏必飧泄。又云:久風為飧泄。
劉河間曰:飧泄者,乃水穀不化而完出。因水入胃,亦非前水恣症也。先以宣風散導之。(出錢氏方中四味者是也。)後服,蒼朮防風湯。
蒼朮(去皮,四兩),麻黃(去根節,四兩),防風(去蘆,五錢)
上為粗末,每服一兩,生薑七片,水二盞,煎至一盞,溫服。泄止後服椒術丸。
椒術丸
蒼朮(二兩),川椒(一兩,去目,炒)
白話文:
飧泄
《素問》說: 清氣下降到下焦,就會導致飧泄。又說:春天受風寒的傷害,夏天就會出現飧泄。還說:長期受風寒的影響也會導致飧泄。
劉河間說: 飧泄是指水谷在體內沒有消化就完完整整地排出來。由於是水進入胃部造成的,所以與以往的飲食過度引起的腹瀉症狀不同。首先要用宣風散導瀉。(這裡指的是錢氏方中四味藥的配方。)之後服用蒼朮防風湯。
蒼朮防風湯:
- 蒼朮(去皮,四兩)
- 麻黃(去根節,四兩)
- 防風(去蘆,五錢)
將以上藥材研成粗末,每次服用一兩,生薑七片,水二盞,煎煮至一盞,溫服。腹瀉停止後服用椒術丸。
椒術丸:
- 蒼朮(二兩)
- 川椒(一兩,去目,炒)
為極細末,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食前溫湯下。如惡痢久不愈者彌佳,小兒亦佳。
東垣曰:飧泄是清氣在下,乃胃氣不升。上古聖人,皆以升浮藥扶持胃氣,一服而愈。知病在中焦脾胃也。《脈訣》曰:濕多成泄,病本在胃,真氣弱。真氣者,穀氣也,不能克化飲食,乃濕盛故也。以此論之,正以脾胃之弱故也,初病奪食或絕,不食一二日,使胃氣日勝,泄不作也,今已成大泄矣。經云: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。
又云:在下者引而竭之。惟此症不然,此病既得之於胃氣下流,清氣不升,陽道不行,只宜升宜舉,不宜利小便。《靈樞》云:頭有疾取之足,謂陽病在陰也。足有疾取之上,謂陰病在陽也。中有疾傍取之,傍者,少陽甲膽是也,中者脾胃也,甲膽者甲風是也,東方春也,胃中谷氣者,便是風化也,作一體而認。故曰:胃中濕勝而成泄瀉,宜助甲膽,風以勝克之,又是升陽氣,助清氣上行之法也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極細粉末,用醋糊做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飯前用溫水送服。對於久治不愈的痢疾尤其有效,小孩服用也很好。
東垣說:飧泄是因為清氣下沉,胃氣不升。上古聖人,都用升浮藥物扶持胃氣,一服藥便可痊癒。可知病症在中焦脾胃。 《脈訣》說:濕氣過盛就會導致泄瀉,病根在胃,元氣虛弱。元氣就是由食物精華轉化而來,不能消化食物,就是濕氣過盛的緣故。由此可見,泄瀉的根本原因是脾胃虛弱。剛開始發病時,可以暫時停止飲食,不吃一兩天,讓胃氣慢慢恢復,泄瀉就會停止。但現在已經發展成大泄了。《經書》上說:治療濕氣不要利尿,那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
又說:下焦的病症,應該引導其向下排出。但是這種病症卻不能這樣做。因為這種病是胃氣下沉,清氣不升,陽氣不通,所以治療應該以升舉為主,不應該利尿。《靈樞》說:頭部有病,就取腳上的穴位,這是因為陽氣病變在陰分。腳部有病,就取頭上的穴位,這是因為陰氣病變在陽分。腹部有病,就取旁邊的穴位。旁邊,指的是少陽膽經,腹部,指的是脾胃,少陽膽經,指的是甲風,甲風是東方春季的風,胃中食物精華,就是風化之氣,彼此相通。所以說:胃中濕氣過盛導致泄瀉,應該補助少陽膽經,用風氣來克制濕氣,這就是升舉陽氣,幫助清氣上行的治療方法。
又一說,中焦元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,腸為之苦鳴,亦緣胃氣不升,故令甲氣上行。又云:風勝濕也。大抵此症本謂氣弱不能化食,奪食則一日而可止。夫奪食之理,為胃弱不能克化食則為泄,如食不下何以作泄,更當以藥滋養元氣令和,候泄止,漸與食,胃勝則安矣。若食不化者,於升陽、風藥內加炒曲同煎,兼食入頓至心頭者,胃之上口也,必吐沃沫,或食入反出,皆胃土停寒。皆胃土停寒。
其右手關脈中弦,按之洪緩,是風熱濕相合,穀氣不行,清氣不升,為弦脈之寒所隔,故不下也,曲之熱亦能去之。若翻胃者,更加半夏、生薑,入前風藥內同煎。奪食,少食,欲使胃氣強盛也。若藥劑大,則胃氣不勝藥,泄亦不止,當漸漸與之。今病即久,已至衰弱,當以常法治之,不可多服餌也。
白話文:
有些人認為,中焦元氣不足,導致大小便異常,腸子咕嚕咕嚕響,這是因為胃氣無法上升,所以讓氣往上衝。也有人說,這是因為風勝過濕氣。總之,這種病症的根源是氣虛無法消化食物,導致食物積聚,一天就會好轉。食物積聚的原理是胃虛弱無法消化食物,導致食物停留在胃裡,就像吃不下東西一樣,怎麼會積聚?應該用藥滋補元氣,調和脾胃,等到積聚消失,再慢慢進食,胃功能恢復正常就會好了。如果食物消化不良,可以加入炒曲一起煎藥,同時要注意是否有食物直接到達心臟,因為那是胃的上口,如果出現嘔吐泡沫或食物反流,都是胃土積寒的表現。
患者右手關脈中弦,按之洪緩,這是風熱濕三者結合,穀氣不流通,清氣無法上升,被弦脈的寒氣阻隔,所以無法下降,曲之熱可以去除這些寒氣。如果出現反胃,還要加上半夏、生薑,與之前的風寒藥一起煎服。少吃東西,目的是讓胃氣強盛。如果藥量過大,胃氣承受不住,積聚也不會消失,應該慢慢地給藥。如果病程已經很長,身體已經很虛弱,就應該用常規方法治療,不要服用太多藥物。
人之肌肉,如地之土,豈可人而無肉,故肉消盡則死矣。消瘦人有必死者八,《內經》有七,《外經》有一。又病肌肉從去盡勿治之,天命也。如肌肉不至瘦盡,當急療之,宜先奪食而益氣,便與升陽,先助真氣,次用風藥勝濕,以助升騰之氣,病可已矣,余皆勿論。此治之上法也,治用升陽除濕湯之類。
車前子散治水瀉不止。以車前子炒為末,米飲調下二錢,立止。
若秋夏之間,濕熱大行,暴注水泄,以益元散治之,或五苓散加木通。口渴者加葛根、黃芩、芍藥。
白話文:
人體的肌肉就像土地的土壤一樣重要,人不可能沒有肉,所以肉消盡了就會死亡。消瘦的人,其中有八種必定會死,《內經》中記載了七種,《外經》中記載了一種。而且,如果病人的肌肉已經完全消失,就不要再治療了,那是天命。如果肌肉還沒有完全消瘦,就應該及時治療,要先減少飲食來補充元氣,然後再用升陽藥,先幫助真氣恢復,接著用辛溫發散藥來去除濕氣,幫助升騰之氣,病就可以治癒了,其他的方法都不必考慮。這是治療上的最佳方法,可以用升陽除濕湯之類的藥方。
車前子散可以用來治療水瀉不止,將車前子炒成粉末,用米湯調服兩錢,馬上就能止瀉。
如果在秋夏季節,濕熱盛行,突然發生水瀉,可以用益元散來治療,或者在五苓散中加木通。如果口渴,可以加葛根、黃芩、芍藥。
若胸膈飽悶,腹中作脹,以胃苓湯治之。又瀉暴而不止者,以止泄丸治之。
止泄丸
肉豆蔻(五兩),滑石(飛)
上為末,擂飯丸,惟滑石,夏三兩五錢,秋二兩,春冬一兩二錢。
升陽除濕湯,治脾胃虛弱,不思飲食,泄瀉無度,小便黃,四肢困倦。自下而上引而去之。
升麻,防風,柴胡,羌活,神麯,澤瀉,豬苓,陳皮(各五分),甘草(炙),麥芽(各三分)
白話文:
如果胸口和隔膜感覺飽脹,肚子也脹脹的,可以用胃苓湯治療。如果拉肚子很嚴重而且不停,可以用止泄丸治療。止泄丸的配方是:肉豆蔻五兩,滑石(飛石)適量。將它們磨成粉末,用飯做成丸子,滑石的用量夏天三兩五錢,秋天二兩,春冬一兩二錢。升陽除濕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、不想吃東西、拉肚子不止、小便發黃、四肢無力等症狀,可以從下往上引導病氣排出。升麻、防風、柴胡、羌活、神麴、澤瀉、豬苓各五分,陳皮(各五分),甘草(炙)、麥芽(各三分)。
上水煎,食遠服。如胃寒腸鳴,加益智、半夏各五分,薑棗同煎,非腸鳴不用。
白朮芍藥湯,潔古治太陰脾經受濕,水瀉注下,體重微滿,困弱無力,不欲食,暴泄無數,水穀不化,先宜白朮芍藥湯。
白朮,芍藥(各一兩),粉草(五錢),俱要炒黃,效速,分作二服,水煎,溫服。腹疼甚者,宜蒼朮芍藥湯。
蒼朮芍藥湯,治水瀉腹疼,並治痢。
蒼朮,芍藥(各一兩),黃芩(五錢),桂(一錢三分)
分二服,水煎,溫服。脈弦頭疼者,宜蒼朮防風湯。
白話文:
上水煮沸後,服用時要喝得遠一些。如果胃寒腸鳴,可以加益智、半夏各五分,與生薑、紅棗一起煮,如果不是腸鳴就不要加。
白朮芍藥湯主要用於治療太陰脾經受濕,導致水瀉注下,身體沉重、微胖,困倦無力,食慾不振,腹瀉不止,水穀不化。这种情况首先应该服用白朮芍藥湯。
白朮、芍藥各一兩,粉草五錢,全部炒黃,效果更快,分兩次服用,水煎,溫熱服用。如果腹部疼痛嚴重,應該服用蒼朮芍藥湯。
蒼朮芍藥湯用於治療水瀉腹痛,也用於治療痢疾。
蒼朮、芍藥各一兩,黃芩五錢,桂枝一錢三分,分兩次服用,水煎,溫熱服用。脈象弦緊,伴隨頭疼,應該服用蒼朮防風湯。
蒼朮防風湯治水泄、飧泄,脈弦,頭疼,皆效。
蒼朮(五錢),防風(五錢)
水煎,溫服。
以上症,如心下痞,每服加枳實一錢。如小便不利加茯苓二錢。如腹疼漸已,泄下漸少,訶子散主之。
寒泄者,大便完穀不化,或口不渴而小水清利,腹中鳴,時常喜熱手按摩,或過食涼藥所致。
調中散,治虛寒停食,嘔吐,腸鳴泄瀉。
砂仁,蓬朮,乾薑(炮),桂心,茴香(炒),草果,麥芽(炒),橘紅,益智仁,藿香葉(各一錢),蒼朮(炒),神麯(炒),桔梗(各一錢半),甘草(炙,三分)
白話文:
蒼朮防風湯可以治療腹瀉、食積泄瀉,脈搏弦細,頭痛等症狀。用蒼朮、防風各五錢,水煎服。如果伴有心下痞塊,每服加枳實一錢。若小便不利,可加茯苓二錢。如果腹痛漸減,泄瀉漸少,則用訶子散治療。
寒泄是指大便不成形,或口不渴但小便清利,腹部鳴響,喜歡用手捂熱腹部,多因過食寒涼食物或服用涼性藥物所致。
調中散可以治療虛寒停食,嘔吐,腸鳴泄瀉等症狀,由砂仁、蓬朮、乾薑、桂心、茴香、草果、麥芽、橘紅、益智仁、藿香葉、蒼朮、神麯、桔梗、甘草組成。
薑棗煎,臨服加鹽少許。
大藿香散,治一切脾胃虛寒,嘔吐、霍亂、心腹撮痛,如泄瀉不已,最能取效。
藿香(二兩),陳皮,厚朴(薑汁炒),青皮(炒),木香,人參,肉豆蔻(煨),良薑(炒),大麥芽(炒),神麯,訶子(煨,去核),白茯苓(去皮),甘草(炒。各一兩),乾薑(炮,五錢)
為末,吐逆泄瀉,不下食,或嘔酸苦水。用水一大盞,煨生薑半塊,鹽一撮,煎服。
養胃湯,治脾胃虛寒,嘔逆噁心,腹脅脹疼,腸鳴泄瀉。(方出瘧門。)
白話文:
-
薑棗煎:在服用前加入少量鹽。
-
大藿香散:用於治療所有因脾胃虛寒導致的嘔吐、霍亂、心腹疼痛等症狀。對於長期腹瀉,其療效極佳。
- 藿香(兩兩份量),
- 陳皮,
- 厚朴(以薑汁炒製),
- 青皮(炒製),
- 木香,
- 人參,
- 肉豆蔻(煨製),
- 良薑(炒製),
- 大麥芽(炒製),
- 神麯,
- 訶子(煨製,去核),
- 白茯苓(去皮),
- 甘草(炒製),
- 幹薑(炮製,五錢份量)
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,對於出現嘔吐、不願進食、或嘔出酸苦液體的情況,可用一大杯水,加入半塊煨薑和一撮鹽,煮沸後服用。
- 養胃湯:用於治療脾胃虛寒,出現嘔吐、噁心、腹部脹痛、腸鳴音頻繁及腹瀉的症狀。此方出自於治療瘧疾的專書。
理中湯,寒而虛者。
桃花丸
赤石脂,乾薑,胡椒
扶脾丸,脾胃虛寒,腹中痛,溏泄無度,飲食不化。
白朮,茯苓,甘草(炙),訶子,半夏,烏梅肉(各二錢),紅豆,乾薑,肉桂(各五錢),麥芽,神麯(各四錢),陳皮(一錢)
上為末,荷葉燒飯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溫湯下。(二方加藿香一錢。)
白話文:
理中湯,適用於寒氣與虛弱的狀況。
桃花丸
主要成分有:赤石脂、乾薑、胡椒。
扶脾丸,適合脾胃虛弱且伴有腹痛、大便頻繁、消化不良的情況。
主要成分包括:白朮、茯苓、炙甘草、訶子、半夏、烏梅肉(各二錢)、紅豆、乾薑、肉桂(各五錢)、麥芽、神麯(各四錢)、陳皮(一錢)。
以上所有成分混合研磨成粉末,然後以荷葉燒製的飯做成藥丸,大小類似梧桐子。每次服用約五十粒,請以溫熱的湯水送服。(兩方均可以添加藿香一錢來使用。)
乾薑散,治水瀉無度。
乾薑為末,粥飲調下一錢效。
《衍義》云:一人大腸寒,小便精出,諸熱藥服至一斗二升不效,後教服赤石脂、乾薑各一兩,胡椒五錢,同為末,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空心及食前米飲下五七十丸,服四劑遂愈。
《本事方》,訶子丸,脾胃不和,泄瀉不止,諸藥不效。
訶子皮,乾薑,肉豆蔻,龍骨,木香,附子,赤石脂(各等分)
為末,糊丸。每服四五十丸,米飲下。
漿水散,治暴泄如水,周身汗出,一身盡冷,脈沉弱,氣少而不能語,甚者加吐,此為緊病。
白話文:
【乾薑散】,用於治療嚴重腹瀉。
乾薑研磨成粉末,與稀粥或飲料調和後服用一錢,可見效。
《衍義》記載:有一人因大腸寒涼,導致頻繁小便且伴有精液流失,雖試過各種熱性藥物,直至服用了一斗二升之多仍無效。後來在醫師的指導下,服用赤石脂、乾薑各一兩,胡椒五錢,一同研磨成粉末,用醋糊做成丸狀,大小如梧桐子,於空腹或飯前服用約五七十個丸,經過四天的療程,症狀遂告痊癒。
《本事方》中的「訶子丸」,適用於脾胃功能失調,引發持續腹瀉,其他藥物治療無效的情況。
訶子皮、乾薑、肉豆蔻、龍骨、木香、附子、赤石脂(各等分)研磨成粉末,用糊狀物做成丸狀。每次服用約四五十個丸,配以稀粥飲料下肚。
【漿水散】,用於治療突然腹瀉如流水,伴隨全身出汗、身體冰涼、脈搏微弱、氣力不足、甚至有嘔吐現象,這是一種急重的病情。
半夏(二兩,炮),附子(炮),桂,乾薑(炮),甘草(炙。各五錢),良薑(二錢半)
上為末,每服五錢,水煎,熱服,甚者三四服。
若下痢為鶩溏,大腸不能禁固,大便欲了不了,小便清,此寒也,宜溫之,春夏桂枝,秋冬白朮散。羅謙甫云:鶩溏者,大便如水,其中有少結糞是也。
桂枝湯
桂枝,芍藥,白朮(各五錢),粉草(炙,一錢)
分四服,水煎服。
小白朮散
白朮,芍藥(各三錢),乾薑(炮,五錢),甘草(炙,二錢)
白話文:
將半夏、附子、桂枝、乾薑、甘草、良薑等藥材按照比例混合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,用清水煎煮,熱服。如果病情嚴重,可以服用三到四次。
如果腹瀉像鴨子糞便一樣稀薄,大腸無法收縮,大便總是排不完,小便清澈,這屬於寒症,應該溫暖它。春夏季節使用桂枝湯,秋冬季節使用白朮散。羅謙甫說:鴨子糞便一樣稀薄的腹瀉,就是大便像水一樣,其中夾雜著少量固體糞便。
桂枝湯的配方是:桂枝、芍藥、白朮各五錢,粉草一錢,炙烤後分四次服用,用水煎煮。
小白朮散的配方是:白朮、芍藥各三錢,乾薑五錢(炮製),甘草二錢(炙烤)。
如前煎服,甚者除乾薑加附子一二錢,謂辛能發散也。
熱瀉,口渴,小水短赤,糞如糜。益元散、燈心湯或井花水調下。
白芍黃芩木通湯,治水瀉,小水短赤。
白芍(二錢),黃芩(二錢),木通(八分),白朮(一錢),澤瀉(一錢),茯苓(七分)
水煎,溫服。
,厚腸散,治腹疼瀉黃,及瀉久不止,熱藥不效者,及治酒積泄。
川黃連(好酒煮一日夜,煮乾炒)
白話文:
-
"如前煎服,甚者除乾薑加附子一二錢,謂辛能發散也。"
-
"熱瀉,口渴,小水短赤,糞如糜。益元散、燈心湯或井花水調下。"
-
"白芍黃芩木通湯,治水瀉,小水短赤。"
-
"白芍(二錢),黃芩(二錢),木通(八分),白朮(一錢),澤瀉(一錢),茯苓(七分)"
-
"厚腸散,治腹疼瀉黃,及瀉久不止,熱藥不效者,及治酒積洩。"
-
"川黃連(好酒煮一日夜,煮乾炒)"
為末,每服二錢,空心米飲下。
豆蔻香連丸,治泄瀉,不問寒熱,陰陽不調,下痢赤白,腹脹攻痛,其效如神。
黃連(二錢),肉豆蔻,木香(各一錢)
上為末,粟米飲為丸,如米粒大。每服十丸,米飲下,漸加二三十丸,日夜各四五服。
清六丸,去三焦濕熱泄瀉,兼治產後腹痛,或自痢者,能補脾,亦治血痢。
六一散(三兩),紅曲(炒,五錢,用此活血)
白話文:
將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兩錢,空腹用米湯送服。豆蔻香連丸可以治療腹瀉,無論寒熱,陰陽失調,赤白痢疾,腹脹疼痛,效果都很好。
配方:黃連兩錢,肉豆蔻、木香各一錢。
將藥材磨成粉末,用粟米湯製成丸藥,大小如米粒。每次服用十丸,用米湯送服,逐漸增加到二三十丸,一天服用四五次,早晚各一次。
清六丸可以去除三焦濕熱引起的腹瀉,還可以治療產後腹痛,或者自發性腹瀉,能夠補脾,也能治療血痢。
配方:六一散三兩,炒紅曲五錢(用來活血)。
酒糊為丸,多與清化丸同服,並不單用。
虛瀉——脈弱無力,飲食少,四肢倦,足背浮腫,口渴,皆所當補。
錢氏,白朮散,治瀉久虛弱,清氣下陷,口渴或腹中氣不轉運,或不思食,或噁心。
人參,白朮,茯苓,粉草,葛根,木香,藿香
俱為末,每服二錢,米飲調下。
參苓白朮散,脾虛泄瀉,浮腫。
人參(二斤半),白朮(二斤),薏苡仁(一斤),扁豆(二斤半),山藥,桔梗(各一斤),蓮肉(二斤半),砂仁(一斤),茯苓(一斤),甘草(炒,半斤)
白話文:
酒糊製成丸劑,通常和清化丸一起服用,很少單獨使用。虛瀉症狀包括脈搏虛弱无力、食慾不振、四肢疲倦、足背浮腫、口渴,都需要補益。錢氏的白朮散用於治療久瀉導致的虛弱,清氣下陷,口渴或腹中氣滯不通,或不思飲食,或噁心。藥方包括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粉草、葛根、木香、藿香,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兩錢,用米湯送服。參苓白朮散適用於脾虛泄瀉、浮腫。藥方包括人參(二斤半)、白朮(二斤)、薏苡仁(一斤)、扁豆(二斤半)、山藥、桔梗(各一斤)、蓮肉(二斤半)、砂仁(一斤)、茯苓(一斤)、甘草(炒,半斤)。
為末,每服二錢,米飲調下。
人參升胃湯,大便一日三四次,溏而不多,有時腹鳴泄瀉,小便黃。
黃耆(二錢),甘草(炙,二分),升麻(六分),柴胡,歸身,陳皮,益智(各二錢),紅花(少許),人參(六分)
水煎,食前熱服。
一味白朮散,治久瀉脾虛、脾泄,如神。
土白朮(米泔水洗淨,切片,每一斤用陳皮半斤,入甑一層層間隔蒸一日,炒乾。去陳皮)
為末,每服二錢,米飲調下。
白話文:
最後將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米湯調服。如果患者每天大便三到四次,稀軟但量不多,有時腹部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並伴隨腹瀉,小便顏色偏黃,可以使用人參升胃湯治療。人參升胃湯包含黃耆(二錢)、甘草(炙,二分)、升麻(六分)、柴胡、歸身、陳皮、益智(各二錢)、紅花(少許)、人參(六分),水煎服,飯前溫熱服用。一味白朮散可以用來治療久瀉脾虛、脾泄,療效顯著。土白朮先用米泔水洗淨,切片,每斤白朮用半斤陳皮,將兩者一層層間隔放入蒸籠中蒸一天,炒乾後去除陳皮,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米湯調服。
理中湯,虛寒作瀉,或吐瀉不止,精神虛憊,甚者加大附子,名附子理中湯。(方在寒門。)
參芩滑石湯,治泄而困倦,小便不利,脈數,有虛熱。
白朮,滑石(各一兩),黃芩,人參,芍藥(各五錢),木通,陳皮(各三錢),乾薑(一錢),甘草(炙,一錢)
分八帖,水煎服。
桂香丸,臟腑虛,為風寒所搏,冷滑注下不禁,老人、虛人危篤累效。
大附子(炮,去皮臍),肉果(炮),白茯苓(各一兩),桂心,乾薑,木香(炮。各五錢),丁香(一分)
白話文:
理中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導致的腹瀉或嘔吐不止,伴隨精神疲乏,嚴重者可以加附子,稱為附子理中湯。這個方子屬於寒門方。
參芩滑石湯用於治療腹瀉且伴隨倦怠、小便不利、脈搏數、以及虛熱症狀。
方劑組成:白朮、滑石各一兩,黃芩、人參、芍藥各五錢,木通、陳皮各三錢,乾薑一錢,甘草(炙)一錢。
將藥方分成八帖,水煎服用。
桂香丸用於治療臟腑虛弱,因風寒侵襲導致的冷滑瀉不止,尤其適用於老人和虛弱體質的危重病人,療效顯著。
方劑組成:大附子(炮,去皮臍)、肉果(炮)、白茯苓各一兩,桂心、乾薑、木香(炮)各五錢,丁香一分。
糊丸,梧桐子大,米飲下五十丸。
固中丸,治脾久泄去後與氣不快者。
蒼朮,肉果(煨。各一兩)
粥丸,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。
固下丸,治腎久泄,即前方加破故紙一兩炒。
東垣,白朮神麯丸,老人奉養太過,飲食傷脾,常時脾泄。
白朮(炒,二兩),白芍(酒炒,一兩),神麯(炒,一兩半),山楂(二兩),半夏(制,一兩),黃芩(炒,五錢)
上為末,用青荷葉燒飯,為丸,綠豆大,每服百丸。
白話文:
- 糊丸,梧桐子大,米飲下五十丸。
服用糊丸,大小如梧桐籽,用水飯混合後服用50顆。
- 固中丸,治脾久洩去後與氣不快者。
固中丸,用於治療脾臟長期瀉洩後感到氣血不順暢的情況。
- 蒼朮,肉果(煨。各一兩)
使用蒼朮和肉果(需先經燻烤處理),每種各一兩。
- 粥丸,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。
製作粥丸,大小如梧桐籽,每次服用50顆。
- 固下丸,治腎久洩,即前方加破故紙一兩炒。
固下丸,用於治療腎臟長期瀉洩,可在此基礎上加入一兩炒過的破故紙。
- 東垣,白朮神麲丸,老人奉養太過,飲食傷脾,常時脾洩。
東垣的白朮神麯丸,適合年長者因過度照顧、飲食不當導致脾臟常期瀉洩的情況。
- 白朮(炒,二兩),白芍(酒炒,一兩),神麲(炒,一兩半),山楂(二兩),半夏(制,一兩),黃芩(炒,五錢)
使用炒過的白朮二兩,酒炒過的白芍一兩,炒過的神麯一兩半,山楂二兩,制過的半夏一兩,以及炒過的黃芩五錢。
- 上為末,用青荷葉燒飯,為丸,綠豆大,每服百丸。
將以上材料磨成粉末,用青荷葉煎煮成飯後做成丸狀,大小如綠豆,每次服用100顆。
實泄——泄瀉腹疼,或有積滯,雖明新久,新者,以消導之劑,久者,以前久泄門按寒熱治。
枳實導滯丸,木香檳榔丸,七聖丸
腎泄——晨早為一次者是也。
愚謂亦不止如此,曾記一老人脾泄二十年,一日夜三五次,夜多日少。以破故紙,鹽水炒,五錢,白朮,炒,二錢,杜仲,鹽水炒,二錢,澤瀉一錢。水煎,空心服二帖即愈。緣腎者胃之關,腎虛則下焦不約故也。
東坡,四神丸,治腎泄,下元虛寒,尤宜。
白話文:
腹瀉伴腹痛,或有積食,無論是新發病還是久病,新發病的,就用消導的藥物治療,久病的,就要根據病程長短、寒熱虛實來辨證施治。
枳實導滯丸、木香檳榔丸、七聖丸等方劑可用於治療。
晨起一次腹瀉,屬於腎泄。
但腎泄不只如此,我曾經遇到一位老人脾虛泄瀉二十年,每天腹瀉三五次,晚上比白天多。我用破故紙用鹽水炒五錢,白朮炒二錢,杜仲用鹽水炒二錢,澤瀉一錢,水煎,空腹服用兩劑就痊癒了。因為腎臟是胃的關口,腎虛就會導致下焦失約。
東坡的四神丸,治療腎泄,下元虛寒,效果尤佳。
破故紙(炒,四兩),肉蔻(麵煨,二兩),木香(五錢),小茴香(炒,一兩)
以生薑四兩煮紅棗肉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空心鹽湯吞下五六十丸。
金鎖正元丹,腎虛泄瀉,小便頻數,盜汗,遺精,一切虛冷之症。
龍骨(煅),硃砂(另研。各三兩),茯苓(八兩),紫巴戟(去心,一斤),肉蓯蓉(洗焙),葫蘆巴(焙。各一斤),補骨脂(酒浸,十兩),五倍子(八兩)
白話文:
將破故紙炒香四兩,肉蔻用麵粉煨熟二兩,木香五錢,小茴香炒香一兩,用生薑四兩煮紅棗肉,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空腹用鹽湯送服五六十丸。此方名為金鎖正元丹,可用於治療腎虛泄瀉、小便頻數、盜汗、遺精以及一切虛冷的症狀。另外,將龍骨煅燒,硃砂另研磨,各取三兩;茯苓八兩,紫巴戟去心一斤,肉蓯蓉洗淨焙乾,葫蘆巴焙乾,各取一斤;補骨脂用酒浸泡十兩,五倍子八兩。
上為末,酒糊丸,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空心溫酒鹽湯下。
五味子丸,治下元虛寒,火不生土,及腎中之土不足,以致關門不閉,名曰腎泄,亦名脾腎泄。
人參,五味子,破故紙(炒),白朮(各二兩),山藥(炒),白茯苓(各一兩半),吳茱萸,川巴戟(去心),肉果(麵煨。各一兩),龍骨(煅,五錢)
上酒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七十丸,空心鹽湯下。
白話文:
將上述藥材用酒調成丸,丸子大小像桐子,每次服用三十丸,空腹時用溫酒或鹽湯送服。
這種藥丸叫做五味子丸,用來治療下元虛寒、火不生土,以及腎中之土不足,導致關門不閉,稱為腎泄,也稱為脾腎泄。
藥方包括:人參、五味子、破故紙(炒)、白朮(各二兩)、山藥(炒)、白茯苓(各一兩半)、吳茱萸、川巴戟(去心)、肉果(麵煨,各一兩)、龍骨(煅,五錢)。
將這些藥材用酒調成丸,丸子大小像梧桐子,每次服用七十丸,空腹時用鹽湯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