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赤水玄珠》~ 第三十卷 (13)
第三十卷 (13)
1. 腸癰門
(附:胃脘癰)
夫腸癰者,乃陰陽偏勝,喜怒無時,伏於臟腑之中,結在腸胃之內,血凝氣滯,迴旋失度,不能通行,聚結成癰,致生腫痛。孫真人云:卒得腸癰而不曉其病候,錯則殺人。其病初起,覺腹中微痛,小腹腫而強抑之則痛,小便澀似淋,時時汗出復惡寒,其身皮甲錯,腹皮緊急,如腫之狀,按之濡。或發熱無汗,灑淅惡寒,皆其候也。
其脈洪數者,為有膿也,可下。脈遲緊者,未有膿,不可下也。甚者腹脹,轉側有水聲,或繞臍生癰,汁從臍出,或大便下膿血,或一足不能舉。凡此皆為惡候。胃脘癰者,經曰:胃脈沉細,沉細者氣逆,逆者人迎反盛,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,故胃脘為癰也。治法亦與腸癰頗同,初以疏利之藥導其滯,次以排膿消毒托裡之藥調之。
此其大法也。
《脈經》問曰:羽林婦何以知腸有膿,師曰:脈滑而數,滑則為實,數則為熱,滑則為榮,數則為衛,衛數下降,榮滑上升,榮衛相干,為敗濁。小腹痞堅,小便或澀,或自汗出,或復惡寒,膿為已成,設脈遲緊,則為瘀血,血下即安。
薏苡附子敗醬散,治身甲錯,腹皮急,如腹脹,本無積聚,身熱脈數者。
附子(炮,二分),敗醬(五分),薏苡(一錢)
上為末,每服一錢,水煎頓服,小便當下而愈。
《三因方》:薏仁、附子同前,敗醬一兩二錢五分,每用四錢,水一盞半,煎七分,去渣,空心服。
《千金》,大黃牡丹湯,治腸癰。小腹痞堅,或偏在膀胱左右,其色白,堅大如掌熱,小便自調,時自汗出。脈遲堅者,未成膿,可下之,當有血。脈數則膿已成,不復可下。
大黃(四兩),牡丹皮(三兩),芒硝(二兩),冬瓜仁(一升),桃仁(五十枚)
上水五升,煮一升,頓服,當下膿血。
無擇,薏苡湯,腸癰腹中痛,煩躁不安,或脹滿不食,小便澀,婦人產後虛熱,多有此病,縱非癰,但疑是者便可與。或有差,亦無妨。
冬瓜子(四兩),薏苡(五兩),牡丹皮,桃仁(各三兩),如無冬瓜仁,以栝蔞仁代之。每服五錢,水煎服。姚氏去桃仁用杏仁。崔氏加芒硝二兩。
《醫案》曰:女子腹痛,百方不治,脈滑數,時作熱,腹微急。孫尚診曰:腹痛脈當沉細,今脈滑數,此腸癰也。以雲母膏一兩作丸,如梧桐子大,用牛皮膠熔化,溫酒調膠水吞丸子下,餉時服盡,下膿血一盆而安。
昔一婦人,腸中痛不可忍,大便從小便中出。楊吉老之婿李生診之曰:夫芤脈見於寸部者,乃積血在胸,今芤見於關,乃腸生癰也。乃出雲母膏作百十丸,煎黃耆湯吞下,利膿血數升而安。
上腸癰五方,丹溪所集也。前三方置於篇首者,蓋亦腫瘍瀉利例也。後二方用膠、黃耆煎湯吞藥者,乃潰瘍補例也。
白話文:
腸癰門
腸癰,是陰陽失衡造成的疾病,因喜怒不定,邪氣入侵臟腑,停滯腸胃,導致氣血凝滯不通,最終形成腫痛的膿瘍。孫真人說:如果突然得了腸癰卻不清楚病症,治療失當就會致命。疾病初期,會感覺腹部隱痛,小腹腫脹,按壓則加劇疼痛,小便澀滯如同尿路感染,時而冒汗時而畏寒,皮膚發冷,腹部緊繃腫脹,按壓有濕潤感。也可能發熱無汗,或寒熱交替,這些都是腸癰的症狀。
脈搏洪數有力,表示已經化膿,可以服用瀉下藥物;脈搏遲緩緊弱,則表示尚未化膿,不宜使用瀉下藥物。嚴重者腹部脹滿,翻身時有水聲,或肚臍周圍長膿瘍,膿液從肚臍流出,或大便帶膿血,或一條腿抬不起來,這些都是危重症狀。胃脘癰的病理,經書記載:胃脈沉細,沉細表示氣逆,氣逆則人迎脈反而盛,熱邪聚集在胃脘部而無法散去,所以形成胃脘癰。治療方法和腸癰大致相同,初期用疏通利導的藥物排除阻塞,然後再用排膿消毒、托裡排毒的藥物治療。
這就是治療腸癰的大致方法。
《脈經》記載:醫生如何判斷腸道是否有膿?醫生說:脈搏滑數,滑則為實證,數則為熱證;滑脈代表營氣,數脈代表衛氣,衛氣數脈下沉,營氣滑脈上升,營衛氣不相協調,表示有敗壞的濁邪。小腹脹滿堅硬,小便澀滯,或自汗,或畏寒,這些都表示膿瘍已經形成。如果脈搏遲緩緊弱,則是瘀血阻滯,排出瘀血後即可痊癒。
薏苡附子敗醬散,用於治療皮膚發冷,腹部緊繃腫脹,如腹部脹滿,沒有積聚,發熱脈數者。
處方:附子(炮製,二分),敗醬(五分),薏苡仁(一錢)
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,水煎服,小便通暢後即可痊癒。
《三因方》:薏苡仁、附子劑量同前,敗醬一兩二錢五分,每次服用四錢,加水一盞半,煎至七分,去渣,空腹服用。
《千金方》大黃牡丹湯,治療腸癰。小腹脹滿堅硬,或偏在膀胱左右,腫塊顏色發白,堅硬如手掌般大小,發熱,小便自利,時而自汗。脈搏遲緩緊弱者,尚未化膿,可以服用瀉下藥物,會排出血液;脈搏數者,膿瘍已成,不宜服用瀉下藥物。
處方:大黃(四兩),牡丹皮(三兩),芒硝(二兩),冬瓜仁(一升),桃仁(五十枚)
加水五升,煎至一升,一次服用,可排出膿血。
無擇薏苡湯,治療腸癰引起的腹部疼痛,煩躁不安,或腹脹飽滿不能進食,小便澀滯。產後婦女因虛熱而引起的腸癰,也可用此方。即使不是腸癰,只要懷疑是腸癰,也可以使用此方,即使用藥略有偏差,也沒有關係。
處方:冬瓜子(四兩),薏苡仁(五兩),牡丹皮,桃仁(各三兩),如果沒有冬瓜仁,可用栝蔞仁代替。每次服用五錢,水煎服。姚氏方去桃仁用杏仁代替;崔氏方加芒硝二兩。
醫案記載:一位女子腹痛,各種方法都治不好,脈搏滑數,時而發熱,腹部略微緊繃。孫尚診斷為腸癰,用雲母膏一兩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用牛皮膠熔化後,溫酒調和膠水,服用藥丸,吃完後,排出大量膿血而痊癒。
以前有一位婦女,腸道疼痛難忍,大便從尿道排出。楊吉老的女婿李生診斷說:如果芤脈出現在寸部,是胸部積血;現在芤脈出現在關部,是腸道生了癰腫。於是用雲母膏製成一百多粒藥丸,用黃耆湯送服,排出數升膿血而痊癒。
以上五種治療腸癰的方劑,都是丹溪所收集整理的。前三方放在篇首,是腫瘍瀉利的範例;後二方用膠類、黃耆煎湯送服藥物,是潰瘍補益的範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