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赤水玄珠》~ 第七卷 (13)
第七卷 (13)
1. 肺癰
(仲景、王叔和論同。)
孫真人曰:病,咳唾膿血,其脈數實者,屬肺癰,虛者屬肺痿。咳而口中自有津液,舌上苔滑,此為浮寒,非肺痿。若口中辟辟燥,咳即胸中隱隱痛,脈反滑而數,此為肺癰也。問曰:病者咳逆,師脈之,何以知為肺癰?當有膿血,吐之則死,後竟吐膿死。其脈何類?何以引之?師曰:寸口脈微而數,微則為風,數則為熱,微則汗出,數則惡寒。
風中於衛,呼氣不入;熱過於營,吸而不出;風傷皮毛,熱傷血脈,風舍於肺,其人則咳。口乾喘滿,咽燥不渴,多唾濁沫,時時振寒。熱之所過,血為凝滯,蓄結癰膿,吐如米粥,始萌可救,膿已成則難治。寸口脈數,趺陽脈緊,寒熱相搏,故振寒而咳。趺陽脈浮緩,胃氣如經,此為肺癰。
白話文:
孫思邈說,病人咳出膿血,脈象數且實的,屬於肺癰,脈象虛的屬於肺痿。如果咳嗽時口中自有津液,舌苔滑潤,這是浮寒,不是肺痿。如果口中乾燥,咳嗽時胸中隱隱作痛,脈象反而滑而數,這就是肺癰。有人問,病人咳嗽逆氣,怎麼從脈象判斷是肺癰呢?如果病人咳出膿血,吐出來就會死,後來真的吐膿而死,脈象是什麼樣的呢?怎麼判斷呢?孫思邈說,寸口脈微弱而數,微弱代表風,數代表熱,微弱代表出汗,數代表惡寒。
風侵入衛氣,呼氣不順暢;熱氣過於營氣,吸氣不順暢;風傷皮毛,熱傷血脈,風停留於肺,病人就會咳嗽。口乾、胸悶、咽喉乾燥卻不渴,唾液多而混濁,時常發冷。熱氣所到之處,血液凝滯,積聚形成膿腫,吐出的膿液像米粥一樣,剛開始可以治療,膿腫形成就難治了。寸口脈數,趺陽脈緊,寒熱相互搏鬥,所以病人發冷而咳嗽。趺陽脈浮而緩,胃氣像絲線一樣,這是肺癰。
師曰:振寒發熱,寸口脈滑而數,其人飲食起居如故,此為癰腫病,醫反不知,而以傷寒治之,不應愈也。何以知有膿?膿之所在,何以別知其處?師曰:假令膿在胸中者為肺癰,其脈數,咳唾有膿血。設膿未成,其脈自緊數,緊去但數,膿為已成也。
生生子曰:按《金匱要略》、《脈經》、《元戎》論肺痿、肺癰皆無分別,治亦相須,以其俱為肺病也。愚歷見今之病此者,亦稍有分別,不能不為之辯也。肺痿近於虛怯,故王海藏援《內經》勞風論證入之,謂上枯水之源,下竭水之本也。何言乎《內經》五痿論,皆以肺熱葉焦為本。
故今之病肺痿者,多幹咳,聾啞無力,緣肺主聲,肺為火爍,憊劇枯痿乾癟,故聲不充發也,虛怯者多有之。肺癰雖亦為肺熱所致,多有因於外感,因於酒熱,故間有吐盡膿血而愈者,有瀉肺而愈者。茲分肺痿、肺癰為二門,祖《千金》也。
白話文:
老師說:「如果病人發熱,脈象滑數,但飲食起居如常,這是癰腫病,醫生卻不知,反而用傷寒的方法治療,當然不會好。怎麼知道有膿?膿在什麼地方,怎麼分辨?老師說:「假設膿在胸腔就是肺癰,脈象會數,咳嗽時會吐出膿血。如果膿還沒形成,脈象會緊數,緊去但數,表示膿已經形成了。」
生生子說:「根據《金匱要略》、《脈經》、《元戎》記載,肺痿和肺癰沒有區分,治療方法也相似,因為都是肺病。我親眼見過很多患此病的人,還是有差別的,不能不加以區分。肺痿接近虛弱,所以王海藏引用《內經》勞風論證,認為是上枯水源,下竭水本。而《內經》五痿論則認為都是肺熱葉焦導致。
所以現在患肺痿的人,大多乾咳,耳聾啞巴無力,因為肺主聲,肺被火灼傷,疲憊劇烈,枯萎乾癟,所以發不出聲音,虛弱的人很多。肺癰雖然也是肺熱引起,但大多是由於外感或酒熱,所以有些會吐盡膿血而痊癒,有些則會瀉肺而痊癒。因此我將肺痿和肺癰分為兩類,沿襲《千金方》的分類。」
王海藏曰:寸口脈實大為肺癰,血為凝滯,化為五色,脈數為弱,膿成難已,不渴者難治。
黃昏湯,治咳有微熱,煩滿胸心,甲錯,是為肺癰者方。
黃昏手掌大一片,是合昏皮也。
㕮咀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分二服。
又方
薏苡仁,瓜瓣(半升),桃仁(五十枚),葦莖(切二升,水二斗,煮取五升,去滓)
上四味,內葦汁中,煮取二升,服一升,當有所見吐膿血。
王海藏,加味葶藶大棗瀉肺湯,治脈緊數,則膿已成,喘而不得臥。
白話文:
王海藏說,寸口脈搏有力且大,表示患有肺癰,血液凝滯,化為五種顏色,脈搏快速而微弱,膿形成,難以治療。不口渴的病人難以治療。
黃昏湯,用於治療咳嗽伴隨輕微發熱、胸悶心煩、指甲變色,這些都是肺癰的症狀。
黃昏手掌大的皮,指的是合昏皮。
用三升水煮㕮咀,煮至一升,分兩次服用。
另一方劑:
薏苡仁、瓜瓣、桃仁、葦莖(切成二升,用二斗水煮取五升,去渣),將以上四味藥材放入葦莖汁中,煮取二升,服用一升,應該會看到吐出膿血。
王海藏又添加了葶藶大棗瀉肺湯,用於治療脈搏緊而快速、膿已形成、喘息不能平躺的患者。
葶藶(二兩,炒紫色)
上件杵成丸,以水三升,煮大棗二十個,取二升,去渣,內麻黃、五味子各半兩,取清飲頓服,令三日服,一劑瘥。
又一法,治一切咳唾膿血,久咳及出不止。
好酥三十斤,三遍煉停取,凝成膏醍醐,服二合,日三服瘥。
如聖丸,治風熱毒氣上攻,咽喉痛痹,腫塞妨悶,及肺癰噴嗽膿血,胸滿振寒,咽乾不渴,時出濁沫,氣息腥臭,久久咯膿,狀如米粥。
白話文:
將葶藶炒至紫色,研磨成丸。用三升水煮二十個大棗,取二升去渣,加入半兩麻黃和半兩五味子,服用藥液,每日服用一次,連續三天,即可痊癒。
另外,治療一切咳嗽帶血、久咳不止的方子是:將三十斤酥油煉製三次,取凝固的膏狀醍醐,每次服用兩合,一日服用三次,即可痊癒。
如聖丸可以治療風熱毒氣上攻,咽喉疼痛、腫脹阻塞、呼吸困難,以及肺癰咳嗽吐膿血,胸悶發寒,咽乾不渴,時常吐出泡沫,呼吸氣息腥臭,長期咳嗽咳出像米粥一樣的膿液。
龍腦(另研),牛黃(另研),桔梗,甘草(生用。各一錢)
上為細末,煉蜜丸,每兩作二十丸,每服一丸,噙化。
嗽藥青龍散
石膏(八兩),朴硝,甘草(生用。各一錢),青黛(半兩)
上為細末,每服二三錢,煎薄荷湯點熱嗽冷吐。
《衍義》,蛤蚧散,治肺虛咳久成瘡,吐膿血。
白話文:
龍腦和牛黃分別研磨成粉,桔梗和生甘草各取一錢,混合研磨成細末,用煉蜜製成丸劑,每兩分成二十丸,每次服一丸,含在嘴裡慢慢融化。
青龍散用石膏、朴硝和生甘草各取一錢,青黛取半兩,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二三錢,用薄荷湯煎煮後趁熱服下,冷卻後吐出。
衍義篇中,蛤蚧散可用於治療肺虛久咳導致咳嗽成瘡,吐膿血的症狀。
犀角,羚羊角,鹿角,阿膠,蛤蚧
搜膿散,治諸瘡,膿汁不絕,腐盡。
黃耆,白芍藥,香白芷(各等分)
上為末,幹上患處,上用膏藥敷貼,一日一換。
海藏云:此方雖云上瘡,吐膿血久久不盡者,亦宜用此藥,作湯散煎調服之。又宜糊為丸,桐子大。白湯下三五十丸,或干糝細末,咽津大妙。
白話文:
犀角、羚羊角、鹿角、阿膠、蛤蚧。
這組藥物常被用於治療各種膿包類疾病,對於膿汁不斷流出,組織壞死的情況有很好的效果。
黃耆、白芍藥、香白芷(比例相同)
以上三種藥物研磨成粉末,直接塗抹在患處,並使用膏藥覆蓋。每天更換一次。
根據《海藏》的記載,即使對於長期吐出膿血,且未見好轉的情況,也可使用這組藥物做成湯劑、散劑或煎煮後服用。同時,可以將這些藥物製成丸狀,大小如桐子般,用水煎煮後吞服三十到五十顆,或者乾燥後研磨成細末,含服於口中,效果非常理想。
錢氏,如聖散
桔梗,甘草,阿膠(炒白)
煎甘桔取清,內膠化服。
黃耆鱉甲散,治虛勞客熱,肌肉消瘦,四肢倦怠,五心煩熱,口燥咽乾,煩赤,心忪,日晚潮熱,夜有盜汗,胸脅不利,飲食多渴,咳唾稠黏,時有膿血。
知母(焙),桑白皮(去皮),黃耆(去蘆),甘草(炙),赤芍藥,紫菀(去蘆,已上七味各五錢淨),秦艽(洗,去蘆),白茯苓(去皮焙,一本忌火,令焙別有說),生地黃,柴胡(去蘆梗),地骨皮(去骨。已上五味各六錢六分淨),肉桂(去皮不見火),人參,苦桔梗(已上三味。
白話文:
錢氏,如聖散
藥方:
- 桔梗
- 甘草
- 阿膠(炒白)
用法:
煎煮桔梗、甘草,取其清汁,加入阿膠化開後服用。
黃耆鱉甲散
**主治:**虛勞客熱,肌肉消瘦,四肢倦怠,五心煩熱,口燥咽乾,煩躁發熱,心慌,傍晚潮熱,夜間盜汗,胸脅疼痛,飲食過多卻口渴,咳嗽痰液稠黏,偶爾帶有膿血。
藥方:
- 知母(焙)
- 桑白皮(去皮)
- 黃耆(去蘆)
- 甘草(炙)
- 赤芍
- 紫菀(去蘆,以上七味各五錢淨)
- 秦艽(洗,去蘆)
- 白茯苓(去皮焙,有說法忌用火,可另行焙製)
- 生地黃
- 柴胡(去蘆梗)
- 地骨皮(去骨,以上五味各六錢六分淨)
- 肉桂(去皮,勿用火)
- 人參
- 苦桔梗(以上三味,…)
注:
- 文中方括號內的內容為現代藥材名稱,方便理解。
- 藥量以錢為單位,需換算成現代重量單位。
- 藥材處理方法請參考現代藥典或相關資料。
各三錢三分淨),鱉甲(去頭,用酥炙更佳),天門冬(湯洗,去心焙。一本忌火,今聽。已上二味各一兩),半夏(五分)
上為粗末,每服二大錢,水一盞,煎至七分,去渣溫服,食後。海藏云:此方內闕黃耆,疑黃芩是黃耆也。然內有黃芩,有小柴胡,今治虛熱妙,為有盜汗亦無妨也。兼加知母、地骨皮、赤芍藥,即錢氏地骨皮散也。治盜汗亦妙,內有桂,本治發熱惡寒,即柴胡加桂也。天門冬、人參、地黃即三才也。
白話文:
取鱉甲、天門冬、半夏,將鱉甲去頭,用酥炙更佳;天門冬湯洗去心焙;半夏不用處理。三味藥各取適量,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兩錢,用水一盞煎至七分,去渣後溫服,飯後服用。
秦艽、柴胡、甘草、鱉甲、芍藥,即黃龍湯也。紫菀、桔梗、甘草,即紫菀散也。桂、芍、黃耆、甘草,即黃耆建中湯也。又云:此方治本無傷寒風而得。孫真人治唾膿血,用麻黃、升麻之類,及青龍湯之類,亦從傷寒而得也。內多五味子,皆祖仲景法,無論傷寒傷風,皆可加五味子。
又云:桔梗一味,有辛有苦,辛以散之,苦以泄之,當如上下之意。
硃砂膏,鎮心神,解熱除煩,唾血等證。
白話文:
秦艽、柴胡、甘草、鱉甲、芍藥,就是黃龍湯。紫菀、桔梗、甘草,就是紫菀散。桂枝、芍藥、黃耆、甘草,就是黃耆建中湯。又說:這個方子治療的是根本,而不是傷寒風寒引起的病症。孫真人治療唾膿血,用麻黃、升麻之類,還有青龍湯之類,也是從治療傷寒演變而來的。裡面多加五味子,都是遵循仲景的醫法,無論是傷寒還是傷風,都可以加五味子。
又說:桔梗單味藥,性辛苦,辛可以散,苦可以泄,應該依照上下部位的病症來使用。
硃砂膏,可以鎮定心神,解熱除煩,治療唾血等病症。
硃砂(另研,半兩),珍珠末,生犀角,人參,玳瑁末,甘草(各一兩),金箔泥(分半用),輕粉(二錢半),蘇合油(一分),牛黃(另研),麝香(另研),龍腦(另研),南硼砂,琥珀,遠志,羚羊角,赤茯苓(已上各半兩),安息香(酒熬,去石,約半兩)
上為細末,人研藥極細,煉蜜丸,蘇合油和諸藥為錠子,更以金箔為衣,每兩作五錠,每服一皂角子大,噙化。人參湯下亦得。並阿膠丸相雜服,尤勝至寶丹。
白話文:
主要成分: 硃砂(研磨,半兩),珍珠粉,生犀角,人參,玳瑁粉,甘草(各一兩),金箔(半兩),輕粉(二錢半),蘇合油(一分),牛黃(研磨),麝香(研磨),龍腦(研磨),南硼砂,琥珀,遠志,羚羊角,赤茯苓(各半兩),安息香(以酒煮沸,去除石塊,約半兩)。
製法: 所有成分混合後研磨成細末,然後與煉製的蜂蜜一起製成錠子狀藥物,錠子表面再覆蓋金箔。每錠重量約兩錢,每次服用約等於一皁角子大小的份量,可以用人參湯送服。也可以與阿膠丸混合使用,效果更佳,比至寶丹更有效。
定肺散,
知母(半兩),貝母(二錢半),人參(二錢半),枯礬(半兩),烏梅肉(半兩),御米殼(炒,二兩),白朮(二錢半)
為細末,水煎,生薑湯點亦得,蜜丸彈子大,噙化亦得。
定肺丸
款冬花,紫菀,知母,貝母,人參,甘草(炙),桑白皮,御米殼,麥門冬,百部,馬兜鈴,五味子,烏梅肉(已上各等分)
白話文:
定肺散: 將知母、貝母、人參、枯礦、烏梅肉、御米殼和白朮磨成粉末。用水煮沸後加入生薑汁調勻即可服用,也可以製成蜂蜜丸狀吞服。 定肺丸: 款冬花、紫菀、知母、貝母、人參、甘草、桑白皮、御米殼、麥門冬、百部、馬兜鈴和五味子以及烏梅肉均等量混合在一起製作成藥丸。
上為細末,煉蜜丸,彈子大,噙化一丸。
古方,紫菀散
紫菀(半兩),款冬花(半兩),百部(二錢半)
上為細末,烏梅湯點服,生薑亦得。如咳加五味子,喘加杏仁,渴加烏梅,氣逆加陳皮,頭痛加細辛三錢、甘草二錢,氣脫者,加御米殼,蜜炒,粗末水煎。
增損防風通聖散,治鼻塞不通,肺氣不利。
桔梗,桑白皮,紫菀,鼠黏子(各半兩),荊芥穗(三兩),甘草(一兩,以上各生用)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蜂蜜做成彈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含服一丸,待藥丸溶化後吞服。
這是紫菀散的配方:紫菀、款冬花各半兩,百部二錢半,研磨成細粉,用烏梅湯送服,也可以加一些生薑。若咳嗽加重,可加入五味子;若氣喘加重,可加入杏仁;若口渴加重,可加入烏梅;若氣逆加重,可加入陳皮;若頭痛加重,可加入細辛三錢、甘草二錢;若出現氣脫的症狀,可加入御米殼,用蜂蜜炒過,研磨成粗粉,用水煎服。
增損防風通聖散則用於治療鼻塞不通、肺氣不利,配方為:桔梗、桑白皮、紫菀、鼠黏子各半兩,荊芥穗三兩,甘草一兩,以上藥材均生用。
上為粗末,防風通聖散各一半和勻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生薑五片,煎至七分,去渣溫服,食後。
葶藶大棗瀉肺湯,肺癰胸滿脹,一身面目浮腫,鼻塞,清涕出,不聞香臭酸辛,咳逆上氣,喘鳴迫塞,先服小青龍湯一帖。
葶藶(炒研,三錢),大棗(十二枚)
先以水二升,煮棗,取二升,去棗,入葶藶煮取一升服。
《外臺》,桔梗白散,咳而胸滿振寒,脈數,咽乾不渴,時出濁唾腥臭,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與防風通聖散各取一半混合均勻,每次服用四錢,用一盞半水,加入五片生薑,煎煮至七分,去渣溫服,飯後服用。
葶藶大棗瀉肺湯適合治療肺癰,症狀為胸悶脹痛,全身及面部浮腫,鼻塞,流清鼻涕,嗅覺失靈,咳嗽逆氣,喘鳴,呼吸困難。先服用小青龍湯一帖。
將葶藶炒研成粉末,取三錢,大棗十二枚。先用二升水煮大棗,取二升,去棗,加入葶藶煮至一升服用。
《外臺》記載,桔梗白散用於治療咳嗽胸悶、發寒、脈數、咽乾不渴,偶爾吐出濁痰,帶有腥臭味,久咳吐膿如米粥者,為肺癰。
桔梗,貝母(各三兩),巴豆(七分)
上三味為散,壯人服五分,弱者減之。病在膈上吐膿血,膈下者瀉出。若下多不止者,飲冷水一杯。
咳而胸滿振寒,脈數,咽乾不渴,時出濁唾腥臭,久久吐膿如米粥者,為肺癰。桔梗湯,主之。亦治血痹。
桔梗(一兩),甘草(二兩)
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分溫再服,則吐出膿血而愈也。
咳逆上氣,時時濁唾,但坐不得臥,,皂莢丸,主之。
皂莢(刮去皮,酥炙)
白話文:
桔梗、貝母各三兩,巴豆七分,這三味藥一起研磨成粉末,體質強健的人一次服用五分,體弱者減量。如果疾病位於膈膜之上,則會吐出膿血,若疾病位於膈膜之下,則會腹瀉排出。如果腹瀉不止,可以喝一杯冷水緩解。
咳嗽伴隨胸悶、發冷、脈搏跳動頻繁、咽喉乾燥但不渴,時常吐出混濁的唾液,有腥臭味,長期以來不斷吐出米粥狀的膿液,這是肺癰的症狀。桔梗湯可以治療這種病症,也能治療血痹。
桔梗一兩,甘草二兩,將這兩種藥材用水三升煮成一升,分兩次溫服,就能吐出膿血而痊癒。
咳嗽逆氣上涌,經常吐出混濁唾液,只能坐著不能躺下,這時可以服用皂莢丸治療。
皂莢刮去外皮,用酥油炙烤。
為細末,蜜丸梧子大,以棗膏和湯服三丸,日三夜一。
孫真人治肺癰吐膿血,用,甘桔湯,,二十餘條加減。
生甘草(一兩),桔梗(二兩)
水煎服。咳逆氣者加陳皮;咳嗽者加知母、貝母;咳而渴者加五味;吐膿血者加紫菀;肺痿者加阿膠;面目腫者加茯苓;嘔者加生薑、半夏;少氣者加人參、麥冬;膚疼者加黃耆;目赤者加梔子、黃連;咽痛者加鼠黏子、竹茹;聲不出者加半夏、桂枝;疫毒頭腫者,鼠黏子、大黃、芒硝;胸痛膈不利者加枳殼;心胸痞者加枳實;不得眠者加梔子;發狂者加防風、荊芥;酒毒者加葛根、陳皮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蜂蜜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子,用棗膏和湯水服用,每次三丸,一天三次,晚上一次。
孫真人治療肺癰吐膿血,使用甘桔湯,根據病情加減藥材,共有二十多種變化。
藥材包括:生甘草一兩,桔梗二兩。
水煎服。咳嗽伴隨氣逆者加陳皮;咳嗽者加知母、貝母;咳嗽且口渴者加五味子;吐膿血者加紫菀;肺痿者加阿膠;面部腫脹者加茯苓;嘔吐者加生薑、半夏;氣短者加人參、麥冬;皮膚疼痛者加黃芪;眼睛紅腫者加梔子、黃連;咽喉疼痛者加鼠黏子、竹茹;聲音嘶啞者加半夏、桂枝;疫毒導致頭部腫脹者,加鼠黏子、大黃、芒硝;胸痛膈肌不舒者加枳殼;心胸痞塞者加枳實;失眠者加梔子;發狂者加防風、荊芥;酒毒者加葛根、陳皮。
桔梗湯,治肺癰,心胸氣壅,咳嗽膿血,心神煩悶,咽乾多渴,兩腳腫滿,小便赤黃,大便多澀。
桔梗,貝母,當歸,瓜蔞仁,枳殼,苡仁,桑皮,防己(各一二分),甘草節,杏仁,百合(各六分),黃耆(一錢八分)
分二服,姜三片,水煎溫服。大便秘加大黃;小便秘加木通。
升麻湯,肺癰吐膿血,作臭氣。
白話文:
桔梗湯
**適用症狀:**治療肺部化膿感染(肺癰),心胸氣悶,咳嗽帶膿血,心神煩躁,口乾舌燥,兩腿腫脹,小便顏色深黃,大便秘結。
藥方:
- 桔梗、貝母、當歸、瓜蔞仁、枳殼、苡仁、桑皮、防己(各 1.2 克)
- 甘草節、杏仁、百合(各 0.6 克)
- 黃耆(1.8 克)
用法:
將上述藥材分成兩劑,每劑加入薑片 3 片,水煎服,溫熱飲用。
加減:
- 若大便秘結,可加入大黃。
- 若小便不利,可加入木通。
升麻湯
**適用症狀:**治療肺部化膿感染(肺癰)伴隨吐出膿血,並有臭味。
升麻,苦梗,苡仁,地榆,黃芩,牡丹皮,芍藥(各一錢八分),甘草(三錢六分)
分二服,水煎,食後溫服。
紫菀湯,治咳嗽,唾中有膿血,虛勞癰痿。
人參,紫菀,知母,桔梗,甘草,五味子,茯苓,阿膠,貝母(各一錢)
姜三片,水煎服。
排膿散,肺癰吐膿,以此排膿補肺。
黃耆(一兩)
水二盅,煎一盅,食後溫服。
棗膏丸,肺積在右脅下,如杯,發為癰。
白話文:
升麻、苦梗、薏仁、地榆、黃芩、牡丹皮、芍藥各一錢八分,甘草三錢六分,分兩次服用,水煎,飯後溫服。這叫做紫菀湯,能治咳嗽、痰中有膿血、虛勞癰痿。
人參、紫菀、知母、桔梗、甘草、五味子、茯苓、阿膠、貝母各一錢,生姜三片,水煎服。這叫做排膿散,肺癰吐膿,可以用它來排膿補肺。
黃耆一兩,水兩盅,煎成一盅,飯後溫服。這叫做棗膏丸,能治肺積在右脅下,形狀像杯子,並發展成癰。
陳皮,苦梗,葶藶
各等分,棗肉搗為丸,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米飲下。
消膿飲,肺有癰膿,腥氣上衝,嘔而咳嗽。
天南星,半夏,知母,貝母,生地,阿膠,川芎,甘草,桑皮,防風,射干,桔梗,天冬,薄荷,杏仁,白芷,紫蘇,白及,烏梅
各等分,每服七錢,姜三片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陳皮、苦梗、葶藶各取相同份量,將棗肉搗碎製成丸藥,每個丸藥大小像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米湯送服。此藥方稱為消膿飲,適用於肺部有膿瘡,腥臭之氣上衝,伴隨嘔吐和咳嗽的症狀。天南星、半夏、知母、貝母、生地、阿膠、川芎、甘草、桑皮、防風、射干、桔梗、天冬、薄荷、杏仁、白芷、紫蘇、白及、烏梅各取相同份量,每次服用七錢,加入薑三片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