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赤水玄珠》~ 第二十九卷 (3)
第二十九卷 (3)
1. 華佗癰疽瘡腫淪
夫癰疽瘡腫之作,皆五臟六腑蓄毒不流,非獨因榮衛壅塞而發也。其行也有處,其止也有歸。假令發於喉舌者,心之毒。發於皮毛者,肺之毒。發於肌肉者,脾之毒。發於骨髓者,腎之毒。發於下者,陰中之毒。發於上者,陽中之毒。發於外者,六腑之毒。發於內者,五臟之毒。
故內曰壞,外曰潰,上曰從,下曰逆。發於上者得之速,發於下者得之緩。感於六腑則易治,感於五臟則難瘳。又近骨者多冷,近膚者多熱。近骨者久不愈則化成血蟲。近膚者久不愈則傳氣成漏。成蟲則多癢少痛,或先癢後痛。成漏則多痛少癢,或不痛不癢。內虛外實者多痛少癢,血不止則多死,潰膿則多生。
或嘔逆無度,飲食無時,皆癰疽使然。症候多端,要當詳治。薛立齋曰:瘡瘍生蟲,乃肝經風熱,其成漏,乃元氣虛弱。其出血,乃脾虛有火。其潰膿,乃元氣充實。至於嘔逆等證,屬脾胃虧損所致,當調補元氣,庶保無虞。
2. 背疽其源有五
一天行,二瘦弱氣滯,三怒氣,四腎氣虛,五飲冷酒、食炙煿,服丹藥。
白話文:
[背上的毒瘡有五種主要成因],具體包括:一、由空氣或環境傳染而來,二、身體瘦弱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三、長期的情緒壓抑或生悶氣,四、腎臟功能不足,五、過量飲用冰冷的酒以及食用燒烤油炸食物,或是服用含礦物質的丹藥。
3. 治癰疽用藥大綱
一、初患癰疽,便服內托散,以免後來口舌生瘡,仍用騎竹馬或隔蒜灸。
一、服五香連翹湯,如大便疏快即止,仍量人虛實。
一、癰疽潰後,宜服排膿內補散,若嘔逆,木香湯下。
一、癰疽初作,便宜灼艾,及麥飯石膏塗四圍,中留口出毒,如瘡小通傅之,既潰用神異膏貼之。
一、癰疽已潰,日用豬蹄湯淋洗,將愈之際,三日一次。
一、癰疽將斂,宜用神異膏。如毒未盡,不可遽用生肌之劑。
一、癰疽將安,宜用加味十全湯,補其氣血,庶肌肉易生。
一、背疽。多先渴而後發,或先疽而後渴,不救者多矣。若服加減八味丸,非特杜絕渴疾,抑亦大滋氣血,生長肌肉。
一、癰疽嘔逆有二。一因初發,不服內托散,伏熱在心。一因脾氣不正,伏熱在心者,則心煩身熱,焮腫作痛,宜用內托散三兩服之。脾氣不正者則不煩熱,或聞穢氣作嘔,宜用嘉禾散。如有寒熱,用不換金正氣散。五更初兼服山藥丸以補腎。
白話文:
[治療膿腫疾病用藥總綱]
一、一旦發現患上膿腫,應立即服用內託散,以防後期口腔內長出瘡口,同時使用騎竹馬療法或隔蒜灸。
一、服用五香連翹湯,如果大便順暢就停止服用,藥量需根據患者身體狀況調整。
一、膿腫破潰後,應服用排膿內補散,如果出現嘔吐反應,可用木香湯送服。
一、膿腫初期,應進行艾灸治療,並在四周敷上麥飯石膏,保留中心部位讓毒素排出,若傷口小可直接敷上,破潰後使用神異膏。
一、膿腫破潰後,每日用豬蹄湯淋洗,接近康復時,每三天洗一次。
一、膿腫即將癒合,適用神異膏。如果毒素尚未完全清除,不可急著使用促進肌肉生長的藥物。
一、膿腫即將痊癒,宜服用加味十全湯,補充元氣和血液,有助於肌肉恢復。
一、背部膿腫,多數患者會先感到口渴再發病,或是先出現膿腫後才感到口渴,這類情況很難救治。服用加減八味丸,不僅可以防止口渴,也能滋養氣血,促進肌肉生長。
一、膿腫導致嘔吐有兩種情況。一種是疾病初期未服用內託散,心臟有潛藏的熱毒。另一種是脾氣不調,心臟有潛藏熱毒的患者會感到心煩身熱,皮膚紅腫疼痛,這種情況應服用三劑內託散。脾氣不調的患者則不會感到煩熱,可能聞到污穢氣味就會嘔吐,這種情況適用嘉禾散。如果有寒熱交替的情況,應使用不換金正氣散。在凌晨時分,還可以服用山藥丸來滋補腎臟。]
4. 癰疽用香藥調治論
伍氏曰:氣血聞香則行,聞臭則逆。大抵瘡瘍多因營氣不從,逆於肉理,鬱結為膿,得香則氣血流行,故服五香連翹湯、萬金散、金粉散。凡瘡本腥穢,又聞臭觸則愈甚。若毒入胃則咳逆。古人用之可謂有理。且如飲食調令香美,以益脾土,養其真元,可保無虞矣。
白話文:
伍氏表示:當氣血接觸到香味就會流動,接觸到臭味就會阻滯。大多數的創傷都是因為營養氣無法順利運行,而在肌肉組織中產生逆流,積聚而成膿包。一旦接觸到香味,氣血就能夠順暢流動,因此會服用五香連翹湯、萬金散、金粉散等藥方來治療。通常創傷本來就帶有腥臭,如果再接觸到臭味,情況只會更嚴重。如果毒素進入胃部,就會引起咳嗽和反胃。古人使用香藥來治療可以說是有道理的。就像飲食上調配出香美的味道,以增強脾胃的功能,養護身體的根本能量,這樣就可以確保健康無虞了。
5. 五發癰疽通治方
漏蘆湯,治一切惡瘡毒腫,丹瘤瘰癧,疔腫魚臍,五發癰疽。初覺一二日,便如傷寒,頭疼煩渴,拘急惡寒,肢體疼痛,四肢沉重,恍惚悶亂,坐臥不寧,皮膚壯熱,大便閉澀,小便赤黃,並皆服之。妊婦勿服。
漏蘆,白蘞,黃芩,麻黃(去節),枳實(去白,炒),升麻,芍藥,炙甘草,朴硝(各一兩),大黃(二兩)
上每服三五錢,看虛實用,水煎空心熱服。
五香連翹湯,治諸瘡腫,初覺一二日便厥,喉咽塞,發寒熱。
乳香,木香,木通,大黃(各一錢半),連翹,沉香,獨活,桑寄生,丁香,射干,升麻,麝香(另研。各一錢),甘草(五分)
姜三片,水煎,不拘時服。
托裡護心散,治諸疔腫發背,曾經汗下,毒氣攻心,迷悶嘔吐而痛,可服二三服。
乳香(一兩),綠豆粉(四兩)
和勻,每服三錢,甘草湯調服。
神仙蠟礬丸,此藥不問老幼皆可服之。服至一兩已上,無不取效。最止疼痛,不動臟腑,委是神效,活人不可勝數。
白礬(明亮者,一兩,研),黃蠟(七錢,熔化提起,待少冷,入礬末,不住手攪勻)
上眾手丸,如梧桐子大,倘蠟冷不能丸,以滾湯頓之便軟。每服二十丸,漸加至三四十丸,白湯或酒吞下。如未破即內消,已破即便合。如服金石發動致疾,更用白礬末一兩匙頭,溫酒調下,亦三五服見效。有人遍身生瘡,狀如蛇頭,服此亦效。諸書皆稱神奇,但一日之中,服近百粒則方有功。
此藥能防毒氣內攻,蓋能護膜也。切不可欺其淺近而忽之,始終服過半斤,必能萬全,瘡愈後服之尤佳。
一方治蛇咬,只熔化白礬,乘熱滴傷處,痛即止,毒氣即趕出,立見效驗。要知白礬大能解毒也。
千金托裡散,治一切瘡腫發背疔毒。若氣血虛而不能作膿,或潰後膿清,痛仍不減,最宜服此,便能排膿止痛。
黃耆(一兩半),厚朴,防風,桔梗(各二兩),連翹(二兩二錢),木香,沒藥(各三錢),乳香(二錢),當歸(五錢),川芎,白芷,芍藥,官桂,人參,甘草(各一兩)
上為細末,每服三錢,酒一大盞,煎三二沸,溫服。
十六味流氣飲,治無名惡瘡、癰疽等症。
川芎,當歸,芍藥,防風,人參,木香,黃耆,官桂,桔梗,白芷,檳榔,厚朴,烏藥,紫蘇,枳殼,甘草(各一錢)
上作一貼,水煎,食遠服。
內托羌活湯,治尻臀生癰,堅硬腫痛大作。
羌活,黃柏(酒製。各二錢),防風,歸尾,藁本,連翹,蒼朮,陳皮,炙甘草(各一錢),肉桂(三分),黃耆(一錢半)
水一盅,酒半盅,煎八分,食前服。
清心內固金粉散(一名金花散。),專治惡瘡熱盛,焮痛煩躁作渴。(此藥解毒。)
白話文:
五發癰疽通治方
漏蘆湯:治療各種惡性瘡毒腫痛,丹毒、瘰癧、疔腫、魚臍、五發癰疽等。初期發病一兩天,症狀類似傷寒,頭痛、口渴、身體拘緊、惡寒、四肢疼痛沉重、精神恍惚、坐臥不安、皮膚發熱、大便秘結、小便赤黃,都可服用此方。孕婦禁用。
藥物組成:漏蘆、白蘞、黃芩、麻黃(去節)、枳實(去白,炒)、升麻、芍藥、炙甘草、朴硝(各一兩)、大黃(二兩)
用法用量:每次服用三到五錢,根據虛實情況調整用量,水煎服,空腹服用。
五香連翹湯:治療各種瘡腫,初期發病一兩天就出現厥逆、喉嚨堵塞、寒熱交替的症狀。
藥物組成:乳香、木香、木通、大黃(各一錢半)、連翹、沉香、獨活、桑寄生、丁香、射干、升麻、麝香(另研,各一錢)、甘草(五分)
用法用量:加薑三片,水煎服,不拘時間。
托裡護心散:治療各種疔腫、發背,已經出汗,毒氣攻心,神志不清、嘔吐疼痛者,可服用二到三劑。
藥物組成:乳香(一兩)、綠豆粉(四兩)
用法用量:混合均勻,每次服用三錢,用甘草湯送服。
神仙蠟礬丸:此藥老幼皆宜。服用一兩以上,大多有效。最能止痛,不傷及內臟,效果神奇,救活無數人。
藥物組成:白礬(明亮者,一兩,研磨)、黃蠟(七錢,熔化後稍冷,加入研磨好的白礬末,不斷攪拌均勻)
用法用量: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如果蠟冷卻後難以成丸,可用滾燙的開水燙一下使其變軟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逐漸增加到三四十丸,用溫開水或酒送服。如果瘡瘍未破,藥物可內消;如果已破,則可促進癒合。如果服用後出現金石藥物反應,再用白礬末一匙,溫酒送服,三五劑即可見效。即使全身長滿瘡瘍,形狀如蛇頭,服用此藥也有效。許多醫書都稱其神奇,但一日之內服用近百粒藥效才明顯。此藥能防止毒氣內攻,因為它能保護黏膜。切勿因其簡單而輕視,應持續服用至半斤以上,才能確保療效,瘡瘍痊癒後服用效果更好。另有一方治療蛇咬傷:將白礬熔化,趁熱滴在傷口處,疼痛即止,毒氣排出,立即見效。可見白礬具有很強的解毒功效。
千金托裡散:治療各種瘡腫、發背、疔毒。如果氣血虛弱,不能化膿,或潰瘍後膿液稀薄,疼痛未減,最適合服用此方,可以排膿止痛。
藥物組成:黃耆(一兩半)、厚朴、防風、桔梗(各二兩)、連翹(二兩二錢)、木香、沒藥(各三錢)、乳香(二錢)、當歸(五錢)、川芎、白芷、芍藥、官桂、人參、甘草(各一兩)
用法用量: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一杯酒煎煮至沸騰兩三次,溫服。
十六味流氣飲:治療不明原因的惡性瘡瘍、癰疽等症。
藥物組成:川芎、當歸、芍藥、防風、人參、木香、黃耆、官桂、桔梗、白芷、檳榔、厚朴、烏藥、紫蘇、枳殼、甘草(各一錢)
用法用量:一副藥材水煎服,飯後服用。
內托羌活湯:治療臀部生癰,堅硬腫痛劇烈。
藥物組成:羌活、黃柏(酒製,各二錢)、防風、歸尾、藁本、連翹、蒼朮、陳皮、炙甘草(各一錢)、肉桂(三分)、黃耆(一錢半)
用法用量:水一盅,酒半盅,煎至八分,飯前服用。
清心內固金粉散(一名金花散):專門治療惡性瘡瘍,熱盛、紅腫疼痛、煩躁口渴。(此藥解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