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赤水玄珠》~ 第二十九卷 (1)
第二十九卷 (1)
1. 第二十九卷
2. 外科
3. 赤水玄珠小引
生生子曰:予輯《赤水玄珠全集》矣,又次外科為二卷者,曷以故?外科雖有形之疾,不得肯綮,治亦不易。予故集前款已試之方,載二卷中,俾專門外科者,舉二卷而披閱之,症與方森然在目,所守者不約,而所施者不博乎。不然遍觀全集,不苦於目力之難竟,而亦艱於簡囊之攜持矣。同志者,幸鑑予衷焉。
白話文:
生生子說:我已經編輯完成了《赤水玄珠全集》,後來又將外科部分整理成兩卷,這是為什麼呢?外科疾病雖然都是看得見、摸得著的,但如果不能找到關鍵點,治療起來也是相當困難的。因此,我將之前經過實驗有效的方劑收集起來,編入這兩卷書中,讓專攻外科的醫生,只要翻閱這兩卷,病症和相應的藥方就會一目瞭然。這樣,他們所遵循的不會過於簡單,所施行的也不會過於廣泛。否則,如果要遍覽全集,不僅眼睛會感到疲勞,攜帶也是一大難題。希望有志於此道的人,能理解我的用心。
4. 外科門小引
生生子曰:外科最重者,莫如癰疽。最急者,莫如喉風、疔腫,患之者生死立見。其餘瘡癤皆可緩圖,非若上三證急若風火也。究其受病之源,經曰:營氣不從,逆於肉理,乃生癰腫。又曰:膏粱之變,足生大疔。又曰:六腑不從,留結為癰。又曰:諸痛癢瘡瘍,皆屬心火。
大抵皆氣血虛弱,蘊鬱熱毒,調養失宜之所致也。予固非專門外科,蓋常咨訪、推究,頗知治法大體。茲採前人所論癰疽證治,載列卷首。疔瘡腫瘍次之。陶節庵《癰疽經》、薛立齋《外科精要》二書,實外科權輿,業是者,不可不使之隨囊檢視。能熟此二書,鮮有敗事。予固特舉歷試有功者,揭出以告同志云。
白話文:
生生子說:在外科疾病中最嚴重的,無疑是癰疽。最緊急的,莫過於喉風和疔腫,得了這些病的人,生死往往就在瞬息之間。其他的皮膚病變,則可以慢慢治療,不像前面提到的三種病,病情發展起來像風火一樣迅速。探究生病的根源,古籍記載:如果營氣運行不順,反向在肌肉組織中積聚,就會產生癰腫。又說:高脂食物的影響,可能導致大疔的生成。還說:六腑功能異常,毒素殘留在身體中,會形成癰。更說:所有的疼痛、瘙癢和瘡瘍,都與心火旺盛有關。
總的來說,這些病症都是因為氣血虛弱,熱毒積聚,或是調養身體的方法不當所導致的。我雖然不是專門的外科醫生,但經常諮詢和研究,對治療方法有相當的瞭解。現在我整理前人對於癰疽的診斷和治療經驗,放在卷首。接著是疔瘡和腫瘍的討論。陶節庵的《癰疽經》和薛立齋的《外科精要》兩本書,實際上是外科領域的開創之作,從事這個領域的人,應該隨時查看這兩本書。熟悉這兩本書的人,很少會有失敗的情況。我特別把經過實踐證明有效的內容提出來,告訴同行者。
5. 瘡科總論
夫癰疽瘡癤者,皆由氣血不和,喜怒不時,飲食不節,寒暑不調,使五臟六腑之氣怫鬱於內,以致陰陽乖錯,氣血凝滯而發也。亦有久服丹石燥熱之藥,熱毒結深而為癰疽也。夫癰疽之疾,多生於膏粱富貴之人,以其平昔所食肥膩炙煿,安坐不勞,嗜欲無節,以致虛邪熱毒內攻,煎熬氣血而成也。癰者壅也,大而高起,屬乎陽,其脈浮數。
疽者沮也,平而內發,屬乎陰,其脈沉數。瘡者總名也。癤者有頭小瘡也。經云:諸痛癢瘡,皆屬心火。蓋心主血而行氣,若氣血凝滯,挾心火之熱而生癰疽之類也。然所感有淺深,故所發有輕重大小之不同也。六腑積熱,騰出於外,肌肉之間,其發暴甚。皮腫光軟,侵袤廣大者,癰也。
五臟風毒積熱,攻注於肌骨,其發猛惡。初生一頭如㾦㿔,白色焦枯,觸之而痛應心者,疽也。熱發於皮膚之間,浮腫,根小不過二三寸者,癤也。夫癰發於六腑,若燎原之火,外潰肌肉。疽生於五臟,沉澀難療,若陶室之燧,內消骨髓。癰則易療,惟難將息而遲瘥。疽則難療而易痊。
夫諸瘡之中,惟背疽疔瘡最為急症。其次莫如腦疽、腸癰、喉癰之類,亦其急者也。至若瘰癧、懸癰、痔漏、諸瘡之類,其證可緩而治也。又有疥癬、臁瘡、風疳之類,雖云俱屬瘡類,而其輕重緩急,自有不同也。夫癰疽之疾,要須察其是虛是實,是冷是熱,或重或輕,對證用藥,無失先後次序。
凡人年四十以上,頭項、鬢頤、背膂、腰脅或筋骨之上,所視不見之處,稍有瘡癤,便不可輕易待之。若視之怠慢,以為常疾,每見至微至著,喪命者多矣。便宜速急治之,庶幾得救。譬之救火,初起則易救,至於燎原之勢,不可撲滅矣。其理亦由是也。凡瘡未破,毒攻臟腑,一毫熱藥斷不可用,此是先後次第之妙訣也。
夫瘡有五善七惡,不可不辨。若動息自寧,飲食知味,一善也;便利調勻,二善也;膿潰腫消,色鮮不臭,三善也;神采精明,語聲清亮,四善也;體氣和平,五善也。如煩躁時嗽,腹痛渴甚,泄利無度,小便如淋,一惡也;膿血大泄,焮痛尤甚,臭惡難近,二惡也;喘粗短氣,恍惚嗜臥,三惡也;未潰先黑,久陷面青唇黯便汙者,四惡也;肩項不便,四肢沉重,五惡也;不能下食,服藥而嘔,食不知味,六惡也;聲嘶色脫,唇鼻青黑,面目四肢浮腫,七惡也。更有氣噫痞塞,咳逆身冷,自汗無時,目瞪耳聾,恍惚驚悸,語言頻錯,皆惡證也。
五善見三則差,七惡見四必危。若五善並至則吉而安,七惡全見必危而死矣。已上所論大綱,其諸證治法,列論於後。
白話文:
[瘡科總論]
談到癰疽瘡癤等病,主要是因為身體的氣血運作不順暢,情緒波動劇烈,飲食沒有節制,生活作息受寒暑影響而不正常,導致五臟六腑的氣血在體內鬱結,陰陽失衡,氣血凝滯,因而引發疾病。也有長期服用一些燥熱的丹石藥物,熱毒在體內累積過深,形成癰疽。這種疾病多發生在生活富裕的人身上,他們平時吃太多肥膩食物,缺乏運動,生活奢靡無度,導致虛邪熱毒在體內攻伐,消耗氣血,形成癰疽。癰代表壅塞,病竈會顯得高大,屬於陽性,脈象浮數。
疽則代表沮喪,病竈平而向內生長,屬於陰性,脈象沉數。瘡是這些疾病的統稱,癤則是有頭的小瘡。根據古籍記載,所有疼痛瘙癢的瘡病,都和心火旺盛有關。心臟主血運氣,如果氣血凝滯,加上心火的熱力,就可能產生癰疽。病情的嚴重程度取決於感染的程度,因此病竈的大小和嚴重性也會有所不同。六腑的熱毒如果積聚過多,會向外爆發,在肌肉間形成快速的發病。皮膚腫脹且柔軟,範圍廣大的,就是癰。
五臟的風毒積熱如果攻向肌骨,發病會非常猛烈。初期只有一個小點,像疹子一樣,顏色發白,一碰就痛,這就是疽。皮膚之間的熱毒導致的浮腫,病竈小,直徑不到二三寸,這是癤。癰來自六腑,像野火燎原,從外部破壞肌肉。疽則源自五臟,治療困難,像陶室的火焰,從內部銷蝕骨髓。癰相對容易治療,但需要時間恢復。疽雖然難治療,但一旦痊癒就比較穩定。
在所有瘡病中,背疽和疔瘡是最緊急的病症。其次是腦疽、腸癰、喉癰等,也是需要緊急處理的。至於瘰癧、懸癰、痔漏等其他瘡病,可以稍微緩慢地治療。另外,疥癬、臁瘡、風疳等,雖然同屬瘡病,但其嚴重性和緊急性各有不同。對於癰疽之類的疾病,需要判斷其虛實、冷熱、輕重,對症下藥,確保治療的順序正確。
對於四十歲以上的人,如果頭部、頸部、背部、腰部或筋骨等部位,尤其是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出現瘡癤,千萬不能掉以輕心。如果輕視它們,認為只是常見的疾病,可能會導致生命危險。最好盡快治療,這樣纔有可能挽回生命。這就像救火,剛開始火勢還小的時候容易控制,一旦變成燎原之勢,就無法撲滅了。同樣的道理,瘡病早期治療效果最好。如果瘡還未破裂,熱毒已經攻入臟腑,絕對不能使用任何熱性的藥物,這是治療的關鍵。
瘡病有五善七惡的徵兆,需要區分清楚。如果患者活動自如,飲食有味,是第一種好的徵兆;排泄正常,是第二種好的徵兆;膿包潰爛後腫脹消退,顏色新鮮不發臭,是第三種好的徵兆;精神狀態好,說話聲音清晰,是第四種好的徵兆;身體氣血平和,是第五種好的徵兆。如果患者煩躁不安,咳嗽不止,腹痛口渴,腹瀉不止,小便困難,這是第一種惡劣的徵兆;膿血大量排出,疼痛難忍,臭味難聞,這是第二種惡劣的徵兆;呼吸困難,恍惚嗜睡,這是第三種惡劣的徵兆;未潰瘍前就變黑,長期陷落,面色青紫,嘴脣發暗,排便異常,這是第四種惡劣的徵兆;肩膀和頸部不靈活,四肢沉重,這是第五種惡劣的徵兆;無法進食,服藥後嘔吐,失去味覺,這是第六種惡劣的徵兆;聲音嘶啞,面色蒼白,脣鼻青黑,面部和四肢浮腫,這是第七種惡劣的徵兆。此外,還有氣短、胸悶、咳嗽、體冷、無緣無故出汗、眼睛瞪大、耳朵聽不清、精神恍惚、驚恐不安、言語錯亂等,都是惡劣的徵兆。
如果出現五善中的三種,病情就會好轉。如果出現七惡中的四種,病情就會危急。如果五善全部出現,病情就會好轉,患者也能安全康復。如果七惡全部出現,病情就會極度危急,患者可能會死亡。以上是關於瘡病的大致論述,具體的治療方法將在後面詳細闡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