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一奎

《赤水玄珠》~ 第三卷 (8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三卷 (8)

1. 大頭病

(頭痛腫大如斗是也,大率多是天行時疫病。)

泰和年,東垣以監納濟源稅,時長夏多疫癘,初覺憎寒體重,次傳面目腫盛,目不能開,上喘,咽喉不利,舌乾口燥。俗云大頭天行,親戚不相訪問,如染之,多不救。張縣丞亦得此症,至五六日,醫以承氣湯加板藍根下之,稍緩。翌日其病如故,下之又緩,終莫能愈,漸至危篤。

或曰李明之存心於醫,可以請治。遂命診視。具說其由曰:夫身半已上,天之氣也;身半已下,地之氣也。此雖邪熱客於心肺之間,上攻頭而為腫盛。以承氣下之,瀉胃中之實熱,是誅罰無過,殊不知適其病所為故。

遂處方用黃連、黃芩,味苦寒,瀉心肺間熱以為君;橘紅、玄參苦寒,生甘草甘寒,瀉火補氣以為臣;連翹、鼠黏子、薄荷葉、苦辛平,板藍根味甘寒,馬勃、白殭蠶,味苦平,散腫、消毒、定喘以為佐。新升麻、柴胡,苦平,行少陽陽明二經不得伸;桔梗味辛溫,為舟楫,不令下行。

共為細末,用湯調,時時服之,拌蜜為丸,噙化之,服盡良愈。因嘆曰:往者不可追,來者猶可及,凡他所有是病者,皆書方以貼之,全治甚眾。

普濟消毒飲

黃芩,黃連(各五錢),人參(三錢),橘紅,玄參(各二錢),連翹,鼠黏子,板藍根,馬勃(各一錢),甘草(生),柴胡,桔梗(各二錢),白殭蠶(炒),升麻(各一錢)

為細末,服如前法,或加防風、薄荷、當歸身、川芎,每服五錢,水煎,食後時時熱服。如大便硬,加酒煨大黃一錢以利之,腫熱甚者,宜砭刺之。

生生子曰:觀消毒飲以普濟二字為命名之首,書告四方,使人人得躋壽域者,君子之存心也。乃今時之醫,偶獲一未穩之方,就括囊緘口,自秘終身,為徼利之計,視此普濟消毒飲,寧不自愧於心乎。

大頭病者,雖在身半以上,熱伏於經,以感天地四時,非節瘟疫之氣所著以成。至於潰裂膿出,而又染他人,所以謂之疫癘也。大抵足陽明甚則逆傳,視其腫勢在何部分,隨其經而取之。濕熱為腫,火盛為痛。此邪發於首,多在兩耳前後,所先見出者為主,為根。治之宜早,藥不宜速,恐過其病所。

謂上熱未除,中寒已作,有傷人命矣。此疾是自內而之外者,是為血病。況頭部份受邪,見於無形之處,至高至分,當先緩而後急。先緩者,謂邪氣在上,著無形之部分,既著無形,所傳無定,若用重劑不瀉之,則其邪不去,反過其病矣。雖用緩藥,若又急服之,或食前,或頓服,或失緩體,則藥不能除病矣。

當徐徐潰無形之邪,或藥性氣味形體擬象服餌,皆須不離緩體,及寒藥或酒炒浸之類是也。後急者,謂前緩劑已經高分,瀉邪氣入於中,是到陰部,染於有形質之所,若不速去,反損陰也。此卻為客邪,當急去之,是治客以急。且治主當緩者,謂陽邪在上,陰邪在下,各為本家病也。

白話文:

大頭病

頭痛腫脹如同斗笠般巨大,大多是流行性疫病。

泰和年間,東垣在濟源監管稅收,盛夏時節疫病流行。初期感到畏寒、身體沉重,接著臉部腫脹,眼睛睜不開,呼吸急促,咽喉不適,舌乾口燥。民間稱之為「大頭天行」,親戚朋友都不敢探望,染病者大多不治。張縣丞也得了這種病,五六天後,醫生用承氣湯加板藍根治療,病情略微緩解。第二天病情如故,再次服用承氣湯後又稍微緩解,最終未能痊癒,病情日益危急。

有人建議請李明診治。於是李明診察病情,詳細詢問病史後說道:身體上半部屬天之氣,下半部屬地之氣。雖然是邪熱侵犯心肺,上攻頭部導致腫脹,用承氣湯瀉去胃中實熱,雖然看似合理,卻反而加重病情。

於是李明處方:用黃連、黃芩(苦寒之性),瀉去心肺之間的熱邪為君藥;橘紅、玄參(苦寒),生甘草(甘寒),瀉火補氣為臣藥;連翹、鼠黏子、薄荷葉(苦辛平),板藍根(甘寒),馬勃、白殭蠶(苦平),散腫、解毒、平喘為佐藥;升麻、柴胡(苦平),疏通少陽、陽明經絡的阻滯;桔梗(辛溫),引導藥力上行,防止藥力下瀉。

將藥材研成細末,用溫水調服,也可以加蜜做成藥丸含服,服完藥後痊癒。李明感嘆道:過去無法挽回,未來尚可及時治療。凡是患有此病的人,都將此方抄寫張貼,治愈了很多人。

普濟消毒飲:

黃芩、黃連(各五錢),人參(三錢),橘紅、玄參(各二錢),連翹、鼠黏子、板藍根、馬勃(各一錢),生甘草、柴胡、桔梗(各二錢),炒白殭蠶、升麻(各一錢)

將藥材研成細末,服用方法同上,可以根據情況加防風、薄荷、當歸尾、川芎,每次服用五錢,水煎服,飯後隨時服用。如果大便乾燥,可以加酒煨大黃一錢通便;腫脹疼痛嚴重者,可以針刺治療。

生生子說:觀看普濟消毒飲的命名,就能看出其立意廣大,讓天下人都能長壽,這是君子為人之心。如今一些醫生,偶然得到一個不太穩妥的方子,就藏私秘而不宣,以此牟利,與普濟消毒飲相比,豈不感到羞愧嗎?

大頭病,雖然發生在身體上半部,但熱邪潛伏於經絡,受天地四時節氣的影響,並非單純的瘟疫之氣所致。至於潰爛流膿,又傳染他人,所以稱之為疫病。大多是足陽明經熱邪逆傳,觀察腫脹部位,根據經絡選取穴位治療。濕熱導致腫脹,火盛則疼痛。此邪氣從頭部發作,多在兩耳前後,最先出現的部位為主症,為病根。治療應及早,用藥不宜過猛,以免加重病情。

如果上焦的熱邪未除,中焦已經出現寒邪,就會危及生命。這種疾病是從內到外的,屬於血病。況且頭部受邪,往往難以察覺,應先緩後急。先緩,是因為邪氣在上,侵犯無形之處,其傳播不定,如果用猛藥瀉之,邪氣不去,反而加重病情。即使用緩和的藥物,如果服用過急,或者飯前服用,或者一次服用過多,或者不按緩和的原則服用,藥物就不能去除病邪。

應該慢慢地去除無形之邪,藥物的性質、氣味、形狀都應該符合緩和的原則,寒涼藥物最好酒炒或浸泡。後急,是指前期的緩和治療已經使邪氣從高處下降到中焦,甚至陰部,侵犯有形質的部位,如果不迅速去除,反而會損傷陰氣。這是客邪,應該迅速去除,這是急治客邪。而治主症應該緩慢,這是因為陽邪在上,陰邪在下,各為本家病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