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一奎

《赤水玄珠》~ 第七卷 (8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七卷 (8)

1. 妊娠咳嗽

馬兜鈴散,治胎氣壅塞,咳嗽喘息。

馬兜鈴,桔梗,人參,甘草,貝母(各五錢),橘紅,紫蘇,大腹皮,桑皮(各一兩),五味(五錢)

每服六錢,姜四片,水煎服。

麻黃散,妊娠外傷風冷,痰逆咳嗽,不食。

麻黃(去節),橘紅,前胡(各一兩),半夏,人參,白朮,枳殼,貝母,甘草(各五錢)

白話文:

馬兜鈴散用於治療胎氣壅塞,咳嗽喘息。配方包括:馬兜鈴、桔梗、人參、甘草、貝母(各五錢)、橘紅、紫蘇、大腹皮、桑皮(各一兩)、五味(五錢)。每服六錢,加姜四片,水煎服。麻黃散用於治療妊娠外傷風冷、痰逆咳嗽、不食。配方包括:麻黃(去節)、橘紅、前胡(各一兩)、半夏、人參、白朮、枳殼、貝母、甘草(各五錢)。

每服六錢,姜四片,蔥白五根,棗二枚,水煎服。

竹茹紫菀湯,咳嗽不止,胎不安。

紫菀,天冬(各一兩),桔梗(五錢),甘草,杏仁,桑皮(各二錢半)

每服五錢,竹茹一塊,水煎去渣,入蜜半匙,再煎二沸,溫服。

天門冬湯,氣逆咳嗽。

天冬(去心,一兩),貝母,人參,甘草,桑皮,桔梗,紫蘇(各五錢),赤茯苓(二兩),麻黃(去節,七錢半)

每服六錢,姜四片,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每劑藥方用六錢藥材,加入四片薑,五根蔥白,兩顆棗,水煎服用。竹茹紫菀湯適用於咳嗽不止、胎兒不安的情況。藥方使用一兩紫菀、一兩天冬、五錢桔梗、兩錢半甘草、兩錢半杏仁、兩錢半桑皮,每劑藥用五錢,加入一塊竹茹,水煎去渣,加入半匙蜜,再煎煮兩沸,溫熱服用。天門冬湯適用於氣逆咳嗽的情況。藥方使用一兩去心天冬,五錢貝母、人參、甘草、桑皮、桔梗、紫蘇,兩兩赤茯苓,七錢半去節麻黃,每劑藥用六錢,加入四片薑,水煎服用。

2. 喘門

岐伯曰:不得臥而息有音者,是陽道之逆也。足三陽者下行,今逆上行,故息有音也。陽明者胃脈也,胃者六腑之海,其氣亦下行,陽明逆不得從其道,故不得臥也。《內經》曰:胃不和,則臥不安。(逆調論。)又曰:夫不得臥,臥則喘者,是水氣之客也。夫水者,循津液而流也,腎者水臟,主津液,主臥與喘也。

東垣曰:肺脹膨膨而喘咳,胸膈滿,壅盛而上奔者,於隨證用藥方中多加五味子,人參次之,麥門冬又次之,黃連少許。如甚則交兩手而瞀者,真氣大虛也。若氣短加黃耆、五味子、人參。氣盛去五味子、人參,加黃芩、荊芥穗。冬月去荊芥穗,加草豆蔻仁。

白話文:

岐伯說:睡覺時呼吸有聲音,這是陽氣逆行的表現。足三陽經向下運行,現在卻逆向上行,所以呼吸有聲音。陽明經是胃經,胃是六腑之海,其氣也向下運行,陽明經逆行不能順其道,所以不能平躺。 《內經》說:胃氣不和,就會睡不安穩。 (逆調論。) 又說:不能平躺,躺下就喘,這是水氣侵入的表現。水氣順著津液流動,腎臟是水臟,主宰津液,掌管睡眠和呼吸。

東垣說:肺部脹滿、喘咳,胸膈滿悶、氣盛上衝,可以用藥方中多加五味子,人參其次,麥門冬再次之,黃連少許。如果嚴重到雙手交握而神志不清,說明真氣大虛。如果氣短,可以加黃芪、五味子、人參。如果氣盛,可以去掉五味子、人參,加黃芩、荊芥穗。冬天可以去掉荊芥穗,加草豆蔻仁。

丹溪曰:哮喘未發,以扶正為要,已發以攻邪為主。陰虛自少腹下火起衝於上而喘者,宜降心火補陰。有陰虛挾痰喘者,四物湯加枳殼、半夏,補陰降火。上氣喘而躁者為肺脹,欲作風水症,宜發汗則愈。諸喘不止者,用川椒目研極細一二錢,生薑湯調下劫之,氣虛不用。又法:用蘿蔔子蒸為君,皂角燒灰,等分,為末,薑汁加煉蜜為丸,小豆大。

每噙化五七十丸。劫止之後,因痰治痰,因火治火。氣虛者用人參、蜜炙黃柏、麥冬、地骨皮之類。氣實人因服參耆過多而喘者,用三拗湯。喘甚者須用阿膠。若久病氣虛而發喘者,宜阿膠、人參、五味補之。新病氣實而喘者,宜桑白皮、苦葶藶瀉之。

白話文:

丹溪先生說:

哮喘未發作時,以增強正氣為首要,發作時則以驅除邪氣為主。

如果體質虛弱,從下腹部虛火上衝而引起喘息,應當降心火、補陰氣。若體質虛弱伴有痰喘,則可以在四物湯中加入枳殼、半夏,以補陰降火。

如果上氣喘息且躁動不安,屬於肺脹,有發展成風水症的趨勢,宜用發汗法治療即可痊癒。

對於各種喘息不止的情況,可以將川椒目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約一至二錢,用生薑湯調服,以截斷喘息,氣虛者不適用此法。

另一個方法是:用蘿蔔子蒸熟作為主藥,將皂角燒成灰,與蘿蔔子粉末等量混合,用薑汁和蜂蜜製成丸藥,大小如小豆。每次含服五、七十顆,以截斷喘息。

喘息停止後,應根據痰火情況進行治療,痰多者治痰,火盛者治火。氣虛者可以使用人參、蜜炙黃柏、麥冬、地骨皮等藥物。如果氣盛者因服用人參、黃芪過多而導致喘息,則可以使用三拗湯治療。

喘息嚴重者,需要使用阿膠。如果長期病患導致氣虛而引起喘息,應當用阿膠、人參、五味子等藥物進行滋補。對於新發病的氣盛喘息,則應當用桑白皮、苦葶藶等藥物進行瀉下治療。

凡喘正發時無痰,將愈時卻吐痰者,乃痰於正發之時閉塞不通,故喘甚,當於其時開其痰路,則喘易安也。宜桔梗湯,及枳殼、瓜蔞實、杏仁、蘇葉、前胡等,引出其痰。候痰出喘退,卻調其虛實,虛者補以參、耆、歸、術,實者瀉以沉香滾痰丸之類是也。

肺虛則少氣而喘。經曰:秋脈者肺也。秋脈不及則喘,呼吸少氣而咳,上氣見血,下聞病音,治則人參、五味、門冬之屬是也。

白話文:

當一個人正在喘息的時候沒有痰,但病情開始緩解時開始吐痰,這表示在病情發作時,痰液被阻塞無法流通,因此喘息加重。此時應當在病情發作時,開啟痰液流通的管道,這樣才能讓喘息變得舒緩。可以使用桔梗湯,以及枳殼、瓜蔞實、杏仁、蘇葉、前胡等藥物,來引導痰液排出。等到痰液排出,喘息緩解後,再根據虛實調整治療方案。虛弱的情況可以用黨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術等補益藥物;實熱的情況則可以使用沈香滾痰丸等清熱藥物。

肺部虛弱會導致氣息短促和喘息。經典中提到,秋天的脈象代表肺,如果脈象不足,就會出現喘息、呼吸困難以及咳嗽的症狀,並且有血上衝、腹內有病變聲音的現象。治療方式可以使用人參、五味子、麥冬等補益藥物。

肺痹肺積則久喘而不已。經云:淫氣喘息,痹聚在肺。又云:肺痹者,煩滿喘而嘔。是肺痹而喘,治法或表之,或吐之,使氣宣通而愈也。

《難經》云:肺之積名息賁,在右脅下如杯,久不已,令人喘咳,發肺癰。治法則息賁丸是也。

胃喘則身熱而煩。經云:胃為氣逆。又云: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,陽受之則入六腑,入六腑則身熱不得臥,上為喘呼。又云:陽明厥則喘而啘,啘則惡人,或喘而死者,或喘而生者,何也?厥逆連臟則死,連經則生是也。啟玄子注曰:啘謂熱內鬱而煩。凡此胃喘治法,加減白虎湯之類是也。

白話文:

肺部阻塞和积聚会导致长期喘息不止。古籍记载,过度纵欲会导致喘息,阻塞聚集于肺部。另外,肺部阻塞的人会感到胸闷、喘息、呕吐。因此,治疗肺部阻塞导致的喘息,要根据情况或疏解表邪,或催吐,让气机畅通,便可痊愈。

《难经》记载,肺部积聚称为息贲,位于右胁下,形状像杯子,久治不愈会导致喘咳,并引发肺痈。治疗方法是用息贲丸。

胃气上逆导致的喘息,会伴随身体发热、烦躁。古籍记载,胃主气机,遭受贼风虚邪入侵,阳气受损,就会进入六腑,导致身体发热、难以入睡,并出现喘息。另外,阳明经气虚衰也会导致喘息和气短,气短会导致厌恶人,有的会因此而死,有的会因此而生,这是因为气虚逆乱连及脏腑就会死亡,连及经络就会存活。启玄子注解说,气短是指热气郁结于内而导致烦躁。治疗胃气上逆导致的喘息,可以用加減白虎湯等方剂。

腎喘則嘔咳。經云:少陰所謂嘔咳上氣喘者,陰氣在下,陽氣在上,諸陽氣浮,無所依從,故咳上氣喘也。東垣治以瀉白散是也。

凡喘不得臥,其脈浮,按之虛而澀者,為陰虛。去死不遠,慎勿下之,下之必死。宜四物加童便、竹瀝、青黛、門冬、五味、枳殼、蘇葉服之。

東垣曰:《病機》云:諸痿喘嘔,皆屬於上。辨云:傷寒家論喘嘔以為火熱者,是明有餘之邪中於外,寒變而為熱,心火旺,攻肺,故屬於上。又云:膏粱之人,奉養太過,及過愛小兒,亦能積熱於上而為喘咳。宜以甘寒之劑治之。《脈經》又云:肺盛有餘,則咳嗽上氣,喘渴煩心,胸滿短氣,皆衝脈之火,行於胸中而作。系在下焦,非屬上也。

白話文:

腎臟虛弱就會導致呼吸急促、咳嗽和嘔吐。古書記載,少陰病症中出現嘔吐、咳嗽、上氣喘息,是因為陰氣在下,陽氣在上,陽氣浮動無依,所以才會咳嗽、上氣喘息。東垣先生用瀉白散來治療這種病症。

如果病人呼吸急促,躺下就喘不過氣來,脈象浮而虛澀,說明是陰虛,離死亡不遠,千萬不要用瀉下藥物,否則必死無疑。應該用四物湯加童便、竹瀝、青黛、門冬、五味、枳殼、蘇葉來治療。

東垣先生說,《病機》中記載,各種痿證、喘息、嘔吐,都屬於上焦病症。辨證論述中提到,傷寒學家認為喘息和嘔吐是火熱症,這是因為外邪過盛,寒邪變為熱邪,心火旺盛,攻擊肺臟,所以屬於上焦病症。又說,飲食過於精緻,過度滋養,以及過度溺愛孩子,都可能積熱於上焦,導致喘息咳嗽。應該用甘寒的藥物治療。《脈經》也記載,肺氣過盛,就會出現咳嗽、上氣喘息、口渴心煩、胸悶氣短,都是衝脈之火行於胸中而引起,屬於下焦病症,並非上焦病症。

蓋雜病不足之邪,起於有餘病機之邪,自是標本病傳。飲食勞役,喜怒不節,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,皆由中氣不足。其䐜脹腹滿,咳喘嘔食,皆以大甘辛熱之劑,治之立已。今立熱喘、寒喘二方:熱用人參平肺散,寒用參蘇溫肺湯。

《三因》論曰:寸口陰脈實者,肺實也。肺必脹,上氣喘逆,咽中塞,如嘔狀,自汗,皆肺實之證。右寸陰脈虛者,肺虛也,必咽乾無津,少氣不足以息。

喘有寒、有熱、有水病。寒喘遇寒則發;熱喘發於夏而不發於冬;水病者,小便澀,胸膈滿悶,腳微腫是也。熱喘宜蛤蚧丸。寒喘宜煮肺散。水病宜當中分冷熱,虛而冷者紫金丹,實而熱者防己丸。

白話文:

一般來說,各種雜病的不足之邪,都是由原本有餘病機的邪氣轉化而來,這就是標本病的傳變。飲食勞作、喜怒無節制,水穀寒熱的影響都會傷害六腑,這些都是因為中氣不足造成的。因此出現腹脹滿、咳嗽喘息、嘔吐等症狀時,就用甘辛熱的藥物治療,效果立竿見影。現在分別針對熱喘和寒喘兩種情況,制定了兩個方劑:熱喘用人參平肺散,寒喘用參蘇溫肺湯。

《三因》書中說:寸口陰脈脈象實者,代表肺實。肺實就會出現胸部脹滿、上氣喘逆、咽喉阻塞、嘔吐感、自汗等症狀。右寸陰脈脈象虛者,代表肺虛,就會出現咽喉乾燥無津液、氣短呼吸困難等症狀。

喘息分為寒喘、熱喘、水病。寒喘遇寒就發作;熱喘夏季發作,冬季不發;水病則表現為小便澀滯、胸膈滿悶、腳部輕微腫脹。熱喘適合服用蛤蚧丸。寒喘適合服用煮肺散。水病要根據虛實寒熱來區分,虛寒者服用紫金丹,實熱者服用防己丸。

戴元禮曰:有痰喘,有氣急喘,有胃虛喘,有火炎上喘。痰喘者,一喘便有痰聲。氣急喘者,呼吸急促而無痰聲。有胃氣虛喘者,抬肩擷項,喘而不休。火炎上喘者,乍進乍退,得食則減,食已則喘。大概胃中有實火,膈上有稠痰,得食入咽,墜下稠痰,喘則止,稍久食已入胃,反助其火,痰再升上,喘反大作。俗不知此,作胃虛,治以燥熱之藥者,以火濟火也。

葉都督患此,諸醫作胃虛治之不愈,後以導水丸利五六次而安。

又《心法附錄》曰:凡此證脈滑而手足溫者生,脈澀而四肢寒者死。傷寒必上氣急,不得臥,喉中有聲,或聲不出,以三拗湯、華蓋散、九寶湯、神秘湯,皆可選用。氣不調而痰鬱喘逆,四磨湯或蘇子降氣湯。若虛喘脈微,色青黑,四肢厥,小便多,以《活人書》五味子湯或四磨湯。

白話文:

戴元禮說:喘息的症狀可以分為痰喘、氣急喘、胃虛喘和火炎上喘。

痰喘的人,每次喘息都會伴隨著痰聲。氣急喘的人,呼吸急促,但沒有痰聲。胃氣虛喘的人,會抬肩聳頸,喘個不停。火炎上喘的人,喘息時忽進忽退,進食後喘息減輕,吃完飯後喘息加重。這主要是因為胃中積聚了實火,膈膜上附著著黏稠的痰,進食後痰液會被食物壓入喉嚨,墜落下去,喘息就停止了。然而,過了一段時間,食物進入胃裡,反而會助長胃火,痰液再次上升,喘息又會加重。很多人不知道這個道理,誤以為是胃虛,用燥熱的藥物治療,結果是火上澆油。

葉都督患有這種病,許多醫生都認為是胃虛,用藥治療卻不見效。後來用導水丸利水五、六次,病情才穩定下來。

另外,《心法附錄》中也提到:凡是出現上述症狀,脈象滑利,手足溫暖的人,可以治癒;脈象澀滯,四肢冰冷的人,則凶多吉少。

傷寒病患者,常出現上氣急喘,無法平躺,喉嚨中會有聲音,或發不出聲音的症狀,可以用三拗湯、華蓋散、九寶湯、神秘湯等方劑治療,根據情況選擇使用。

氣機不調,痰液鬱結,導致喘息逆氣的,可以使用四磨湯或蘇子降氣湯治療。

如果虛喘,脈象微弱,面色青黑,四肢厥冷,小便量多,可以參考《活人書》中的五味子湯或四磨湯。

【腹滿脈沉實者,為裡實】

羅太無治一婦,年逾五十,身體肥盛,因飲酒及潼乳過,腹脹喘滿,聲聞舍外,不得安臥,大小便澀滯,氣口脈大兩倍於人迎,關脈沉緩而有力。時值八月,霖雨不止。予思霖雨之濕,飲食之熱,濕熱大盛,上攻於肺,神氣躁亂,故為喘滿,邪氣盛則實,實者下之,故制,平氣散,以下之。

白牽牛(二兩,一半生,一半炒,只取頭末一兩),青皮(去白),檳榔(各三錢),橘紅(五錢),大黃(七錢)

白話文:

一位年過五十的婦女,身體肥胖,因為過度飲酒和吃乳酪,導致肚子脹滿喘不過氣,聲音大到屋外都聽得到,無法安穩睡覺,大小便也排泄不順暢,呼吸急促,脈搏比正常人快兩倍,而且沉緩有力。當時是八月份,一直下著連綿不斷的雨。我考慮到雨水濕氣和飲食熱性,濕熱過盛,上攻肺部,導致神氣躁動不安,所以出現喘滿的症狀。邪氣盛則為實證,實證則需瀉下,因此我開了「平氣散」這副藥來瀉下濕熱。

《內經》曰:肺苦氣上逆,急食苦以泄之。故以白牽牛苦寒,瀉氣分濕熱上攻喘滿以為君。陳皮、青皮苦辛溫平,散肺中滯氣為臣。檳榔辛溫性沉重,下痰降氣,大黃苦寒,盪滌滿實,故以為使。

上為末,每服三錢,煎生薑湯一大盞,調下,無時,一服減半,再服喘愈。只有胸膈不利,煩熱口乾,時時咳嗽,再與加減瀉白散。

桑白皮(一兩),地骨皮,知母,橘紅,青皮(去白),桔梗(去蘆。各五錢),黃芩,炙甘草(各三錢)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說:肺臟容易受氣上逆之苦,遇到這種情況,應急食苦味的食物來疏泄之。因此,用白牽牛,性苦寒,能瀉氣分濕熱上攻,治喘滿,作為君藥。陳皮、青皮,性苦辛溫平,能散肺中滯氣,作為臣藥。檳榔,性辛溫,沉重,能下痰降氣;大黃,性苦寒,能盪滌滿實之證,故以為使藥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生薑湯一大盞煎煮,調勻後服用。若無時辰限制,可每次減半服用,連續服用至喘息痊癒為止。若僅有胸膈不利、煩熱口乾、時時咳嗽等症狀,則再服用加減瀉白散。

另外,準備桑白皮一兩、地骨皮、知母、橘紅、青皮(去白)、桔梗(去蘆,以上各五錢)、黃芩、炙甘草(各三錢)等藥材。

每服五錢,水二大盞,煎至一盞,去渣。溫服,食後,數服良愈。

華佗云:盛則為喘,減則為枯。《活人》云:發喘者氣有餘也。凡看文字,雖要會得本意。盛而為喘者,非肺氣盛也,言肺中之火盛也。喘為氣有餘者,亦非肺氣有餘也,言肺中之火有餘也。故瀉肺以苦寒之劑,非瀉肺也,瀉肺中之火,實補肺也,不可不知。

【陰虛者補之】

丹溪治一人,家豐好內厚味,每年到四月九月內,必發氣喘,抬肩吐痰,脈沉澀而細數,諸醫用平肺之藥。數年不愈。用人參生地黃膏和當歸、牛膝、肉蓯蓉、枸杞子、五味子、知母、黃柏、天門冬、玄參末為丸,如梧子大,每服百丸,空心服,以救肺虛。又用阿魏、黃連、山楂、沉香、牛黃、辰砂、膽星、陳皮、神麯,糊為丸,梧子大,臨臥薑湯下三四十丸,以治厚味。服訖復用瓊玉膏一劑,繼服之而安。

白話文:

每一劑使用五錢藥材,加兩大杯水煮沸,再煮至一大杯,然後過濾掉藥渣。溫熱服用,在用餐後。多次服用後,病情就會痊癒。

華佗曾說,若病症加重,則可能導致喘息;若病症減輕,則可能導致乾燥。《活人》一書中提到,出現喘息表示體內氣流過剩。在閱讀醫學文本時,即使理解其基本意義也非常重要。病症加重導致喘息並非因為肺部功能強健,而是因為肺部火氣旺盛。喘息表示氣流過剩並非肺部功能過剩,而是因為肺部火氣過剩。因此,使用苦寒藥物清肺並非真正清肺,而是清肺中的火氣,實際上是補肺,這是不能不認識的。

對於陰虛的人,應該進行滋補。

有一位病人,家境富裕,喜好美食,每年四月和九月時,必定會出現氣喘、抬肩、咳出痰液的情況,脈搏沈澀且快速。眾多醫生都使用調理肺部的藥物,但多年來病情仍未見好轉。後來使用人參、生地黃膏、當歸、牛膝、肉蓯蓉、枸杞子、五味子、知母、黃柏、天門冬、玄參等藥材研磨成粉末,製成丸狀,每個約如梧桐子大小,每日服用一百個,於空腹時服用,用以救濟肺部虛弱。此外,還使用阿魏、黃連、山楂、沈香、牛黃、辰砂、膽星、陳皮、神麯等藥材,研磨成粉末後製成丸狀,每個約如梧桐子大小,於睡前以薑湯送服三四十個,用以治療過量食用美食的情況。服用後再用瓊玉膏一劑,接著持續服用,病狀就得以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