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一奎

《赤水玄珠》~ 第二十七卷 (16)

回本書目錄

第二十七卷 (16)

1. 痘宜依期施治治貴通變

翁仲仁曰:夫痘由中以達外,用藥因期而變通。以其尚未見標,必發熱三日,然後見標。出齊三日,而後起脹。蒸發三日,而後灌膿。漿滿三日,而後收靨。發熱之初,耳尻中指俱冷,耳後起紅絲,呵欠噴嚏,眼目困倦,兩顴之間有花紋見者,預知其為痘也。發熱三日,當托裡解表,使其易出。

亦有氣弱而不能出者,當微補其氣,氣和則出快。初不可用耆,恐腠理密而難出也,四、五、六日,以清涼解毒為主。清涼則無血熱燥毒之患。解毒則無壅滯黑陷之害。七、八、九日,以貫膿為主,治法當溫補氣血,氣血流行,而成漿自易也。十與十一二日,以收斂為主,大和氣血,補脾利水,則自然結靨。

此特語其常也。蓋常者可必,而變者不可必。當隨候參詳,安可執藥以應無窮之變哉!言見紅點之時,如痘輕少,不可過表,在後恐成斑爛,或乾紅紫色。急宜疏利,不然在後必成黑陷。四五日之內,痘出至足心為齊。苟未盡出,於解毒之中,益兼發散。若專於寒涼,則痘遲滯不出。

七八日之間,毒未盡解,於溫補之中,又兼解毒。若偏於燥劑,則毒盛不能化漿也。十一二日之間,漿未滿足,必大補氣血,略兼解餘毒,不然恐有癰毒溫疤之患。此變通之妙,要在隨時制宜也。

人參敗毒散

羌活,獨活,前胡,柴胡,川芎,枳殼,桔梗,白茯苓,人參(各等分),甘草(減半)

生薑三片,水煎服。一方加薄荷少許。

參蘇飲

人參(三分),紫蘇葉,桔梗,乾葛,前胡(各四分),陳皮,茯苓(各五分),枳殼(三分),半夏(二分),木香(一分半)

生薑三片,水煎服。

升麻葛根湯

葛根,升麻,白芍藥,是甘草(各等分),水煎服。

雙解散(即防風通聖散、益元散二方也。)

防風,川芎,當歸,白芍藥,薄荷葉,大黃,連翹(各五分),石膏,桔梗,黃芩(各八分),白朮,桂枝,荊芥穗(各二分),滑石(二錢半),甘草(一錢)

生薑三片,水煎服。

桂枝葛根湯

葛根,桂枝,赤芍藥,升麻,防風,甘草(各一錢)

生薑三片,淡豉一錢,水煎服。

保嬰丹

紫草茸(酒洗,忌鐵,四兩),纏豆藤(燒存性,四兩),荊芥穗,防風,升麻,大力子(炒。各二兩),天竺黃(一錢二分,如無真者,以雄黃一錢二分代之),牛黃(一錢半),辰砂(用麻黃荔枝殼紫草煮過,再飛),蟾酥(自取真正者,一錢二分),赤小豆,綠豆,黑豆(各四十粒,炒香),甘草梢(去皮,二兩)

加紫草三兩,水煎成膏,半碗砂糖,半碗前藥,俱制淨末,和為丸,圓眼核大,辰砂飛過為衣。未出之先,濃煎甘草湯,每服一丸,大兒加一丸。凡遇發熱之時,生薑蔥白湯化下,厚蓋表汗,乃解毒之神藥。

白話文:

痘瘡治療應依發病時期而有所不同,關鍵在於靈活變通。痘瘡是由內而外發病,用藥也需隨著時間變化而調整。痘瘡初起尚未出現疹子,必先發熱三日,然後疹子才會出現。疹子長齊後三日,開始腫脹;再過三日,開始化膿;膿液充盈三日後,開始結痂。發熱初期,耳朵、臀部、中指都冰冷,耳後出現紅絲,伴有呵欠、噴嚏、眼倦、兩顴之間出現花紋者,預示著將要出痘。發熱三日後,應當服用解表藥,使痘疹容易發出。

若因氣虛而痘疹不易發出者,則應略補氣,氣血調和,痘疹才能迅速發出。初期不可使用辛溫之品,以免阻礙痘疹的發出。四、五、六日,以清熱解毒為主,清熱可避免血熱燥毒,解毒則可避免痘疹壅滯、顏色變黑下陷。七、八、九日,以促進膿液形成為主要目標,治療方法應溫補氣血,氣血通暢,痘瘡自然容易化膿。十至十一日,以收斂為要,調和氣血,健脾利水,痘疹就能自然結痂。

以上只是痘瘡的一般情況,實際情況千變萬化,必須根據病情變化靈活應對,不能死板地按照藥方用藥。如果見到紅點時,痘疹輕少,不宜過度使用發汗解表藥,否則可能導致痘疹潰爛或變成乾紅紫色的斑點。應及時疏通,否則日後可能出現痘疹黑陷。四五天內,痘疹應長到腳底,如果還未長齊,在解毒的同時,需配合發散藥物。若過度使用寒涼藥物,則痘疹會遲滯不發。

七、八日內,如果毒素未盡排出,在溫補的同時,還需兼顧解毒。若過度使用燥熱藥物,則毒盛無法化膿。十至十一日內,如果膿液未充滿,必須大補氣血,同時略加解毒,否則可能出現癰疽、痘痕等併發症。痘瘡治療的精妙之處,正在於隨時調整治療方案。

文中列出幾種方劑:人參敗毒散、參蘇飲、升麻葛根湯、雙解散、桂枝葛根湯、保嬰丹,其組成藥物和用法已在文中詳細列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