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赤水玄珠》~ 第二十七卷 (15)
第二十七卷 (15)
1. 初發熱三朝證治活法
管氏曰:發熱之初,痘之吉凶皆兆於此,故急宜表汗使臟腑胎毒及感不正之氣,盡從汗散。則痘出自然稀少。蓋熱甚毒甚,熱微毒微,不必治,妄汗則表氣一虛,痘不能起發,反為害也。盛者汗之,要在身熱盡退為佳。其有一切雜症,皆由毒氣欲出不能故耳。一表散則毒氣盡泄,諸症自退矣。
或有當解者解之,當下者下之,切不可執一也。胡氏曰:表熱壅盛,非微汗則表不解。裡熱壅盛,非微利則里不解。正此之謂耳。失此不治,則毒氣漸盛而逆症隨見。世人多忽於此。及見逆症而後治之,將何及哉。
大抵治痘之訣,妙在三法。曰發表,曰和中,曰解毒。知此三者,於發熱見標之際,預為之地,則多可少,重可輕,自無以後變症。故發表最先。蓋痘疹只要發得毒盡,不使留伏於內。凡發表必兼解毒,非發表之外,另行解毒也。痘既已出,不渴不熱,表裡無邪,不須服藥。
如痘多毒盛,裡實能食者,可單用解毒。如裡氣不和,或吐或利,於和中法內,略兼解毒。若毒輕痘少,惟里不和,胃氣虛者,可用和中,則不必解毒也。每發表,須辛甘清陽之劑,羌活、防風、升麻、白芷、桂枝之類。和中須甘溫之品,如人參、當歸、甘草、芍藥之儔。蓋中不足,甘以補之。
解毒須苦寒之輩,如牛蒡、連翹、葛根、芩、連、梔、柏、紫草之類。蓋毒者火也。凡用苦寒之劑,必要酒炒,可以活血達表,且不犯胃氣,切宜識之。
白話文:
管氏說:發熱初期,痘疹是好是壞,徵兆都顯現在這個階段,所以最重要的是趕快用發汗的方式,讓身體內的胎毒、以及感受到的不正之氣,全部從汗水排出。這樣痘疹自然就會長得比較少。因為熱度高,毒性就強;熱度低,毒性就弱,不見得需要治療。如果亂用發汗,反而會使身體的表氣虛弱,導致痘疹發不出來,反而造成傷害。如果熱勢很盛,就應該發汗,重點是要讓體溫完全退燒才好。那些出現的各種雜症,都是因為毒氣想發出卻發不出來的緣故。只要發汗將毒氣散發出來,各種症狀自然就會消失。
如果該用解表法的就用解表法,該用攻下法的就用攻下法,絕對不可以固執於一種方法。胡氏說:表面的熱勢壅盛,不稍稍發汗,表面的熱就無法解除;體內的熱勢壅盛,不稍稍通利大便,體內的熱就無法解除。這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如果錯失了治療的時機,毒氣就會逐漸增強,各種逆症也會隨之出現。世人大多忽略這個階段。等到出現逆症才開始治療,那就來不及了。
大致上來說,治療痘疹的訣竅,奧妙在於三種方法:發汗解表、調和脾胃、清熱解毒。了解這三種方法,在發熱出現徵兆的時候,就預先採取措施,那麼痘疹就會從多變少、從重變輕,自然就不會有後續的變症。所以發汗解表是最重要的。因為痘疹只要能將毒素完全發出,不讓毒素殘留在體內就好。凡是用發汗解表法時,必須同時兼顧清熱解毒,而不是在發汗解表之外,另外再用清熱解毒的方法。痘疹如果已經發出來了,沒有口渴發熱的現象,表裡都沒有邪氣,就不需要服藥。
如果痘疹很多,毒性很強,而且體內實熱、能吃東西的人,可以單獨使用清熱解毒的方法。如果體內氣機不和,出現嘔吐或腹瀉的狀況,可以在調和脾胃的藥方中,稍微加入清熱解毒的藥物。如果毒性輕微、痘疹很少,只有體內不和,脾胃虛弱的人,可以使用調和脾胃的方法,就不需要清熱解毒了。發汗解表的時候,必須使用辛甘性質、能升發陽氣的藥物,像是羌活、防風、升麻、白芷、桂枝之類的藥材。調和脾胃則必須使用甘溫性質的藥物,像是人參、當歸、甘草、芍藥等等。因為體內中氣不足,就要用甘味的藥來補益。
清熱解毒則必須使用苦寒性質的藥材,像是牛蒡、連翹、葛根、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黃柏、紫草之類的藥材。因為毒就是火,凡是用苦寒藥,一定要用酒炒過,這樣可以活血通達體表,而且不會傷害脾胃之氣,務必要謹記這一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