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一奎

《赤水玄珠》~ 第二十七卷 (14)

回本書目錄

第二十七卷 (14)

1. 發熱有數種

生生子曰:凡痘疹發熱,與傷寒、傷風、傷食、驚風等相似,先當辨明。傷寒之熱手足梢微冷,無汗惡寒,面色青慘不舒,左額有青紋,傷風熱手足梢微溫,自汗,惡風,面赤而光。二者皆太陽症,俱頭項痛腰脊強。傷食熱目胞腫,右額有青紋,身熱而額腹最甚,夜熱晝涼,面色黃,或吐利腹痛。

驚風熱面色青紅,額正中有青紋,手心有汗,時發驚悸。痘子之熱必顯四臟之症,耳鼽冷,中指冷,尻冷,面燥腮赤,呵欠頓悶,乍涼乍熱,多睡咳嗽,噴嚏,驚悸,吐利。夫發熱者,瘡疹常候也。但熱微毒微,熱甚毒甚。微者勿藥,甚者必宜及早清解。原痘無逆險,只在發熱之初,調治之早。

觀其熱重神昏,即以清解之劑投之。或發表,或攻裡,法在不避。必使一晝一夜表裡通和,熱退為佳。蓋毒解則熱始退,熱退痘出自然稀疏明朗。若不早為疏通表裡,則毒無出路,雖小毒釀成大毒,迨及出齊則順,逆險已定。順者幸而無虞,逆者無所措手矣。古無順逆險之名稱,順逆險者,自魏桂岩始也。

白話文:

生生子說:所有的疹痘發燒,其癥狀可能與感冒、風邪、消化不良、或是驚嚇後的風邪等類似,因此在治療前必須先辨別清楚。

感冒導致的發燒,會有手腳末端稍微冰冷,不出汗且畏寒,臉色青白,神情不舒暢,額頭左側可能出現青色紋路。風邪導致的發燒,手腳末端稍微溫暖,自汗,怕風吹,臉色紅潤光澤。這兩種都是太陽經絡的病症,都有頭部和頸部疼痛,腰背僵硬的症狀。消化不良導致的發燒,眼睛周圍腫脹,額頭右側可能出現青色紋路,身體發熱,額頭和腹部特別嚴重,夜晚比白天熱,臉色黃,可能伴有嘔吐、腹瀉、腹痛。

驚嚇後的風邪導致的發燒,臉色青紅,額頭中央有青色紋路,手掌心出汗,偶爾會驚嚇害怕。疹痘導致的發燒,一定會出現四臟的症狀,如鼻子冷,中指冷,臀部冷,臉色乾燥腮紅,打哈欠,突然冷熱交加,嗜睡咳嗽,打噴嚏,驚嚇害怕,嘔吐、腹瀉。

發燒是疹痘的常見徵兆,但發燒程度越輕,病毒毒性就越低;發燒程度越嚴重,病毒毒性就越高。輕微的發燒不需要用藥,嚴重的發燒應該要及早進行清熱解毒。原本疹痘並無反轉危險,只要在發燒初期,及早調理治療。

觀察病患如果發燒嚴重,精神混亂,就應立即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。可能是表癥,也可能是裏癥,治療方式不必顧慮。一定要讓病患在一天一夜內表裏通調和諧,熱度消退纔是最好。因為毒素被清除,熱度才會開始降低,熱度降低疹痘自然就會稀疏明亮。如果不早點疏通表裏,毒素就沒有出口,即使小的毒素也可能變成大的毒素,等到疹痘全部出齊,順轉逆轉的危險已經確定。順轉的病人幸運地沒有危險,逆轉的病人就束手無策了。古代並無順轉逆轉危險的名詞,順轉逆轉危險的說法,自魏桂巖開始。

2. 初發熱三朝證治活法

凡發熱疑似之間,宜投人參敗毒散一劑發之。是與不是一發便見。萬菊軒曰:大抵痘疹只宜發盡,勿使留伏於中。

凡用發表之劑,務察天時,不可固執只宜平和之說,極為誤事。設遇冬寒及春行冬令之候,腠理致密,血氣凝澀,痘必出遲,遲則蘊熱,熱不得汗,毒莫能泄,必多壅遏之變。急宜辛熱之劑發之,桂枝葛根湯,或五積散去乾薑。

如天時熱則腠理疏豁,氣血淖澤,防其發泄太急,恐罹潰爛之變,必以辛涼之劑解之。宜升麻葛根湯、變解散之類。如春秋天時溫和,不寒不熱,只以人參敗毒散最佳。

保嬰丹,熱甚者用之捷效。或就於前解散藥化下一丸。能令重者輕,輕者少,以其極能解毒也。

初發熱時,飲食二便如常,精神清爽,痘必稀少,不須藥。

初發熱時,渾身壯熱熇熇然,不渴,清便自調,此邪郁在肌膚之間,宜輕揚之劑發之。升麻葛根湯,甚者羌活湯。

初發熱時,其熱烙手,目赤,鼻乾,唇燥,小便赤,大便秘,煩悶為安,此表裡俱熱,毒氣壅遏。宜發表通里,雙解散主之。

初發熱時,表不甚熱,煩躁不安,口渴小便赤澀,熱在裡,用紫草膏,保嬰丹,辰砂六一散,犀角、山豆根之類清解之。甚者三黃丸微利之。

初發熱時,腹中痛者,此痘毒與穀氣相併,急以麥芽、山楂、紫蘇、枳實、砂仁、陳皮,溫而消之。若腹脹硬痛,大便秘者,備急丸下之。

初發熱時,咳嗽,鼻流清涕,參蘇飲主之。

初發熱,大便秘結,急宜潤之。恐熱毒內蓄,宜紫草飲,必使大便通利為好。

初發熱,嘔吐者,要明外感內傷。外感者,二陳加柴胡、藿香、生薑、枳殼,和而解之。內傷者,二陳加藿香、砂仁、麥芽、山楂、枳實、蘇梗、白芷消之。胃弱而吐者,六君子湯。有毒氣上衝,大吐不止者,辰砂六一散。甚者加石膏、蘆根湯亦佳。

初發熱,作瀉,腹中不痛,原無內傷者,此痘內動與外邪搏激所致,不必治瀉,但以輕揚之劑升發之。痘出而瀉自止。

初發熱,自汗,自吐,自瀉者,乃毒從上中下而出,皆為吉兆。但只在三日內里,不可多日,恐元氣虛脫也。

瀉有冷熱。熱瀉者口渴,小水少,而身大熱,四苓散加木通。若干嘔加姜炒黃連,或六一散。冷瀉口不渴,小水清,重者,理中湯。輕者,參苓白朮散,久瀉者,豆蔻丸。

初發熱,二三日間有驚搐者,導赤散,羌活湯,辰砂散。大便秘者,三黃丸微利之。小便赤澀者,導赤散。渴甚者,葛根解毒湯。腹中痛者,桂枝大黃湯。腰痛者,人參敗毒散。自利者,黃芩湯。吐利者,黃芩加半夏湯。如脾胃素弱,自利清白者,理中湯丸。或四君子湯,豆蔻丸,合而服之。

凡發熱及初見標時,須問咽喉疼否,但有微疼,急清解之。甘桔湯加牛蒡子。大抵痘要解咽喉為急務,不早防,以致失聲、乾嘔,水穀不入,嗆喉噴吐,治無及矣。

白話文:

初發熱三朝證治活法

初期發熱,懷疑是出疹疾病時,應先服用人參敗毒散一劑促使發病。藥效如何,服用後即可見分曉。萬菊軒說:痘疹的治療原則,應使其完全發出,避免潛伏於體內。

使用發表藥物時,務必觀察天氣狀況,不可一味堅持平和的用藥方法,這很容易造成錯誤。如果遇到冬天或春天像冬天一樣寒冷的時候,肌膚腠理緻密,氣血凝滯,痘疹發出就會延遲,延遲則會積聚內熱,熱邪無法通過汗液排出,毒素無法宣洩,就會產生很多併發症。此時應急用辛熱的藥物促使發出,如桂枝葛根湯或五積散去乾薑。

如果天氣炎熱,肌膚腠理疏鬆,氣血充盈,則要防止發泄過度,以免造成潰爛,應使用辛涼的藥物來疏解。例如升麻葛根湯、變解散等。如果春秋季節天氣溫和,不冷不熱,則以人參敗毒散最佳。

保嬰丹,對於熱症嚴重者,效果顯著。或者在之前的解散藥之後,再服用一丸保嬰丹,可以減輕病情,因為它極善於解毒。

初期發熱,飲食、大小便正常,精神清爽,痘疹必定稀少,無需用藥。

初期發熱,渾身燥熱,不渴,大便通暢,這是邪氣鬱積於肌膚之間,應使用輕宣的藥物促使發出,例如升麻葛根湯,症狀嚴重者可用羌活湯。

初期發熱,手心發燙,眼睛紅赤,鼻子乾燥,嘴唇乾裂,小便黃赤,大便秘結,煩悶不安,這是表裡都熱,毒氣鬱積的表現。應使用發表通里的藥物,雙解散是主要的藥方。

初期發熱,表症不甚嚴重,但煩躁不安,口渴,小便短赤澀滯,熱邪在裡,應使用紫草膏、保嬰丹、辰砂六一散、犀角、山豆根等藥物清解。症狀嚴重者,可用三黃丸輕瀉。

初期發熱,腹部疼痛,這是痘毒與穀氣相併的表現,應急用麥芽、山楂、紫蘇、枳實、砂仁、陳皮等溫和的藥物消解。如果腹部脹滿堅硬疼痛,大便秘結,則服用備急丸。

初期發熱,咳嗽,流清鼻涕,可用參蘇飲。

初期發熱,大便秘結,應急用潤腸通便藥物。同時,也要擔心熱毒內蓄,可用紫草飲,務必使大便通暢。

初期發熱,嘔吐,要區分是外感還是內傷。外感者,可用二陳湯加柴胡、藿香、生薑、枳殼,以和解之。內傷者,可用二陳湯加藿香、砂仁、麥芽、山楂、枳實、蘇梗、白芷消解之。胃虛弱而嘔吐者,用六君子湯。毒氣上衝,嘔吐不止者,用辰砂六一散。症狀嚴重者,加石膏、蘆根湯。

初期發熱,腹瀉,腹部不痛,本無內傷者,這是痘毒內動與外邪搏鬥所致,不必治療腹瀉,只需用輕宣之劑促使痘疹發出,痘疹一出,腹瀉自止。

初期發熱,自汗、自吐、自瀉者,是毒邪從上中下三焦排出,都是好的徵兆。但只限於三日內,不可持續多日,以免元氣耗損。

腹瀉有冷熱之分。熱瀉者口渴,小便少,身體發熱,用四苓散加木通。如果伴有嘔吐,加姜炒黃連或六一散。冷瀉者口不渴,小便清長,症狀嚴重者,用理中湯;輕者,用參苓白朮散;腹瀉日久者,用豆蔻丸。

初期發熱,二三日內出現驚厥抽搐者,用導赤散、羌活湯、辰砂散。大便秘結者,用三黃丸輕瀉。小便短赤澀滯者,用導赤散。口渴嚴重者,用葛根解毒湯。腹部疼痛者,用桂枝大黃湯。腰痛者,用人參敗毒散。自利者,用黃芩湯。吐瀉者,用黃芩加半夏湯。如果脾胃素虛,自利清稀者,用理中湯或四君子湯、豆蔻丸合用。

凡發熱及初見疹子時,必須詢問咽喉是否疼痛,如有輕微疼痛,應及時清解,用甘桔湯加牛蒡子。總之,痘疹治療要重視咽喉,若不及時預防,則可能導致聲音嘶啞、乾嘔、飲食不下、嗆咳噴吐,屆時就難以治療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