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赤水玄珠》~ 第二十七卷 (5)
第二十七卷 (5)
1. 總驗部位
《內經》曰:諸瘡皆屬心火,心之華在面。痘瘡之候,但以面部之位占之,思過半矣。痘本火毒,火性上炎,諸陽皆上聚於面,吉凶善惡尤易見也。額屬心火,如印堂以上,髮際以下,橫兩日月角部位,先見紅點,先作漿,先結痂者,此惡候也。蓋心為君主,毒發於心,故先見於其位,君危則十二官皆危,死迨速矣。
左臉屬肝木,右臉屬肺金,如兩臉先見紅點磊落者吉,如相聚作塊,其肉腫硬者死。蓋肝藏魂,肺藏魄,生意既絕,魂魄相離,故不治也。頦屬腎,承漿橫抵兩頤,先見紅點,先發先痂者吉,此位雖屬腎,然三陰三陽之脈皆聚於此,陰陽和故無虞也。鼻雖為肺竅,而準頭則屬脾土,若準頭先出先痂者凶。
蓋四臟皆稟受於脾,毒發於脾,則四臟皆失所資,殆土敗,則四臟皆相隨而敗,故延綿日久而後斃也。腎之竅在耳,又心之用亦在耳。心者,少陰君火也。而少陽相火之脈行乎耳之前後,凡在耳輪前後先見紅點者凶。蓋君相二火互發,燔灼之勢,難以撲滅。惟口唇四圍,先出先起先痂者大吉。
緣陽明之脈俠口環唇,胃與大腸主之,無物不受,殆猶海也。乃多血多氣之經,故曰大吉也。
驗面:發熱之時面色明瑩者吉。赤若塗胭脂者凶。此邪氣拂鬱於陽明胃與大腸也。陽明經上循於面,熱盛故赤也。宜清涼解毒,稍通利之。面垢慘黯者凶。面垢者少陽候見也,邪熱拂於少陽,甚則面微壅,宜表裡雙解,蓋少陽從中治也。
驗耳:腎通竅於耳,故耳以候腎也。腎臟屬北方,天一所生之水,受氣之初,先生兩腎,如豆子,離泥兩邊分開之瓣也。痘疹發熱耳獨涼者,瘡疹屬火,外邪不幹於腎故也,如耳熱是邪干於腎,毒不發越,則反有歸腎之變。凡觀痘瘡,先看耳後,有紅縷者,蓋少陽三焦之脈,從膻中上出缺盆系耳後,直上出耳角。
紅者,火色也。此瘡疹之火發從少陽,故色先見於其經也。凡痘自耳先出,未及成漿,耳輪先靨者,此漸萌歸腎之勢,多凶。
驗目:目者,心之使也,神所寓焉。發熱之初,觀其兩目神倦不欲開者,痘也。目中汪汪若水者,疹也。諸瘡皆發於心,故候見於目也。目赤者熱甚也,心惡熱急解之。經云:肝開竅於目。瘡疹發熱,目連札者,肝有風也。風入於目,上下左右,如風吹,不輕不重,兒不能任。
故目連札也。目直視者,肝有熱也。熱入於目,牽其筋脈,兩眥俱緊,不能轉盼,故目直也。得心熱則搐者,風火相搏也。痘疹發搐,此其常候,但瀉心肝二經之火,搐止則吉,不止則凶。五臟精華皆上注於目,痘瘡之毒發於五臟,毒之甚者,目必受之。故前人注有護眼之法,良有深意。
凡兩眼常出淚者,肝熱也。此時眼中無痘,宜服瀉肝火之藥。蓋眼中之毒,常在收靨不齊之後方有,如痘入目成膚翳者,切不可用點藥,恐損睛破瞳,成廢人矣。痘瘡收後目不開者,肝熱則目澀不敢開,明暗皆然。心熱,見明則合,見暗則開,謂之羞明,此有餘熱在心肝也。
白話文:
總驗部位
《內經》說:所有瘡瘍都屬於心火,而心的外在表現就在臉上。判斷痘瘡的預後,只要觀察面部的部位就能知道大概情況了。痘瘡本是火毒,火性向上,所有陽氣都聚集在臉上,因此吉凶禍福更容易觀察。
額頭屬心火,例如印堂以上、髮際以下,橫跨兩側日月角的部位,如果痘疹先在此處出現紅點、先出膿水、先結痂,這是惡兆。因為心臟是君主之臟,毒邪發於心,所以先在額頭顯現,君主有危,則十二臟器皆危,很快就會死亡。
左臉屬肝木,右臉屬肺金,如果兩邊臉頰先出現分散的紅點,是吉兆;如果紅點聚集成塊,而且皮膚腫脹堅硬,則會死亡。因為肝藏魂,肺藏魄,生命氣息已絕,魂魄分離,所以無法治療。
下巴屬腎,承漿穴(下巴正中凹陷處)橫向延伸至兩側下頷,如果此處先出現紅點、先發疹、先結痂,這是吉兆。雖然此部位屬腎,但三陰三陽的經脈都彙聚於此,陰陽調和,所以沒有危險。
鼻子雖然是肺的竅穴,但鼻尖則屬脾土,如果鼻尖先出疹、先結痂,這是凶兆。因為四臟都依靠脾土的滋養,毒邪發於脾,則四臟都失去營養供給,脾土敗壞,則四臟都會相繼敗壞,所以病情會持續很久然後死亡。
腎的竅穴在耳朵,而心的作用也在耳朵。心是少陰君火,而少陽相火經脈循行於耳前後,凡是耳輪前後先出現紅點,都是凶兆。因為君火和相火同時發作,燔灼之勢難以撲滅。只有嘴唇四周先出疹、先起疹、先結痂才是大吉。
因為陽明經脈循行於口唇周圍,胃和大腸主管此經,沒有什麼東西不被其所影響,如同大海一般。這是氣血充盈的經脈,所以說是吉兆。
觀察臉部:發熱時面色紅潤光澤是吉兆;臉色紅得像塗了胭脂一樣是凶兆,這是邪氣鬱積在陽明經(胃和大腸)的緣故,陽明經上行於面部,熱盛所以臉色發紅。應當服用清熱解毒,略微通利的藥物。臉色晦暗無光澤是凶兆,臉色晦暗是少陽經的病候,邪熱鬱於少陽,嚴重時臉部略微腫脹,應當表裡雙解,因為少陽病應當從中間治療。
觀察耳朵:腎經與耳朵相通,所以觀察耳朵可以判斷腎的狀況。腎臟屬北方,是天一生水,受氣之初,先產生兩個腎,像豆子一樣,從泥土中分離出來的兩個瓣。痘疹發熱而耳朵卻涼的,瘡疹屬於火,外邪沒有侵犯到腎;如果耳朵發熱,則是邪氣侵犯了腎,毒邪沒有外泄,反而有回歸腎臟的趨勢。觀察痘瘡,首先看耳後,有紅線者,這是少陽三焦經脈,從膻中上行經缺盆,絡於耳後,直上出耳角。紅色是火色,痘疹的火邪從少陽經發出,所以顏色先在經脈上顯現。痘疹從耳朵先出,還沒有形成膿水,耳輪先凹陷,這是毒邪漸漸歸於腎臟的趨勢,多為凶兆。
觀察眼睛:眼睛是心的使者,神明寄託於此。發熱初期,觀察雙眼神倦,不想睜開,就是痘疹。眼中汪汪如水,是疹子。所有瘡瘍都發於心,所以預兆在眼睛上顯現。眼睛發紅是熱盛,心火旺盛,應當迅速降火。經書上說:肝開竅於目。痘疹發熱,眼睛連續眨動,是肝有風。風入於目,上下左右,像風吹一樣,輕重不定,孩子不能忍受,所以眼睛連續眨動。眼睛直視是肝有熱。熱入於目,牽動筋脈,兩眼眼角都緊縮,不能轉動眼珠,所以眼睛直視。因心熱而抽搐,是風火相搏。痘疹發作抽搐,這是常見的症狀,只要瀉去心肝二經的火,抽搐停止就是吉兆,停止不了就是凶兆。五臟精華都上注於目,痘瘡的毒邪發於五臟,毒邪嚴重,眼睛必然受到影響。所以前人有護眼的記載,很有道理。
凡是兩眼經常流淚,是肝熱。此時眼睛沒有痘疹,應該服用瀉肝火的藥物。因為眼睛的毒邪,通常在痘疹收斂不均勻之後才會出現,如果痘疹入眼形成翳膜,絕對不能用點眼藥,以免損傷眼睛,弄壞瞳孔,變成殘疾。痘疹痊癒後眼睛睜不開,肝熱則眼睛澀痛不敢睜開,無論是視力明亮還是昏暗都如此。心熱,視力明亮則閉合,視力昏暗則睜開,稱為羞明,這是心肝還有餘熱。